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一、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电灯、自来水、房屋、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4、我们要使铁丝发生变化,可以采用(折)、(拉)(锤打)等方法。

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金属汤匙取一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会(熔化)、(炭化),第一步是物理变化,第二步是化学变化。

4、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O和(白醋)混合。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一麦芽糖。

2、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紫色),产生了一种蓝紫色的新物质,这种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微妙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3.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4.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5.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6.(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7.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8.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9.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就具有(放大)功能。

10.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11.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2.昆虫在自然界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13.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14.蝗虫的触角(线)状,蚕蛾的触角(羽毛)状,天牛的触角(鞭子)状,蝴蝶的触角(棒)状。

15.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本文档旨在总结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的知识点。

第一章:天气和气候
- 天气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特征
- 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
- 了解气温、气压、风力和降水量的测量单位和仪器
第二章:水的循环和水的重要性
- 水的循环过程
- 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和重要性
- 回收水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三章:光的反射、折射和传播
- 光的传播方式
- 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 了解光的颜色和光的折射和反射与数学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电的传导和电路
- 了解电的传导过程
- 探究电的产生方式
- 掌握简单的并列电路和串联电路
- 了解安全用电的知识
第五章:物质的三态和物质变化
-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征
- 探究物质的变化过程和条件
- 了解物质的凝固、熔化和汽化现象
第六章:地球运动与地图
- 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
-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经纬度
- 掌握利用地图进行定位和测距的方法
第七章:人体内的营养成分和运动
- 掌握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及其来源
- 了解消化、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 了解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和不同类型的运动方式第八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 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掌握声音的音量和音调的变化规律
第九章: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 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
- 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 探究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
以上为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本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人的一生1、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最早发现的。

3、草履虫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是单细胞原生动物。

4、洋葱表皮细胞是由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

(会画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结构)5、细胞的种类有:血细胞、肌肉细胞、叶子的薄壁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水蕴草细胞鸭跖草的下表皮细胞。

6、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细胞不断生长、繁殖、衰老、死亡7、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

8、人大约在7岁时就开始换牙。

9、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

10、青春期:青少年在10—20岁时,身高、体重增长较快,这个阶段称为青春期。

11、青春期开始的年龄因人而异,一般女孩比男孩早两年。

12、青春期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

13、如何健康地渡过青春期?(1)、加强锻炼(2)、合理饮食(3)、保证睡眠(4)、心理咨询14、人的一生可以分为那几个阶段?发育期(0—20岁)、成熟期(20—40岁)、渐衰期(40—60岁)、衰老期(60岁以上)15、遗传: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16、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做变异。

17、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

18、“龙生龙,凤生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讲的都是生物界中的遗传现象。

19、“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讲的是生物界中的变异现象。

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知识点20、生命离不开能量,能量是维系生命的核心因素。

我们需要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

21、人体消耗能量的途径是:维持基础代谢,劳动消耗,生长需要。

22、人体消耗能量的主要去向就是变成热能散发。

23、让身体热起来最常用的方法是:运动、烤火、吃火锅、多穿衣服等。

其中运动是使身体快速热起来的有效方法。

24、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1)北极熊有厚厚的皮毛,具有保温作用,可以抵御严寒。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不含淀粉的食物
花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
谷类、面类:米饭、米粉、汤圆、年糕、麦片、面包、馒头、包子、水饺皮、馄饨皮、面条、烙饼、玉米、蛋糕、饼干……
根茎类:马铃薯、芋头、地瓜,南瓜、莲藕、山药、番薯。豆类蔬菜:碗豆、绿豆、红豆……
10.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的细小晶体,粉末状。白醋的特点:无色、透明、液体,刺鼻酸味。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要点
1.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2.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书、橡皮、桌子,包括人等,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物质:空气、书、电、电灯、火、水、声音等;不是物质:想法、兴趣、理想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 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26.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7.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28.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变化,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29.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增大8倍。
30.中国古代的黑火药是硝石、硫黄、木炭以及一些辅料等粉末状物质的混合物。最早的火药出自炼丹术之手。
8.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的(淀粉),在被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9.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
哪些食物含有淀粉?
类别
食物名称
含有淀粉的食物
玉米、土豆、番薯、面包、馒头、山药、南瓜、香蕉、胡萝卜(含较少)、米饭、碗豆、绿豆、红豆、莲藕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知识点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知识点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 1 课校园生物大搜索1.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

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建筑、家具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

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调查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了解、考察的科学研究方法。

3.科学家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通常要对这个区域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一是统计一个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目,二是统计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

4.找一张校园平面图,根据生态环境的不同,将校园分成几个小区域。

分小组调查每个区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观察生物之间的联系。

5.调查方法(1)把不认识的动植物画下来或拍照片。

(2)从脚印、粪便、毛发等踪迹推测躲藏起来的动物和曾经来过的动物,将它们记录下来。

6.成果形式:在校园平面分布图上标注出观察到的动植物。

7.校园生物大搜索活动注意事项:(1)不要伤害生物,注意自己的安全!(2)如果校园中的生物较少,可以到周围公园或田间开展调查活动。

(3)遇到小鸟从校园里飞到校园外,我们也应该记录下来。

8.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第 2 课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1.对不知名的小动物,我们应该详细描述它的样子,说明是在哪儿找到的。

2.利用二歧分类法对植物进行分类(1)二歧分类法:确定一个标准,将我们发现的校园植物分成两类,在每一类下,再确定新的标准,将其分为两类,继续确定新的分类标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

(2)草质茎:茎中木质部成分少,通常较柔软,易折断,外表常呈绿色。

(3)木质茎:茎秆坚硬,大部分由木质部组成。

3.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时,生物的名称太长,直接写在校园生物分布图上写不下,可以用编号的方法来做,也可以将我们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边,用箭头指出它所在的位置。

4.校园中的花坛、草坪、池塘等区域生物种类较多,橡胶操场、水泥路面、教室等区域生物种类较少。

这说明生物生存需要适宜的环境。

5.校园中的动植物存在的关系:有些动物以植物为食,动物的粪便可以给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有些动物在土壤中疏松土壤的行为有利于植物生长。

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练习 第二单元 《自然资源》

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练习  第二单元 《自然资源》

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练习第二单元《自然资源》知识点:各种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条件。

2.在地球的矿产资源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等以不同形式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能源,地球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不同形式的能源, 、和是目前人类利用规模最大的能源。

4.四个部分组成。

要调查中收集到的数据、信息以及分析的过程构成调查报告的。

报告的末尾是对主体部分进行概括、总结,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即。

,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从传统的捕捞、交通运输等扩展到工业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医药、科学文化、生活娱乐等诸多领域。

6.煤炭、石油、天然气是古生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变化才形成的,7.有些资源的形成、再生过程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非常缓慢,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再生,煤炭、石油、天然气、矿石等。

那些能够通过自然过程以一定的速度再生,如生物资源、风力资源、水力资源等。

对资源进行再利用是我们缓解资源紧张的有效手段。

主要方式。

练习题:1.下列事物在使用时,用的是可再生能源的是( )。

A.燃油汽车B.风力发电机C.燃气灶2.连线题。

(将资源与其所属的类别连起来)石油水能煤炭可再生资源铜矿石潮汐能不可再生资源核能地热能森林3.现在,很多乡村道路上都安装了风光互补路灯(如图所示),该路灯巧妙地将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合二为一,利用太阳光强时风速小,太阳光弱时风速大的自然特点,使风能、太阳能互补发电,节约能源。

(1)风能属于______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资源。

(2)风光互补路灯利用太阳能发电照明时,其能量转化过程是( )。

A.太阳能→电能→光能B.太阳能→热能→光能C.太阳能→光能→电能4. 材料分析题。

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能源的广泛使用。

但化石料能源也正在迅速枯竭,同时使用这些常规能源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和开发清洁的新能源。

2023春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然资源》知识点总结

2023春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然资源》知识点总结

2.1地球,人类的宝藏1.地球为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提供了哪些资源?答:a.提供了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氧气,碳水化合物,森林、河流、海洋、植被,各种动物,借以发电的磁场,各种矿藏,风力,雨水,四季交替,使人类借以繁衍生息b.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矿产资源等各种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2.自然资源有哪些呢?答:a.洗漱时的水就是一种自然资源b.做饭的天然气也是一种自然资源c.鸡蛋,牛奶,面包都来自生物资源d.一是不可更新资源,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e.二是可更新资源,指生物、水、土地资源等,能在较短时间内再生产出来或循环再现f.三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如风力、太阳能等,被利用后不会导致贮存量减少3.人类是怎么利用自然资源的?答:一种:满足基本的生活和生存的需要。

第二种:满足无限的贪婪和欲望。

第一种是保护性建设性的,第二种则是破坏性毁灭性的。

人类终有一天会因为意识到这一点而开始限制GDP的盲目增长。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能源,地球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不同形式的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目前人类利用规模最大的能源4.煤炭,石油,天然气介绍:答: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

石油是一种黏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

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是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

天然气是指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一切气体,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各种自然过程形成的气体(包括油田气、气田气、泥火山气、煤层气和生物生成气等)。

5.调查报告该怎么写呢?答: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前言、主体、结论四个部分组成。

前言部分要简单交代调查的目的、方法等,让大家对调查过程和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调查中收集到的数据、信息以及分析的过程构成调查报告的主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在变化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3、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5、(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6、(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个特性能够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7、(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8、(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无色无味,能让点燃的火柴熄灭,比空气重
9、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10、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相关。

11、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12、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

13、(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现象能够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14、(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检测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
1、世界是()构成的,物质总是在持续地(),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

2、物质的变化能够划分为()和()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

3、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随后发生了()。

4、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同时发生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是物理变化,()是化学变化。

5、淀粉与()会发生()反应而改变颜色。

利用这个特性能够
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6、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7、化学变化会伴随常见的四种现象:()、()、()()。

8、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铁钉浸入后会发生化学反应,能看到溶液的颜色(),铁钉上有()。

9、铁生锈是()和()的共同作用。

10、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很多多的
(),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

11、因为()、()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
量的(),使空气中的()含量持续增加,导致()、()、()。

二、判断题:
1、人是由物质构成的,而空气、火、声音不是物质。

()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

()
3、用蜡烛加热白糖时,既发生了物理变化,又发生了化学变化。

()
4、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物质。

( )
5、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变化着,它们的变化速度基本一样。

( )
6、物质的形状、状态、体积和位置的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 )
7、二氧化碳气体能协助蜡烛燃烧,使蜡烛的火焰越烧越旺。

( )
8、化学变化不一定有气体产生,也不一定发光发热,但一定有新的物质生成。

( )
9、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变浅,产生沉淀物,铁钉变成红色()
10、米饭、玉米遇到碘酒会变成蓝紫色,因为它们都含有淀粉。

()
11、使用水泥的过程,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12、米饭的味道是甜的。

()
13、有些物质会发生变化,有些物质永远不会变化。

()
14、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有的东西都是物质。

()
16、只要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就一定会发生颜色变化。

()
17、往猪肉上滴碘酒,猪肉会变成蓝紫色。

()
18、往猪肉上盖上印,猪肉变蓝色是化学变化。

()
1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生成了新物质。

()
20、火药是我国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古代炼丹道士发明的。

()
21、物质变化无处不在,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
三、选择题: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是()。

A、氧气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2、把点燃的细竹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火焰会()。

A、马上熄灭
B、继续燃烧
C、燃烧半分钟后熄灭了
3、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豆子()。

A、没有明显变化
B、变成其它物质
C、发芽了
4、下面关于铁的特点描述准确的是()
①有空隙②光滑③能导电④粗糙⑤比较韧⑥比较脆⑦褐红色⑧银白色
A、①②③⑥⑧
B、②③⑤⑧
C、②③④⑤⑧
5、物质的变化判断准确的是()。

A、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化学变化。

B、点燃的蜡烛在发生物理变化。

C、铁生锈是物理变化。

6、燃烧一张纸和撕碎一张纸作比较分析准确的是()
A、前者没有产生了新物质,后者产生了新物质。

B、前者发生了物理变化,后者发生了化学变化。

C、前者发生了化学变化,后者发生了物理变化。

7、关于铁锈的说法,准确的是()。

A、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铁锈叫氧化铁。

B、铁锈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起来,铁锈的颜色是红褐色。

C、用涂油漆、电镀、制成不锈钢、保持干燥等方法能够防止铁生锈。

8、半根铁钉浸入水中,半根露在空气中,()部分最容易生锈。

A、在空气中的半根
B、在水的的半根
C、在空气和水交界处
9、将碘酒滴在下列物质中,能表现蓝色的是()。

A、鸡蛋清
B、葡萄糖
C、白砂糖
D、面包
10、()的环境能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A、潮湿
B、高温
C、干燥
D、寒冷
11、给铁制品的表面涂上()最容易使其生锈。

A、油漆
B、水
C、食用油
D、白醋
12、汽水中含有的气体是()气体。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氮气
四、实验题
铁生锈与什么相关的实验方案。

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假设: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五、问答题
1.观察一辆小自行车,在自行车上应用了哪些防锈的措施,并简述其中的科学道理?
2.米饭在嘴里开始不甜,咀嚼一会儿就会有甜味,这是什么道理?
3、白糖加加热后,会慢慢熔化变成液体状,继续加热就会烧焦变成黑色的焦炭状。

这个过程中有物理变化吗?有化学变化吗?哪一步是物理变化?哪一步是化学变化?回答并说明理由。

4、请写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防止铁器生锈的方法(3种),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5、木条燃烧和木条折断发生的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描述一下二氧化碳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