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 草原 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草原》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草原》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草原》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访问记。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等几幅生动的画面,表现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体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
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将草原景色描写得如诗如画。
文中描写蒙族同胞迎接远客的部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生动地展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描写景物的文章也有一定的阅读经验。
但是对于草原文化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可能理解得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来加深理解。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会写“毯、陈”等8个字,正确读写“草原、线条”等19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草原景色和人物活动的语句,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
2. 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民族团结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感受草原风光美、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2. 学习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描写的方法,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教学难点1.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草原》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草原》教案【教材分析】《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自主读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形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积累美的语言。
【教学目标】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境界、回味、洒脱、拘束、羞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象,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毯、陈、裳”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草原、线条、柔美、襟飘带舞、热乎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4.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课时重点】1.正确读写生字词。
新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草原》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草原》教案设计年级:六年级教材版本:新部编版语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 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 难点: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草原风光图片、视频等。
2. 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录音。
3. 草原相关资料(如蒙古族文化、民俗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草原风光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辽阔与美丽。
2. 提问:你们对草原有什么印象?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草原的知识或故事?3. 揭示课题:《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语调、停顿等。
3.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相互评价。
4.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板书: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一)草原风光图1. 学生自由朗读描写草原风光的段落,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词语。
2. 小组讨论:这些句子或词语好在哪里?为什么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一碧千里” 无边无际”等词语写出了草原的辽阔与美丽; 柔美”等词语写出了草原的宁静与和谐。
4.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草原风光的段落,体会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二)喜迎远客图1. 学生自由朗读描写喜迎远客的部分,找出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或词语。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2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草原的独特感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写能力,通过描写草原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拓展任务。
教学重点:1. 了解和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草原的兴趣和感受。
2. 学会通过描写草原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教学难点:1. 通过描写草原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2.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课文《草原》的课本和电子板书2. 描述草原特点的图片或实物3. 各小组的合作角色卡片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0分钟)1. 出示或展示具有草原特点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描述。
2.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关于草原的,请大家先说一说你对草原有什么了解或感受?Step 2 阅读课文(2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注意大意。
2. 学生跟读课文,理解内容。
Step 3 分组合作(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有4-5名学生。
2. 每个小组从草原的不同角度来进行合作探究,角色卡片分为:草原观察家、草原画家、草原大家、草原记者。
3. 角色卡片的分配和要求由教师提前与学生说明。
4. 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角色,合作来完成以下任务:- 草原观察家:观察草原的景色和动植物,描述草原的特点;- 草原画家:用画笔或颜色制作草原的画,并且用文字描述画面;- 草原大家:从草原的意义和价值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草原记者:以采访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草原的特点和意义。
5.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合作完成任务。
Step 4 合作展示(15分钟)1. 各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
2. 学生可以通过演讲、展示草原画作、采访等形式进行合作展示。
Step 5 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草原的特点和意义。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优秀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优秀3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优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九个生字,理解字意,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渲染”“勾勒”等词语。
(2)揣摩文中优美语句,体会文中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1)熟练利用字典等工具书学习课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主感受课文中描述的草原风光及风土人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课文对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赞美,感悟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风光及草原人民的热爱。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对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赞美,感悟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对草原风光及草原人民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两个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暑假期间有没有去什么地方旅游呢?(学生答,师生互动)那有没有哪位这次去了草原或者以前去过草原的同学们愿意说一说你们都去了哪里的草原,都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呢?(学生答,师生互动)看来同学们的草原经历还都挺有意思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的第一篇课文《草原》,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一起再去那片美丽的大草原走一走。
没有去过草原的同学们也跟随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板书:草原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出示作者简介课件: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1]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一章节《草原的美丽》。
详细内容为:描述草原的辽阔、美丽,通过对草原的描绘,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掌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草原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实践情景,激发他们对草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语,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字、词语。
b.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作者描绘草原的手法。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进行讲解和赏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草原2. 板书生字、词语:辽阔、美丽、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
3. 板书文章结构:总分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语。
b. 根据课文内容,用一段话描述你对草原的印象。
2. 答案:a. 辽阔、美丽、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
b. 示例:草原辽阔无垠,一碧千里,让人心旷神怡。
那里的天空湛蓝,白云飘荡,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世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关于草原的资料,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提高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 理清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 把握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合作探讨小说主题。
3. 了解蒙古草原狼的生活习性,感受动物身上的精神魅力。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
2. 通过深入品味、鉴赏精彩语句来把握小说中的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动物身上表现的“人性”。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提到狼,人们总会想到它那犀利的目光和滴着涎液的大嘴巴。
成语世界中的狼,如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子野心,更是道尽了狼的凶残、贪婪。
长久以来固有的认识限定了我们对狼的评价,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蒙古草原狼》也许会带给我们全新的阅读体验。
二、初读课文,畅所欲言。
1. 阅读课文。
给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小说情节本身就极富魅力,学生会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欲罢不能。
2. 交流初读体验。
此环节,教师尽量不做引导不做过多评价,给学生创设原汁原味地思考与交流的空间,保留学生最初的阅读体验。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整理字词。
蛮荒战栗千钧一发睿智肃杀2. 梳理内容。
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在学生复述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明确小说情节。
)情节安排:开端:陈阵忘记老人的叮嘱从小路返回大队,危险迫近。
发展:单人匹马遭遇狼群,强作镇定企图迷惑群狼。
高潮:面对草原狼的狡猾,陈阵急中生智击打马镫吓退狼群。
结局:狼群井然有序的撤退令人瞠目结舌。
四、课堂小结。
“文似看山不喜平”,场面宏大而神奇,情节奇谲而神秘,该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读文读到心潮澎湃,有身临其境之感,该是阅读的一种至高境界。
五、布置作业。
1. 深入阅读课文。
2. 找出小说主要塑造的形象,并作批注式阅读。
一、导入新课。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好文章就能给人带来这样的感受。
路途的凶险、陈阵的困境、青马的警觉仍牵引着我们的神经,惊心动魄的场面让人欲罢不能,这节课老师和大家继续进行这次精神之旅。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 草原 优质版教案

增强学生的语感,有效落实学段、单元及本课目标。
)六、联系之前所学课文,从所读内容想开去(出示课件22)教师出示问题: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23)预设:在五年级上册《白鹭》一文中,在作者的笔下“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融入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更突出了。
七、指导朗读与背诵1.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出示课件24)(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第一句音调稍高,表达出作者要与人分享所见的急切心情;第二句作者心情较激动,整体速度稍快;第三至第六句语速平缓,再现观察者慢慢欣赏的过程和草原的安静;第七句作者被美景深深打动,感受强烈,直抒胸臆,语速加快;第八句写骏马和大牛在静立中“回味草原的乐趣”,速度减慢。
(2)教师播放第1自然段朗读音频,学生听完音频后自由朗读。
2.尝试背诵(出示课件25)教师出示要求:尝试依据下面的顺序背诵第1自然段。
学生根据提示背诵第1自然段。
八、课堂演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6)2.课堂小结(出示课件27)今天,我们跟随老舍的脚步初入呼伦贝尔大草原,感受到了草原奇丽的风光。
下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与淳朴。
3.课后作业(出示课件28)(1)积累本课学习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作简单批注。
2.研读“喜迎远客图”部分(出示课件33)预设:从第2自然段“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个比喻句,以及三个“飞”字,可以看出蒙古族人民喜迎远客的热情。
(出示课件34)预设:通过第3自然段中的语句“许多”“很多”“从几十里外”“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体会到主客之间的心情激动和情谊深厚,也感受到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民族团结互助。
3.研读“主客联欢图”部分(出示课件35)预设:从第4自然段中主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这些民族美食招待客人,第5自然段中给客人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中可以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和真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接受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达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课前交流:你见过草原吗?请见过草原的同学描述一下草原的风景,说一说在草原上的感受。
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骆驼祥子》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2.用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要求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3.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草原风景美)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学生汇报,教师重点指导:(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理解“一碧千里”(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茫茫”就是模糊不清,结合图画,让学生说说“并不茫茫”的意思。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体会用词的准确,想一想把“清鲜”换成“清新”,把“明朗”换成“晴朗”好不好,为什么?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③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拿出一张中国画,向学生演示讲解“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②图片展示,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5)“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②这句话是从哪一方面来写的?(感受)③不同的心情会对周围环境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从学生的感悟入手,通过抓重点词语切入朗读体会,想象情景切入朗读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切入朗读体会,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凸显语文特点的有效途径】(6)“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骏马和大牛会回味吗,这是什么写法?(当然不会,这是联想的写法)②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骏马和大牛是在回味草原的乐趣呢?(这是作者描写的技巧,借牛马来表达自己的感受)5. 读读背背①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再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②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1.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光图片。
3.引导学生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走进草原,感受“辽阔美”“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2)重点理解“洒脱”:①你能想出可以用什么词语替换“洒脱”吗?(潇洒从容放松……)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③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只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和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④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通过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感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既体会了草原的景色美,又习得了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达的,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优美,揣摩语言所传递的美好情感,从而受到感染、熏陶)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人情美”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相关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远客)②“一群马”“男女老少”说明了什么?(来迎接的人很多)③“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说明了什么?(来得真快)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二是比喻热情)④“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来迎接的人群为什么立刻拨转马头,而不是在这里交谈一会儿?(想早一些把客人请进蒙古包)⑤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4)“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里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落下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四、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到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
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教学反思: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
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
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
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
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
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
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