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作文之中国传统饮食礼仪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5篇)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5篇)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有一种说法: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就是拿美国的工资,娶日本的太太,吃中国的菜,住英国的房……可以说中国的饮食,在世界是享有盛誉的,也可以说中国的饮食是“食”遍天下通过《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饮食的起源与发展,中国饮食科学与人物,中国饮食民俗与礼仪,中国肴馔文化,中国筵宴文化,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
以足民食, 以食为天”。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 是从使用火时开始的。
火的使用促使人们脱离了“生吞活剥”、“ 茹毛饮血” 的阶段, 一方面为人类烹调技术多样化创造了可能, 另一方面使人类产生了釜甄等烹饪工具, 从而饮食文化也就初现皖端。
据考古发掘, 中国早在“ 山顶洞人” 时就已能人工取火, 说明中国饮食文化的发端较早。
其发展大致分为原始社会、先秦、秦唐、宋元明清等四个阶段。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区域文化差异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可分为,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各民族的饮食有所差异,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蒙古族和朝鲜,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和维吾尔族,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苗族,黎族,壮族,土家族和傣族。
例如:满族人,喜欢吃甜食,爱吃蜂蜜,以杂粮为主爱吃猪肉。
著名的有慈禧小窝头,努尔哈赤黄金肉,乾隆豆腐菠菜…‥蒙古族人喜欢吃奶制食品、牛肉、羊肉串、手扒羊肉,喝奶茶,饮奶酒…… 回族人以米面为日常主食,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吃骆驼肉,但是禁食主马,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一切飞禽走兽。
回族人喜欢饮茶和喜欢以茶待客。
维吾尔族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
常吃的有囊,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藏族人一般一糍粑为主食饮用酥油茶及青稞酒。
探秘爱吃风干牛羊肉,手抓羊肉和烤羊肉。
苗族人喜欢吃糯米做的糯米粑粑和狗肉,酸菜,酸鱼,鸡西饭,狗稀饭………中国的传统节食俗有春节食俗,元宵节食俗,中和节食俗,清明节食俗,端午节食俗,重阳节食俗,腊八食俗,冬至食俗,祭灶食俗。
谈中国的饮食礼仪5篇

谈中国的饮食礼仪第1篇饮食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活动,中国饮食文化很丰富,中国人热情好客,很讲究餐饮礼仪。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中国的饮食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一般使用圆桌,面对门的位置一般是主座,主人一般坐在主座,主人右手边的是主客,左手边的是次重要的客人;2.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则主宾坐在主座上,主人坐于主宾右手边;3.一般等长者先坐定后,才开始入座,从座位的左边入座;4.不要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地方;5.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和主要客人。
宴会的菜谱要做到丰俭搭配、主次分明。
应特别照顾主宾的饮食习惯。
同时,酒水、香烟、水果要备齐。
正规的宴席上菜顺序应该是这样的:手碟——冷碟——热炒——大菜(含头菜、二汤、荤素大菜、甜点与座汤)——饭点——茶果1.必须等到人到齐了才能开始进餐;3.看准自己要取的食物,再动筷子,尽量不要碰到其他食物;4.最好让筷子上的食物在自己的接碟中过渡一下,才送入口中,可以让自己的吃相看上去不那么急切,直接把菜肴放入自己的嘴中是不礼貌的;5.吃饭时,应端起饭碗,用饭碗贴紧自己的嘴巴,用筷子把米饭推入口中;6.多吃靠近自己面前的菜,尽量少吃离自己远的菜;7.夹菜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别人的一边夹起。
8. 喝汤不要发出声响,用汤勺一小口一小口的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等凉了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
饮食礼仪在中国饮食文化里,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
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
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
中餐礼仪的论文怎么写8篇

中餐礼仪的论文怎么写8篇中餐礼仪的论文怎么写 (1)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饮食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区,也是千差万别。
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
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
点菜礼仪1、有中餐特色的菜肴。
宴请外宾的时候,这一条更要重视。
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饺子、狮子头、宫爆鸡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国人的推崇。
2、有本地特色的菜肴。
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湖南的毛家红烧肉,上海的红烧狮子头,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请外地客人时,上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一律的生猛海鲜更受好评。
3、本餐馆的特色菜。
很多餐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菜。
上一份本餐馆的特色菜,能说明主人的细心和对被请者的尊重。
同时,在安排菜单时,还必须考虑来宾的饮食禁忌,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食禁忌高度重视。
餐具礼仪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盘、碗、碟、筷、匙六种。
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
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的座子上,或放在纸套中。
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的座子上。
中餐上菜的顺序一般是:先上冷盘,后上热菜,最后上甜食和水果。
用餐前,服务员为每人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用的,最好不要用它去擦脸。
在上虾、蟹、鸡等菜肴前,服务员会送上一只小小水盂,其中漂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
洗手时,可两手轮流蘸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座次礼仪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

中国饮⾷⽂化的论⽂中国饮⾷⽂化的论⽂(通⽤6篇) 在⽇复⼀⽇的学习、⼯作⽣活中,⼤家都跟论⽂打过交道吧,论⽂是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篇优秀的论⽂呢?以下是⼩编整理的中国饮⾷⽂化的论⽂(通⽤6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国饮⾷⽂化的论⽂篇1 摘要: 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不断加剧,形成特⾊饮⾷⽂化交流形式。
对古代中外饮⾷⽂化交流溯源进⾏了梳理,探索了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特⾊,并提出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的现代价值,即丰富了中外双⽅的饮⾷种类,形成了饮⾷⽂化交流特⾊,调整双⽅的饮⾷结构,建⽴了更加科学的饮⾷营养标准,推动了两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特⾊ 对于中国⼈饮⾷来讲,“吃”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三餐填饱肚⼦,⽽是代表着对某种美好期许的感情寄托,蕴含着中国⼈长久以来对待⾷物的观念和态度。
例如,孩⼦出⽣以后,亲朋好友通过吃红⾊的鸡蛋来表达祝福和喜庆,满⽉的时候要喝满⽉酒,孩⼦过⽣⽇的时候都要吃⼀碗“长寿⾯”……由此可见,中国⼈的⼀⽣与饮⾷有着不解之缘,与其说是满⾜中国⼈⽣理的⼀种基本需求,不如说实际上,中国饮⾷仅仅是借“吃”这⼀简单的外在形式,来表达中国⼈所具有的丰富感情,这即是中国所具有的特⾊饮⾷⽂化。
对中外饮⾷⽂化交流历史进⾏考察发展,元明清时期是中外饮⾷⽂化交流的重要标志时期,元明清时期中国饮⾷交流的种类、交流的形式、交流传播者的数量⽐以往任何⼀个朝代都更为丰富或成熟。
本⽂将以中国与东南亚的饮⾷⽂化交流为研究主体,探索元明清时期中国在与东南亚饮⾷⽂化交流中所具有的特⾊,并分析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的现代价值,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古代时期中外饮⾷⽂化交流溯源。
作为⼀个有悠久历史的⽂明古国,中国在饮⾷上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化。
古代中国幅员辽阔,地⼤物博,物产较为丰富,这为中国古代饮⾷⽂化的对外交流提供奠定了良好的客观环境条件。
饮食文化的主题作文(精选34篇)

饮食文化的主题作文(精选34篇)饮食文化的主题作文篇1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对中国菜“口水流下三千尺”呀!但是如果要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握住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我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讨论中国饮食文化时,从中国饮食的各个方面来全面性地综合研究。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可见中国菜的影响有多么的大!那么,中国文人又是怎样爱美食的呢?文人爱美食,自古而然。
早在两千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食物精细之要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清朝,尝过钟鼎玉食的曹雪芹,在不朽之作《红楼梦》中就展现出他美食家的风采。
《随园菜单》中,袁枚不仅介绍了清代流行的300余种南北佳肴、饭点和名酒,更是提出了厨事原则、饮食原则,抒美食佳肴提升到饮食文化的高度。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小编为您精心收集了4篇《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苏菜篇一江苏菜,简称苏菜。
主要以南京、扬州、苏州、淮安、徐州、海州六种地方菜组成。
南宋时,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
而在清代的时候,苏菜流行于全国,相当于现在川菜、粤菜的地位。
苏菜中的一支——淮扬菜系曾为宫廷菜,目前国宴中的大多数菜肴仍属于淮扬菜。
因此,淮扬菜亦称国菜。
江苏菜的特点是: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适应性强;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苏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苏菜在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
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饮食文化的形成。
篇二(一)地形因素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且地形多样,盆地、高原、平原和丘陵、山地都具备,地形类型齐全。
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湿润且土地肥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蔬菜品种类别齐全、数量繁多。
而且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湖泊面积广阔,因此淡水鱼资源丰富。
由于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东部地区物产丰饶,人们的饮食一般以米饭为主。
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在一些丘陵地区盛产茶叶。
因此就东部地区饮茶之风盛行。
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大约为30度,我国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相当,但是由于向高原海拔高,为高寒地区。
餐桌上的礼仪论文(精选5篇)

餐桌上的礼仪论文(精选5篇)现如今,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
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餐桌上的礼仪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餐桌上的礼仪论文1随着中国加入世界WTO与世界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作为饮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本文以中西餐桌礼仪为出发点,以下是“餐桌上的礼仪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现在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
餐桌礼仪在中西方人们的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西餐在吃的方面都有两方面的礼仪,一是来自自身的礼仪规范,比如说餐饮适量、举止文雅。
另一个是就餐时自身之外的礼仪规范,比如说菜单、音乐、环境等。
尽管有许多不同,但还是有许多规则是大多数国家通用的。
有一种说法,不懂得吃西餐的礼仪,就不算是正宗的现代人。
那么中西就餐礼仪终究有些什么差异呢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预定在中国吃饭很少有预约的事,一般在大型的,重要的场合才会预约。
而在西方越高档的饭店越需要事先预约。
预约时,不仅要说清人数和时间,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烟区或视野良好的座位。
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别的日子,可以告知宴会的目的和预算。
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是基本的礼貌。
二、着装中西方在这方面都很有讲究。
但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会穿得隆重些。
而吃饭时穿着得体、整洁则是欧美人的常识。
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
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
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餐厅。
此外最重要的是手一定要保持干净,指甲修剪整齐。
进餐过程中,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
三、入座入座时如果有主人或招待人员,那么座位应该听候主人或招待人员指派,不要过于礼让。
如未定座位,应由尊长坐上座,自己捡低档的座位坐下,不必过于谦恭。
中餐礼仪的论文怎么写_饮食礼仪_

中餐礼仪的论文怎么写中餐礼仪自古就很讲究,那么你知道中餐礼仪的论文怎么写啊?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关于中餐礼仪的论文资料以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大家喜欢。
中餐礼仪的论文篇一中国有句古语: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自古就对饮食有着很高的追求,餐饮礼仪可谓源远流长。
21世纪,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西式餐饮文化逐渐被中国民众接受。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不同,中西方餐饮文化有着很大差异。
对中西方餐饮礼仪进行比较,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得体地进行交往,从而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的误解和交际障碍。
一、用餐氛围的差异由古至今,中国人都非常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感情。
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崇尚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讲究面子排场,气氛之热烈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在用餐过程中,中国人喜欢相互敬酒,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地喝。
主人还要劝客人进食,生怕客人吃不饱、吃不好,甚至会不断用自己的筷子往客人的盘子里夹菜,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意。
虽然从卫生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不足,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和合”、“团圆”的普遍心态,由此可以看出延承至今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
当然,大声喧哗的就餐方式已经为现代就餐礼仪所摒弃。
西方人用餐时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实行分餐制,每人各自点菜,各持一份,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不替他人取菜、不吸烟、不劝酒;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可以与左右客人轻声交谈,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即可。
其实,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际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
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话都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总是缺少了和乐融融的气氛。
二、席位安排的差异中式餐饮一般采用圆桌共餐的形式,其席位一般是依餐厅的方位与装饰设计风格而定,或取面门、朝阳,或依室内装饰所体现出的突出位置设定尊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论文【篇一:浅析中国餐桌礼仪论文】浅析中国餐桌礼仪文化140511133钟子祺摘要:餐桌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一种社交手段,在用餐过程中,人的修养礼仪可由言行举止体现出来。
正确的餐桌礼仪不仅显得优雅大方,更能给人以良好的印象。
然而,在中西融合的今天,许多中餐礼仪却常常被人忽视,导致尴尬的场面发生,因此,掌握一些餐桌礼仪在社交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餐桌礼仪;入座;进餐;离席;茶文化;酒文化;中西差异; 0.引言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餐饮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至少在周代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饮食礼仪制度,并对西方餐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自改革开放至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餐饮作为一项国计民生的大事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而餐桌礼仪却因为其繁琐性和冗余性遭到人们的普遍忽视。
基于此背景作者深感现代国人缺乏餐饮礼仪的基础认识和准确定位。
于是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编成此文,旨在希望国人通过文章能够具备对于中餐礼仪基本认知并了解中西方餐饮礼仪方面的差异,同时愿此文为中国餐饮礼仪文化研究添砖加瓦。
①“饮食所以合欢也。
”中国人享受集体聚餐或饮宴的热闹氛围。
餐桌,是考验一个人修养的重要场所,吃,是中国人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②“在中国,人们最重要的社交活动既是请客吃饭,而且名目繁多,某些成功人士一天中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吃饭,一个长期不能参加应酬的人可能就被社会淘汰了或者成为‘无用’之人”。
大家同夹一盘菜,共饮一碗汤的“群享”模式触发了欢乐气氛,举杯提箸之间协调人际关系。
但是在正式的中餐宴席中还是有很多讲究的。
1. 席位安排“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①②③摘自《谈饮食礼仪》第一章饮食的起源p3第二段第4行摘自《成功有礼(2)餐桌礼仪和饮食主张》p46第一段第2行③摘自《现代中餐礼仪》p29第二段第5行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
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10~20公分。
入座后,脚应放在自己座位附近,不可随意伸出,以免影响他人。
坐姿要端正,勿以手托腮或将双肘放于桌上。
2. 进餐2.1上菜中餐上菜的顺序为:开胃菜→热菜→炒菜→大菜→汤菜→炒饭→面点→水果。
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菜,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上菜时,可将其先行上桌。
④有时冷菜之后,可接着上四种热菜,但热菜多数被省略。
“当客人落坐开始就餐后,餐厅员工即可通知厨房作好出菜准备,待到冷菜剩下1/3左右时,餐厅员工即可送上第一道热菜。
当前一道菜快吃完时,餐厅员工就要将下一道菜送上,不能一次送得过多,使宴席上放不下,更不能使桌上出现菜肴空缺的情况,让客人在桌旁干坐,这既容易使客人感到尴尬,也容易使客人在饮过酒后,没有菜可供及时下酒,导致易醉”。
2.2 用餐出席正规的中餐宴时,在开席前餐厅会为每一位顾客送上一条湿巾,这是用来擦手的。
而后送上的第二条湿巾,可用来擦手或嘴,但不能用于擦汗或擦拭其它部位。
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就餐时,按照传统应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是须少量,距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
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时,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的,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吃饭、喝汤时不宜发出声音。
喝汤应用汤勺慢慢喝,不可就着碗喝,若汤过热,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时用汤匙小口小口引用;至于吃饭,要端起饭碗贴着唇,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端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吃饭时不要埋头苦吃,适当的注意周围是必要的。
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如果用餐时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则最好用公筷,也可把距离客人或长辈较远的菜送到他们跟前。
“不能随意为他人夹菜,一般要由长辈为晚辈夹菜,男性不要主动为女性夹菜。
若需使用公筷或公用调羹的菜,应先用公筷将菜肴夹到自己的碟盘中,然后再用自己的筷子慢慢食用。
夹菜时,要等到菜转到自己面前时再动筷,不可抢④⑤⑤⑥摘自《餐厅礼仪》p35第8行摘自《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第三章p156第三段第2行⑥摘自《新编实用礼仪教程》p98第二段第3行在邻座前面。
夹菜一次不宜过多,不要刚夹一样菜放于盘中,紧跟着又夹另一道菜;也不要把夹起的菜放回菜盘中,又伸筷夹另一道菜。
夹菜偶尔掉下一些在桌上,切不可将其放回菜盘内。
遇邻座夹菜要避让,谨防筷子打架。
若同桌有外宾,对他不要反复劝菜,也不要为其夹菜,因为外宾一般没有这个习惯。
”“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是以谈生意为主,或者以联络感情为主,还是单纯的吃饭。
如果是为了谈生意,那么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任务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联络感情,那就要注意气氛的调节,活跃气氛;如果是纯吃饭,就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品尝菜肴上即可。
”2.3 离席席间一般不可中途退席。
当你要中途离开时,不需要大声告诉每一个人,只需悄悄地和身边的人打个招呼后便可离去。
有要事不得不中途离退席时,一定要向主人说明、致歉后方可离席,但切勿与其长聊,因其还有其他客人要招呼,不可应你而对其他人失礼。
正始宴会一般在水果拼盘上桌后即可结束。
此时,一般先由主人示意宾客,请其做好离席准备,这是宾客可离席的信号。
告辞时应礼貌地向主人道谢,再与其他人告辞。
注意事项:⑧⑦ “有些人中途离席时会一一学问自己认识的人是否一起走,这种做法会使原本热闹的场面冷却,甚至于提前散场,这种行为是不被谅解的,因此要避免。
”3. 餐桌上的茶文化“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茶在中国夺得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品,茶文化已深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我国历来有“客来敬茶”的民俗,但凡来了客人,茶是必不可少的饮品,在中餐中如果没有茶就称不上正式了。
在中餐正式开始前,主人可为已到的宾客奉上茶。
”以茶待客时要注意客人对茶得偏好,可在上茶之前询问客人的喜好,但也要考虑到自己储备的茶的品种,因此在询问客人意见时,最好为之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选择,以免出现尴尬情况。
“上茶时由奉茶之人可看出宾客的尊贵程度,因此主人应把握好尺度。
上茶时,要分主次、重要程度,一般先主宾,后次宾;先女士,后男士,且长幼有序,切不可随意妄为。
第一杯茶不宜斟地过满,以八分满为宜,且水温不宜过烫,以免烫伤客人或自己。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主人或服务员要注意杯中的茶水情况。
在茶被喝掉半杯之后即可续杯,但要注意客随主便。
不宜再三为客人斟茶,一再劝人用茶,⑦⑧⑨⑩摘自《成功有礼(2)餐桌礼仪和饮食主张》p73第一段第5行摘自《新编实用礼仪教程》p89第6行⑨摘自《谈饮食礼仪》p175第三段第1行⑩摘自《谈饮食礼仪》p176第4行却无其他话可讲,意味着送客,因此在续杯时要注意。
11“作为宾客,在主人家奉上茶时应礼貌地双手捧接,并道谢,无论茶符合自己的要求与否。
如若不喝茶,则应事先表明,且不可向主人家提出过高的要求。
喝茶时要认真品味,以示对主人地感谢及尊敬。
4. 餐桌上的酒文化中国是酒的故乡,酒文化在中国一直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华民族饮食文12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酒论英雄”“无酒不成席”,酒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也是一种酒神精神——“至人”境界的象征。
13“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为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摆脱束缚,宣泄其创造力提供了重要途径,酒为中国古代文人所追求。
在中国,酒已经融入到了传统的礼仪、风俗、文化之中,酒是催化剂,是润滑剂,酒也是一种社交。
在酒桌上,我们往往能看到敬酒、劝酒的现象,这些看似简单的社交活动,也是一门学问。
中国人的酒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际场所,也是一个观察和考验人的重要窗口。
从喝酒、敬酒、劝酒、拒酒、醉酒等酒桌上的表现,可以看出一个人立场以及作风人品。
14“ 敬酒应由主人先敬主宾,而后陪客敬主宾,再来是主宾回敬,最后才是陪客互敬。
敬酒前应了解对方的习惯,做好必要的准备,以免出现尴尬的现象。
”5.就餐时的服装礼仪俗语说,15“看场合穿衣服”,穿着打扮一定要看场合,一成不变永远一套衣服往往是不对的。
赴宴选择服饰的基本原则是时间(t)、地点(p)和场合(o)三大原则,即16“tpo”原则。
时间原则是指穿戴时应考虑早晚、四季、时代的特征,要注意冷暖保温,并与时代同步。
地点原则是指服装要与所去的地方相符合。
场合原则即指服装要符合场合的氛围。
6.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6.1餐桌上气氛的不同6.2 座次的不同“在中国,以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
而在西方则右为尊,左为次。
” 11121718摘自《谈饮食礼仪》p177第四段第1行摘自《餐桌礼仪与口才》p65第二段第4行13摘自《餐桌礼仪与口才》p65第三段第2行14摘自《餐桌礼仪与口才》p66第5行15 摘自《酒店餐饮礼仪规范》p83第4行16 摘自《新编实用礼仪教程》p93第一段第2行17 摘自《餐厅礼仪》p78第三段第1行18 摘自《餐厅礼仪》p78第四段第2行6.3餐具的不同中国人饮食的餐具一般包括筷子、碟子、汤匙、碗等。
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而酒杯则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专用座子上或纸套内,公用得筷子和汤匙则最好放在专用座子上。
在西方的餐桌上,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盘、玻璃杯等,其餐具的摆放较中餐要复杂,垫盘居中,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酌情摆放。
西餐中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
6.4 上菜顺序的不同中餐上菜顺序为:先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及水果。
西餐的上菜顺序通常是:先上面包黄油,其次是冷菜,而后汤斗海鲜,再是主菜,然后是甜点,最后是咖啡及水果。
6.5 停菜方式不同“在中国餐桌上,用餐完毕,筷子应整齐地搁置在靠碗右边的桌上,并应等众人都放下筷子后,在主人示意散席后方可离去。
在西方,用餐结束后可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于餐盘上,尽量将柄放于餐盘内,这样可避免掉落,也便于服务生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