_土地的誓言_标题解读
《土地的誓言》积累笔记

《土地的誓言》积累笔记作者作品端木蕻(hóng)良,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
他和萧军、萧红、舒群、骆宾基、白朗等人被称为“东北作家群”。
1932年发表处女作《母亲》。
其作品大都以东北为背景,场面宏伟,笔调细致,善于营造气氛,注重运用方言,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等。
文题解读本文的题目比较独特,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内容来看,标题可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意思是作者面对被日本侵略者侵占了的故土所发出的铮铮誓言。
背景探寻本文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有改动。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各地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字词详解字音挚(zhì)痛泛滥(làn) 呻吟( shēnyín) 嗥(háo)鸣谰(lán)语亘(gèn)古默契(qì) 田垄(lǒng) 蚱蜢( zhàměng) 镐(gǎo)头辘(lù)辘污秽(huì)多音字喷(pēn)喷涌、喷薄(pèn)喷香参(cān)参观、参悟、参天大树(cēn)参差(shēn)参商、人参字形挚(zhì)挚痛、真挚擎(qíng)擎天柱碾(niǎn)碾子辗(zhǎn)辗转同音字lán 斓斑斓澜推波助澜谰谰语chí驰奔驰弛松弛解释1挚痛:诚恳而深切。
2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
也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3标直:笔直。
4呻吟: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这里指白桦树发出的声音。
5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6斑斓:灿烂多彩。
易混词:斑驳辨析:“斑斓”指因色彩多样而灿烂鲜艳的样子;“斑驳”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8 土地的誓言

8* 土地的誓言
题目的中心词是“誓言”, 可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土地”象征着作者挚爱的故乡。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碾”“斑斓”“亘 古”“污秽”等常考字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重点) 3. 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重点) 4. 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难点)
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 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 污秽和耻辱。
为什么文章开头对关东原野用“她”来称呼,在后文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中却改用第二人称“你”?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体现。文章开头用第 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情绪逐渐激动, 作者不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 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 土地以“你”相称,采用呼告的修辞手法,情感显得更加 直接而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形近字 绕( rào )缠绕 饶( ráo )丰饶 碾( niǎn )碾子 辗( zhǎn )辗转
粱(liánɡ)黄粱一梦 梁(liánɡ)栋梁 镐( ɡǎo )镐头 稿( ɡǎo )草稿
【形旁辨字法】 新鲜水(氵)果惹人垂涎 (xián),怪诞( dàn )言(讠)语时时听见。
词语集注
连一连
文化自信
为什么古人用“桑梓”指代故乡 在我国古代,桑树、梓树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密切相关的两种树。桑树的叶子可以用来养蚕,果 实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 叶、果、枝、根、皮皆可入药。而梓树的嫩叶可食, 皮可入药,木材轻软耐朽,可制作家具、乐器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09土地的誓言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
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
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
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
历史不容忘记
鬼子来了
日伪军屠杀东北抗日义勇军士兵
被日军残杀的同胞累累白骨是对 日本法西斯暴行无声的控诉
逃难
流浪
我 要 妈 妈
战后成为一片废墟的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回顾历史
• 1931年9月18日,日 本侵略者自行炸毁沈 阳北郊的一段铁路却 污蔑是中国军队袭击 日军,于是侵占东北 三省,从此揭开了中 国十年抗日的帷幕。 战争是无情和残酷的, 日军的侵略造成了中 国军民30000000人 或伤或亡或流离失所, 东北 • 人民成为“亡国之人”
看视频, 初步了解课文!
马群
白桦林
东北特有的物产:
蒙古狗
鹿 群
煤块
高粱
山雕
黑土地
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 丽,表现了对故乡深切 的留恋和炽痛的热爱
东北物产丰 富,地大物 博。
◆
豆粒
玉米
高粱
黑土地
煤矿
鹿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灵 人参
芝
红景天
林蛙
概括内容
第一段:
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 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
4.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 这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 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 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 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 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 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5.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 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原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 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土地的誓言

• 3、“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中“埋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作业 • 本4 “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
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因为昔日的欢笑确 实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 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 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这里用“埋葬”比“飘 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故乡沦丧的沉重 的感觉和悲愤之情。 • 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 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 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
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 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 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 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一 、直接抒情(用了呼告的手法)
二 、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个 画面,像电影镜头剪接回放。
作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的誓言,而 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作者向家乡的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 先用原文回答再用自己的话总结。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
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 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 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 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 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地段的南满铁路, 反诬是中国军人所为,并以此为借口, 进攻北大营。这是柳条湖爆破现场。
炸这 死是 的“ 中柳 国条 人湖 ” 事 件 中 被
这是“九一八”当晚,南京国民党政府采 取“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攻占东北军 驻地沈阳北大营。
歌曲欣赏: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好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 九一八
《土地的誓言》学习要点

《土地的誓言》学习要点《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二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是一篇抒情,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眷念乡土热血的沸腾,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学习本文首先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本文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一、字。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炽痛()嗥鸣()谰语()亘古()蚱蜢()镐头()污秽()2、给下面形似字注音组词浆碾狐垄桨辗孤龚二、解释词语炽痛:热烈而深切。
标直:笔直。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亘古:远古。
污秽:肮脏的东西。
三、学习本文内容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列举了:白桦林、红高梁、马群、黑土地等物产体会了东北的地域特征。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情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觉到。
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3、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到处扩散"。
7、《土地的誓言》

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第一:“我要战斗! ” 第二:“我要回去! ”
文章主旨:
作者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 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 成长足迹,抒写了对沦亡的故 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 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 牲生命的誓言。
珍爱和平环境 争分夺秒学习 振兴祖国经济
选择=结果
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 欢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红熟的浆液” 指作者内心如沸腾的 岩浆,在燃烧,在沸腾。
6.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 P39却改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 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 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 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于是用第二人称 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 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 切。
与萧军、萧红等人习惯上被称 为“东北作家群”,开了抗日文学 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 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 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 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 犷的地方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
谰语 lán
端木蕻良 hóng 嗥鸣 háo 怪诞 dàn
挚痛 zhì
山涧 jiàn 亘古 gèn
写作背景:
1941年9月 18日,“九一八” 事变已经过去了 整整十年,抗日 战争正处于十分 艰苦的阶段,流 亡在关内的东北 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 制的思乡之情写 下了这篇文章。
“ 九 一 八 ” 事 变
历史不容忘记
我 要 妈 妈
端木蕻良(1912-1996)现代作
家,小说家。满族,原名曹京平, 主要作品有《憎恨》《科尔沁旗草 原》《大地的海》《长江》等。
土地的誓言字词

土地的誓言字词
1.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2.谰语:没有根据、诬蔑的话。
3.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4.污秽:肮脏的东西。
5.挚痛:诚恳而深切。
6.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7.亘古:远古。
8.蚱蜢:昆虫,像蝗虫,常生活在一个地区,不向外地迁移,是害虫。
9.镐头:刨土用的工具。
10.田垄: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11.碾压:用机器压碎或压平。
12.丰饶:富饶。
13.耻辱:声誉上所受的损害;可耻的事情。
以上只是《土地的誓言》中的一部分字词,这篇文章用丰富的词汇描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痛恨。
希望这些字词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七下优秀11篇

土地的誓言《土地的誓言》七下优秀11篇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改变的是教案的模式化,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只备结果,不备过程,教师的教案充其量只是教师的“备忘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11篇《土地的誓言》七下,仅供借鉴。
《土地的誓言》课文原文篇一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我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
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
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4
!教/材/质/疑/
台阶又怎能真正筑起受尊重的地位呢?还是再来品品这句话吧:“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遥望台阶的父亲啊,你是否明白,你那渴望别人尊重的希望,就像你头顶的旱烟雾,飘散开去,台阶能代表什么?这山区里朴实的人们,那一双双皲裂犹如枯藤的手,苦涩的皱着岁月沧桑纹路的面孔,被大山困住,走不出黄土地,走不出五千年文化与封建桎梏的阴影。
由此我们非常自然地想到鲁迅先生关于拯救中国民众的深邃
见解:要救中国民众于水火之中,首先必须拯救中国民众的意识,从民众最深层之处来改造国民的精神。
教参中把改变农民处境仅从发展生产力来分析未免过于简单化了。
《台阶》一文可谓意蕴深远,在解读父辈为提高社会地位以及改善生活的执著而又艰辛的奋斗历
程中,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台阶”上领会台阶的隐喻与象征意义,从精神层面上以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浙江镇海外语实验学校;315200)
《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了对乡土的眷恋及失去家园的炽痛,并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献身的信念。
本文的标题较为独特,值得推究,从字面来看是一个偏正短语,重心理当是“誓言”,与教材配套的
《教师教学用书》
对标题的解读是:“这一标题应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为了佐证这一推断,文中又引朱德所写《母亲的回忆》,认为标题的含义应是“关于母亲的回忆”而不是“母亲自身的回忆”。
由
此推断端木蕻良所以如此表达,“估计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
下力求简洁,况且本文集中笔力写‘土地’
,将‘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也确实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
这种解读自然有其合理性,然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先不说理解
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是否十分准确、透彻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单是引用的例证就很值得推敲。
这是一个在教材中已作了重新修正的例子,应当说《母亲的回忆》表述确实不够准确,而修改后的标题《回忆我的母亲》是很切合文意的,因此《教师教学用书》用这样一个已被修正的误例来证明自己的解释,显然缺乏说服力。
笔者教学中曾就此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揣摩文中写及“我”与“土地”的语句含义,比如“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从中不难解读“我”与“大地”合而为一、融为一体的情结。
再如运用呼告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恋,并将倾诉对象拟人化:“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我是
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这种情感如音乐的主旋律在文中反复出现,深化了我与土地的相生相融的情结。
尤其令人感奋的音乐高潮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
—或者我的坟前。
”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岂不正是每一个有良知有骨气的中华儿女的心声。
既然文章将土地拟作“母亲”,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土地的誓言”不仅是“我”这样与土地融为一体有着拳拳报国之志的赤子心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雪耻心声,我们的民族与所生活的热土同样是无法割舍的一体。
土地已成为我们民族的代名词。
土地的誓言不仅仅是我的誓言,更是我们民族的誓言;再从表现手法来看,这种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的表达其实也极为寻常,只不过本文所托之物———“土地”更具庄重色彩,因此文章中土地意象,既是现实中的土地,更是一种民族精神、意志的象征。
由此我们可以感知,生养我们的土地有着自己的博大的胸怀、炽热的情感和不屈的性格。
面对外寇入侵,土地犹有誓言,更何况我们有血有肉的人们?这一物象更能揭示文章的深层意蕴,从而营构出了震撼心灵的意境。
(安徽天长三中;239300
)《土地的誓言》标题解读
"魏为秋
备教
本版主持
●
李梅E-mail:l m @ywtd.com.cn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