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第11届国际符号学大会(IASS)征文启事

合集下载

中国符号学论坛发起单位及代表名单

中国符号学论坛发起单位及代表名单
( 授 ,前系 副主任 ) 教 。
3 . 台湾 大学 外文 系 ;蔡 秀枝 ( 授 ,前 《 O 教 中外文 学 》总编辑 ,《 国符 美
号学学会会刊》“ 中国符号学专刊”[ 2 ,1 4 V 3 - ]客座主编) 3 .香港岭南大学英 文系;丁尔苏 ( 1 教授,前系主任 ,中国语 言与符号
学学 会 首届 副会 长 ,国际 比较 文学 学会 前常 务理事 )

个较小规模 的 “ 中国符号学家和跨学科学者之间”的符号学研讨会的计划 。
这一平行 的 ( 国际和本 国)符号学 聚会方式 ,其 实是历届 国际符号学大会的
通 例 ,一般 均 由举 办 国 的全 国学会 进 行 相应 筹 划 。中 国因 为 至今 尚无 全 国性 跨 学科 符号 学学会 ,因此我 们设 想 出此 一 替代 方 式 ,即建 立 一 个 “ 功 能性 纯 的”跨单 位 、跨行 业 的学 术 交 流平 台 ,由诸发 起 单 位 轮流 主 办 。 中国符 号 学 论 坛参 加者 在 “ 论坛 ”会 场将 以 中文发 言 ,从 而 可 以较 深入 地 探 讨 中 国符 号 学 特有 的学 术理论 问题—— 中西 理论 关 系问题 、古今 思 想 关 系 问题 。这 些 时 代 前沿 理论 问题 ,今 日是 难 以在 中西各 常 规单 学 科 内部加 以充分 探 讨 的 。论 坛议程 初 步设 定 为 四 大 片 :A.哲 学 、逻辑 学 、科 学 理 论 、认 识 论 、方 法 论 ( 跨学 科理 论与 中 国符 号学 的理论 问题 ) . 文学 、史学 、语 言学 、文 献 学 、 ;B
符号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
员 会俄语 分 会副 主任 委员 。 ) 6 .浙 江大 学语 言 与认知 研究 中心 ;黄华新 (Z ,人 文学 院院长 ,中 国 J任 逻 辑学 会副 会长 ,哲 学 系教授 ) 7 .浙 江 大学文 艺学 研究 所 ;徐亮 ( 副所 长 , 中文 系教 授 )

第11届世界符号学大会即将召开

第11届世界符号学大会即将召开

第11届世界符号学大会即将召开
孙咏洁
【期刊名称】《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本刊讯,由国际符号学学会主办的第11届世界符号学大会(The11th World Congress of Semiotics)将于2012年10月5-9日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本次学术盛会将由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

本次大会主题为:符号学研究全球化: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GlobalSemiotics:A Bridge Linking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讨论议题大致可包括:一般理论和哲学;语言学和逻辑学;文学和艺术;历史、社会学和人类学;影视学和传媒学;认知和生物符号学研究。

【总页数】1页(P31-31)
【作者】孙咏洁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8.3
【相关文献】
1.办出一届最有特色的世界钛会对我国钛工业产生深远影响——在第十二届世界钛会即将召开之际专访大会主席周廉院士 [J], 陈岩
2.世界未来研究会即将召开第七届世界大会 [J], 年进
3.探讨钾肥行业发展打造世界的盐湖城“2018世界钾盐钾肥大会暨格尔木盐湖论坛”即将召开 [J], 吴江;黄敏
4.2019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即将召开 [J], 郄勇志[1]
5.热烈祝贺2008世界眼科大会暨第13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即将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转发《关于邀请参加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

关于转发《关于邀请参加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

关于转发《关于邀请参加“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的通知》的通知各位老师、博士后、博士:接南京市人事局通知,“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将于10月24日-25日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请有意参会人员根据通知中的创业项目和技术合作项目报名参加会议。

为了便于会议安排和午餐供应(主办单位免费供应),请有意参会人员填写《会议回执》,并于10月22日14:00前发送至xiaoleiliu@,我们将汇总后统一发至主办单位登记报名。

请参会人员自行打印回执并参会。

联系人:刘晓磊联系电话:84892461附件:1.关于邀请参加“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的通知2. 会议回执3.留学人员创业项目技术合作项目清单人事处二〇〇九年十月二十一日附件一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筹备委员会关于邀请参加“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的通知南京地区高校人事处、科技处、高校博士后流动站:“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将于10月24日-25日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此次大会由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南京市人民政府承办。

参与交流洽谈的包括海内外400多名博士以及重点推荐的100多个创业项目、技术合作项目、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国内外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外国经济专家组织、外国文教专家组织、海外留学人员团体负责人共计3000多人.创业项目和技术合作项目涉及生物与医药、电子信息、网游动漫、集成电路、LED、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专业领域(项目清单附后)。

诚挚邀请南京地区高校人事处、科技处和各相关院系,根据本校人才引进和科研需求,有选择性地参与10月24日10:00-20:30的海内外人才项目展示洽谈和专题沙龙活动。

展示洽谈(10:00-14:00)内容包括:1、留学人员创业项目和技术合作项目展示对接;2、外国经济专家组织、文教专家组织和留学人员专业团体组织交流合作洽谈;3、南京留学人员创业载体泛长三角地区城市留学人员服务机构及所属留学人员创业园信息发布与展示对接;4、海内外投融资机构展示洽谈;5、泛长三角地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人才/项目对接洽谈;6、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交流洽谈。

第一次征文通知 第十一届固态和集成电路技术国际会议

第一次征文通知 第十一届固态和集成电路技术国际会议

3. 1 高频和多栅器件模型 3 .先 进器 件性 能模 型 2 3 .存 储器 器件 仿真 3 3 .非硅材 料器 件仿 真 4 电路和 C D技术 A
3 .处理 器技 术 5 3 .模拟 电路 6
3 . SOC 7
被 E 收录 。会议还将组织展览等活动 。 I
会 议 主要 内容 ( 文章 内容 要求在 以下领域 、但 不 限于 以下 内容 ) 工 艺和 器件 技术 1 沟 道工 程 . 2 高 k金属 栅技 术 . , 3 先进源 漏技 术 . 4 互连 技术 . 5 先进 3 。 D集 成 6 新 型工艺 技术 . 7 超 薄体 晶体管 和器 件 . 8 先进 高 k金 属栅 S C和 高性 能 C . , o MOS器件 9 CMoS器件 性 能提升 和 新器件 技术 . 1 .Fn E 0 iF T和 纳米线 F T器件 E 1 .纳 米碳 管器件 和纳 米 线光 电二 极管 1 1 。低 功耗和 陡化 开关 器件 2 1 .石 墨烯器 件 3
顾 问委 员会 主 席 :
王 阳 元 北 京大 学 C e migH 美 国加 州大 学伯 克利 分校 hn n u TC. hn 美 国 IM 公司 . C e B C i agSh 美 国佛罗 里达 大学 hhT n a Smo z 台湾 交通大 学 i nS e K. T 美 国加 州大 学洛杉 矶 分校 N.u
组织委员会主席:
周 孟奇 IE E E北京 分会/ 国 电子 学会 中 虞 惠华 复旦 大学 R c adLu 台湾 MX C公司 ih r i I Dens 美 国 B ig vne moy公 司 niXu en acdMe r Ad 叶甜 春 中科 院微 电子研究 所
1 . Ge M OSFE 4 T

第十一届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

第十一届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

第十一届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CIFCL-11征稿与参会通知论坛时刻:2021年10月15日至19日(10月14日下午14-21点,北航如心楼702,报到领取资料)论坛主会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论坛讲座:10 Lectures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Unification of Spoken and Signed Languages《认知语言学与口语和手语的一致性十讲》Sherman Wilcox,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注册缴费:缴费即可参会,缴费未能到会者,视为对本会的赞助500元(学生300):9月30日24点前800元(学生400元) :10月14日21点前1000元(学生500):10月15日当天及尔后邮局汇款或银行转账户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账号:0200-0062-0902-6400-229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东升路支行汇款备注:“认知论坛会务费”转/汇款以后,发短信/邮件提示:李惠,(限短信);提示内容:报名人姓名,单位(学生或教师),电话号,电子邮箱,缴款日期,金额,发票抬头。

保留好汇款或转账凭据,作为报到依据。

论文摘要:(是不是提交论文都可参会)论文摘要选择利用英文/汉语一种语言,英文摘要利用英文发言,汉语摘要利用汉语发言。

PDF一页为限,上下右边距均为3cm,左4cm,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 中文字体为宋体,中英文大小均为小四,行距倍。

摘要七要素:题目、作者、电邮、单位、关键词3-5个、摘要正文、参考文献。

发送至]及],截止日期:10月10日24点。

咨询:丁研(限短信)2021年9月1日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组委会北航外国语学院语言学研究中心Lecture schedule for CIFCL-11, Oct 15-19, 2021, Beijing第十届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讲座安排论坛网站国际期刊网站10 Lectures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And the Unification of Spoken and Signed LanguagesSherman Wilcox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University of New MexicoDAY 1Monday, Oct 15, 2021Lecture One: Overview of Signed Languages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signed languages: demographics of the world’s signed languages, the linguistic structure of signed languages, phonology, morphology, syntax, pragmatics, writing systems, and the relation of signed languages to the culture of deaf communities.Lecture Two: Signed Language LinguisticsA more detailed look at the structure of signed languages 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 in the optical channel. We will examine how words (signs) are formed and study the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signed language phonology. The overall goal of this lecture is to begin to see how linguistic theory can be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signed languages, but also to reveal how linguistic theory may need to be adapted as we learn more about languages that are transmitted in the optical, rather than the acoustic, channel.DAY 2Tuesday, Oct 16, 2021Lecture Three: Overview of Cognitive GrammarA general overview of some key concepts from the cognitive grammar framework of Ron Langacker, with a focus on how these concepts can be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signed languages.Lecture Four: Cognitive IconicityOne of the early problems that signed language linguists faced was how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iconicity. It wa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spoken languages display little iconicity, limited perhaps to onomatopoeia. Iconicity was thus restricted to the lexicon, and not in operation in the grammar. Signed languages, on the other hand, appeared to exhibit extensive iconicity, certainly in the lexicon where signs often resemble theirreferents. Cognitive grammar reveals a new way of understanding iconicity. This lecture will demonstrate examples of cognitive iconicity across several signed languages. I will propose that by adopting the cognitive iconicity view, we find that iconicity is quite prevalent in the grammars of signed languages.DAY 3Wednesday, Oct 17, 2021Lecture Five: Cognitive Grammar and Signed LanguagesLecture Five continues to provide examples of how cognitive grammar principles can be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signed languages. An extended example of modifier-complement constructions, which are produced with hand and face expressions in signed languages, will be discussed. We will also look at cross-linguistic data that shows how metaphor and metonymy are used in signed languages.Lecture Six: Language and GestureThe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gesture has been debated by language scholars and philosophers for centuries. The problem is especially difficult for signed language linguists, since signs and gestures are produced with the same articulators. Lecture Six will examine the historical debate over the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gesture. We will also examine the impact this debate had on deaf education over the centuries. Finally, I will discuss how educational and philosophical writings in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clouded our view of signed languages, leading scholars to regard them as merely gesture and not language.DAY 4Thursday, Oct 18, 2021Lecture Seven: Two Routes from Gesture to LanguageLecture Six revealed that language scholar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regarde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gesture as categorical: speech was seen to be language and not gesture, signs were determined to be gesture and not language. Grammaticalization theory allows us to go beyond their either/or questions concerning language and gesture. I will examine the developmental route by which gestures become lexicalized and then grammaticalized in signed languages (Route 1). I will also discuss data that reveal a second way (Route 2) in which gestural material becomes incorporated into the linguistic system of signed languages, first entering the system as prosody and intonation and then grammaticalizing as grammatical markers so as topic markers, conditionals, and verb aspectual markers.Lecture Eight: Setting Language in MotionOne challenge faced by linguists is how to develop a unified theory that can incorporate both signed languages and spoken languages. This lecture begins to put forward the theory that I am developing, which I call language in motion. Two approaches to unification are possible: an abstractionist solution, which abstracts away from the physical substance of language and attempt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as a logico-formal object, and the embodied solution, which grounds language in physical processes and in cognitive/neural, motor, and perceptual abilities.DAY 5Friday, Oct 19, 2021Lecture Nine: Dynamic Systems Theory and Signed LanguagesThe language in motion theory relies on the embodied solution to language. This means that language is regarded as a physical system that changes over time. Lecture Nine examines dynamic systems theory, which has been used to understand speech as a physical system that changes over time: vocal tract articulators that move in space. I will demonstrate how dynamic systems theory can be applied to signed languages.Lecture Ten: Neural Darwinism, Neuroscience,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The theory of language in motion also requires an embodied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cognitive/neural, motor, and perceptual abilities. The approach must be one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view that language is a physical system that changes over time, and also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cognitive grammar. In this final lecture, I will discuss the theory of Neural Darwinism. Neural Darwinism was proposed in a series of scholarly books and articles by the neuroscientist and Nobel Prize winning scientist Gerald Edelman. The focus in this lecture will be to guide linguists and language specialists in understanding this complex theory and how it can be combined with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grammar.。

第十一届创新英语作文大赛

第十一届创新英语作文大赛

第十一届创新英语作文大赛The 11th Innovation English Essay Competition。

Introduction:Welcome to the 11th Innovation English Essay Competition! This prestigious competition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showcase their English writ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In this document, we will discuss the competition's background, its significance, the judging criteria, and how to participate. Let's dive in!Competition Background:The Innovation English Essay Competition was first initiated in 2010 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encouraging innovative thinking among students. Over the years, it has grown into a highly anticipated event, attracting participants from schools across the country. The competition has witnessed remarkable growth in terms of both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and the quality of essays submitted.Significance of the Competition:The Innovation English Essay Competition holds immense significance for students. Firstly, it provides a platform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ideas in English, enabling them to enhance their language skills. Secondly, it fosters creativ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 by encouraging participants to explore unique perspectives on various topics. Lastly, the competition helps students develop confidence in their writing abilities, preparing them for future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endeavors.Judging Criteria:To ensure fairness and objectivity, the essays submitted to the Innovation English Essay Competition are evaluated based on specific criteria. These criteria include content, language proficiency, creativity, organization, and overall impression. Judges assess the essays holistically, considering the clarity of ideas, language accuracy, originality, 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 overall impact of the essay.Participation Guidelines:Participating in the competition is simple and straightforward. All students from eligible schools are invited to submit their essays within the specified deadline. The essays should be original, unpublished works, written in English, and adhere to the given topic. Each participant can submit only one essay, which should be typed and properly formatted. The essays should be submitted electronically through the competition's official website.Competition Schedule:The 11th Innovation English Essay Competition follows a well-defined schedule. The competition opens for submissions on [date]. The deadline for essay submission is [date]. After the submission deadline, the judging process will commence, and the winners will be announced on [date]. The award ceremony will be held on [date], where the winners will be honored and awarded their prizes.Conclusion:The 11th Innovation English Essay Competition is an incredible opportunity for students to showcase their English writing skills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By participating in this competition, students can enhance their language proficiency,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ies, and gain confidence in their writing. We encourage all eligible students to grab this opportunity and submit their essays. Let your creativity soar and be a part of this prestigious competition!。

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第一轮征文通知

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第一轮征文通知
以下 , 从事发光学及相关专业的各大学、 研究所的教学、 科研工作的人员 以及相关企业 的工程技术人员 均可 申报。具体条件为:
1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 . 为知识创新工程 、 教学和科研努力工作并作出优异成绩 。
2 申请人需提供 自20 年 以来在国内外科技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3 5 ( . 04 ~ 篇 或在 国际学术会议
检阅。
会议将组织邀请 报告 、 大会交流、 专题讨论和新产品宣传及展示等活动 。会议期间还将 召开中国物 理学会发光分会会员代表大会 , 进行发光分会委员会 、 常务委员会 , 以及《 发光学报》 编辑委员会 的换届
改选 ( 细节另行通知) 。同时还将进行第 4届徐叙珞发光学优秀青年学术论文的评选活动。
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
第 4届徐叙珞发光学优秀青年学术论文评定通知
根据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第 9届常务委员会 的决定 , 20 在 07年召开第 1 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 1
议期间, 将进行第 4 届徐叙珞发光学优秀青年学术论文的评定。凡 17 年 5月 3 91 1日以后 出生的 3 5岁
维普资讯
l6 3

光 Leabharlann 学 报 第2 8卷
摘要截稿 日期 : 0 7 5月 3 20 年 1日。( 会议程序委员会将在 20 6月上旬按论文摘要进行审稿 , 07年 20 6月末对录用论文发出录用通知) 07年 。论文摘要请 以电子版形式寄至本次会议的电子邮箱。 论文全文篇幅 : 4纸 4 5页。 A — 全文截稿 日期 : 07年 6月 1 20 5日, 或报到时提交 。
1 .激发态过程 、 元激发 和非线性光学 ;
2 .稀土和过渡族元素 的发光 ;

甲骨文、金文所谓“乎”字当释为“平”字

甲骨文、金文所谓“乎”字当释为“平”字

语言科学 犐犛犛犖1671-9484 犆犖32-1687/犌 2021年5月第20卷第3期(总第112期)318-328[收稿日期]2020年3月13日 [定稿日期]2021年2月24日doi:10.7509/j.linsci.202102.033926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6AKG00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ZD306)成果之一。

非常感谢《语言科学》编辑部和匿审专家的宝贵意见,谨致谢忱。

文中谬误概由作者负责。

甲骨文、金文所谓“乎”字当释为“平”字王 森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成都 610014提要根据古文字材料,《说文》中的“ ”字至少有四个字形来源,甲骨文、金文中的“”字,其下部所从“ ”形是“杖”字的初文,应当将其释为“平”字。

“平”字本义指“抨击”,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均可用作使令动词。

“(平)”与“兮”字没有任何联系。

真正的“乎”字来源于“芼”字,出现时代较晚,与“兮”字有紧密联系。

关键词古文字考释 平 乎 兮 芼中图分类号 H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84(2021)03-0318-111相关字形和文例在甲骨文、金文中,多次出现一个学界通常释作“乎”而读为“呼”的字,其字形有以下几种写法:A1.《合集》20450·小二、A2.穆公簋盖·《集成》4191·西周中期B1.《合集》615·宾一B乙、B2.叔 鼎·《新收》915·西周早期、B3.豆闭簋·《集成》4276·西周中期、B4.三年师兑簋·《集成》4318·西周晚期C1.廿七年卫簋·《集成》4256·西周中期D1.大簋·《集成》4298·西周晚期E1.即簋·《集成》4250·西周中期、E2.此鼎·《集成》2822·西周晚期F1.虎簋盖·《新收》633·西周中期、F2颂簋·《集成》4339·西周晚期G1.元年师簋·《集成》4281·西周晚期H1.元年师簋·《集成》4282·西周晚期I1.扬簋·《集成》4295·西周晚期A类下部为“ ”形,上部为两点;B类下部为“ ”形,上部为三点;C类中间一点与“ ”形相连;D类相当于A类上部加一横笔;E类相当于B类上部加一横笔;F类相当于C类上部加一横笔;G类中间一点与上部横笔相连;H类相当于G类上部再加一横笔;I类中间一点与上下横笔均相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人文科学也获得 了长足的科学性进步 ,符号学则是此一进步的关键部分之


在此过程中,符号学担负着在不同文明、文化 、历史 、学术传统之 间进
行语言语义 、行为语义 、制度语义层面上有效沟通的任务 ,从而为人类 多元 化人文社会科学全体的进一步革新准备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 。没有此多元
化 的语义 沟通 ,不 同文化 学术 思 想 传统 之 间 的交 流 是难 以有 效进 行 的。2 1 02
类人文科学整体现代化发展的最重要 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工具 。符号学的全球
化 ,也就 是全球 人文 学术 跨 学科 、跨 文 化 实践 的展 开 ,反 映 了新 世纪 人类 理
论认知实践方向的巨大转折点 ,即人文科 学理论从历史纵向的哲学中心论传
统 向专业 横 向沟通 的跨 学科新 理 论形 态 的战 略性 转 移 。符号 学 和 人文 科 学 各
大会的主要议程基本上仍然延续历届国际符号学大会 的主题框架进行安排 。
正 式会 期共 5天 ( 0 2年 1 21 0月 5 —9日,1 0号 为旅 游 观 光 ) 。各 国参 加 者 可
完全 按 照人 文社会科 学各 领域 内个 人 的专 业 兴趣 准备 相 关 论 文和 筹 组讨 论 方 式 。我们 将根 据提 交论 文 的主 题类 别 ,先 进 行议 程 安 排 。个人 的和 计划 中小 组的 ( 专题讨 论 和圆桌 会议 )讨论 主题 可 以与人文 社会 科学 的一切 领域 相关 ,
备 会联 系人 季海宏 先生处 ( 电邮 :smi2 1@ h t i cr) e o 02 oma .o 。已经 准 备参 加 l n
南京第 1 屠国际I 号学 含 (AS )征 启事 黼 1 守 I S
大会者也可将个人完成 的论文提要发至此 邮址。我们将根据参加者提出的项 目 建议 ,进行初步的议程分类安排 ,并同时发布注册方式 。然后请参加者按
旧世 纪之 交 的最近 二三 十年 ,随着 社 会 与 文化 的全 球 化发 展 ,符 号 学 的跨 学
科实 践逐 渐拓 展到 跨 文化领 域 。有 着 悠 久 丰 富 的历 史 和文 化 思 想史 的非 欧美 地 区 ,逐 渐成 为新 世 纪 跨 学 科 一跨 文 化 符 号 学 全 球 化 演 变 的 新 兴 学 术 舞 台 , 从 而在 史 地文 化和 学术 思想 两方 面 有 力 地扩 展 了符 号学 全 球 化发 展 的规 模 和
潜力。随着非欧美地区百年来 的现代化发展 ,西方 的科学、技术 、文化和思 想 已经充分地为非欧美地区所吸收 ,并且后者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对 自身社会、 文化、学术 、思想诸历史传统的现代化反思和研究 ,从而大大扩展了符号学
的全球 化发 展规 模 。

符号与传媒
作 为广 义 的 “ 化逻辑 学 ”或 “ 文 文化语 义学 ” ,符 号学 涉及语 言表 达 、交 流行 为 、学 术制 度诸 层面 上 的多 元 语义 分 析 实践 ;实 际上 ,符 号学 已成为 人
照相 关程 序进 行注 册 ,并 提交论 文 提要 。
南京第 1 届 国际符号学大会筹备会启 1
文学理论 、电影理论 、艺术理论 、传播学 、文化学 以及哲学诸流派之 内。 自
第二 次世 界大 战 以来 ,在人 文 社会 科 学 领 域 ,陆 续 出现 了众 多 与传 统 哲 学理 论形 态不 同的符号 学理 论形 态 ,显示 了现 代 理论 方 式 的新 方 向 。现 当代符 号 学理论 与 实践 的多 元 化 发 展 ,是 2 0世 纪 人 文 社 会 科 学跨 学 科 演 变 的 自然 结 果 。符 号 学成 为新 时代 人文 科 学 现代 化 发 展 过程 中最 重要 的方 法论 工 具 。新
学科及其全体 已经相互密切渗透 ,符号学成为人文科学强化其现代科学属性
的重要推 力 。在人类 三 大知识 领 域 中, 自然科 学 和社 会 科 学 已在 不 同程 度 上
形成了各 自的 “ 科学系统” ,从而为人类 的认知和实践提供 了有效 的理性武
器 。正 是在 近现代 极其 成功 的 自然 科学 和 社会 科 学楷 模 的引 导下 ,2 纪 以 O世
年南京第 1 届 国际符号学大会的召开,将体现不同文明、文化 、学术传统间 1
深入 沟通 的愿 望和努 力 ,而现 代 自然 、人 文 、社 会科 学 的人类 共 享 资源 ,则
为此跨文化符号学的推进提供了知识论的运作基础 。
鉴 于跨文 化人 文科 学和跨 文 化 符 号学 的 努力 尚处 于起 始 阶段 ,本 次 国际
可大致包括 :一般理论和哲学;语 言学和逻辑学 ;文学、历史 和艺术 ;社会 学和人类学 ;影视学和传媒学等 。
大会将 为提 交论 文 的参 加 者 安 排发 言 的机 会 。与 会 者提 交 的论 文 ,将 在 会后 编人会 议文 集 内 ,以继续扩 大 流通 。
议程编制将分两个阶段进行 。自本启事发布时起 ,首先请有意组织圆桌 会议和专题会 、小组会者 ,将相关主题名称和组织计划 ,用电邮发至大会筹
南 京第 1 届国际符号学 客 ( S 1 I )征 启事 学 大 会 (AS ) 1 I S
征 文 启 事
现代符号学理论主要可上溯至现代西方 四大主要理论来源 :瑞 士索绪尔
的结 构 主义语 言学 、美 国皮尔 斯 的实用 主义 哲 学 、德 国胡 塞 尔 的现象 学 哲学 以及 英美 分析 哲学 。2 0世纪 以来 ,围绕着 这 三 大学 术 理论 ,在 东 欧 、西 欧 和 美 国的诸 人文 学科 内 ,形 成 了众 多 的符 号学 研 究 形 态 ,特别 是 在语 言学 、逻 辑学 、语 言哲 学 、社会 学 、人类 学 、心 理学 、精 神分 析学 、历史 学 、考古 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