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14第六章-断层-4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有: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几个概念:岩层、沉积岩层、层面(顶面、底面)、厚度、原生构造。
岩层与地层概念的区别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倾向:岩层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
倾角:岩层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没有间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有间断,有地层缺失1.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
2.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外力: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另一个物体施加于这个物体的力,有面力和体力。
内力:是同一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固有内力和附加内力。
应力: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应力场: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均匀应力场、非均匀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规模上:局部构造应力场、区域构造应力场、全球构造应力场时间上:古构造应力场、现代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表示构造应力场中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的应力迹线应力集中:在均匀应力场中局部的应力异常增大现象应力集中一般出现在以下部位:断裂的端点、拐点、分枝点、错列点和待交会点及空洞周围等。
光弹实验和数值计算可以显示出应力集中现象。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线应变:单位长度的改变量横向线应变/纵向线应变=泊松比泊松比<=0.5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第六章 断层

第六章断层1.什么叫断层、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层:断层是岩石受力发生破裂,两侧岩石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面:断层的断裂滑动面,断层面可以是一个平面也可以是一个曲面,大型断层的断层面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断裂面,往往是具有一定宽度的破碎带,简称断层带。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表或地下某层面的交线称为断层线。
断盘是断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
描述方法如:东盘、西盘;上升盘、下降盘。
2.什么是相当点、相当层?相当点:是指未断之前的一个点在断层位移后出现在两盘上的两个点。
相当层:指出现在断层两盘的同一地层。
3.断距和滑距各有哪些类型?各指什么?两相当点之间的距离是断层的真位移,称为总滑距。
总滑距的分量及再分量也都是真位移的分量,均以滑距称之。
依据相当层测算的断层位移是视位移,称为断距。
断距类型:地层断距:指断层两盘相当层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铅直地层断距:指两盘相当层层面之间的铅直距离。
水平断距:指两盘相当层层面之间的水平距离。
滑距类型:水平滑距:总滑距的水平投影。
走向滑距:总滑距在断层面走向线上的分量。
倾斜滑距:总滑距在断层面倾斜线上的投影。
铅直滑距:也称断层落差,是总滑距的铅直分量。
倾向滑距:倾斜滑距的水平投影。
4.按形态、力学成因和组合关系,断层可分为哪些类型?各有何特征?1)按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a)根据断层产状和所在岩层产状的关系分类: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相同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地层倾向相同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斜交顺层断层:断层面与地层层面平行根据断层产状和岩层产状关系的断层分类示意图a-走向断层;b-倾向断层;c-斜向断层;d-顺层断层b)根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的关系分类:纵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平行横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垂直斜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斜交F 1-纵断层;F2-横断层;F3-斜断层2)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分类正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向下滑动的断层。
第六章 地质构造解读

(一)走向 岩层走向是表示岩层在中 间的水平延展方向。岩层面与 任一个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走向 线(图6—4中AOB)。当岩层 面是平面时,其走向线为一组 水平的直线;当岩层而是曲面 时,其走向线就成为水平的曲 线。 走向线两端的延伸方向称 为走向。
图6—4 岩层的产状要素 ABCD—水平面;EFGH—岩层层面; AOB—走向线;ON—倾斜线; ON'—倾向线; a—(真)倾角
10
(二)倾向 岩层倾向表示岩层向地下倾斜延伸的方向。在岩层面上过某一点 沿岩层倾斜面向下(或向上)所引的直线称为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 面上的投影线称为倾向线。倾向线所指的岩层向地下侧倾的一方称为 该点岩层的倾向。走向与倾向相差90º 。 水平岩层自然无走向和倾向可言;倾斜岩层和直立岩层的倾向指 向较新岩层一方;倒转岩层的倾向则指向较老的岩层一方。 当倾斜线与岩层的走向线垂 直时,称该倾斜线(图6—4中 ON;图6—5中AD)为真倾斜线。 相应的倾向线(图6—4中ON'; 图6—5中OD)称为真倾向线, 相应的倾向也称为真倾向(简称 倾向)。当倾斜线与岩层的走向 图6—5 真倾角与视倾角的关系 线斜交时,称倾斜线(图6—5中 ABCD—岩层层面;OECD—水平面; AC)为视(假)倾斜线,相应 AD—真倾斜线;AC—视倾斜线; 的倾向线(图6—5中OC)称为 a—真倾角;β—视倾角; 视(假)倾向线。相应的倾向称 ω—真倾角与视倾向夹角; 为视(假)倾向。 γ—走向线与视倾向间的夹角
11
岩层的倾角表示岩层的倾斜程度。 它是指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的锐夹角, 亦即倾斜线与其相应的倾向线的锐夹角。 真倾角和视倾角存在如下关系:
tanβ = tanα· cosω tanβ = tanα· sinγ
证明:
图6—5 真倾角与视倾角的关系 ABCD—岩层层面;OECD—水平面; AD—真倾斜线;AC—视倾斜线; a—真倾角;β—视倾角; ω—真倾角与视倾向夹角; γ—走向线与视倾向间的夹角
《构造地质学》第六章(断层)

东非裂谷
环状断层
构造是由若干条弧形、半环
状断层围绕一个中心成同心圆状
排列之组合。
放射状断层 构造是由若干条断层自一个 中心向外成辐射状排列之组合。 种构造组合型式形成是隆拱作用 引起的平面引张之结果,规模一 般不大,以小型为主。
放射状断层 环状断层
斜列型 (雁列式)断层
斜列型断层构造是由若干
条彼此平行的正断层呈斜
2. 断距
被错断岩层在两盘对应(标志)层之间的相对距离——断距。在 垂直岩层走向和垂直断层走向的剖面上各种断距是不同的。
垂直岩层走向剖面 上
地层断距——断层两 盘上对应层的垂直距 离(ho)。
铅直地层断距——断 层两盘上对应层的铅 直距离(hg)。 水平(地层)断距—— 断层两盘上对应层的 垂直距离(hf)。
三、 断层各论(类型)
(一) 正断层
1. 一般特点 在自然界,断层倾角较大,普遍>45°(60°~ 70°为 主). 正断层只有一维运动标量,在垂直断层面方向上和走 向方向上没有位移量;但在水平面上,有二维运动标量, 即在垂直地面方向上和水平面方向上有位移,但走向方向 上没有位移量。
2. 正断层组合型式 阶梯状断层(组合型式) 由若干条产状基本一致的正断层组成,各条断层的上
(二) 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分类
1. 正断层 2. 逆断层 3. 平移断层 4. 正平移断层-平移正断层 5. 逆平移断层-平移逆断层 6. 枢纽断层
下盘上升
上盘下降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向下滑动的断层
(二) 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分类
1. 正断层 2. 逆断层 3. 平移断层 4. 正平移断层-平移正断层 5. 逆平移断层-平移逆断层 6. 枢纽断层
逆冲断层是低角度逆断层中的一 种,断层倾角更小(<30°)水平位移 量达5km以上。 断层上盘是远处推移而来的称为 外来岩块(体)或逆冲岩席;断层下盘 意味着相对未动称为原地岩块(体)。 当断层上盘的外来岩块或逆冲岩 席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外来岩块 剥蚀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时,表 现为: 一大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 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构造窗; 一大片被强烈剥蚀出来的原地岩 块中残留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外来 岩块——飞来峰
【构造地质学】第14章 走向滑动断层

简称走滑断层, 一般特指大型的 平移断层,是两 盘顺直立断层面 相对水平剪切滑 动的断裂构造。
左阶式和右阶式
在雁行式走滑断层系 中,除根据两盘相对 错移方向分为左行和 右行外,还根据雁行 断裂的相对排列和叠 置关系,分为左阶式 和右阶式。
左阶式:指各次级断 裂顺走向依次向左错 列。
正花状构造
负花状构造
正花状构造是收敛性走滑断层派生的压纽性构造 负花状构造是离散性走滑断层派生的张纽性构造
委内瑞拉马拉开波盆地构造剖面图盆地东侧拉马右行走滑断裂带 内的正花状构造引起盆地东部隆升
雁列式褶皱和牵引式弯曲
双重构造
双重构造:表现为两条走滑断层围限的断块中形成一套 与主断层斜交的次级雁列式走滑断层的现象。
右阶式:指各次级断 裂顺走向依次向错列。
Hale Waihona Puke 二、应力分析Compression Dilation
Dilation Compression
走滑断层阶式弯曲引起的不同受力状态
• 右行走滑断层右阶式弯曲引起拉伸和断陷盆地; • 右行走滑断层左阶式弯曲引起的挤压和断块隆起
拉分盆地 花状构造 雁列式褶皱和牵引式弯曲 双重构造
三、走滑构造样式
拉分盆地 Pull-Apart Basin
拉分盆地的规模变化很 大,大者长逾百公里, 宽数十公里,小者长数 百米宽只数十米。根据 世界上已查明的拉分盆 地的长宽比统计,比值 约为3∶1
花状构造
花状构造:在剖面上,一条走滑断层自下而上由分支断层呈 花状散开的现象。按照其结构和性质可以分为正花状构造和 负花状构造。
地震鼓包
断层构造

A:花岗质糜棱岩 受后期脆性断裂作用 成为花岗质角砾岩- 成为花岗质角砾岩- 郯庐断裂
A
B:大理岩质角砾岩 -郯庐断裂 B
25
右:糜棱岩中的石英塑性 变形(拔丝构造)-新疆 变形(拔丝构造)-新疆 )- 中巴公路盖孜水文站
左:长英质糜棱岩中的石英 拔丝构造-中巴公路布伦口 拔丝构造-
26
动态重结晶石英的静态恢复-新疆塔什库尔干 动态重结晶石英的静态恢复-
12
(8)重力滑动构造(gravity sliding-spreading) sliding-spreading) 重力滑动构造(
组成: 组成: 下伏系统、 下伏系统、 润滑层、 润滑层、 滑面、 滑面、 滑动系统 分带: 分带: 后缘拉伸带、 后缘拉伸带、 中部滑动带、 中部滑动带、 前缘推挤带
10
graben in this alluvial fan. fan.
11
(7)剥离(拆离)断层(detachment) 剥离(拆离)断层(detachment) 为一上陡下缓的大型铲状正断层(listric为一上陡下缓的大型铲状正断层(listric-normal fault)。主要产出于盖层与基底之间, fault)。主要产出于盖层与基底之间,上盘包括一套正断层组 )。主要产出于盖层与基底之间 合,发育区域隆起背景上,是岩石圈多层次拆离,盖层在基底 发育区域隆起背景上,是岩石圈多层次拆离, 上滑脱的具体表现,具有垂向分带性即:表层次为正断层组合; 上滑脱的具体表现,具有垂向分带性即:表层次为正断层组合; 中层次为塑性变形为主的韧性剪切( 15km);深层次, 中层次为塑性变形为主的韧性剪切(8-15km);深层次,伸展 );深层次 塑性流变。 塑性流变。
21
二、哈佛奈模式(W.Hafner 1951) 哈佛奈模式( )
第六章 第四节 中温热液脉型矿床

床。
山东招远玲珑金矿床
矿区大面积出露斑状花岗岩,其中 有花岗片麻岩的捕虏体。
脉岩发育,成矿前和成矿后的都有, 形成顺序是花岗伟晶岩脉、长英岩 脉、矿脉、闪长岩脉和煌斑岩脉。
矿体类型属石英脉型,矿脉主要为 裂隙充填而成,交代作用轻微,含 金石英脉有五六十条,走向北东, 矿脉规模大小不一,最长的超过 2000m,厚度变化大,10cm到 10m不等。
热 液 脉 型
上面提到的这几类金矿床,并认为造山型 金矿可形成于地壳中很大的深度范围内 (从近地表一直到>15km的深度上),表
金 现为在地壳不同深度上连续成矿。并参考
矿 Gebre-Mariam等(1995)对太古代脉状金 床 矿的分类,认为造山型金矿也分为含义完
全相同的三类,即浅成、中成和深成金矿
– ①方铅矿、闪锌矿组合; – ②方铅矿、闪锌矿、锡石、白钨矿、黑钨矿组合; – ③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组合; – ④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银(金)组合。
内蒙甲乌拉-查干布拉根银铅锌矿、内蒙拜仁大 坝铅锌银矿、湖南桃林铅锌矿等矿床都属于这 一类型。
Gebre-Mariam等报道了 产于次绿片岩相区的低 温热液金矿。
海水
斑岩-煌 斑岩脉群
大气水 此绿片岩相 低绿片岩相
角闪岩相
角闪岩相 伟晶岩脉 岩浆热液
麻粒岩相 Pb、Sr、Au
变质热液 Pb、Sr、Au
Pb、Sr、Au?
1
2
3 地幔或下地壳源热液
图1 成矿过程中的地壳剖面示意图 1.花岗质侵入体;2.含矿构造带;3.矿液运移方向
液
系,矿体主要产在大断裂带或热流值异常地区。
脉 型 矿
断裂构造对矿床的形成、产出位置、矿体的形 状和规模等有明显控制作用。
构造地质学电子版

构造地质学电子版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尺度和构造变形场第二节地壳-岩石圈的层圈式结构和构造层次第三节构造观和褶皱幕问题第四节构造解析的基本原则主要参考文献第二章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及沉积岩层构造第一节面状结构和线状结构的产状第二节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第三节软沉积变形第四节水平岩层不整合的构造意义和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三章构造研究中的应力分析基础第一节应力第二节应力场主要参考文献第四章变形岩石应变分析基础主要参考文献第五章岩石力学性质第一节岩石力学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节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第三节岩石的能干性第四节岩石变形的微观机制第五节岩石断裂准则主要参考文献第六章劈理第一节劈理的结构、分类和产出背景第二节劈理的形成机制和应变意义第三节劈理的观察与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七章线理第一节小型线理第二节大型线理第三节线理的观察与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八章褶皱的几何分析第一节褶皱和褶皱要素第二节褶皱的描述第三节褶皱的分类第四节褶皱的组合型式第五节叠加褶皱主要参考文献第九章褶皱的成因分析第一节纵弯褶皱作用第二节横弯褶皱作用第三节剪切褶皱作用第四节柔流褶皱作用第五节关于褶皱作用问题主要参考文献第十章节理第一节节理的分类第二节雁列节理和羽饰构造第三节节理脉的充填机制和压溶作用第四节区域性节理第五节岩浆岩体中的节理第六节节理的野外观测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一章断层概论第一节断层的几何要素和位移第二节断层分类第三节断层形成机制第四节断层岩第五节断层效应第六节断层的识别第七节断层的观测第八节断层作用的时间性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二章伸展构造第一节伸展构造型式第二节伸展构造模式第三节构造反转第四节伸展和挤压两种作用和两类构造对比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三章逆冲推覆构造第一节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第二节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第三节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第四节逆冲作用与褶皱作用第五节逆冲推覆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第六节逆冲推覆构造的地质背景及其与滑覆和岩浆活动的关系主要参考文献第十四章走向滑动断层第一节走向滑动断层的基本结构第二节走向滑动断层的应力状态第三节走向滑动断层控制下形成的构造第四节区域剪切应力场引发的雁列构造和陆块旋转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五章韧性剪切带第一节剪切带的基本类型第二节韧性剪切带的几何特征第三节韧性剪切带内的岩石变形第四节韧性剪切带的运动方向的确定第五节韧性剪切带的观察与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十六章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第一节面状和线状构造产状的测定方法第二节极射赤平投影的原理和方法第三节地质图的读图分析第四节基础性地质剖面图的编制第五节岩石有限应变测量的技术和方法第六节构造主应力方位的确定和古应力大小的估算第七节构造模拟与实验研究第八节计算机技术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主要参考文献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尺度和构造变形场一、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层拆离组合伸展模式
分层拆离组合伸展模式 主要强调: 1. 岩石圈的分层性特征; 2. 大型拆离断层(滑脱 断层)在岩石圈裂陷 伸展过程中所起的重 要作用。
• 变质核杂岩
– 由于岩石圈的伸展、拆离、基底隆升和地表的剥蚀作用 由于岩石圈的伸展、拆离、 使地壳深部的变质岩和深成岩逐渐上升而出露地表, 使地壳深部的变质岩和深成岩逐渐上升而出露地表,这 套深部岩石称为变质核杂岩。 套深部岩石称为变质核杂岩。
变质核杂岩
• 研究表明,在北美 研究表明, 西部Cordillera造山 西部 造山 带中( 带中(从北部加拿 大不列颠哥伦比亚 经美国西部向南至 墨西哥西北部), 墨西哥西北部), 长约3000km、宽约 长约 、 300km的带内,发 的带内, 的带内 育有至少27个变质 育有至少 个变质 核杂岩。 核杂岩。
变质核杂岩的主要特点
1. 外形呈孤立分散的穹隆状产出,直径一般十余公里 外形呈孤立分散的穹隆状产出, 或数十公里。 或数十公里。 2. 由强烈变形、变质的基底(常有岩体侵入)(下盘) 由强烈变形、变质的基底(常有岩体侵入)(下盘) )(下盘 和轻微变形(变质)的盖层(上盘)构成, 和轻微变形(变质)的盖层(上盘)构成,基底与 盖层之间以规模巨大的低角度拆离断层分隔。 盖层之间以规模巨大的低角度拆离断层分隔。
伸展构造型式
(三)拆离断层: 拆离断层: (R. L. Amstrong, 1972)/ 北美西部科迪勒拉伸 展构造: 展构造:大型低角度 犁式/铲状正断层 铲状正断层/异地 犁式 铲状正断层 异地 年轻地层与深层次老 地层。 地层。
伸展构造型式
特征: 特征:
– 介于新的盖层和老的基底 之间; 之间; – 上盘正断层组合:阶梯状、 上盘正断层组合:阶梯状、 半地堑组合; 半地堑组合; – 上盘为异地岩块,下盘为 上盘为异地岩块, 原地岩块; 原地岩块; – 上盘、下盘变形差异,上 上盘、下盘变形差异, 盘为脆性伸展变形, 盘为脆性伸展变形,下盘 为韧性变形; 为韧性变形; – 构造岩:从碎裂岩系列构 构造岩: 造岩—糜棱岩系列构造岩 糜棱岩系列构造岩。 造岩 糜棱岩系列构造岩。
• 基本要点: – 低角度(~12°)大位移正断层的发现; – 伸展变形—大型低角度正断层—旋转变形—上盘旋转正断层— 下盘微弱变形—单剪变形; – 地壳至地幔的伸展减薄具有不均匀性; – 下盘隆升与变质核杂岩;
(三)分层拆离伸展模式 (Delamination—detachmentment model )
大陆裂谷的主要特征: 大陆裂谷的主要特征:
• 地壳有所减薄,岩石圈因伸展明显减薄,莫霍 地壳有所减薄,岩石圈因伸展明显减薄, 面向上隆升; 面向上隆升; • 构造上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正断层为主的地堑、 构造上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正断层为主的地堑、 半地堑组成的复杂地堑系。 半地堑组成的复杂地堑系。地貌上表现为断陷 谷和断陷盆地; 谷和断陷盆地; • 巨厚陆源碎屑堆积 双峰式火山岩(流纹岩 拉 巨厚陆源碎屑堆积/双峰式火山岩 流纹岩—拉 双峰式火山岩( 斑玄武岩或响岩、粗面岩—碱性玄武岩 碱性玄武岩); 斑玄武岩或响岩、粗面岩 碱性玄武岩); • 负重、磁异常 高热 浅源地震,边界表现为明 负重、磁异常/ 高热/浅源地震 浅源地震, 显重、磁梯度带。 显重、磁梯度带。
变质核杂岩的主要特点
3. 拆离断层为一个脆—韧性转变条件下形成的断层带, 拆离断层为一个脆 韧性转变条件下形成的断层带,发育了 韧性转变条件下形成的断层带 从碎裂岩—微角砾岩 角砾糜棱岩—绿泥石化角砾糜棱岩 微角砾岩—角砾糜棱岩 绿泥石化角砾糜棱岩— 从碎裂岩 微角砾岩 角砾糜棱岩 绿泥石化角砾糜棱岩 糜棱岩—片麻岩 片麻岩。 糜棱岩 片麻岩。 拆离断层原始产状近水平,在伸展拆离中变成犁式, 拆离断层原始产状近水平,在伸展拆离中变成犁式,上盘多 发育Domino式断层组合;在变质核杂岩周缘出现箕状盆地 式断层组合; 发育 式断层组合 在变质核杂岩周缘出现箕状盆地— 半地堑,其中常常堆积了一套粗碎屑沉积。 半地堑,其中常常堆积了一套粗碎屑沉积。
(一) 纯剪切伸展模式 (Pure shear )
• 要点 要点: – 共轭高角度正断层系、对称地堑、裂谷盆地 共轭高角度正断层系、对称地堑、 – 岩石物理状态与岩石圈变形 – 水平拉伸纯剪变形与非旋转应变 – 上部地壳至下部地幔的均匀变形
(二)简单剪切伸展模式
(simple shear model)
思考、讨论题 思考、
1. 逆冲推覆构造、飞来峰与构造窗、断坡与断 逆冲推覆构造、飞来峰与构造窗、 断层转折褶皱(断弯褶皱)、 )、断层传播 坪、断层转折褶皱(断弯褶皱)、断层传播 褶皱(断展褶皱)、断滑褶皱(滑脱褶皱)、 )、断滑褶皱 褶皱(断展褶皱)、断滑褶皱(滑脱褶皱)、 突发构造、构造三角带、 突发构造、构造三角带、双重构造 2. 绘图说明褶皱与断层的关系。 绘图说明褶皱与断层的关系。 3. 绘图说明逆冲断层的扩展方式。 绘图说明逆冲断层的扩展方式。 4. 简要说明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 简要说明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
第七章 断层与断层作用
• 断层概论 第四节、伸展构造 • 断层作用 (extensional tectonics) • 逆冲推覆构造 • 伸展构造 • 走向滑动断层
一、大陆伸展构造型式
• 以正滑断层、剪切带和拆离断层为主要滑动系 以正滑断层、 统形成的构造型式,包括: 统形成的构造型式,包括: 地垒—地堑 地堑( (一)地垒 地堑(Horst and Graben)
4.
三、关于大陆伸展模式
• McKenzie、Wernicke、 Eaton、Lister的大 、 、 、 的大 陆伸展构造模式: 陆伸展构造模式:
– – – 纯剪模式( McKenzie ,1978) 纯剪模式( ) 单剪模式( 单剪模式( Wernicke ,1985) ) 分层剪切模式( 分层剪切模式( Eaton,1980;Lister等,1991 ) , ; 等
思考、讨论题 思考、
地垒与地堑、 地垒与地堑、半地堑 拆离断层及特征 裂谷的基本特征 变质核杂岩的主要特征 绘图说明大陆伸展的简单剪切模式 和纯剪切模式。 和纯剪切模式。
二、变质核杂岩
70年代研究美国西部 年代研究美国西部Cordillera 造山带时发现 年代研究美国西部 的一种特殊构造单元, 的一种特殊构造单元,并提出变质核杂岩的 概念, 年代以来研究甚广 年代以来研究甚广, 概念,80年代以来研究甚广,并掀起大陆伸 展构造研究的高潮。 展构造研究的高潮。
二、变质核杂岩
伸展构造型式
(二)裂谷
• 概念提出:J. W. 概念提出: Gregory (1894), , 东非裂谷 • 概念:岩石圈板 概念: 块作背离水平运 动或地幔隆起时 地壳中发育的断 陷谷。 陷谷。
大陆裂谷(如东非裂谷 )
陆间裂谷(如红海—亚丁湾裂谷 )
大洋裂谷(如大西洋中脊的裂谷 )
伸展构造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