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

合集下载

郁达夫:沉_沦

郁达夫:沉_沦

“拿出了一本G.Gissing的小说来读了三四页之 后,静寂的空气里,忽然传了几声沙沙的泼水声音过来。他静 静儿的听了一听,呼吸又一霎时的急了起来,面色也涨红了。 迟疑了一会,他就轻轻的开了房门,拖鞋也不拖,幽脚幽手的 走下扶梯去。轻轻的开了便所的门,他尽兀自的站在便所的玻 璃窗口偷看。原来他旅馆里的浴室,就在便所的间壁,从便所 的玻琉窗看去,浴室里的动静了了可看。他起初以为看一看就 可以走的,然而到了一看之后,他竟同被钉子钉住的一样,动 也不能动了。
沉沦
郁达夫
山西师范大学 冯波
作者简介
郁达夫 (1895~ 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创造社发 起人之一。17岁留学日 本。1921年7月出版了 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 小说集《沉沦》,以其 “惊人的取材、大胆的 描写”而震动了文坛。
内容概要
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 遇, 在他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 歧视”的痛苦中, 对这个“病的青年忧郁 症的解剖”, 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 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
颓废主义的思想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非 理性主义。
颓废主义者不满文艺对现实生活 作自然 主义的摹写,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 文学艺术不应受生活目的和道德的约束,片 面强调艺术的超功利性,否定文艺的社会作 用,否定理性认识对文艺的作用,宣扬悲观、 颓废的情绪,特别是从病态的或变态的人类 情感中以及与死亡、恐怖有关的主题中去寻 求创作灵感。
他从妓院出来后的景物描写又直接反映出
了当时鲜明的时代色彩。“寒月”照大地,这 个世界一定是冰冷的世界,它象征了当时社会 的冷酷无情。天空似“淡青的圆形天盖”,令 人想到“这圆形天盖”就好像一个很大的坟墓 顶盖,要将这世界牢牢盖住,这个世界就像一 个大坟墓,死气沉沉,阴森恐怖,这简直就是 世界末日,这难道不是那个黑暗时代,社会 “低气压”的形象反映吗?

郁达夫沉沦课件ppt

郁达夫沉沦课件ppt

个人经历
郁达夫的个人经历
郁达夫在年轻时曾留学日本,亲身体 验了异国他乡的生活,这段经历对他 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庭背景的影响
郁达夫出生在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 家庭环境对他的性格和思想产生了影 响,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和 灵感。
03
《沉沦》的主题思想
自我追求
01
02
03
自我价值的探索
对郁达夫的总体评价
历史地位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个人品质
郁达夫是一位有高尚情操的作家,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的个人品质和人格魅力使他在文 学界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作品价值
郁达夫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的苦闷和追求,也揭 示了社会的弊端和文化的沉沦。他的作品对我们理解历史和现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梦境描绘
通过描绘梦境,暗示主人公潜意 识中的欲望和焦虑,丰富了人物
内心世界的层次感。
象征手法
自然景物
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暗示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变 化和心境,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社会现象
通过社会现象的象征,暗示当时社会的冷漠和无 情,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形象的象征,暗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和命运,使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
感谢观看
THANKS
文学史上的评价
里程碑
01
在文学史上,《沉沦》被视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开端,具有
里程碑式的意义。
艺术成就
02
作品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

女性沉沦的原因分析

女性沉沦的原因分析

女性沉沦的原因分析女性沉沦的原因分析沉沦是指个体或集体因为困境或压力而失去自我,处于一种迷惘无助的状态。

在人生的旅途中,女性沉沦的现象不容忽视,很多女性因为各种原因而沉沦,如婚姻、事业、家庭、媒体等。

那么,女性沉沦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婚姻的压力。

传统的婚姻模式让许多女性在婚后迷失自我,失去了自我价值和目标感,过多地关注丈夫和孩子,而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和兴趣。

同时,一些不健康的婚姻关系,比如家庭暴力或婚外情,也会让女性沉沦在愤怒和无助的情绪中。

第二,职业压力。

女性在职场上可能会遇到很多困境,比如性别歧视、薪资不公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女性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女性的职业发展和人际交往。

女性的职业发展需要面对许多挑战,需要非常努力地工作,才能在职场上有所发展。

第三,家庭负担。

在家庭中,女性通常承担着诸多的责任和义务,如照顾孩子、家务、老人赡养等,这些任务可能会给女性带来很大的负担和压力,也可能导致女性逐渐失去自我。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女性不仅需要承担家庭责任,还需要兼顾事业和个人生活,这种压力对女性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第四,媒体的影响。

媒体在当前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对女性的形象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媒体崇尚美貌、年轻、苗条的女性形象,并缺乏对女性多样性的理解和包容。

这种媒体文化会扭曲女性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让她们追求不切实际的标准,进而陷入无限的挣扎和焦虑。

综上所述,女性沉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内部的压力,也有来自外部的影响。

面对这些困境,女性需要树立信心,建立积极向上的自我认知,在家庭、职场、社会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利和尊重,成为真正自信、独立的现代女性。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郁达夫《沉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当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郁达夫《沉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篇1本对郁达夫的东西没什么了解。

无意中,看到一句这样的评价:在当时的中国,需要鲁迅这样铁骨铮铮的为人民疾苦疾呼的斗士,需要郭沫若这样讴歌自然,讴歌生命的人……郁达夫却是另外的一种方式,他的《沉沦》一出,给当时的中国文坛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大致意思就是这样)。

郁达夫是谁,《沉沦》又是讲什么的?我好奇了。

我去找了来看。

这越读越是熟悉,小时候应该有看过它改编的电影——当时的感觉应该是除了片尾那句“中国,你为什么不强大起来,啊!”之外,就是黑色的夜,只见人的外形以及对白。

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

觉得如果撇开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重新来看这部小说,都是很有韵致,很有味道的呢——就是一个留学日本的,无所事事,自卑,怨愤,又自恋,猥琐的堕落渣男,一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的一段经历和心理活动。

早晨被窝里的罪恶,陷入自己对自己的指责,怨恨,然后又怨恨他人——复仇——复的是自己吧——月底的最后几天或者一星期的最后几天就完全的放纵了自己,跟自己说从下个月重新开始或者下周重新开始,下个初一重新开始,甚至有个形式的去剃了个头,洗了个澡——但实际上就是一切该怎样来的还是怎样来,都没有改变。

撇开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不说,撇开心理的问题不谈。

这样的行径不也无时无刻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某些人的身上吗?《沉沦》里男主角的形象依然是活生生的生活在我们的四周围的。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篇2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

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

沉沦课件

沉沦课件

颓废主义的思想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非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 颓废主义者不满文艺对现实生活 作自然 主义的摹写,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 “为艺术而艺术” 文学艺术不应受生活目的和道德的约束,片 面强调艺术的超功利性,否定文艺的社会作 用,否定理性认识对文艺的作用,宣扬悲观、 颓废的情绪,特别是从病态的或变态的人类 情感中以及与死亡、恐怖有关的主题中去寻 求创作灵感。
代表作:《恶之花》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的创作
选段(前言)
疯狂、小气、以及贪婪、 疯狂、小气、以及贪婪、荒淫 不仅压抑着我们的灵魂,而且噬咬着我们的躯体; 不仅压抑着我们的灵魂,而且噬咬着我们的躯体; 痛苦向刑讯一样使我们感到喜悦 就像被昆虫蜇咬。 就像被昆虫蜇咬。 我们身上的缺陷是顽固的,忏悔是虚伪的; 我们身上的缺陷是顽固的,忏悔是虚伪的 虚伪 匆忙的试图肮脏愤怒和理想. 肮脏愤怒和理想 匆忙的试图肮脏愤怒和理想
1. 直率的自我暴露的方式, 直率的自我暴露的方式, 直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郁达夫喜欢通过人物情绪的变化来塑造 形象,而表现人物情绪的最好手段就是心 理描写。突出人物的自我感觉与内心矛盾, 是郁达夫小说心理描写的一个显著特色。
患上了抑郁症之后他觉得跟世人难以 相处了,一次到郊外读书, 相处了,一次到郊外读书,看到如画的风 景后,他自语到“ 景后,他自语到“……这里就是你的避难 这里就是你的避难 世间的一般庸人都在那里妒忌你, 所。世间的一般庸人都在那里妒忌你,轻 笑你,愚弄你……” 笑你,愚弄你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初步看出主人公开始 沉溺在自我的世界了,开始厌世了。随着 他抑郁症的加深,他开始逃学,躲避人群。
闷)
“他们都是日本人,他们都是我 的仇敌,我总有一天来复仇,我总 是复他们的仇。” (他的愤世嫉俗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心理病与时代病——《沉沦》细读我阅读了《沉沦》后,对于主人公投海自杀的行为有一些看法。

我认为主人公的“沉沦”是:心理病和时代病的双重作用。

在我看来,本身就患有心理病的主人公是在时代的重压下走向灭亡的。

因而,心理病和时代病都是致使“他”投海自尽的原因。

下面是我的一些分析。

一.心理病1.忧郁病文章中的第二节开头便直言:“他的忧郁症愈闹愈甚了。

”12在第六节又描写了他的忧郁症的情况“他的忧郁症又变起形状来了”。

而且文章多处用“孤冷,孤寂,屏障,隔离,独立,”等表现孤独一人的词语来叙述主人公的生活情况。

由此看来,文章的主人公被定位为一个患有忧郁症的旅日青年。

郁达夫在其自序里面更是直接说明:“《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里,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

”这种忧郁症使得“他”对于周围的人都格外的敏感。

原文写到:“有时候到学校去,他每觉得众人都在那里凝视他的样子。

他避来避去想避他的同学,然而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他的同学的眼光,总好像怀了恶意,射在他的脊背上”“他的同学日本人在那里欢笑的时候,他总疑12他们是在那里笑他,他就一霎时的红起脸来。

他们在那里谈天的时候,若有偶然看他一眼的人,他又忽然红起脸来,以为他们是在那里讲他。

”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他”在患忧郁症的时候对周围的人都抱着一种怀疑和仇恨的心态。

毫无疑问,这种心态使得“有几个解他的意的人,也不得不同他疏远了”。

而同学的疏远又使他“总觉得孤独得很”,这种孤独使他的忧郁症不断地加剧。

这是一种恶循环,这种恶循环给他的心里带来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的伤害,也使得他的忧郁症一次又一次地加重。

而忧郁症——这种容易使人失去活着的动力的心理病绝对在他选择自杀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性苦闷《沉沦》中有多处描写了主人公对于性的渴望和追求。

例如写“他每天早晨,在被窝里犯的罪恶,也一次一次的加起来了”;他偷窥房东的女儿洗澡时描写的“那一双雪样的乳峰!那一双肥白的大腿!那全身的曲线!”;还有那一场“一言半语也不愿意遗漏”的对野合的偷听。

沉沦什么意思

沉沦什么意思

沉沦什么意思
沉沦,字面意思是沉没,形容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精神上的衰落,没有前进的动力,没有希望,无法自救。

从某种意义上讲,沉沦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它表示一个人或群体已经放弃努力,放弃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甚至不再期望什么。

它让人们感到迷茫,感到无助,最终步入死胡同。

沉沦无疑是一种悲伤的状态,它使人们感到绝望,失去希望,失去前进的勇气,而且它也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

它会使人们不再积极主动,不再努力,不再充满活力,甚至有可能会让一个人变得消极、懒惰,不再去追求任何目标。

沉沦是一种痛苦的状态,可能会使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失去前进的动力,变得消极,甚至放弃未来的希望。

我们应该尽力避免沉沦的现象,要时刻提醒自己,要积极乐观,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把握住当下的机会,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

总的来说,沉沦是一种悲惨的状态,它让人们失去希望,失去前进的动力,甚至有可能让一个人变得极度消极,绝望,放弃未来的希望。

我们应该从心底里深刻地认识到沉沦的危害,要时刻保持乐观,要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要把握住当下的机会,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郁达夫《沉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当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郁达夫《沉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篇1本对郁达夫的东西没什么了解。

无意中,看到一句这样的评价:在当时的中国,需要鲁迅这样铁骨铮铮的为人民疾苦疾呼的斗士,需要郭沫若这样讴歌自然,讴歌生命的人……郁达夫却是另外的一种方式,他的《沉沦》一出,给当时的中国文坛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大致意思就是这样)。

郁达夫是谁,《沉沦》又是讲什么的?我好奇了。

我去找了来看。

这越读越是熟悉,小时候应该有看过它改编的电影——当时的感觉应该是除了片尾那句“中国,你为什么不强大起来,啊!”之外,就是黑色的夜,只见人的外形以及对白。

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

觉得如果撇开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重新来看这部小说,都是很有韵致,很有味道的呢——就是一个留学日本的,无所事事,自卑,怨愤,又自恋,猥琐的堕落渣男,一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的一段经历和心理活动。

早晨被窝里的罪恶,陷入自己对自己的指责,怨恨,然后又怨恨他人——复仇——复的是自己吧——月底的最后几天或者一星期的最后几天就完全的放纵了自己,跟自己说从下个月重新开始或者下周重新开始,下个初一重新开始,甚至有个形式的去剃了个头,洗了个澡——但实际上就是一切该怎样来的还是怎样来,都没有改变。

撇开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不说,撇开心理的问题不谈。

这样的行径不也无时无刻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某些人的身上吗?《沉沦》里男主角的形象依然是活生生的生活在我们的四周围的。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篇2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

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沉沦》主人公“他”的性格特征。

答:多愁善感、孤僻自卑是《沉沦》中患有忧郁症的主人公“他”的性格特点。

他才华横溢有无所作为,他自视清高,又苦闷感伤。

他常常一个人独自跑到人迹罕至的山腰水畔去读诗流泪,顾影自怜;当他处在稠人广众中时,又感到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还有孤独;路上遇到日本女学生,他也会因为自己是支那人而不敢同他们交谈。

这种孤僻于自卑,使“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着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

对爱情如饥似渴的追求是主人公忧郁症的一种特殊表现。

在他看来,只有爱情才能滋润他干涸的心田。

可是,他的孤僻自卑的性格又使他的追求被压抑,被扭曲,而以变态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至一步一步走向道德的沉沦。

当他最后选择海洋作为自己的归宿,以洗涤道德沉沦的污秽时,当他向这多难的世界告别时,他以深情的目光凝望着遥远的祖国,喊出了令人心碎的声音“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这与其说是追求爱情的悲剧,不如说是弱国子民的悲剧。

郁达夫在其散文《零余者》中说:“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生在这里,世界和世界上的人类,也不能受一点益处,反之,我死了,世界和社会也没有一点损害。


这个“零余者”、“多余人”的感受,给他的创作暗示了一个主题和一种渲泄内心情感的方式,使他从自我的忧郁情绪出发,描绘,甚至夸饰“多余人”的种种病态心理。

(一)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
《沉沦》主人公总爱自愁自怜,他穷困潦倒,被社会主流意识所轻蔑抛弃,身受经济的和精神的多重压迫,既孤傲不群,又怜才自卑。

因此,“在常人感受到五分痛苦的地方”,他所感到的痛苦非增加到十分或十二分不可。

这些增加了的痛苦,不但属于主人公,也属于郁达夫及其读者,融合了一代青年的心声。

这就不难解释万人争阅《沉沦》的现象了。

主人公的孤独痛苦表现在诸多方面,大至在作品中有如下线索:
与世人绝不相容——敏感于别人的目光——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到更孤独——仇恨日本人——仇恨中国人——仇恨自己的兄长。

在与人的相处之中,他将自己的痛苦和孤独转嫁了,于是与所有人对立,气量极其狭小。

这正是他自卑的一种体现,他需要在不相容、疏远和仇恨中减轻自己在众人面前的自卑感,从而缓冲自己的孤独、苦闷。

作家夸饰了这种孤独与痛苦,在主人公与世人间设置了一层厚厚的屏障,从而将这种情绪推向绝境。

当主人公无法承载这种孤独痛苦的时候,他就找寻着解脱的途径。

(二)着力揭示主人公对自然的病态眷恋。

作品中,当主人公的心灵已经走向死角,并几乎没有解脱的可能的时候,他走向自然,在美丽、清新,充满活力的自然中,抛弃颓丧,恢复满身的力气。

在自然的默示之下,忘掉仇恨,宽恕一切。

在此,大自然显然已成为主人公的情人,它是一个能够与主人公达到默契的生命。

主人公对自然的依恋已发展成了病态,成了主人公逃避现世的世外桃源。

(三)浓墨渲染主人公的性变态心理和行为
作家通过对主人公在性方面的巨大压抑和苦痛,把一个“弱国子民”人不人鬼不鬼的可怜形象揭示得淋漓尽致。

无疑是要求对于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正当权利的肯定和尊重,要求“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但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这种迫切的要求最终转化为对爱情如饥似渴的追求和对女人肉体的神往和拥有。

但主人公心中有一种对性的不洁感,这与他的道德伦理观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更加剧了他内心的矛盾。

性道德的解放,在五·四时期,是被大声疾呼地倡导过的。

周作人说“一民族的文明程度之高下,即可以道德律的宽严简繁测定之,而性道德之解放与否足为标准……”(周作人《论做鸡蛋糕》)这是对向中国传统的封建道德和道学家的虚伪的挑战。

性解放被作为“人的觉醒”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包含着对一个人正当权利的肯定和尊重,体现出“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一种要求。

郁达夫立足于反传统的基点,通过主人公在性方面的巨大压抑和痛苦,把一个“弱国子民”人不人鬼不鬼的可怜形象揭示得淋漓尽致。

作品将主人公清醒的理智和卑微的情感间的冲突写到了极致:
这种性格的形成有深刻的社会原因、鲜明时代色彩:
首先,由于祖国贫弱落后,在国外遭受难以容忍的民族歧视,却又得不到安慰。

“原来日本人轻视”
不敢说自己是哪里人,心里呼唤“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

其次,严重的自卑心理与多愁善感的气质,使他无法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这种迫切需要慰安同情的心态在他身上表现为对爱情如饥似渴的需求,但性格又妨碍他去获得爱情,他胆怯自卑,不敢向任何人坦露——自抑
①遇到女学生慌乱——自悔
②在被窝里犯的罪恶——羞愧、恐惧、怕见人面
③偷看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怕得非常,羞得非常,喜欢得非常。

④到野外偷听一对男女幽会——一边打嘴巴,一面偷听,“你去死罢,你去死罢,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
⑤踏进妓院大门——“我已变成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
每一次变态的行为都激起更频繁的内心苦斗、自责、悔恨。

他意识到,他所企求的爱和同情,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获得的,极度失望——失去生活信心。

1.简析《沉沦》中的主人公“他”的性格特点。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创作的代表作。

小说以留日学生的生活为题材,描写了一个中国青年由于异族的歧视和社会的冷漠,造成精神上极度的痛苦和忧伤,最后,因为不能忍受这种精神折磨而走上自杀的道路。

小说是采用第三人称的描写方法,作品中的“他”便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以浓厚的抒情毙掉塑造了一个患有“时代病”的青年典型。

“他”原来是一个满怀激情的青年,由于国家的贫弱,在异邦遭受日本“军国专政”的欺压和凌辱、歧视与冷落,使他深深地陷入失望和痛苦之中。

在“他”性格中逐渐滋长了“忧郁症”,而且“愈闹愈甚”,变得多疑、自卑和多愁善感,常常陷入“无边无际的空想中”。

由于“他”对国家的失望和忧伤,转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他”不要“知识”,不要“名誉”。

他说“只要一个能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幅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企图从爱情生活中得到慰籍,来抚慰自己一颗痛苦和忧伤的心。

主人公的“忧郁症”反映了当时特定环境里中国青年的一种“时代病”。

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国家和个人的苦难交织在一起,沉重地压在他的心头。

在异国他乡,“他”处处感受到被侮辱被损害的病苦和失去做人尊严的伤痛。

因此,他对周围的一切压力,总投以“报复”的眼光,表现了主人公的爱国情绪。

祖国的贫弱是造成当时青年“时代病”的重要原因。

“他”在自杀前,悲愤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作品折射地反映了在帝国主义侵略下,一个贫弱的中国青年灵魂的创伤,并发出了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

然而这是一个被扭曲了性格的形象。

“他”自卑、伤感而又不甘屈辱,极想改变自己可悲的处境,但又找不到出路,
甚至发展到对两性的追求和满足,于是自暴自弃,自怨自责。

这种变态心理显然是由于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是病态社会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主人公的自我暴露,正是对封建传统观念的一个大胆的挑战。

作品对于“他”在性欲方面的苦闷和尽情地倾吐对现实社会的悲愤的描写,是对当时封建统治和封建礼教虚伪性的深刻揭露。

郭沫若评价《沉沦》时说:“他即大胆地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个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切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就因为有这种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到作假的困难。

”这一评价是符合作品实际的。

参考资料
1.曾华鹏、范伯群:《郁达夫论》,《人民文学》,1957年5、6月号合期
2.赵园:《郁达夫“自我写真”的浪漫主义小说》,《十月》,1981年第2期
3.吴茂生:《论郁达夫的小说中的“零余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第4期4.陈子善、王自立:《郁达夫研究资料》,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年版5.周云乔:《日本自我小说与郁达夫的创作》,《外国文学研究》,1987年第4期
6.李源:《郁达夫的小说中的“色情”描写再评价》,《贵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7.唐鸿棣:《〈沉沦〉是“世纪末病态表现”说质疑》,《西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8.李今:《郁达夫早期小说中的自卑心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年第4期9.王晓初:《心境小说:郁达夫早期小说的叙述形式及意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2期
10.沈庆利:《文化震惊与文化恋母——从异国文化视角重读郁达夫的〈沉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