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带表格

合集下载

第七单元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对象为五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句型结构,但在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经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题材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本单元的主题“人与自然”具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对于如何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思考尚不成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体验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我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同时,提醒学生课后做好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请学生将本单元所学生字词每个抄写三遍,要求书写规范、工整,加强对生字词的记忆。
5.小组合作任务:分组进行课文内容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课文,形成书面报告。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6.课后拓展阅读:推荐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书籍或文章,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拓宽知识面。
7.家长互动作业:请家长协助学生完成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活动结束后,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第七单元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读音、结构和书写,能正确、规范地书写并运用到语境中,提高识字量和词汇量。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概括文章主题,把握作者观点和写作意图。
3.学会使用标点符号,能正确运用逗号、句号、问号等,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表格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表格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有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宽广胸襟,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只有牢记历史教训,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我们的民族才能绵延不息。

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

选文别具匠心,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以选取正面典型事例为主,而又正视近代史上的国耻,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

《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狼牙山五壮士》颂扬了抗日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难忘的一课》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刚‚光复‛时,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最后一分钟》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喜悦与自豪之情。

这几篇课文虽然题材、体裁不一,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

课文,应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还要从课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习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课题21、圆明园的毁灭课时 3课型讲授设计者使用时间一、教材内容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

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表格式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表格式

(1)要求写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

(2)根据自己的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

3. 全班交流:生活中哪些是自然现象?哪些是自然景观?预设:(1)“自然现象”指的是刮风、下雨、打雷、起雾、日出、日落等现象。

(2)“自然景观”就是指大自然的景色,如山水田园、荷塘湖泊等。

4. 引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中已经补充好的四个题目,思考:你发现了什么?预设:雨中、日落是自然现象;田野和窗外是指观察的范围。

5. 组织学生讨论可以补充哪些题目。

教师相机点拨:可以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补充到题目中去,也可以把观察范围补充到题目中去,但所写内容必须是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大自然的景色。

三、回顾课文,梳理写作顺序和写动态关键点,结合观察记录单,构思文章结构,自主写作1. 引导学生思考:本次习作,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第3自然段,试着提炼出关键词,圈画下来。

预设:按顺序;写动态。

2. 提问:按顺序写,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呢?点拨:除了可以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还可以按由远及近的顺序。

空间顺序有: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到后,由中间到两边追问:观察景物时,除了按空间顺序外,还可以按什么顺序呢?出示片段一:“春天最美是黎明。

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预设:通过“一点儿一点儿”能看出这一段是按时间顺序描写天空的动态变化的。

3. 提问:第二个关键点写动态变化,如何才能把景物的动态写得更加鲜活呢?出示片段二:“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抓住月亮哪方面的变化来写月亮升高这一过程的?预设:(1)作者通过月亮形状的变化写出了月亮慢慢升高的动态过程。

(2)作者在写景物变化时,运用了“先”“再”“渐渐地”这些表达承接关系的词语,使月亮升高的过程更清晰。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1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1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体会四次“最后一分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1、交接仪式影像资料、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香港过去、现在及交接仪式的相关信息。

整理与修改教学过程设计一、看图交流,揭题 1、交流香港的有关信息 2、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3、揭题二、自由读诗,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由提出困难,共同解决。

3、再读诗歌,思考一个问题: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随机板书)(三)品读诗歌,体会、激发情感 1、师:诗歌的大概内容同学们都已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地品味这“最后一分钟”。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第一处“最后一分钟” 1、指名读第一小节 2、师:同学们,在第一小节中躲着一种修辞手法,你能把它找出来吗?(生:拟人)那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一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

3、齐读第一小节第二处“最后一分钟” 1、师: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学生接说:激动、自豪)。

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小节,边读边体会这一份激动和自豪。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师:看着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着,老师相信你们的体会肯定也到位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一起来感受这份激动和自豪。

请听要求:前面部分男女同学轮读,最后三行一起读。

4、分角色朗读 5、教师范读 6、有感情地齐读第三处“最后一分钟” 1、师: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激动和自豪,真棒!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的。

2、课件出示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等相关资料,教师介绍。

3、师: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及教学计划(表格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及教学计划(表格式)

第七单元单元说明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一主题来编排。

主要由《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这四篇文章组成。

目的是通过描写景物,体现不同景物的不同的美。

2.本单元重点(1)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体现景物的美,表达作者的感受。

本单元的4篇文章都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来体现景物的美。

如《古诗三首》中,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四季之美》中,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来体现景物的美,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鸟的天堂》中,通过详细描写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景物,表达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月迹》则通过描写不同地点的月亮,来体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2)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21 古诗词三首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2)学生默读、圈画。

(3)停。

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月落。

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乌啼。

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

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出示课件20)霜满天。

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

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

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出示课件21)(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出示课件22)(2)是的。

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植树问题》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植树问题》人教新课标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方面,我觉得还有待加强。今后,我将更多地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对植树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但在成果展示环节,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这也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举例:将道路、围栏等实际问题转化为直线、曲线、封闭图形等数学模型。
(3)灵活运用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规律:学生需要掌握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运用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规律解决问题。
举例:在不同的植树场景中,如直线、曲线、封闭图形,学生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植树棵数的计算方法。
(4)探索植树问题的多种解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探索植树问题的多种解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通过画图、列表等方法寻找问题解决的规律,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探索植树问题的多种解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本节课将围绕核心素养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将所学的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规律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教学难点
(1)理解间隔数的概念:对于间隔数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通过实例、图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间隔数在植树问题中的作用。
举例:在一条直线上,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就是一个间隔。
(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将现实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从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一、学习目标1.背诵古诗词,复习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通过复习,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以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几种常用方法,提高阅读水平,理解动态描写。

二、核心素养体会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体会诗中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学习景物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学习动态描写。

四、评价任务背诵古诗词;掌握本单元生字词语。

五、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学生浏览问题,再次回顾本单元重点内容:(1)《四季之美》分了几个场景进行描述?你喜欢哪个?为什么?(2)读了《鸟的天堂》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带引号,第二个不带引号?(3)在《月迹》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寻找月亮的?(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

(四)单元小结,增强自信1.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来体现景物的美。

如《古诗三首》中,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四季之美》中,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来体现景物的美,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鸟的天堂》中,通过详细描写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景物,表达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月迹》则通过描写不同地点的月亮,来体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2.如何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五)评价检测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旷()怡翩翩()()夜()降()应()不()2.补充句子。

(1),桃花流水鳜鱼肥。

(2)青箬笠。

六、板书设计第七单元复习动态之美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教学反思:。

五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教案

五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教案
(投影出示卡片)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从带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2)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读后概括出来,并说说课文的哪些内容最能表达中心思想。(本文深刻揭露了英法侵略者大肆掠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肆意践踏我国文化艺术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愤慨。)
五、提问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它与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中心。)
六、指名分三部分朗读课文,体会中心思想
2.理解:什么叫瑰宝什么叫精华
3.默读课文后,谈一谈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4.用书上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边讨论边板书: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中外风景名胜。)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6.教师: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的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些语句,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同欣赏。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位英雄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成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加以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学会解决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
数学问题与植树问题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
投影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们独立尝试计算。
集体订正。
学生们交流。
学生们独立尝试计算。
集体订正。
学生们独立计算。
集体订正。
学生们交流。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二)
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
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树=间隔数
60÷3=20(个)
20-1=19(棵)
19×2=38(棵)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植树问题(三)
课时
答案对吗?
下面我们就一起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
假设路长只有20米,每几(5米、4米、2米····)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几棵呢?
出示:
总长
间距
两端都种
间隔数
棵数
20米
5
4
5
4
2
1
10
我的发现
(1)画一画,填一填。请同学们独立用方案纸上的线段图画一画,然后依次完成表格。
引导学生审题,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这道题植树路线是怎样的?
引导生:把这类问题转化成封闭的图形植树问题上来。
师:什么是封闭图形呢?
如下所示:
封闭植树路线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板书:棵树=间隔数
师:这道题该怎样解答呢?
师:如果把圆拉成直线,你发现什么?
巡视,辅导学困生。
巡视,提醒学生。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10、12题。
学生们交流
从情境图中知道,周伯伯要在池塘周围植树,池塘的周长是120m,每个10m栽1棵树,问题是求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无论什么图形,只要起点和终点重合,即首尾相连就是封闭图形。
先画图试试看
再交流
生:因为圆形池塘是封闭图形,根据“棵数等于间隔数”解答。120÷10=12(棵)
生:间隔数与棵树相同,相当于一端栽,一端不栽。
学生们独立计算。
集体订正。
学生们独立计算。
集体订正、交流
学生们交流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三)
封闭路线的植树问题
棵树=间隔数
例3 120÷10=12(棵)
教学反思
小组汇报,引导发现规律。
学生独立做
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们交流(在街道两旁)、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
学生们交流
学生们讨论、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
学生们交流。
学生们交流。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一)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100÷5=20(个)20+1=21(棵)
间隔数=棵数-1
总长=间隔数×间距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00÷5=20(个)20+1=21(棵)
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例子。下面就请同学们应用我们今天发现的规律去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吧。
巡视
提示:解决这道题,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巡视
提示:设车站要有起始站、终点站,也属于两端都要载。
这道题是已知什么信息,求什么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植树问题(二)
课时
教学
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不植树问题的规律。
2.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数学兴趣,体会数学价值。
教学重点
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规律。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2)议一议,说一说。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结论在小组内说一说。
巡视,参与到学生们的活动中去。
小结:
同学们非常能干,通过猜测、讨论、验证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1”=棵数(板书)
现在我们用研究出的这个规律来验证一下你们刚才的猜测正确吗?
观察线段图,引导学生:怎样求全长?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全长=间距×间隔数
间隔数怎么求?
间隔数=棵树-1
巡视
提示:
你认为解决植树问题要注意什么?
强调:在解决问题时,要看清题目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们交流
学生回答获得的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算法。
学生们动手画、填、议、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植树问题(一)
课时
教学
目标
1.在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并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师板书:
两端都要栽:
棵树=间隔数+1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
指名读题,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这道题跟例1有什么区别?
两端不栽,又有什么规律呢?
我们也先画一个简单地线段图来看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
该怎样计算?




















引入课题。
出示例3
1.完成108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说一说上两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师:上节课,我们探索并认识了不封闭的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和间隔个数之间的关系,栽树的路线都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而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其它植树路线,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植树问题。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
投影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教学例2:
出示例2

2.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6题。
3.让学生独立完成P107“做一做”的第2题。
4.小结:
1.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8题。
2.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5题。
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7、9题。
2.小组探究,发现规律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完成107页的做一做第1题。
2.练习二十四的第2题
3.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
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你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植树有什么好处?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
指名读题,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那共需多少棵树苗,谁来算一算?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理解“间隔数+1=棵数,棵数-1=间隔数”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
投影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全课
小结
布置
作业
1.情境提问,猜测结果
出示例1
指名板演:
60÷3=20(个)20-1=19(棵)
19×2=38(棵)
集体交流、讨论:
为什么减1?
为什么乘2?
小结:
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就正。
刚才我们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不植的规律,
我们再来看一道题,看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又会是什么关系呢?
提醒:一端栽,一端不栽有什么规律?
画线段图验证一下。
板书:
棵树=间隔数
你认为解决植树问题要注意什么?
强调:在解决问题时,要看清题目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巡视,提示:这应该属于哪种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获得的信息。
学生们交流(在小路的两旁、两端不栽)
小组同学一起动手画画、观察、讨论、交流。
独立尝试计算。
学生们交流。
学生们独立计算。
集体订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