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证分析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一、引言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探讨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二、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现状1. 商品结构状况我国外贸商品结构主要包括原材料、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高科技产品等。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呈现出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比相对较高的情况,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相对较低。

2. 地区分布情况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地区分布也较为不均衡,东部地区的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居多,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主要以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这种不均衡的地区分布也影响了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地区分布不均衡,也是导致其不合理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区分布不均衡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制约了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3. 外贸商品结构的原因分析(1)产业结构问题:我国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和原材料为主,高科技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较低。

(2)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该地区的商品结构出现不合理情况。

(3)国际市场需求问题:国际市场对我国商品的需求也是影响商品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国际市场对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较高,导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不合理。

四、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建议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应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高端制造业和技术领域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

2. 均衡推动地区发展我国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地区发展均衡,减少地区发展不平衡对外贸商品结构的影响。

3. 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我国应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积极调整,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实证分析,探讨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包括出口商品结构和进口商品结构两部分。

在出口商品结构方面,我国出口商品的品种越来越多样化,其中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轻工日用品、化工产品等传统出口产品继续保持较高份额,但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品质产品快速增长,例如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

在进口商品结构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能源和原材料、机械设备和高技术产品等进口商品增长迅速。

具体来说,根据中国海关统计的数据,2019年,我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轻工日用品、化工产品、农产品和食品、钢材、矿产品等。

其中,机电产品为主要出口品类,占比达到58.0%。

进口商品主要包括能源和原材料、机械设备、高技术产品、农产品和食品等,其中,能源和原材料占比达到比较高的29.3%。

1. 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性从出口商品结构的比重来看,机电产品占据了绝对优势,占比较大。

这一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解释:首先,机电产品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成本优势和生产能力优势。

其次,集中出口机电产品可以带动相关产业、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再次,在国际市场上,技术含量高、品质好的高新技术产品可以带来高利润。

总之,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过高,既反映了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也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形成更为合理的出口商品结构。

从进口商品结构的比重来看,能源和原材料的比重相对较大,占比29.3%。

首先,随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

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产业调整,高技术产品和先进制造业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不断增多。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报告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报告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经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文/刘甜甜【摘要】本文运用1995~2012 年间与中国商品出口相关的统计资料,首先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影响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四大因素——FDI、要素禀赋、开放度、产业结构,通过建立模型、系列检验,最终找出影响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FDI;要素禀赋;开放度;产业结构【作者简介】刘甜甜,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一、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

1978年,中国货物出口总额仅97.5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份额的0.7%;2012年已上升至20487.8亿美元,占世界份额的11.2%,贸易额增速高达20%。

出口总量、出口增速方面变化明显,但商品结构方面呈现出的问题也同样鲜明。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整体而言,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1995年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仅为5.93%,2002年,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首次突破10%,到2012 年已接近20%。

第二,就所有制经济结构而言,外资企业产品一直为中国出口做着突出贡献,其投资额1995年仅占15%,1997年后突破20%,2002年已接近30%。

虽然在金融危机之后,外资企业的投资额有所下降,但也维持在20%左右。

第三,在贸易开放度方面,赵红、周艳书(2009)以贸易依存度来衡量中国的贸易开放度。

我国1995年贸易依存度就已达30%,此后一直攀升,加入世贸后,中国有60%的商品出口,即使金融危机后,海外贸易环境恶化,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也维持在50%的水平上。

第四,在要素禀赋方面,资本投入比重不断增加,劳动投入比重不断减小,1995年资本劳动投入比值为0.39,但2012年,其比值已达4.89,可见中国的比较优势正逐渐向资本密集型行业转移。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及优化分析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及优化分析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及优化分析目前,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呈现出一些特点和现状,也存在一些需要优化的问题。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出口商品结构现状1.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导地位:目前我国的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如纺织品、服装、玩具等。

这些产品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低成本和规模效应。

2.技术含量提升较慢: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尽管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如电子产品和通信设备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整体还不具备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

3.对资源依赖较高:我国许多出口商品依赖进口原材料和资源,这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规则和利益往往受制于他国的资源价格和供应。

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分析1.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2.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出口商品的质量和品牌形象对于提高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加大对质量监管的力度,对违规生产和销售的企业进行处罚,并鼓励企业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售后服务等方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拓展新兴市场: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拓展新兴市场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拓新市场,降低对传统市场的依赖。

4.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我国的传统产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升级和转型的关键期,政府应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

5.加强贸易保护和反倾销:为了保护我国的合法权益,政府应加强对违法贸易行为的打击力度,鼓励企业维权,主动应对国际市场的贸易摩擦。

综上所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如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导、技术含量低等。

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政府需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拓展新兴市场,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并加强贸易保护和反倾销。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外贸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探讨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特点我国的外贸商品结构主要由原材料、加工品和机电产品等组成。

在近年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加工品的出口比重不断增加。

机电产品在我国外贸中所占比重也较高。

这种结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的实际情况。

二、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分析1. 原材料出口依赖较高我国原材料的出口依赖较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源丰富,加之国际市场对于原材料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我国原材料的出口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比重。

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的资源禀赋特点,但也暴露出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2. 加工贸易带动外贸增长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在外贸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加工品的出口比重不断增加。

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优良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加工制造业基础。

加工贸易的发展为我国外贸增长注入了新动力,但也暴露出我国劳动力成本过高、产品附加值不足等问题。

3. 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较高机电产品在我国外贸中所占比重较高,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强大竞争力。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依然存在着技术含量不高、品牌力不强等问题,这也反映出我国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方面仍有待提升的空间。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但也暴露出一些不合理性。

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证分析,确定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对策建议。

三、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化对策建议1. 促进加工贸易升级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所占比重较高,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动加工贸易的升级。

一方面可以加强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溢价能力,从而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外贸商品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本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探讨了合理性的内在原因。

首先,我们可以从商品结构的构成和价值构成两个方面来考察我国的外贸商品结构是否合理。

商品结构构成方面,我国的外贸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纺织品、鞋帽、玩具等传统出口商品上,这些商品的出口量占据了我国整体出口量的大部分。

同时,新兴产业如智能手机、电子、光电等高端产品出口也逐渐增加。

可以看出,我国的商品结构在不断升级,向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大的方向转型,这是非常合理的。

价格构成方面,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上,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成本密切相关。

不过,在近年来,我国的技术和品牌优势日益凸显,部分高端产品的价格也有所上涨。

这也表明我国的外贸商品结构在不断拓展市场,不断实现升级换代。

其次,我们可以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外贸商品分布情况来分析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

以地区来看,我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美洲。

这三个地区的市场需求非常大,而且贸易伙伴关系十分紧密,有利于我国的贸易发展。

以国家来看,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东盟等。

这些国家有着良好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我国在这些国家的出口商品业务上有着很大的优势。

最后,我们可以从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发展趋势来探讨其合理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的外贸商品结构也将不断发展和调整。

未来,我国将会在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领域继续加大力度,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变化。

综上所述,我国的外贸商品结构在构成、价值构成、地区贸易分布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具有合理性。

外贸商品的结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其升级换代的趋势上,以及逐步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商品的发展方向转型。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目前,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出口商品结构过于单一、我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类产品,如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纺织品等,而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占比较低。

这使得我国对外贸易过于依赖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出口面临较大风险。

第二,出口商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虽然我国的出口总额巨大,但出口商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科技含量和品牌价值不高。

这导致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较低的环节,无法获得更高的利润。

第三,对外贸易中存在着一些技术壁垒。

由于技术壁垒的存在,我国在一些技术密集型和研发型商品的出口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这些商品的高附加值和创新性使得其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但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为了优化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对策:第二,培育和提升自主品牌和知名品牌。

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和推广,提高我国商品的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公司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加强国际市场调研和需求预测。

通过调研和预测,掌握国际市场的需求动态和趋势,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第四,加强出口商品质量监管和质量提升。

通过加强质量监管,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树立我国商品的良好信誉和形象。

第五,深化国际合作和开放共赢。

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推动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的发展,拓宽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实现共赢发展。

总之,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大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的出口力度,提升自主品牌和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加强国际市场调研和需求预测,加强出口商品质量监管和质量提升,深化国际合作和开放共赢,我们可以推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分析及优化策略——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实证研究

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分析及优化策略——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实证研究
基 于 主成 分分 析 的实证 研究
李 晓兵 , 陈建 国。
( 兰州商学院 , 兰州 7 3 0 0 2 0 )
摘要 : 近几 年来 , 我 国商 品出 口额 大幅度 增长 , 拉 动经 济增长 作用 显著 , 但不 同类型 的出 口商 品对 经 济增 长 的作用 是不 相 同的 。文章将 我 国 出 口的主 要 商 品划 分 为 1 O大 类 , 并进 行 主 成分 分 析 , 测 量 各种 商 品对经 济增长 的贡献 率 , 进 而提 出了优 化 出 口结构和 提高 出 口收益 的对策 。 关键词: 出 口商 品; 主成 分分析 ; 结 构分 析 ; 优 化措 施
c i pa l c o m po ne nt a n a l y s i s i s t a ke n f o r e xp o r t c o mm o di t i e s . The n a wi d e v a r i e t y of g o o ds t o t h e c on t r i bu t i o n o f e c on o mi c g r owt h i s me a s ur e d, a n d s o me c oun t e r me as u r e s a bo ut ho w t o o pt i mi z e t h e e x p or t s t r u c t u r e a nd i mp r ov e t h e e xp or t i nc o me a r e p r op os e d .
Ke y Wo r d s :e x p o r t c o mmo d i t i e s p r i n c i p a l c o mp o n e n t a n a l y s i s ;s t r u c t u r e a n a l y s i s ;o p t i mi z a t i o n me a s u r e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实证分析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研究邱奇(大连海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摘 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展现状,紧接着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问题,最后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问题,提出几点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措施。

关键词 实证分析;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研究.1 引言中国已是出口大国,但在世界前十位出口大国中,只有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其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中国在出口量上可与发达国家相比,而在出口产品结构上却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同构。

目前,中国已有包括家电、医药、信息产业等领域的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和出口处于世界第一位,部分产品初步形成了“中国制造”服务全球市场的格局。

但外贸出口"丰产不丰收",出口额增长引起出口效益下降,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在下降。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行分析,并有效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优化。

2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贸易结构是一国产业结构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出口商品结构是贸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结构的变化[4]。

出口商品结构是衡量一国外贸结构状况的重要依据。

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一国的出口商品可划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

初级产品包括SITC0-粮食和活动物、SITC1-饮料及烟类、SITC2-非食用原料、SITC3-矿物燃料、SITC4-动植物油脂等5类产品;工业制成品包括SITC5-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6-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 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SITC9-未分类的其他商品。

经济学家通常以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值中所占比值的高低来衡量一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劣程度[2]。

我国1980年-2003年出口商品结构如下表:表1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表(单位:亿美元)年份 总额 初级产品 SITCSITC1SITC2SITC3SITC4工业制成品SITC5SITC6SITC7SITC8SITC91980181.19 91.14 29.85 0.78 17.1142.8 0.6 90.0511.2 39.998.43 28.36 2.07 1985273.5 138.28 38.03 1.05 26.5371.32 1.35 135.2213.5844.937.72 34.86 34.13 1989525.38 150.78 61.45 3.14 42.1243.210.86 374.632.01108.9738.74 107.55 87.33 1990620.91 158.86 66.09 3.42 35.3752.37 1.61 462.0537.3 125.7655.88 126.86 116.25 1991719.1 161.45 72.26 5.29 34.8647.54 1.5 556.9838.18144.5671.49 166.2 136.55 1992849.4 170.04 83.09 7.2 31.4346.93 1.39 679.3643.48161.35132.19 342.341993917.44 166.66 83.99 9.01 30.5241.09 2.05 750.7846.23163.92152.82 387.81 19941210.1 197.08 100.15 10.02 41.2740.69 4.95 1013 62.36232.18218.95 499.37 0.12 19951487.8 214.85 99.54 13.7 43.7553.32 4.54 1273 90.94322.4314.07 545.48 0.06 19961510.5 219.25 102.31 13.42 40.4559.31 3.76 1291.288.77284.98353.12 564.24 0.12 19971827.9 239.53 110.75 10.49 41.9569.87 6.47 1588.4102.27344.32437.09 704.67 0.04 19981837.1 204.89 105.13 9.75 35.1951.75 3.07 1632.2103.21324.77502.17 702 0.05 19991949.3 199.41 104.58 7.71 39.2146.59 1.32 1749.9103.73332.62588.36 725.1 0.09 20002492 254.6 122.82 7.45 44.6278.55 1.16 2237.4120.98425.46826 862.78 2.21 20012661 263.80 127.77 8.73 41.7284.05 1.11 2397.6133.52438.13949.01 871.1 5.84 20023256 285.4 146.21 9.84 44.0284.350.98 2970.6153.25529.551269.8 1011.5 6.48 20034382.3 348.12 175.31 10.19 50.32111.14 1.15 4034.2195.81690.181877.7 1260.9 9.56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从上表可以看出,从1980年到2003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级产品虽然出口量逐年增加,但占出口商品总量的比重却不断下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3年的7.9%;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量有大幅增长,占总出口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2003年的92.1%,从1980年的90.05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4034.2亿美元,增长了43.7倍。

另外2004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例达到93%,其中机电产品占全部出口的比重达到了54.5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7.90%,是中国贸易顺差的重要来源。

可以看出,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外贸出口商品结构有了显著改善,这表明中国多年来所坚持的出口导向型外贸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1],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通过实证分析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3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分析3.1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实证分析要了解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首先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出口商品结构的集中和分散程度,可以发现我国过去的出口商品结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便于我们及时采取措施,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

本文采用赫斯曼(Hirschman)指数来表示出口商品的集中和分散程度,选取1980年到2003年期间具有代表性的一组数据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为:其中H i是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第i类商品的出口值,X t是同期总出口值,H x的值越大表示出口商品的集中度越高,反之,出口商品的分散度越高。

具体计算结果如下表:表2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赫斯曼(Hirschman)指数按1位数SITC分类计算,赫斯曼(Hirschman)指数从1985年的0.177上升到1993年的0.252,到2000年达到0.264,H x的值逐渐增大,表明我国出口商品的集中度越来越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量的比重日益增大;按2位数SITC分类计算,赫斯曼(Hirschman)指数从1985年的0.085下降到2000年的0.061,这在工业制成品大规模增加的同时,从细分的商品种类来看,我国出口商品呈现分散化趋势,说明我国对各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加强,能够出口的产品种类增加。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发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3.2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问题分析(1)尽管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以制成品为主, 出口商品总额中所占比重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工业制成品中低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仍然较高,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加工贸易,主要依靠我国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发挥低廉的劳动成本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真正具有高资本、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制成品并不多。

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看,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工资刚性,劳动力价格也将会随之不断提高,加上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容易被别国进入而形成对我国的巨大冲击,所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将面临不断恶化的前景,同时其产业优势也将逐渐弱化,可能会出现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贫困化”现象。

我国劳动力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劳动力素质并不高,而高素质劳动力又是发展科技进步这一高级生产要素的必备条件和载体。

因此,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面临挑战,要使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真正成为竞争优势并持续下去,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5]。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更大了。

199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仅占12.7%。

目前发达国家高技术出口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已达到40%以上。

(2)实证显示我国对各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加强,能够出口的产品种类增加,但其中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出口占主导地位,而附加值高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次要地位。

出口产品技术水平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国内企业出口产品仍主要依靠劳动/资源型初级产品,制成品也多是质量低、性能欠佳、外观设计和加工粗糙、技术工艺落后、低附加值的产品,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占世界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仍只有2%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则更不到1%。

中国出口工业基本上还处于典型的简单加工和组装性、低级型和低效型发展阶段[1]。

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明显不足,不具有高、精、尖技术的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总是通过技术转让得到技术,那么这个国家就只能永远进口新产品而出口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永远是一个跟随者,这个国家的产业也就不具有竞争优势。

此外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主要以价格手段为主,而非价格竞争手段却显得不足。

由于我国国内企业采取纷纷压价的竞争手段,使得我国的出口商品并没有真正实现利润优势。

4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措施4.1积极开发高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是支撑中国外贸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对外出口将是带动中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高科技的应用可以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和自然资源消耗,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配置。

从发展对外贸易角度看,高科技产品不仅售价高、利润丰厚,而且是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最终契机,因此,我们在对商品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的同时,要放眼未来,利用技术进步促使要素效率和要素禀赋发生变化,从而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