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及优化分析

合集下载

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问题和对策

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问题和对策引言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当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对外依赖度过高目前,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依赖程度过高,主要表现为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过度依赖。

这种依赖度高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对策一: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为了降低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依赖,我国应该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从而有效提升出口商品结构。

对策二:培养高附加值产品我国还应该鼓励和支持企业培养高附加值产品。

这些产品具有创新性和高附加值特点,能够带动整个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

问题二:资源利用不合理我国在出口商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传统产业仍然过度依赖资源消耗。

另一方面,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仍然占据一定比例。

对策一:推动绿色生产为了解决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我国应该加大对推动绿色生产的支持力度。

通过采取环保技术和措施,能够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出口商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策二:加强资源整合我国还需要加强资源整合的工作,通过优化生产过程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出口商品的品质和附加值,还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将出口商品从低附加值的产业链中释放出来。

问题三:市场多元化程度低目前,我国的出口商品市场多元化程度还不够高。

大部分出口商品仍然集中在传统的大宗商品领域,缺乏差异化和特色化。

对策一:拓展新兴市场为了提高市场多元化程度,我国应该积极拓展新兴市场。

这些市场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和消费能力,可以为我国出口商品提供更多的机会。

对策二:培育创意产品我国还应该鼓励和支持企业培育创意产品。

这些产品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附加值,能够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出口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及优化分析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及优化分析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及优化分析目前,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呈现出一些特点和现状,也存在一些需要优化的问题。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出口商品结构现状1.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导地位:目前我国的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如纺织品、服装、玩具等。

这些产品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低成本和规模效应。

2.技术含量提升较慢: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尽管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如电子产品和通信设备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整体还不具备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

3.对资源依赖较高:我国许多出口商品依赖进口原材料和资源,这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规则和利益往往受制于他国的资源价格和供应。

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分析1.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2.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出口商品的质量和品牌形象对于提高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加大对质量监管的力度,对违规生产和销售的企业进行处罚,并鼓励企业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售后服务等方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拓展新兴市场: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拓展新兴市场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拓新市场,降低对传统市场的依赖。

4.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我国的传统产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升级和转型的关键期,政府应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

5.加强贸易保护和反倾销:为了保护我国的合法权益,政府应加强对违法贸易行为的打击力度,鼓励企业维权,主动应对国际市场的贸易摩擦。

综上所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如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导、技术含量低等。

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政府需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拓展新兴市场,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并加强贸易保护和反倾销。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及优化分析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及优化分析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及优化分析近年来,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一直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以下将从现状和优化两方面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行分析。

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1.传统制造业产品占主导地位:我国传统制造业产品如纺织品、服装、鞋类等仍然占据着我国出口商品的主导地位。

这些产品主要依赖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但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其竞争优势逐渐减弱。

2.电子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中国作为全球电子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制造基地,其出口量迅速增长。

尤其是手机、电脑和电子配件等产品,成为我国出口商品的新增长点。

3.中高端制造业产品增加: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升级和技术进步,中高端制造业产品也在逐渐增加。

如高铁、汽车等传统制造业产品和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4.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出口增长:中国农产品和农副产品以其良好的品质和价格优势,逐渐在国际市场上拓展市场份额。

例如水果、水产品、粮食等农产品的出口量呈现稳步增长。

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分析1.提升中高端产品的比重:通过引进创新技术和提升研发能力,我国可以加强与国外公司的合作,以提升中高端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

同时,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牌价值,提高商品价格和利润水平。

2.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我国应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在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等领域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这样可以推动我国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3.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推动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舞台。

通过加强营销策略和品牌推广活动,扩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4.提高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创新和农产品加工等手段,提高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5.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服务贸易潜力巨大,特别是现代物流、旅游、教育和金融等领域。

中国进出口贸易及商品结构分析

中国进出口贸易及商品结构分析

中国进出口贸易及商品结构分析成绩中国进出口贸易及结构分析专业09届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姓名学号中国进出口贸易及商品结构分析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出口商品结构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

文章通过对2002-2011年10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一、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现状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1至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309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6%,创出历史新高。

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后,全年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

在外贸进出口增长的同时,进出口平衡也取得重要进展。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指出,今年我国全年贸易顺差估计将比去年减少300多亿美元,贸易顺差占G D P的比重在2%左右,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

从结构上看,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前11个月我国对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国家双边贸易进出口总值分别为1063.5亿美元、775.6亿美元、720.5亿美元和414.5亿美元,分别增长33.8%、36.7%、44%和82.5%,均高于同期我国总体进出口增速,表明我国对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增长强劲。

同时,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同期总体出口增速,其中重庆、河南、贵州和江西等省市的出口增速分别为1.8倍、78.4%、56.3%和68.1% 。

但是,寒流来袭,前高后低成定局。

在海关总署官方网站的首页上,有两张外贸进出口走势图,清晰地勾勒出今年外贸进出口前高后低的走势。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不久前指出,今年9、10、11月份,中国外贸出口增幅每个月均比去年同期下降约2个百分点,12月份,外贸出口增幅将继续延续前几个月回落的趋势。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进出口主要呈现5个特点:一是一般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加工贸易比重下降明显,顺差规模收窄;二是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快于整体,外资企业增速进一步放缓;三是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回落较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有所回升;四是对欧盟出口增长乏力,与新兴市场贸易快速发展;五是部分沿海省市出口放缓,西部地区出口快速增长。

浅谈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优化措施

浅谈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优化措施

浅谈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优化措施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出口商品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过度依赖传统产业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在出口商品结构上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将从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其问题入手,探讨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措施。

首先,我国目前出口商品以加工贸易为主,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这导致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单一性和单薄性,缺乏竞争力。

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一些中低端产品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利润空间有限。

另外,我国服务贸易相对落后,服务进口比服务出口更大,这也表明了我国服务出口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其次,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也存在着区域不平衡的问题。

东部地区是我国出口商品的主力军,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薄弱。

这不利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出口商品结构还存在着行业不平衡现象,如纺织、电子产品等行业出口比重过大,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相对较小。

针对以上问题,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培育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研发水平,推动产业升级。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自主品牌,降低对外依赖程度。

其次,要着力发展服务贸易,拓宽出口商品的领域。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

鼓励外商投资服务业,推动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的协同发展。

同时,还要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和交流,提高服务贸易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第三,要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调整。

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外资和技术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快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发展,提高其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的比重。

此外,还可以通过促进跨境电商发展、深化贸易合作等方式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跨境电商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出口市场,可以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多元化。

而深化贸易合作则可以通过扩大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规模,引进更多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合理度分析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合理度分析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合理度分析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国际贸易对全球经济有着重要影响。

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是贸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进出口商品的结构现状及其合理度进行分析。

一、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现状1.出口商品结构现状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主要由加工贸易为主导,以电子产品、纺织品、服装、机械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等为主要出口商品。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4年中国出口额达到2.5万亿美元,其中电子产品出口额占比最大,达到29.2%;纺织品出口额为12.3%;服装出口额为6.6%;机械设备出口额为9.6%;交通运输设备出口额为7.9%。

2.进口商品结构现状中国的进口商品结构主要以资源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为主。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4年中国进口额达到 2.1万亿美元,其中原油、天然气、铜、铁矿石等资源产品为主要进口商品,占比较大;高技术产品如机械设备、电子元器件和汽车等也占有一定比重。

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首先,对低附加值产品的依赖度较高,如电子产品和纺织品等。

这些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有限。

其次,对资源消耗型产品的出口较多,这对于国内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压力。

此外,由于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不足,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了提高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度,中国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中国的进口商品结构相对较合理。

首先,对资源产品的进口符合国内产业需求,有助于增加国内产业的竞争力。

其次,对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有助于国内企业学习和吸收先进技术,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此外,通过进口高品质的机械设备和零部件,可以提高国内产品的质量和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进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度,中国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拓展进口渠道,降低进口关税和贸易壁垒,吸引更多优质产品的进口,提高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需求。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目前,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出口商品结构过于单一、我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类产品,如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纺织品等,而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占比较低。

这使得我国对外贸易过于依赖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出口面临较大风险。

第二,出口商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虽然我国的出口总额巨大,但出口商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科技含量和品牌价值不高。

这导致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较低的环节,无法获得更高的利润。

第三,对外贸易中存在着一些技术壁垒。

由于技术壁垒的存在,我国在一些技术密集型和研发型商品的出口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这些商品的高附加值和创新性使得其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但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为了优化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对策:第二,培育和提升自主品牌和知名品牌。

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和推广,提高我国商品的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公司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加强国际市场调研和需求预测。

通过调研和预测,掌握国际市场的需求动态和趋势,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第四,加强出口商品质量监管和质量提升。

通过加强质量监管,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树立我国商品的良好信誉和形象。

第五,深化国际合作和开放共赢。

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推动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的发展,拓宽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实现共赢发展。

总之,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大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的出口力度,提升自主品牌和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加强国际市场调研和需求预测,加强出口商品质量监管和质量提升,深化国际合作和开放共赢,我们可以推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合理度分析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合理度分析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合理度分析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度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和合理度进行分析。

一、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生产中心,其进出口商品结构主要由工业制成品、资源产品和农产品组成。

1.工业制成品: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包括机电产品、电子产品、纺织品、玩具和家居用品等。

这些产品在中国的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的制造业有着丰富的劳动力和低成本优势,因此能够生产出大量的工业制成品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

2.资源产品:中国的资源产品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石等。

这些产品主要用于满足中国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也会出口到其他国家。

然而,中国资源产品的进口量也很大,主要是能源产品和金属矿石的进口。

3.农产品:中国的农产品包括粮食、油料、畜产品、水产品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农产品在中国的进出口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同时,中国对于一些农产品的进口也很大,比如大豆、棉花和木材等。

1.外需和内需的平衡: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应该能够平衡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外部市场的需求。

只有同时满足国内和外部需求,才能使得中国的出口和进口商品结构合理。

对于一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产品,应该尽量保持自主研发和生产,以降低对进口的依赖。

2.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应该反映产业结构的升级。

中国应该加大对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的支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通过进口关键技术和高端设备等,改变传统制造业的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的问题。

3.优化贸易伙伴: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应该优化贸易伙伴。

中国应该加强与创新型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开展更加平衡的贸易,降低对个别国家的依赖。

通过多元化贸易伙伴,可以减少贸易摩擦和外部经济风险。

4.环境友好: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应该更加环境友好。

中国应该加强对节能环保技术和绿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以满足国内和外部市场对环境友好产品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及优化分析国贸1002 陈园园指导老师:谭燕摘要:出口商品结构是一个国家出口贸易的构成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贸易政策等情况,同时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本文分析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发展概况,通过比较优势指数得出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并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升级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工业制成品,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Abstract: The structure of export commodities is the composition of a nation’s export trade, reflecting a country’s natural resources,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de policy, etc. and it also reflects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hina's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an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then select three representative factors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China's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Key words:Structure of export commodities, Manufactured goods, Capital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goods目录一、出口商品结构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1)(一)出口商品结构的概念和分类 (1)(二)文献综述 (1)1.出口商品结构的相关理论 (2)2.关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研究现状 (3)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发展现状 (3)(一)货物出口总额规模不断扩大 (3)(二)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工业制成品为主 (4)(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4)三、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 (5)(一)货物贸易出口竞争优势的分析 (5)1. 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逐渐降低,已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6)2.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上升,但国际竞争力不强 (7)(二)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较低 (9)四、影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因素 (9)(一)产业结构 (9)(二)国际直接投资 (10)(三)汇率 (11)五、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途径 (12)(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12)(二)合理引进及运用国际直接投资 (12)(三)完善稳定人民币汇率机制 (13)(四)改进服务贸易发展结构,发展新型服务 (13)参考文献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地位不断提高,从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小国,逐渐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

改革开放初始的1978年,中国货物出口总额为97.5亿美元,而2013年中国货物出口总额达到了22096亿美元。

同时,1978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占世界份额0.7%,2013年则达到了12%,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但是,我国作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却不能被称为贸易强国,主要就是因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够优化,产品竞争力不够强,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我国出口规模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就从出口商品结构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开始,但是不再赘述相关贸易理论内容,而是在相关贸易理论基础上,得出相应的出口商品结构内容,进而根据现有国内学者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研究结果,分析不同的研究方法。

着重分析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问题,并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途径。

同时本文主要以SITC标准作为主线,没有考虑出口商品的区域结构等方面,希望能够有助于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探讨。

一、出口商品结构的概念和相关理论(一)出口商品结构的概念和分类出口商品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各类商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构成情况,一般以各类出口商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按照商品形式,可以分为货物贸易出口结构和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出口商品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资源禀赋情况、产业结构状况、对外贸易政策等情况,更是反映出了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①。

如表1所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关于出口商品的分类是联合国制定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即SITC标准,它将国际贸易商品分为10类,0-4类是初级产品,5-9类是工业制成品,同时,初级产品,即0-4类又被归类为资源密集型产品,而工业制成品中的第6、第8和第9类,被归类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第5和第7类,即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被归类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②。

初级产品作为低附加值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所以以其为主要出口商品的外贸模式被称为粗放式的出口方式;工业制成品的产品附加值较高,体现了一国的工业发展水平,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强,所以以其为主要出口商品的外贸模式被称为集约式的出口方式。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在一国出口商品结构中的占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占比越高,体现了该国出口商品的资本技术含量越高,经济技术水平越发达。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通常是阶段性的,一般是指一国出品商品从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逐渐向以中间产品为主过渡,进而以最终产品为主的发展过程。

同时,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也指从以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发展为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最终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过程。

①杨肖锋:《利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研究》,2007年,第5页②韩超然:《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3,第13页表1 出口商品结构分类图资料来源:《国际贸易标准分类》,2006年3月第四次修订版(二)文献综述1.出口商品结构的相关理论(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最早研究出口商品结构的应该说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根据该理论,一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应该以该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为主,也就是该国最能高效生产的产品。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观点上进行了延伸,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根据该理论,一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应该以该国绝对劣势比较小的产品为主,也就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2)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瑞典经济学家伊莱·赫克歇尔和其学生贝蒂尔·俄林提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即H-O 理论。

根据H-O理论,资源相对丰富性上的差异决定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和贸易模式,所以一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应该以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为主。

然而,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利用美国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之后,得出了与H-O理论不一样的结果: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反而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结果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在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的过程中,西方经济学家冲破了H-O理论的二要素理论,探寻了影响国际贸易结构的更多要素,也就形成了新要素理论:技术要素说,人力资本要素说,研究与开发(R&D)要素说,信息要素说,管理要素说等,新要素理论认为这些都会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进而影响该国的出口商品结构。

(3)新贸易理论保罗·克鲁格曼引进不完全竞争模型,系统阐述了产业内贸易理论,提出了一国存在同时进行同类产品的进口和出口的情况,它的分工依据是相似的要素禀赋,规模经济和历史性偶然因素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

在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上,雷蒙德·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对外贸易分为三个阶段,产品创新阶段,该阶段产品的要素特征是技术密集型,产品成熟阶段,该阶段产品的要素特征是资金密集型,产品标准化阶段,要素特征转为劳动密集型。

近些年,世界市场产品的分工出现多层次的发展,不再是不同要素密集型产品间的分工,也有产品内分工,即某种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完成。

根据产品内分工理论,发达国家主要负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序和区段,发展中国家负责劳动密集型的工序和区段。

2.关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研究现状我国有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选用不同的方法,对出口商品结构问题做了研究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第一类是选取某一种因素,研究其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金松柏、李健等人(2011)研究了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相关关系,认为出口商品结构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同时,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方向又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朱敏、许家云(2013)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FDI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认为FDI的扩大,我国出口贸易的利润空间上升,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刘君(2007)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测验,认为汇率对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第二类是综合各类影响出口商品结构的因素,研究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途径。

冯骥(2009)对影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因素作出实证分析,认为GDP、技术、FDI 对促进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起正向作用,而汇率对其起到反向作用。

张前方、霍忻(2012)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问题作出了评价,认为需要综合利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技术引进的同时进行技术研发,从而促进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升级。

胡颖(2011)综合分析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问题,认为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加工贸易转型,调整服务贸易结构③。

所以本文综合这两类研究方法,结合最新数据,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行分析,首先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最后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影响出口商品结构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途径。

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发展现状(一)货物出口总额规模不断扩大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我国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地位不断提高,从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小国,逐渐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