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进藏先遣连翻译官乔德禄已逝世

合集下载

中国远征军戴安澜将军缅甸牺牲地69年后终找到

中国远征军戴安澜将军缅甸牺牲地69年后终找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远征军戴安澜将军缅甸牺牲地69年后终找到
导语:在老茅邦村,终于找到了戴安澜将军的牺牲地。

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与之同行,两人此行赴缅是为寻访抗日名将戴安澜牺牲地,在抗日
在老茅邦村,终于找到了戴安澜将军的牺牲地。

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与之同行,两人此行赴缅是为寻访抗日名将戴安澜牺牲地,在抗日战争中,戴安澜将军堪称“域外死忠第一人”,他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最终以身殉国。

戴澄东为将军戴安澜第三子,现居南京,高级工程师。

1964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先后任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江苏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当日下午2时,戴、吴二人乘坐的东航2029次航班准时起飞,目的地为缅甸古都曼德勒。

在该地,有两位中国远征军的后代来迎接他们,其中一位名叫王建贵,其父王玉成当年便是戴安澜将军麾下的重机枪连连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请求,1942年初,中国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

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

作为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员,戴安澜年少得志。

1939年1月,便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200师师长。

12月,在桂南的昆仑关战役,戴安澜率部与敌苦战一月,毙敌6000,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第5师团第12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一战成名。

当时报章盛赞“戴安澜师长颇具北宋大将军狄青的风度”。

“根据一些资料记载,父亲牺牲的地方是一个叫‘茅邦’的地方,但地图上找不到这个地名”,戴澄东介绍,当真正踏上缅甸的土地之后,对
生活常识分享。

回忆在西藏站稳脚跟的艰辛岁月

回忆在西藏站稳脚跟的艰辛岁月

作者: 王贵
作者机构: 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员
出版物刊名: 中国藏学
页码: 94-109页
主题词: 解放西藏;地方政府;拉萨;部队;康藏公路;达赖喇嘛;民工;反动分子;统战工作;筑路
摘要: <正> 1951年冬,历尽千辛万苦的西南、西北各路先头入藏部队,先后进驻拉萨以及西藏其他主要城镇和边防要地,胜利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和平解放西藏、统一祖国大陆的任务。

但是,在欢庆这一胜利的同时。

重重困难就摆在先头入藏部队的面前;如果搞得不好,还有可能在西藏站不住脚而归于失败。

为了争取在西藏站稳脚跟,我们经历了为时三年多的斗争。

这三年多的斗争,波澜壮阔,曲折复杂,内容丰富,是现代西藏革。

难忘藏胞救命恩

难忘藏胞救命恩

难忘藏胞救命恩作者:谢厚林何瑞云来源:《红岩春秋》2020年第05期每当回想起70年前在康藏高原上度过的那段艰苦岁月,我永远忘不了一位藏族大嫂救了我和小李的命。

作为地勤通信人员进军西藏1950年9月,我16岁,从重庆西南军区通信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南军区司令部航空处。

为了加强支援18军进军西藏和空投任务的组织领导工作,9月22日,航空处扩建为西南军区空军司令部。

10月初,西南空军通讯大队(重庆江北)成立,计划用三个月时间集训一批报务员、机务员。

通讯大队聘请了起义留用人员,给学员们讲授有关空军对话英语、空军气象、对空联络及检修收发报机常识等。

我和同学们正热火朝天、兴高采烈地学习时,11月中旬的一天,突然接到通知,叫我和林启廉、孙静琳(女)等20余人到队部去。

程胜队长当即告知:昌都战役已胜利结束,更艰巨、更繁重、更复杂的任务是向拉萨进军。

空军在康藏高原沿线设立的地勤航空站急需补充地勤通信人员,你们由新任命的甘孜航空站电台台长崔濬带领,立即赴藏。

当天,我们乘车来到原航空处旧址报到,西南空军司令部苗冠生参谋长、夏屏西政委出席了欢送宴会,并举杯嘉勉我们:预祝各位在援藏任务中为人民立大功。

饭后,我们20余人乘军车到重庆白市驿机场,登上一架C-46运输包机,同机运输的还有通信设备器材等。

约一小时后,飞机降落在川西新津军用机场。

在新津机场休整了几天,我们就向康藏高原进发。

当时新津至甘孜的简易公路虽通,但路况不佳。

颠簸了一周多,屁股都坐痛了,才驶到甘孜航空站。

在站上休整几日后,杨守义站长告诉大家:“你们要继续向前进军,担负起在康藏高原沿线的江达、昌都、太昭、拉萨等地建立空军地勤航空站的光荣使命,要每半个小时向甘孜和新津军用机场拍发飞行天气报告,以利新津机场支前基地安排好空运、空投工作。

”我被分配到江达航空站,由报务主任刘俭带队前往。

迷路幸遇藏族大嫂热心留宿1950年12月中旬,我们从甘孜乘军车沿康藏公路行驶不到一天,就到了当时康藏公路汽车运输的终点——海子山。

大渡河十八位勇士之谜

大渡河十八位勇士之谜

午夜之后 ! 红’ 团’ 营在团长杨得志和营长孙继 先的率领下 ! 冲下山坡 ! 沿着乱石小路跑步前进! 神 不知鬼不觉地直插街心 + 红军尖刀排与敌巡逻兵相 遇 而接火 ! 展开 了一场短促 的战斗 + 敌 人且战且退 至赖执中家的石砌高墙上进行固守 +赖执中听到枪 声后 ! 还误认为是河对岸的驻军来偷袭安顺场! 因 为赖执中认为红军还在 ’"" 公里以外 ! 不可能来得 这样快 + 因此 ! 命令两个班的敌军在高墙上死守 + 在 夜色中 ! 李德 才带着重机 枪抢占 了院子对 面 的一处碉楼 ! 用猛烈的火 力将敌人死 死压制住 + 红 军战士们乘 势向守军喊话 $, 我们是 红军 ! 缴枪 不 杀 ! 快投降 吧 &) 这 时 ! 赖执 中看 到大 势已 去 ! 知 道 再也抵挡不 住了 ! 于是在一 片混乱中 和几个卫 士化装成老百姓翻墙而逃 + 战 斗打响时 ! 守 船那个班的 敌人正 在河边碉 楼 里赌钱 - 喝酒 ! 听到枪声 后慌忙押起船 工向对岸 逃 跑 + 恰好这时 ’ 营 ! 连指导 员黄守义带 着战士沿 河 搜索渡船 ! 发 现水面上有 黑点移动 ! 又隐隐约约 听 到划水声 + 追 上去发现是 一条船 ! 但 已离岸十几 米 远了 + 黄守义 立即命令战士 们用机枪 向空中打 了 一排子弹 ! 跳 入河中奋不 顾身地冲向 船只 + 那些 逃 跑的敌人怕 死 ! 又乖乖地 将船划回来 了 + 奔袭安 顺场的战斗一举成功 &#月 !李德才所在的红一方面军红 ’ 师红 ’ 团在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员 +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 和 ’ 军团政委聂荣臻的带领下! 顺利地通过彝人区之 后 ! 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 & 一定要不惜任何代价 ! 赶 在薛岳" 吴奇伟数十万大军之前 ! 强渡大渡河) 大渡 河是四 川境 内岷 江上 游的 一条 支流 ! 发 源于 青藏高原 ! 由北向南奔腾 在横断山中 ! 流至石 棉 县 ! 突 然掉 头向东 ! 形 成一 个 %+ 度 的大 转弯 ) 安 顺场 便位于大渡 河大拐弯以西 !" 公里处 ) 这里河 宽 约 ("" 米 ! 流速 每秒 , 米 ! 水 深 (" 米 ) 河 底乱 石嶙

父母的川藏线

父母的川藏线

前辈印记QIANBEIYINJI父母的川藏线®王继军1_|处理完公务,办公桌上的手机一震,有微h(lll信,是妹妹发来的:“哥,今天妈妈原单位■J J来人看望她,她连自己的名字差点都不会写了,看着心里挺难受的。

等你放暑假,我们带着爸妈出去旅行吧,你想想去哪儿好?”母亲今年82岁,自从患糖尿病住院以后,记忆力衰退,常常出了干休所大门就不辨南北、难分东西。

2019年春节前夕,就在超市走丢了一回,爸爸和哥哥找了2个多小时没找到,幸亏遇上一位好心的出租车司机,把她送回家。

母亲记不住现在的事情,但是对过去的事情,尤其是对当年川藏公路上的经历却记得特别清楚。

父亲和母亲都是安徽人,父亲1949年参军,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当年刚满14岁。

1950年随二野十八军进军西藏,后一直在西藏部队工作至离休;母亲1957年进藏随军,1970年因子女就学,带着我们兄妹几个回到内地,从此定居四丿11o 川藏线,这条“中国最险峻的公路”,是父母一生最刻骨铭心的路途。

父亲是修路进的西藏。

1950年3月.父亲随二野十八军进西藏,从雅安到昌都走了2个多月。

昌都战役结束后,就开始参加川藏公路的修建。

1951—©父母在泸定桥头合影,父亲还庁乙得当年在这里因断粮吃仙人掌果被剌得满口是血的情景541954年,整整4年时间,奋战在川藏公路艰苦的筑路战役中,怒江两岸、澜沧江边,凿路然乌沟、打通雀儿山,爬冰卧雪、战天斗地。

我问父亲,你们修路有什么可借助的机械吗?他淡然一笑说,那是做梦,哪里有什么机械?从昌都返回时已是冬天,天寒地冻,几米厚的结冰层,唯一可借助的是少量的手榴弹。

在冰层上钻孔,将手榴弹捆在一起引爆,炸开冰层再施工,使用有限的炸药那是后来两年的事。

经历最难的路段之一是怒江边的然乌沟,这里因地势异常险峻,被称为“无法勘测区”,那时要在怒江边的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公路。

开路战士们把绳索拴在腰间,悬挂在百米高的绝壁上,打眼放炮,用钢钎、铁锤、十字镐、铁锹,一寸一寸、一米一米地挖出了一条几十公里的道路;一旦落下悬崖,就会粉身碎骨,连尸首都找不到。

周恩来的话,我铭记了一辈子

周恩来的话,我铭记了一辈子

周恩来的话,我铭记了一辈子作者:康岱沙来源:《红岩春秋》2017年第03期康岱沙,原名康青彡,曾用名康艾梅,祖籍陕西城固,1919年2月生于北平。

少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光华大学附中、上海中西女中、重庆女二师。

1938年6月1日在重庆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奔赴延安,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和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学习。

1940年跟随周恩来返回四川,在其领导下从事统战工作,并先后在成都就读于光华大学、燕京大学。

1945年2月,再次跟随周恩来离开四川返回延安,历任延安中央政治研究室干事、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新闻处《情况简报》编辑、中央社会部一室科员、石家庄市公安局《社会情况》编辑、天津市公安局局长秘书、经济保卫处一科代科长。

1950年3月,调入外交部,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二等秘书(未成行)、西欧非洲司一科科长。

1953年,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二等秘书、研究室负责人。

1962年,任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党委委员、一等秘书、研究室主任等职。

曾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秘书长、理事,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党委委员、政务参赞等职,是中国人民政冶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问:请谈谈您的家庭吧。

答:康家在四川是很有名望的大家族。

我祖父康寿桐曾在四川梓潼、什邡、彭县任知县,他有4个儿子,依次是:大伯康宝忠,字心孚;二伯康宝恕,字心如;我父亲康宝志,字心之;四叔康宝恩,字心远。

大伯康心孚是康家的引路人。

早年留学日本,同盟会最早96位会员之一,可惜英年早逝。

二伯康心如留学日本,也是同盟会员。

他本将沿着大伯的革命道路投身民主救国的大潮,因大伯突然辞世,他成了家族的顶梁柱,任四川美丰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遂转向实业救国。

我父亲康心之的名气也不小,是一位金融家和实业家,曾任四川省粮食储运局局长等职,自办《国民公报》。

四叔康心远是宝丰公司总经理。

父亲性情温和,待人厚道,仗义疏财,被誉为“孟尝君”。

他受大伯和二伯爱国思想的影响,16岁时跟着著名报人张季鸾办报。

盖世英雄谱(15)

盖世英雄谱(15)

盖世英雄谱(15)藏语翻译乔德禄——从“夏保”到“金珠玛米”乔德禄 1920年出生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一个普通牧民家庭,十几岁时长得高大健壮,被省城回家探亲的亲戚引荐去当了兵,后来就读于黄埔军校西安分校。

1949年随部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彭德怀司令员亲自从青海为进藏先遣连选调的藏语翻译。

1950年8月,乔德禄随进藏先遣连进入阿里两水泉地区。

先遣连开始寻找藏民,宣传群众。

副连长彭清云带一个小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了一户牧民。

李狄三带乔德禄去和牧民见面。

可是,首次翻译就让乔德禄犯了难。

因为藏语也有方言之分,青海藏语和阿里地区的藏语交流起来,本就有些磕磕绊绊,要把很多政策方面的用语和专用名词说明白就更难了。

双方见了面,乔德禄不知道“解放军”用藏语怎么说,搜肠刮肚也想不出词来,情急之下,干脆用上了与藏胞见面时的一个词“夏保”。

“解放军就是藏家的夏保。

”乔德禄这样翻译。

“夏保”就是朋友。

这的确是一个贴切的翻译。

藏族人重情重义,最看重的就是朋友。

眼前的这支军队,骑着战马而来,却没有带来战争;手中有枪有炮,却对藏胞亲如家人;长途跋涉后衣衫褴褛、缺衣少食,却对藏家秋毫无犯,还舍得拿出布匹、粮食、药品来救济贫苦牧民。

这样的军队,当然是藏家的朋友。

找到第一户藏胞之后,先遣连很快又找到了第二户、第三户……“夏保亚古都!(解放军好!)”在藏北高原流传开来。

用“夏保”称呼解放军,在阿里地区沿用了很长时间。

先遣连进驻扎麻芒堡,以实际行动斌予了解放军这个“夏保”特殊含意。

这个含意很难用一句话概括。

这里,抄录《祭奠阿里》作者卢一萍的一段话作为注释:这些游牧于高原的藏民们大多目不识丁。

但讲起先遣连的“夏保”的故事,都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眼泪毫不掩饰地流出来。

有位叫扎西的老人已经很老了,他已不知道自己的岁数,只知道夏保刚到高原时,自己已活了很多年。

英雄们最后含冤押走时,他是护送囚队过界山的几个人中的一个。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简介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我出生在辛亥革命年代,经历 过清朝、民国、军阀统治、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等时期。 作为“五朝元老”,我的一生见证了许多的历史,国内的、 国外的,但从未看到过像目前这么好的一个时代。 ——季羡林 季羡林早年留学欧洲,上世纪40年代回国后,长期在 北大任教,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 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通英文、德文、梵文之一。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 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罗摩衍那》等。 先生还是散文高手,各类作品总计上千万字。 他的学术研究范围涉及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 文、吐火罗文、印度古代文学、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 中亚佛教史、唐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德国及 西方文学、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散文及杂文创作。
中国语言学家、作家、文学翻译家。生于1911年8月6 日。山 东省清平县(现改归临清市)人。自幼就学于济南市,1930年毕 业于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 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的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格廷根大学 从著名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格 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交通断绝,无法回 国,即应聘在格廷根大学任教,并从著名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 火罗语(或称焉耆 -龟兹语)。1946年初夏返抵上海,应北京大 学之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 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 季羡林于 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1978年起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1979年起任中国南亚 学会会长,1980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 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1年任中国外语教学 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 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1983年被选为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1984年起任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1985年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名誉会长等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0年进藏先遣连翻译官乔德禄已逝世
乔德禄,藏族人士,生于1920年,逝于2012年年末,享年92岁。

曾担任先遣连翻译官,对西藏和平解放有着卓越贡献。

进藏先遣连是在1950年由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藏族、锡伯族、哈萨克族7个民族136名官兵组成,翻译官乔德禄,同年随先遣连进入西藏阿里地区,在阿里驻防10年后,被分配至甘肃张掖地区林业局工作,1983年退休。

另外据记者获悉,在当时的136名进藏先遣连里如今只有四人健在,他们分别是:巴勒登,今88岁,先遣连蒙古族战士,现居新疆和静县;曾自修,今92岁,先遣连团支部书记,现居甘肃省张掖市;李子祥,今87岁,先遣连指导员,现居山西省闻喜县;王兴才,今92岁,先遣连副班长,现居新疆兵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