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实验中学导学案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主备人:备课时间:学习时间: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人物性格,感知人物形象。
2、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3、理解父母的关爱,学习作者的坚强。
【学习重点】反复朗读课文,揣摩语气,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变化,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母亲的形象,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学习作者以细节感人的写法。
【课前导读】1.题目解读文章选定了秋天这样一个特定季节,是有一定的深意的。
一是作者的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二是在看到菊花时想到了母亲生前曾说过的要带他去看菊花的事,由此想到了母亲,抒写了怀念之情。
2.走近作者史铁生,原籍河北涿县,当代作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颁奖词这样写道: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等。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
作家用疑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
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情感真挚细腻。
【自主学习】基础感知:(7分钟)1.自学教材,读准字音瘫.痪.()侍.弄 ( ) 整宿.( ) 憔.悴. ( )仿膳.( ) 豌.豆 ( ) 诀.别( ) 烂漫. ( ) 翻来覆.去( ) 絮絮叨叨....( ) 捶.打()2.解释下面的词语。
加强课堂导学深化模式教学——“121”模式教学心得

学生依案 自学 : 课堂前 1 0分钟 , 学生根据 教师的要求和
学案设计 的问题进行 自主学 习 , 通过 自学 , 理出知识 的脉 络 ,
各种教 学思想, 教 学方法应运而生, 异彩分呈 。 “ 1 2 1 ” 三段循环 形成知识的结构 , 加强对学案中提 出的重难点的理解 , 标出自
教师示案 导学 : 课前将导学案发到学生 的手 中, 上课 后 , 践, 一定能为提高学生的 自主学习奠定 良好的基础。
1 8 6
课程改革要采用先进 的的教学方案 , 通 过更新教学思想 ,
建立教学新理念 , 教师的角色 由传授者转化 为引导者 , 由独奏 进一步深化 , 去粗取精 , 去伪存 真, 形成 知识结构 , 熟练 掌握本
者转化 为伴奏者 , 要 与学 生“ 亲密接触 ” , 充 当他们 的学 习伙 堂知识 。 伴, 融人到学生的学习 中。于是 “ 课 堂教学” 自然转化 为“ 课 堂
几点 心 得 。
关键词 : 课堂导学 自主学习 合作探 究 整合提升
( 1 ) 学生互研解决 问题 , 教师采集问题。学生在 自学 中不 能完全解决的疑问, 在学 习小组中互动讨论研究 , 小组代表将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我们教师不能是“ 主 互研成果与大家分享 , 同时提 出反馈学 习疑点难点 , 教 师通过 演” 而应是 “ 导演” , 要把时间和空 间还 给学生 , 充分调动学生 巡视发现并筛选出普遍存在的问题 。 的 自觉性和积极性 ,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好 的教学效果 ,
导学 ” 。
( 四) 加强课堂导学 , 提高学生整合提升能力
重庆市开县九龙山初级中学2012-2013学年九年级化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 导学案

【学习重点】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一、【自主学习】1、观察一只蜡烛,并填写下列有关内容:颜色,状态,硬度,溶于水,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蜡烛火焰可分为部分,最亮,温度最高,温度最低。
蜡烛燃烧室属于变化,因为。
3、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中,有什么现象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因此要检验某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二、【合作探究】阅读P12"活动与探究"思考1、点燃前:蜡烛有那些方面的物理性质:蜡烛由和组成。
是白色圆柱形固体,有气味,切下一小块石蜡投入水中观察到石蜡水中,并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硬度,密度于水。
2、点燃时: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现象:(1)蜡烛燃烧时看到了那些现象?(2)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些变化?(3)将一块玻璃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一段时间有什么现象?,(4)如何探究蜡烛燃烧时火焰温度的高低?通过实验探究说明温度最高,温度最低。
火焰最亮。
(5)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如何验证?。
通过实验探究说明蜡烛燃烧后分别生成了和。
如何证明生成物中有水生成如何证明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生成如何表示该化学反应?。
3、熄灭蜡烛时:看到了什么现象,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的白烟,观察到蜡烛,通过这个实验可以验证白烟是。
【达标检测】1、把一根火柴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A. 放在焰心部分被烧得最黑B. 放在内焰部分被烧得最黑C. 放在外焰部分被烧得最黑D. 均匀地烧黑2、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是()①燃烧时发光、放热;②蜡烛燃烧时有水雾生成;③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④蜡烛先镕化再燃烧;⑤熄灭时蜡烛冒白烟A. 只有①②③B. 只有③④⑤C. 只有④D. ①②③④⑤3、你认为确定一瓶标签残缺的试液是否是氯华钡溶液的最佳方法是()A 讨论B 实验C 调查D 上网4.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A.食盐水B.酒精C.水D.澄清的石灰水5.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A.空气B.二氧化碳C.氧气D.水蒸气6.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物质是()A.氧气B.二氧化碳C.水D.二氧化碳和水7、、现有三瓶气体,分别为空气、二氧化碳和氧气,用简单的方法来鉴别。
1.1 奏响中学序曲(导学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统编版2024)

第1课 第1课时 奏响中学序曲重点:中学时代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中学生活难点:正确认识中学和小学的不同变化,规划初中生活活动一:初中生活新期待设问1:开学以来,我们在学校里经历了许多新鲜事。
你在校园里有哪些新发现?例:高年级学长给我们当起了校史讲解员;语文老师给我们列出一长串课外阅读书目;地理课上我第一次尝试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班主任组织我们选举班委、制定班规和班训、设计班徽;布告栏里贴满了社团招募新成员的启事......设问2:与小学相比,你的初中生活有哪些变化?你怎么看待这些变化?(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交流) 校园:班级:老师:同学:学习:设问3:如何看待进入初中后的新变化?1.初中阶段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
在新的集体中,我们涵养品格, , 。
2.初中阶段对我们的成长提出了。
活动二:探究初中阶段在人生中的重要价值设问4:通过阅读钱学森的故事,中学生活对钱学森有着怎样的影响?1.初中阶段对我们的人生具有独特的价值。
我们正处于生命成长的“ ”,这是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需要。
2.初中阶段,是人生美好的年华,也是的重要时期。
这段生命旅程给了每个人的无限可能。
(P2上)活动三:拆成长礼物,明晰成长方向设问5:中学时代给予我们的成长礼物有哪些?你最想挑选哪类礼物?你希望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样的礼物?如新的目标,里面可能装的是学习进步,练一手漂亮的字、学会自立、自强等。
设问6:我们应该怎样度过中学生活?面对各种可能与挑战,我们要,,始终把准人生方向,积极追求进步,确立更高的发展目标,,,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的中学生。
►问题一:中学时代的重要性【典例】七年级学生小铭第一次走进中学校园时,感到兴奋、自豪,面对这么多陌生的新同学,他心里很不平静,思量着:“我能和他们友好相处吗?与小学相比,功课增多了,作业也多了,我能适应吗?”小铭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①一段新的生命旅程的开始②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原来的“六”年级加了一个“一”成为“七”年级③我们已成为大人了,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④新的机会,新的要求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学时代。
2.3 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2.3 欧姆定律第2课时——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一编: 丁元二编:付成维审核:教师:班级:姓名:时间:准备阶段展示预习1、通过一个电器元件的和加在电器元件两端的的关系称为该电器元件的伏安特性。
2、用纵坐标表示电流I,用横坐标表示电压U,在坐标图上画出的叫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该曲线描述了导体中随导体两端的变化规律。
3、恒定的纯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是一条过原点的,它表示导体中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
发现目标1、猜测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图像。
2、分压限流两种电路连接的探究。
3、内接法、外接法探究。
操作阶段合作探究一、实验操作步骤:1、确定好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按照图2-5所示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在闭合电键之前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c置于b端(使得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0)2、闭合电键,缓慢向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c,使得电流表显示某一读书,在表2-2中记下此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
3、重复步骤2中的操作,测量多组(大约10组)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并记录在表2-2中。
4、在坐标纸上以I为纵坐标,以U为横坐标,将实验所得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作出I-U曲线,分析曲线的变化规律。
5、整理好器材,将其归位。
二、数据记录请将实验测量结果记录在表2-2中。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电压U/V电流I/A交流成果一、根据上表记录的数据在下图中作出I-U图像。
二、探索小灯泡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分析小灯泡电阻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论:迁移阶段达标检测1、在“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中,小灯泡上标有“2.5 V 0.3 A”字样。
测量时要求加在灯泡两端的电压可持续地从0调到2.5V.(1)在本实验中应该采用电流表(填“内”或“外”)接法,滑动变阻器应采用(填“限流”或“分压”)式接法。
(2)请按要求在实物图上连线。
U/VI/AOV3 15A30.6误差分析:拓展提升。
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高效课堂课堂学习导学案

2、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3、关注并体验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意义
4、中学生为什么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5、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
6、正确地认识社会,辩证地分析问题
7、正确地认识从众心理
8、正确地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
9、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应注意的问题
环节五:
志愿者日志二:
“奥运会在我国举办成功,接着世博会幸会上海,我们国家下大力气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取得了明显成效。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大街小巷,迎世博热情不断升温,世博氛围愈加浓厚。但是不和谐、令人担忧的不文明习惯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不,今天一个负责街头服务的志愿者朋友回来说了一些令人气愤的现象。横穿马路、翻越护栏,上公交车争先恐后你推我搡,在马路上,开霸王车、闯红灯、并线不打灯……不仅造成公共秩序混乱,也给他人徒增很多烦恼和不便。我们听了都很汗颜……
环节三:
想一想,你曾经参加过的社会活动有哪些?
环节四:
志愿者日志一:
“我,赵伟。山大的一名普通大三学生。从小便立志于做一个奉献社会的志愿者。2010世博会的召开幕,我也加入了志愿者这个光荣的大家庭。闲来大家交流才发现,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是我们都有着丰富的志愿者经验:有的人参加过公益活动,有的人组织过社会调查,还有的人去过很多地方参观访问。大家都觉得这些经历积累了很多经验,个人能力得到了提高。我希望这些积累能够在世博会期间发挥作用,与我的团队一起出色的完成任务。”
①有良好的精神风貌,能够与时俱进,符合社会潮流②不能正确区分情趣的高雅与否③存在盲目从众心理④缺乏鉴别能力,易形成不良习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中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可采取的形式有()
1.44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象 学案

开县实验中学高一 学案 编写教师 张伟 杨春燕 使用班级 使用学生 使用时间【当堂检测】1:利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函数值的大小:00260sin 250sin 与2:求使函数R x x c ∈=,3os -2y 取得最大值,最小值的自变量的集合,并写出最大值和最小值。
3:求函数:3sin(2),[0,]4y x x ππ=+∈的单调递减区间。
《 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象 》(课题) 第 4 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 能画出正切函数的简图(2) 掌握正切函数的性质,并能做到灵活应用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结合“教师主讲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发现新知识。
【学习重难点】正切函数的图像,正切函数性质的应用【学习过程】一、复习:二、新课:新知1:能仿照正弦函数图象的作法,作出正切函数x y tan =在-22ππ(,)的图象吗?在整个定义域内的图象呢?新知2:研究正切函数的周期性与奇偶性tan()tan ,,,2x x x R x k k Z πππ+=∈≠+∈可知正切函数的周期是 最小正周期是 。
一般的,=-)tan(x 所以,正切函数是 。
新知3:正切函数的单调性如何?(由图象来探究)一般的,正切函数在开区间 内是增函数。
新知4:值域:正切函数的值域是 。
三、例题讲解例1:求函数tan()23y x ππ=+的定义域、周期、单调区间。
例2:观察正切曲线,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x 值的范围:(1)tanx>0 (2)tanx=0 (3)tanx<0例3: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1)tan 2,();42(2)5tan ,(21),();2k y x x k Z x y x k k Z πππ=≠+∈=≠+∈四、拓展提升探究:(1)正切函数在整个定义域内是增函数吗?为什么?(2)正切函数会不会在某一区间内是减函数?为什么?【课堂总结】。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 - 副本

学案设计烟台开发区实验中学两主课堂问题导学案学科地理课型新授课时 1 执笔人刘烜审核初一地理备课组学生姓名班级初一四班使用时间2018.11.20 学案序号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道常见的降水形式、降水的不同等级。
2.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的特点。
【自主预习】一、降水的变化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_________。
2. _________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暴雨等不同等级。
3.从有利和不利的角度,谈谈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_________。
单位是_________5.我们通常用各月_________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二、降水的分布1. 通常用_________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2.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_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_________;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_________,大陆东岸降水_________;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_________,内陆地区降水_________。
3.世界“雨极”是_________,世界“干极”是智利的_________。
(二)探究五种不同类型的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活动一:探究降水的变化根据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差异,把降雨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全年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夏季多雨型、全年湿润型、全年少雨型”。
读北京、雅典、新加坡、伦敦、比尔马5个城市的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把它们所属的降水类型的名称填在对应图片下的横线上。
活动二:探究降水的分布1.自我突破(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赤道和两极,年降水量有什么不同?(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3)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2.小组探究(1)这分别体现了世界的降水分布有什么规律?(2)这分别体现了影响全球降水分布的因素有哪些?【易错提醒】不能认为只要是沿海地区降水一定都多影响一个地区降水多或少的原因很多,单单考虑海陆分布是不完全正确的,因此不能绝对地说沿海地区降水一定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后反思:
学后反思:
(1)第二小组的频率是多少?样本容量是多少?
(2)若次数110以上(含110次)为达标,试估计该学校全体高一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次数
0.036
0.032
0.028
0.024
0.020
0.016
0.012
0.008
0.004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频率/组距
3、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某中学17岁的60名女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单位:cm)
100位学生数学成绩的频率分布表
分组频数频率频率/组距
合计100 1.00
上表称为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表
第二阶段(尝试探究,合作交流)
5.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为了直观反映样本数据在总体中的分布情况,我们将上述频率分布表中的有关信息用频率分
布直方图表示,其中横轴表示数学成绩,纵轴表示频率/组距。
数学成绩
0
频率/组距
3、某公司生产三种型号的轿车,产量分别为1200辆,6000辆和2000辆,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46辆车进行检验,这三种型号的轿车依次应抽取,,
引
入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问题:开县实验中学高一中期数学考试成绩公布后,为了指导教学,从我校1900名学生中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数学成绩进行分析,要求100分以上占17%为合格,100分以上占70%且120分(含120)占25%为优秀,
3.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特征:
从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据分布的总体趋势。
从频率分布直方图得不出原始的数据内容,把数据表示成直方图后,原有的具体数据信息就被抹掉了。
第三阶段拓展迁移(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尝试探究,作交流)
课堂小结:频率分布直方图的作图步骤。
思考:当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时,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加,作图时所分的组数增多,组距减少,你还能用频率分布直方图来估计总体的分布?
104
109
111
89
110
121
80
120
121
104
108
118
129
99
90
99
121
123
107
111
91
100
99
101
116
97
102
108
101
95
107
101
102
108
117
99
118
106
119
97
126
108
123
119
98
121
101
113
102
10
104
108
由上面数据得到什么信息?如何分析?怎样分析?
154 159 166 169 159 156 166 162 158 156 166 160 164 160 157 151 157 161
158 153 158 164 158 163 158 153 157 162 159 154 165 166 157 151 146 151
160 165 158 163 163 162 161 154 165 162 159 157 159 149 164 168 159 153
重点难点
重点: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难点:通过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
教法与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复
习
复习达标: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抽样方法?
2、下列问题中,采用怎样的抽样方法较为合理?
(1)从10台电冰箱中抽取3台进行质量检查。()
(2)某社区有500个家庭,其中高收入家庭125户,中等收入家庭280户,低收入家庭95户,为了调查社会购买力的某项指标,要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采用的抽样方法是()
随机抽取100名学生成绩如下:
135
98
102
110
99
121
110
96
100
103
125
97
117
113
110
92
102
109
104
112
109
124
87
131
97
102
123
104
104
128105ຫໍສະໝຸດ 123111103
105
92
114
108
104
102
129
126
97
100
115
111
106
117
第二阶段(尝试探究,作交流)
我们很难从随意记录的数据中直接看出规律,为此,我们要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分析数据的方法:(1)能否列出表格形式;(2)能否画出图形
分析数据的具体做法:
1.求极差(样本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称为极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组距与组数没有固定标准,常常需要一个尝试和选择的过程。将数据分组时组数应力求合适,
2、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数据,数据的分组及各组的频数如下:(10,20),2;(20,30),3;(30,40),4;(40,50),5;(50,60),4;(60,70),2。则样本在区间(10,50)上的频率为()
A 0.5 B 0.7 C 0.25 D 0.05
3、为了了解高一学生的体能情况,某校抽取部分学生进行一分钟跳绳次数测试,将所得数据整理后,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图),图中从左到右各小长方形面积之比为2:4:17:15:9:3,第二小组频数为12。.
小组讨论:1.观察频率分布直方图回答下列问题:
(1)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高度和宽度在数量上有何特点?
(2)频率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表示什么?
各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和为多少?
2.从图中可以看出,数学成绩在100分以上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
学习成绩在120分以上(含120)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因此,该数学成绩是否合格,是否优秀?
2.2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第1课时
一编:石白成二编:王旭审核:石白成
使用教师使用班级使用时间学生姓名
课题
2.2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第一课时)
新授课
学
习
目
标
(1)通过实例体会样本频率的意义和作用
(2)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3)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我们对数据分布情况的了解。
数据分组的组数与样本容量有关,一般样本容量越大,所分组数越多。当样本容量不超过100时,按照数据多少,常分为5-12组。
设k=极差/组距,若k为整数,则组数=k,否则,组数=k+1
3.将数据进行分组
4.列频率分布表
频数=样本数据落在各小组内的个数
频率=频数/样本容量
达标检测:
1、有一个容量为45的样本数据,分组后各组的频数如下:(12.5,15.5],3;(15.5,18.5],8;(18.5,21.5],9;(21.5,24.5],11;(24.5,27.5],10;(27.5,30.5],4。由此估计,不大于27.5的数据约为总体的()
A 91% B 92 C 95% D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