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年级科学概念填空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填空+答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填空+答案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世界是由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或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

2、空气(是、不是)物质,电(是、不是)物质,火(是、不是)物质。

3、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

4、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沙和豆子的混合是。

5、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慢慢变软、熔化变透明了,这时白糖生成新物质,这个过程是变化。

接着白糖冒出气泡颜色逐步加深,最后变成黑褐色的碳状物质,这时白糖生成新物质,这个过程是。

蜡烛燃烧既有变化又有变化。

6、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自身无甜味的的东西——,它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有有甜味的。

7、淀粉遇到会变成颜色的新物质。

8、富含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马铃薯)、番薯(红薯)、南瓜、山药、面包、馒头、米饭、面条、蛋糕等9、不含淀粉的食物:白糖、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洋葱、牛肉、鸡肉、鱼肉、虾等10、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会感觉温度,杯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种气体比同体积的空气,把燃烧的木条伸进玻璃杯中,燃烧的木条,说明这种气体,这种气体是。

反应结束后,观察玻璃杯里的液体,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你有什么办法来判断:。

1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具有的特征是、、。

空气中含量不断增加,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12、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溶液是颜色)。

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出现色物质,这个物质是。

同时硫酸铜溶液颜色,这种变化属于。

13、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混合后,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14、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等。

15、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它们在、、、、、。

六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复习题(有参考答案)

六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复习题(有参考答案)

六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复习题一、填空题1、青春期男女(身高)最先出现快速生长。

2、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性发育)的开始。

3、人的一生要经过(胎儿期)、(婴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4、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度的时期。

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和(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5、我们期待成长,在未来展示(生命)辉煌。

6、女孩大约在(10)岁开始,讲陆续进入青春期,而男孩要稍微(稍晚)些。

7、人的一生一般划分为(幼年期)、(青年发育期)、(成年期)、(老年期)四个时期。

8、人在(婴幼儿期)和(老年期)需要特殊的照顾。

9、伴随着身体素质的提高,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和性发育年龄也在不断(提前)。

10、青春期要注意营养,其中就要合理安排每天进餐的(次数)和(时间)。

11、从出生到成年,身体各部分发育是不均衡的,头长了(1)倍,躯干长了(2)倍,上肢增长了(3)倍,下肢增长了(4)倍。

12、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是(营养)、(疾病)、(遗传)、(精神)以及(体育锻炼)和(劳动)。

13、(身高)和(体重)是生长发育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标。

它可以反映儿童的发育水平。

14、正确的读写姿势是胸离桌子(一拳),眼睛离书本(一尺),手指离笔尖(一寸)。

15、从生命的周期看来,人体的发育是一个(渐进)又(相互联系)的过程。

16、绘制身高曲线图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描点),第二步是(连线)。

17、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18、无论是在(学习)、(运动)还是在(睡觉)中,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生长变化。

19、女孩束腰勒胸影响(发育),男孩拔胡须有碍(健康),青春期内不宜(减肥),少女不宜穿(高跟鞋),青少年(吸烟)危害大、切忌(酗酒)。

20、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包括(注意个人卫生)、(讲究营养并注意饮食卫生)、(注意学习姿势和用眼卫生)、(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迷恋电脑)、(科学用脑)。

六年级科学下册选择题填空题(部分含答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选择题填空题(部分含答案)

1、(B)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电子显微镜的应用B、细胞学说的建立C、放大镜的发现D、微生物的发现2、下列现象,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A、滴水成冰B、米饭变馊C、蜡烛燃烧D、铜钱变绿3、科学家(D)设计并制造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A、牛顿B、格罗斯泰斯特C、袁隆平D、培根4、科学家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他们的(B)。

A、防敌的角B、鼻子C、嘴巴D、胡须5、人们根据昆虫的(C),发明了蝇眼照相机。

A、单眼B、头部C、复眼D、腹部6、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B)。

A、相同B、相反C、无关D、无法确定7、下列物质中不是晶体的一组是(C)。

A、食盐、砂糖B、玻璃、珍珠C、雪花、冰雹D、宝石、铁丝8、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下列食物中含有淀粉最多的是(D)。

A、苹果B、猪肉C、萝卜D、马铃薯9、下列关于物质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C)。

A、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B、有些物质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C、烟花爆炸后消失于天际,说明物质会消失D、物质变化实际上是物质在转换10、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A)大小的微小物体。

A、15B、150C、15毫米D、150毫米3、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能够保持相对平衡“功劳”归于( A)。

A、绿色植物B、动物C、微生物D、人类4、霍乱、肺结核、伤寒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 B )引起的。

A、细胞B、微生物C、晶体5、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5分钟,白糖( B )。

A、只变成液态的糖B、先变成液态的糖,然后变成黑色的物质C、先变成水,然后变成黑色的物质6、下列物质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 )。

A、水结成冰B、在米饭上滴碘酒C、混合沙和豆子7、下面的垃圾不属于有害垃圾的是( C )。

A、废电池B、废注射器C、废餐巾纸8、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这是因为米饭含有( B )。

A、糖B、淀粉C、甜蜜素9、马铃薯遇到碘酒会变色,这种变色的物质( C )。

2023六年级下册科学(填空题100题)

2023六年级下册科学(填空题100题)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一(填空题100)1.能量能使物体或。

只要有,,,,,就说明有能量在起作用。

2.能源可以分为能源和能源,前者如能,后者如能。

3.太阳能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植物的能,再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一级一级传递,所以是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也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4.像这样由和组成的装置叫做,特别提醒,电池不是电磁铁的组成部分。

5.太阳等恒星发出的光是由原子核产生的,核电站发电所用到的热能是由原子核产生的。

6. 能量的形式是 ,能量之间是可以,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如电饭锅将能转换为能7.运动的物体具有。

,的物体具有势能,这种能量只有才能显现。

8.机械能的两种基本形式是、9.热传递有、、三种形式。

10.核能是原子核在或的过程中产生的能量。

太阳等恒星发出的光是由原子核产生的,核电站发电所用到的热能是由原子变产生的。

是中国核电技术的代表。

.11.当我们觉得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转换为点燃酒精灯转换为12.生活中用到电磁铁的地方有很多电磁铁的工作原理是将转换。

通电后电磁铁产生断电后电13. 是一种看得见的电磁波,,是看不见的电磁波,它们所具有的能量都属于14.人体进行各种活动都需要。

就是人体的“燃料”。

15.点亮灯泡时,能转换为能和能。

打开洗衣机能转换为能。

点燃蜡烛能转换为能和能16.绿色植物、食物、电池、煤、汽油中均储存着17.一种生物之所以能够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

18. 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与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作。

19.在自然界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植物叫;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还有一类生物专门以动植物残骸、垃圾甚至粪便为食,它们代谢的物质又可以被植物吸收,成为植物重要的营养来源,这类生物被称为。

20.大多数植物可以自己制造“食物”,它们利用太阳光的能量,以叶子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根吸收的水为原料,生产出糖类和,这就是。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1、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物体,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观察物体的(图像)变大,获得的(物体信息)更多,同时(视野)变小,球形放大镜放的最大,特别是(玻璃球)。

2、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例如(装满水的玻璃球、烧瓶)。

3、显微镜至少要(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4、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晶体的方法是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我们在课堂上利用(蒸发)来减少水分。

6、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7、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后来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8、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

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由组成的。

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0、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

11、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包括空气、电、火、声音。

12、(物质)总是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13、蜡烛变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体是(化学变化)。

14、白糖熔化是由(物理变化),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化学变化)。

15、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16、含淀粉的食物有(米饭、土豆、面粉、红薯、玉米、豆类、包子、馒头、饼类)。

17、铁生锈与(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有关。

18、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19、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铁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蜡烛燃烧、白糖加热、煤和石油的燃烧、美丽的烟花、制作柠檬汽水是化学变化。

20、铁丝变弯\水结冰和水变成水蒸气、折纸、易拉罐压扁、混合沙和豆子、盐或糖在水里溶解是物理变化。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详细)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详细)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重点摘取)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

其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 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

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答: 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答: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探索动物的发展史一、填空:1、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2、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在(5000 万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生活在(森林)为食。

3、约3000 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前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森林)里。

教科版六下年级科学概念

教科版六下年级科学概念

微小世界单元概念班级姓名1、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或者将物体放好位置,将放大镜移动与眼睛和物体之间,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3、放大镜也叫凸透镜,,特点是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4、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能缩小物体的图像。

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能放大物体图像。

5、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6、放大镜的放大功能只与放大镜的凸度有关,与放大镜的大小无关。

7、格罗斯泰斯特发明了放大镜,培根发明了眼镜。

8、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秘密。

9、在放大镜下观察,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10、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11、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会滑落,这跟它脚上的吸盘有关,与它的翅膀无关。

12、通过观察可知,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苍蝇的眼睛是复眼。

13、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4、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15、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是很有规则。

制造晶体的方法有蒸馏、降温等。

16、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17、一般来说,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18、如果不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我们也能看到晶体的样子,因为有些晶体很大。

19、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三种。

20、玻璃、珍珠、松香和琥珀不是晶体集合而成的。

21、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们能够观察到比通过放大镜观察所能达到的更加丰富的微观世界。

22、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 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23、显微镜和量筒、弹簧秤一样,是人类认识周围物质的一种工具。

2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25、调节显微镜两块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毕业班科学——填空题答案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毕业班科学——填空题答案

第一单元风格各异的建筑1.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

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

2.房屋在构成上有一定的层次:砖→墙→房间→单元房→一幢楼3.建筑物的结构有(薄壳结构)--体育馆;(实心结构)--大坝、桥墩;(框架结构)--铁架桥等等。

4.在建筑物的结构中,拱形结构能够(承受较大压力),空心结构可以(抗弯折);三角形结构具有(稳定)的作用。

5.建筑物的美,一方面体现在它的自身(造型)和(色彩)上,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6.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物时,既要考虑建筑物的(功能)和(材料),又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还要考虑如何体现建筑物的(美)。

7.人们根据(王莲叶子)的结构设计建造了跨度极大的展览厅。

8.人类居住的最早房屋是(山洞),建造的最早房屋是(帐篷),利用简单工具建造的最早房屋是(木屋),利用机械化、自动化建筑的房屋是(高楼大厦)。

9.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建筑技术的进步)。

1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中融入了(智慧)、(信仰)(情感)。

11、呼气时,胸腔(收缩),吸气时,胸腔(扩张)。

12.十九世纪20年代研制出了水泥,以后又出现了(钢材)、(玻璃)、(塑料)、(混凝土)等新建筑材料。

第二单元奇妙的人体1.从外部形态上看,人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

2.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3.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是(细胞)。

4.用显微镜观察时,两只眼睛(都要睁开),而且有明确的分工:(左眼)观察,(右眼)绘图。

5.绝大多数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有的结构简单,只有(一个)细胞组成,有的结构复杂,由(数亿个)细胞组成。

人体内的细胞不断地吸取(养料)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和(能量)。

6.在消化系统中,大块食物被(切割)、(磨碎)成小颗粒,然后,被(消化液)分解成更小的微粒的过程叫(消化);消化后的(营养成分)穿过小肠壁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下年级科学概念第一单元班级姓名1、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______,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或者将物体放好位置,将_______移动与眼睛和物体之间,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________,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3、像放大镜一样,中间_____、边缘______的_______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4、近视眼镜的镜片能_____物体的图像。

5、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_______之处,使我们获得______的信息。

6、放大镜的放大功能只与放大镜的_______有关,与放大镜的_____ 无关。

7、_______ 发明了眼镜。

8、借助_______,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秘密。

9、在放大镜下观察,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________形状不同。

10、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________。

11、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会滑落,这跟它脚上的______ 有关,与它的翅膀无关。

12、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_________片,它们其实是_____________。

13、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_______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_______。

14、许多岩石是由__________集合而成的。

15、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是很有_____ 。

制造晶体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等。

16、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固体物质都是_____ 或由______组成。

17、一般来说,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_______。

18、如果不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我们也能看到晶体的样子,因为有些_______很大。

19、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种。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不是晶体集合而成的。

21、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们能够观察到比通过放大镜观察所能达到的更加丰富的_________世界。

22、生物学家__________ 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_____ 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23、________和量筒、弹簧秤一样,是人类认识周围物质的一种工具。

2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_______的。

25、调节显微镜两块凸透镜之间的_______,可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26、一般常用的光学显微镜的镜片是两块____ ___镜。

27、一般情况下,下列三种器材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____________,放大倍数最小的是__________。

(电子显微镜、显微镜、放大镜)28、科学家选择__________ 来观察SARS病毒。

29、把整个洋葱放到显微镜下,我们________直接观察它的精细结构。

30、如果目镜、物镜上分别标着“10×”、“16×”,那么物体的图像将被放大______倍。

31、第一台显微镜的制造者是_______________,而罗伯特·胡克最早发现了________。

32、载玻片移动的方向与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的。

33、通过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可以增加目镜中标本图像的________。

34、如果目镜或物镜的镜面比较脏,要用________而不能用手直接擦。

35、下列仪器中,__________适合观察细菌。

(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36、_________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37、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是由______ 组成的。

38、气孔是植物______ 和________ 的通道。

39、叶绿体是植物进行___________的基本场所。

40、我们喝的桶装矿泉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但是里面还有__________。

41、微生物是一种________,因此也会__________。

42、我们可以利用_______ 来培养微生物。

43、制作微生物玻璃片标本时,我们可以通过________吸走____________ 来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44、池塘里的一滴水中含有许多_____________。

45、放大镜也叫凸透镜,镜片的特点是中间_____、边缘______。

46、通过观察可知,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____________,蟋蟀的耳朵长在________的内侧,苍蝇的眼睛是______眼。

47、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我们称之为______ ,它们的排列虽然是规则的,但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的。

48、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______ 就是它们的“鼻子”。

49、在显微镜未发明以前,人们还能依靠_________ 观察世界。

50、球形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是________ 的。

51、为了便于观察,制作的植物切片标本要求______而_______。

52、绿藻能使鱼缸里的水_______。

53、霍乱、肺结核、伤寒这些可怕的疾病都是由_______ 引起的。

5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就________。

55、把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正确的是:先_____两个放大镜,然后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_______,找到物体_________的图像,最后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________。

镊子染色培养皿盛放液体滴管切割洋葱载玻片吸取多余水分碘酒夹取实验材料烧杯盛放多余的洋葱片裁纸刀吸取少量液体吸水纸放置切片标本()() () () ()物质的变化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___________。

2、物质的变化是有________的,是_______被我们认识的。

3、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物质的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物质的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

5、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______________。

6、空气、火焰、声音、热、电和磁等都是______________。

7、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______________的东西都是物质。

8、人也是由_________构成的。

9、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沙和豆子____________变化。

10、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白糖会变成___________。

11、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会发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2、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先熔化成蜡油,这种变化属于____________。

13、有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5分钟,白糖先______成液体的糖,属于_______________;后来白糖沸腾______,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等新物质,属于发生_____________。

14、米饭刚尝到的味道是__________,咀嚼一分钟后味道变____,推测的原因是米饭中含有______,属于__________。

15、含有淀粉的食物有米饭、面粉、马铃薯、红薯等__________,不含有淀粉的食物有________和_______类。

16、米饭、馒头遇到碘酒变成蓝紫色,因为它们都含有________。

17、米饭遇到碘酒会生成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

18、只要食物发生颜色变化,_________发生了化学变化。

19、往猪肉上滴碘酒,猪肉_______变成蓝紫色,说明猪肉中________淀粉。

20、小苏打的特点的是____________。

21、白醋的特点的是具有____、________。

2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新气体,并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__。

23、把点燃的细竹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火焰会_____________。

24、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倒向蜡烛的火焰,火焰会___________ 。

25、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分析其有什么特点?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26、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_______的。

27、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能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_。

28、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会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

2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_____________。

30、生成气体的变化________是化学变化,如___________。

31、铁生锈是一种____________,是____和________的共同作用。

32、哪些地方的房屋铁窗容易生锈?有___________的地方,如潮湿的热带海边等。

33、哪些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铁器生锈?要求有效____________,方法有: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

34、物质的变化____________,跟我们的生活_____________。

35、食物要经过许多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才能转化为我们身体所需要的____________。

36、生产水泥的过程,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7、________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古代的_____________发明的。

38、我们能直接或间接地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_______,整个世界都是由_______构成的。

39、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化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40、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发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

41、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这是因为米饭含有________。

42、马铃薯遇到碘酒会变色,这种变化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____。

44、物质的变化_______________,但_____________。

45、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会发生颜色变化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用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________。

46、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后,铁钉上不仅有__________,而且溶液的颜色会________,属于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