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披式”佛衣样式研究--刘晓

合集下载

汉传佛教僧服的演变

汉传佛教僧服的演变

汉传佛教僧服的演变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沈高名张康夫摘要:佛教的服饰文化自传入中国以来,便与中国的气候环境、传统礼教和民俗民情进行了新的结合,衍生出适用于中国本土的僧服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汉传佛教僧服逐渐演变并趋向成熟稳定,而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了解汉传佛教僧服渊源和发展的基础上,总结汉传佛教僧服在款式及色彩上的演变过程和主要原因,归纳其演变下的“不变”内核。

关键词:汉传佛教僧服款式色彩演变象征汉传佛教僧服在其发展中,随着文化环境的改变和政治制度的推进,在主动与被动结合下融合异域元素发展本土特色,表现了宗教服饰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以时间为脉络,推演其从古至今的演变,梳理汉传佛教僧服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一、佛教僧服起源与传入僧服起源自印度,最初的僧服是释迦牟尼在清净塔前自我受戒,削发为僧时脱去俗衣俗服,穿上了表示出家的衣服。

从此,释迦牟尼让入佛门的僧人们仿效自己,自此僧人身着出家衣服开始成为制度。

以《十诵律》上所言,僧服来源可分为五类:一为有施主衣,二为无施主衣,三为往还衣,四为死人衣,五为粪扫衣。

按类别来说僧服则又分为三种,也就是俗称“但三衣一钵,不蓄余长”的三衣,包括:大衣、中衣、小衣。

三衣又统称袈裟,与僧人们而言,袈裟除了御寒功用之外也具有功德成就内涵外化的特点。

中国最初的汉朝僧人是依师出家,用所依师之姓,也仍旧穿俗家的服装,并不是像印度僧人着袈裟。

直到东晋,出现一位道安大师他制定《僧伽规范》,规定出家人一律以释迦为姓,并且要求僧人在佛事活动、讲经说法等法会时一律要着袈裟,由此佛教的僧服规范才逐渐开始。

在南北朝,昙无德等翻译律典之后,僧人依“戒”为师,一切所行皆以戒律为准则。

由于气候条件,政治因素,民风民俗等影响,当时中国的僧人不仅有“三衣”,除此之外还另有当时汉朝俗家子所穿的服装,以此作为“内衣”,即僧人平常穿的大褂和海青等,也称作常服。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南涅水石刻馆是中国水石刻文化的重要代表,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南涓镇涅水村,是中国唯一集中展示和保护的水石刻博物馆,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馆内展示的众多石刻作品中,有一件独特的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该造像的特点及风格进行探析,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和观点。

我们需要了解“半披式”佛衣的基本概念。

佛教寺院中常见的佛像穿着袈裟和僧衣,其中穿着袈裟的佛像被称为“半披式”佛像。

所谓“半披式”,即佛像的袈裟只悉在身前,只有一边垂挂着,露出其中一侧的肩膀,形成一种独特的着装风格。

而“全披式”佛像则是佛像袈裟全部悉在身上,看不到袈裟和肩膀的分界线。

在南涅水石刻馆的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中,这种特殊的佛衣呈现出一种优美而庄严的气质。

其袈裟的披挂方式,清晰地展现出了佛像的整体线条和曲线美感。

佛像的面部表情也非常丰富动人,透出了一种慈悲与智慧并存的神秘光芒。

这种佛像风格在中国古代石刻艺术中并不常见,因此更显得珍贵和独特。

这种“半披式”佛衣样式在南涅水石刻馆的展示中,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种佛像的造型风格受到了来自印度和中南半岛地区的佛教影响,体现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这种佛像在造型上经过了精雕细琢,体现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

这种佛像的风格对后世的雕塑和石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一。

在今天,随着人们对宗教和文化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南涅水石刻馆的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也引起了更多人的兴趣。

人们希望通过这种独特的佛像风格,了解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感受中国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探讨的空间,希望能够揭示更多佛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推动中国石刻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山东民间传统服饰元素再设计及市场开发

山东民间传统服饰元素再设计及市场开发

山东民间传统服饰元素再设计及市场开发
徐晓慧;刘肖
【期刊名称】《时尚设计与工程》
【年(卷),期】2017(000)003
【摘要】山东民间传统服饰元素十分丰富,款式、色彩、面料都极具民间特征和地域特色。

山东民间传统服饰元素再设计是日本的''''再设计''''理念基于传统元素的发展和深入,对于推广和传承山东民间传统服饰的物质和精神属性具有重要意义。

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市场,因此,如何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推广传统元素再设计产品才是实现其活态传承的关键。

【总页数】9页(P16-24)
【作者】徐晓慧;刘肖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临沂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86
【相关文献】
1.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牌化中再设计的意义贵州“太阳鼓”银饰品牌 [J], 郑波;邹宇
2.关于山东地方民间传统艺术——泰山皮影的挖掘整理及应用设计探讨 [J], 苗蕾;鞠达青;范唯国
3.山东省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与管理的优化设计及发展路径 [J], 谢经良;王豪;曹莉
4.广西传统竹制手工艺品的市场开发与再设计策略 [J], 穆荣兵;宁绍强
5.广西传统竹制手工艺品的市场开发与再设计策略 [J], 穆荣兵;宁绍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南涅水石刻馆位于中国广西省桂林市阳朔县涟水镇南岭村,是一座以唐代艺术为特色的水石刻馆。

水石刻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以生性独特、细腻传神而著名,南涅水石刻馆作品独具特色,造型各异,琳琅满目。

其中,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是南涅水石刻馆的一大特色。

“半披式”佛衣是佛教造像中常用的一种衣袍样式,又称“缘袍”,缘指紧贴身体的部分,袍则指外罩的宽松部分。

这种佛衣样式有几种穿法,其中最常见的是左肩或右肩斜穿,下摆不过膝盖,用腰带束紧。

在南涅水石刻馆中,单体造像的佛衣大多采用“半披式”,简洁流畅,又不失庄重肃穆之感。

通过观察南涅水石刻馆的单体造像,可以发现其“半披式”佛衣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唐代是佛教文化融入中国文化的关键时期,许多佛教造像也在此时期形成。

“半披式”佛衣的流行也与唐代佛教对于佛像的审美要求有关。

唐代佛教造像注重塑造佛陀尊严肃穆、端庄正直的形象,并将其所化解的世间及修行等概念表现得清晰明了,以凸显佛教中的敬畏、平和、开悟等重要概念。

佛衣作为佛教造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需要简洁明了,突显佛像的高贵尊崇之感。

因此,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中采用“半披式”佛衣样式,不仅体现了唐代特有的造像审美,也突显了佛像的高贵尊严。

同时,“半披式”佛衣样式也具有简约流畅、质朴自然的特征,符合中国传统的民族审美,不失为一种极具艺术价值的造像风格。

综上所述,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中“半披式”佛衣样式的采用,是与唐代佛教造像审美要求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并且符合中国传统民族审美的造像风格,具有独特美学价值。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藏佛教造像佛衣类型探析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藏佛教造像佛衣类型探析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藏佛教造像佛衣类型探析
王继伟
【期刊名称】《丝绸之路》
【年(卷),期】2022()4
【摘要】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藏佛教造像主要集中在北魏、宋金、元明三个时期。

北魏造像佛衣类型主要有通肩式、半披式、菩萨装式;宋金造像佛衣类型有敷搭双肩下垂式、中衣搭肘式、中衣交领式、交领露胸式、通肩露胸式;元、明时期汉式造像佛衣以敷搭双肩下垂式和半披式为主,藏式造像佛衣以右祖式为主。

北魏佛衣类型主要受云冈二期造像的影响。

宋金时期佛衣类型在继承前代佛衣特点的基础上,既有来自陕北地区的影响,又开创了独特的时代地域特征,佛衣创作较为自由,世俗化倾向更加明显。

元明时期汉式造像与藏式造像相互影响,表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

【总页数】5页(P39-43)
【作者】王继伟
【作者单位】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60
【相关文献】
1.关于“长安佛韵——古代佛教石刻造像艺术”展陈设计理念的解析
2.初唐石刻艺术珍品—石刻佛造像
3.辉煌璀璨的造像艺术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藏传佛教金
铜造像研究4.中小型石刻艺术博物馆创意发展研究——以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为例5.从馆藏佛教文物看佛教的传播
——以唐四面造像碑、明毗卢遮那佛、唐弥勒佛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
南涅水石刻馆是中国岫岩石窟艺术中一处独具特色的石刻遗址,其单体造像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半披式”佛衣样式是南涅水石刻馆造像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本文将对其进行探析。

“半披式”佛衣样式在南涅水石刻馆中的体现,主要是指佛像的袈裟位置及其风格。

传统的袈裟式样一般有“披式”、“垂式”、“悬垂式”等。

而“半披式”佛衣则是在前面垂下,后面被撩起,一般肩部以上特别是领口处呈半圆形,下摆相对整齐。

其特点是露出胸部、肩部和臂部,突出佛像的身体曲线,透露出佛的肉体美。

此外,“半披式”佛衣在落地时有轻轻的折痕,可以更好的凸显佛像的动态感。

“半披式”佛衣样式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

在唐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各种佛教造像也纷纷涌现。

而唐代有“盛唐风韵”之称,时代气势恢宏、各类文化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佛教造像的风格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佛像的形态逐渐走向丰满、圆润、肉体化,艺术更加注重塑造佛的形象和肉体美。

通过分析南涅水石刻馆中的“半披式”佛衣样式,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

它不仅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对肉体美的追求,而且还呈现出唐代造像艺术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同时,“半披式”佛衣样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仍然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摘要】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展示了独特的“半披式”佛衣样式,这种风格在佛教艺术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南涅水石刻馆的背景,探讨了“半披式”佛衣样式的特点并分析了其表现形式。

文章还探讨了驱邪敕宝、毗蓝迦米、堆珠罗迦等元素在造像中的应用。

文章阐述了“半披式”佛衣在南涅水石刻馆的意义,深入探讨了这种佛衣样式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探讨,读者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中“半披式”佛衣样式的独特之处,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部分的佛教文化遗产。

【关键词】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背景介绍、特点分析、表现形式、驱邪敕宝、毗蓝迦米、堆珠罗迦、意义、深入认识1. 引言1.1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是中国石窟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装饰风格,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宗教特色。

这种佛衣样式在南涅水石刻馆的造像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和表现,成为石窟艺术中的一大特色。

在石窟艺术中,“半披式”佛衣样式被广泛运用,以其独特的美学表现和宗教象征意义,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南涅水石刻馆的单体造像中,“半披式”佛衣样式的运用更是达到了巅峰,展现了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通过对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的探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石窟艺术的精髓和特点,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并对石窟艺术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2. 正文2.1 南涅水石刻馆的背景介绍南涅水石刻馆是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一处著名的石刻艺术馆,距离丽江古城约200公里。

该馆建筑气势宏伟,占地面积广阔,是中国重要的石雕艺术精品库之一。

南涅水石刻馆内收藏了大量的石刻艺术品,展示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馆内的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佛衣样式中的“半披式”及其在南北方的演绎

佛衣样式中的“半披式”及其在南北方的演绎

佛衣样式中的“半披式”及其在南北方的演绎从现有实物资料看,“半披式”佛衣是中国汉地自创并较早出现的一种佛衣样式,也是北方早期石窟造像最为常见的佛衣样式,在佛像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半披式”佛衣与其后出现的“褒衣博带式”、“敷搭双肩下垂式”等佛衣或叠加或融合,演化出诸多纷繁的佛衣披着样式,其踪迹几乎涵盖了东晋以后中国佛像制造的全过程,影响播及朝鲜和日本。

以下即对“半披式”佛衣的披着方式及其在南北方的演绎予以疏理。

一炳灵寺“半披式”佛衣的典型特征由“半披式”佛衣的早期实例,并不能得到唯一的标准样。

现有明确纪年的“半披式”佛衣的佛像,最早见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前后的炳灵寺第169窟,其中第6龛主尊无量寿佛、第22龛主尊立佛及第9龛东向两身立佛,所着袈裟样式均可视作“半披式”佛衣的代表,现对其着衣特征列表如下(表1)。

由表1可知“半披式”佛衣名称主要取自佛衣半披右肩这一特征,而对炳灵寺第169窟反映出的不同特征也需加以注意,这对考察其后较为复杂佛衣样式的成因具有指导意义。

“半披式”佛衣在学界的称呼并不统一,中国学者或称“偏衫”,或谓“半披肩袈裟”、“右肩半披式袈裟”、“肩臂半露的偏袒右肩式袈裟”、“偏衫式”,日本学者则多称其为“凉州式的偏袒右肩衣”。

鉴于该款佛衣与偏衫是否可以直接等同仍需商榷,加之中国佛像衣着中尚未出现左肩半披袈裟的现象,因此,称这一样式佛衣为“半披式”或“偏衫式”似更简洁、合理。

二莫高窟、麦积山、云冈早期佛衣中的“半披式”汉地较早出现佛衣作“半披式”的实例,除炳灵寺第169窟及北凉石塔外,还见于莫高窟、麦积山及云冈造像,这三地石窟主尊佛衣多为“半披式”(表2)。

由表2所列三地早期造像,可以看到“半披式”佛衣在披着方式、制作手法及衣纹结构处理的新变化。

(一)披着方式表2所列造像的佛衣披着方式相同,均为“半披式”。

在细节处理上与炳灵寺第169窟略有不同,表现在袈裟右领襟末端均敷搭于左肩之上,而与左臂、左肘无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单体石雕、金铜佛中的“半披式”佛衣 应用于单体造像的发生时间较石窟造像要迟。衣纹塑造多用仿泥塑 贴条法,衣纹组织多在左手臂和胸腹部分别出现“Y”形和倒“Y” 形,且 袈裟右上角多被置于左肩。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09页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10页
3.佛衣的演变与民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4. 从现有实物资料看, 半披式佛衣是中国汉地自创并较早出现的一种佛 衣样式,也是北方早期石窟造像最为常见的佛衣样式。此领域学者研 究较少,研究时间不长,至今50余年。对披挂方式的命名,还存在一 定争议。 5.将佛、菩萨、比丘僧的服制不同归结于各时代样式的变迁是不稳的, 例如,现在探索时代样式的差异时,实际上只关注于上衣、下衣以及 复数的内衣组合的不同,是否恰当,有待深入研究。 6. 佛教服饰的表现,是否遵循佛教戒律对僧衣的规制,佛像是否依僧衣 而造,并与之契合,有待深入研究。
• “半披式”佛衣概述
• 5世纪末以前的“半披式”佛衣
• 5世纪末至6世纪末的“半披式”佛衣 • 6世纪末以后的“半披式”佛衣 • 新疆地区的“半披式”佛衣 • “半披式”佛衣向朝鲜半岛及日本的输出
“半披式”佛衣概述
出现时间:5世纪初 地区:北方地区 甘肃炳灵寺第169窟、云冈、麦积山、莫高窟等石窟寺 样式特征:佛衣半披右肩 延续方式:5-6世纪中期,“半披式”与“敷衣博带式”叠加; 6世纪中期后,与“敷衣双肩下垂式”及“敷衣博 带演化式”融合。
政治关系:新疆和高昌地区是中原对西域实施管理的重地,其间两地受到 来自内地包括“半披式”佛衣造像因素在内的宗教文化的影响。 9世纪中叶后,高昌地区盛行“半披式”佛衣,与回鹘高昌国内 和内地密切的佛事交流有关。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33页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35页
二、日本佛像中的“半披式”佛衣
时间:与止利佛师制造法隆寺金堂释迦三尊像时间相近。造于飞鸟时代 后期的奈良法轮寺药师佛像,此袈裟披着方式为“半披式”与 “敷搭双肩下垂式”的融合,“半披式”佛衣见于最外层的袈裟。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45页
独立的“半披式”在飞鸟时代后才逐渐成为日本佛衣最常用的表现形式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23页
一、隋唐年间“半披式”与“敷搭双肩下垂式”的融合 样式
主要见于龙门、天龙山、莫高窟及四川地区隋唐时期石窟寺佛像。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 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25页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26页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07页
(一) 披着方式
炳灵寺第169窟半披式佛衣右领襟末端, 或敷搭于左肘, 或披于左臂, 表现较为随意。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04页
云冈第20窟 袈裟右领襟末端均敷搭于左肩之上,而与左臂、左肘无涉。
第二节 5世纪末至6世纪末的“半披式”佛衣
一、“半披式”与“褒衣博带式”佛衣的叠加披着 两种本是各自独立的披着样式。“褒衣博带式”发生时间晚于 “半披 式”。南北朝中后期,“半披式”失去了之前的主流地位,以寄 生的 方式依附于诸多新型佛衣样式中。但未退出历史舞台,通过与 “褒衣博带式”叠加方式得以延续。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07页
(二) 制作手法
衣纹:仿泥塑贴条法或泥塑贴条法。
断面扁平状凸起, 凸起中心部位刻有阴刻线。
仿泥塑贴条法
泥塑贴条法
泥塑贴条法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07页
(三)衣纹结构 三地“半披式”袈裟的衣纹褶皱结构均出现程式化的“Y”形 或倒“Y”形,其中尤以麦积山与云冈更为相似,两地造像胸 腹部衣纹作倒“Y”形,肩部衣纹均做“Y”形。莫高窟第272 窟主尊衣纹只在胸腹部出现倒“Y”形,这种衣纹结构不见印 度和炳灵寺第169窟,应属汉地创新。
文献宗述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杨泓:《试论南北朝前期佛像服饰的主要变化(《考古》1963 年第6期) 费泳:《论南北朝后期佛像服饰的演变》(《敦煌研究》2002 年第2期) 郑建萍:《佛像服饰特征探析》(《美术观察》2007年第10期) 吉村怜:《古代佛、菩萨像的衣服及其名称》(《2005年云冈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版
内容摘要:
探寻中国汉地佛像“半披式”样式。“半披式”是中国 佛像服饰民族化进程中发生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 佛像衣着样式。本研究结合造像实例及律典规制, 对7 世纪前汉地“半披式”佛衣的披着方式、构造及演绎予 以疏理, 阐释其在同期多样化佛衣样式中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 佛像; 袈裟; 半披式
目录
谢谢!
第一节 5世纪以前的“半披式”佛衣
一、炳灵寺“半披式”佛衣的典型特征 由下表看出“半披式”佛衣名称主要取自佛衣半披右肩这一特征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04页
二、莫高窟、麦积山、云冈早期佛像中的“半披式 ”佛衣 汉地较早出现佛衣作“半披式”的实例, 除炳 灵寺第 169 窟 及 北凉石塔外就是莫高窟、麦积山及云冈造像, 这三地石窟主尊 佛衣多为“半披式”。
二、隋唐年间的“半披式”佛衣
较之5世纪末至6世纪末出现复苏迹象,在北方中原、河 西及四川地区石窟寺佛像及一些单体佛像中多有出现。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28页
三、唐以后的“半披式”佛衣
1.以“半披式”与“敷搭双肩下垂式”为主,至明代“半披式”已成为最 常见的汉式佛衣样式,与“右袒式”同为当时主流佛衣样式,这一现状 一直持续到清代。 2.佛衣组合及袈裟披着方式上发生新变化,佛衣组合方面,唐以后的“半 披式”佛像,少有对僧祇支的表现,它在唐以后退出佛衣样式表现体系。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33页
第四节 新疆地区的“半披式”佛衣
起源时间:5世纪 地点:实物显示多数见于丝绸之路北路龟兹,及其以东石窟寺造像 盛行时间:9世纪中叶后,见回鹘政权统治高昌时期的当地石窟造像
发展姿态: 1.9世纪中叶以前不盛,仅在龟兹及其以东地区石窟寺佛像中 偶有出现。2.9世纪中叶以后大盛,主要反映在紧邻河西的高 昌地区。柏孜克里克第20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例,内着僧祇支, 下身着裙,与汉地同类服饰无异。佛像在袈裟之外还有璎珞, 是汉地佛像没有的。 发生规模: 9世纪中叶前,一直以“通肩式”“右袒式”为主,5世纪出现 “半披式”,但不是主流。河西、陇右地区形成“通肩式” “半披式”为主要表现形式佛像表现中心区域模式。突显“半披 式”佛衣在河西、陇西较之新疆更有对周边的影响力。 民俗特质:“半披式”佛衣的出现与汉地拒绝裸露右肩的“右袒式”,进而 对其加以改造有关。新疆地区“右袒式”盛行,裸露肉体的女性 人物形象较多。龟兹、高昌沿线“半披式”佛衣的出现没有受到 西来的影响,当地也缺乏催生此佛衣样式产生的影响。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20页
此方式不是以叠加披着的方式呈现,而是通过对“敷搭双肩下垂式” 中右袒袈裟的改造来完成
1.“敷搭双肩下垂式”佛衣 特征:两层袈裟组合,内层袈裟左右领襟自然下垂,右领襟敷搭于 右前臂外层袈裟做右袒式,左领襟与内层袈裟左领襟重叠。 右侧袈裟绕至右臂之下(需让出下垂的内层袈裟),最后将 袈裟末端敷搭于左前臂。
2.有关“半披式”如何融入“敷搭双肩下垂式“的认识
“半披式”融入“敷搭双肩下垂式”不是以叠加方式,而是将“敷搭 双肩下垂式”中外层袈裟的“右袒式”改为“半披式”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21页
第三节 6世纪以后的“半披式”佛衣
两条发展路线: 1.“半披式”与其他佛衣样式叠加披着或融合的情况中,仅有“半披式” 融入“敷搭双肩下垂式“得到较多表现 2.延续独立“半披式”着衣模式,影响力逐渐增强,在新疆、西藏地区、 朝内着僧祇支,外着“半披式”袈裟,袈裟右上角置于左肩后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45页
小结
1.“半披式”是中国佛像服饰民族化进程中发生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 长的佛像衣着样式,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其发展踪迹涵盖了中国佛 像造制的全过程。影响也波及朝鲜半岛及日本。 2.“半披式”常依附于其他佛衣样式而存在。只有少量呈现为独立“半 披式”。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13页
二、“半披式”与“褒衣博带演化式”佛衣的叠加披着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18页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19页
三、“半披式”融入“敷搭双肩下垂式”的佛衣披着
中国佛教艺术中的“半披式”佛衣样式 研究
学生:刘晓 学号:2121032 指导教师:李甍
研究意义
• 佛像着衣方式中的细微变化,往往蕴含着宗教文化背景的重大变化。
• 研究样式或可视为由形式入手,最终仍是希望解决样式为什么会出现 这样深层文化内涵的问题。
• 佛衣种类及披着方式蕴含有佛教造像的地域及民族化特征,其变化发 展关系到不同地域间佛教艺术如何相互影响和传播。所以明确佛衣样 式的变迁,也是认识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的基础性工作。
3.袈裟披着方式变化:明清“半披式”佛衣对袈裟右上角敷搭左肩的具体 处理上发生了新的变化,可视为“半披式”的异化样式,传统的“半披 式”在明代仍在延续,至清代多为异化样式所取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