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福建省泉州市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8年春季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
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
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2.在明成祖朱棣武力夺取建文帝的帝位后,朱允炆后来被追谥为“惠宗让皇帝”,意即他把皇位让给了明成祖朱棣;朱祁钰在被其兄明英宗赶下台后,其庙号后来被追谥为“代宗”,表示他只是一个代理皇帝罢了。
明朝这两个皇帝的追谥反映出朝廷A.对史实完全不予重视B. 在质疑嫡长子继承制C. 改变了前代修史传统D. 对内斗的曲笔与回护3.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4.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5.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
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
“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
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人口增长B.稳定地方秩序C.完善政绩考核D.增加政府收入6.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
而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史载: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有楚、晋两大诸侯国和宋、郑等十余小国参加的弭兵会议,达成“晋、楚之从(注:从国)交相见”的决议;此后,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
这段记载反映出()A.周王室已经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B.战国初年诸侯争霸极为激烈C.大小诸侯与周王室的宗法关系不同D.当时分封制度受到较大破坏2.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
这种现象说明()A.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3. “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
周公思想对儒学影响最大的是A.“重文轻武”与“德行天下”B.“贵贱有序”与“和而不同”C.“彬彬有礼”与“诚信相处”D.“壁垒森严”与“彼此隔绝”4.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这主要说明A.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不尊周王B.东周时期诸侯尚未僭越礼法C.战国时重视军事不重视文化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转型5. 清人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载: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灭魏国,尽取其地以为郡县”,以魏国东部的数县置为砀郡,治砀县。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秦朝建立后设立了砀郡B.战国时期已经存在郡县C.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砀县是我国最早的县6.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由君主专制到君主共治B.从人治到法治C.国家管理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基7. 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4月月考试题20180712036

泉港一中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间:分钟总分: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
”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族名.邑名.爵号.官名.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统一国家初露端倪.血缘政治开始形成 .中央集权体制形成.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
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
这反映了.宗教祭祀仪式简化 .宗祛嫡庶关系确立.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天人合一理论成型.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分封从本质上来说,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
同商朝相比,很多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上层的并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
材料主要强调西周的分封制度.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主要依据血缘来分封诸侯.实质上仍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 .促使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西周时,周天子作为封国主权持有者以“册封”的形式“委任”诸侯作为地方封国统治的代理人,并非拥有独立主权的诸侯接受周王授权而进行代理统治。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西周是主权统一的国家.西周没有出现最高统治权威.诸侯在封国内独立实行统治.分封体制以宗法血缘为基础.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君主无为而治.强化血缘等级.推行礼乐仁政.实行严刑峻法.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4月)历史

泉港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
”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A.族名 B.邑名 C.爵号 D.官名2.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统一国家初露端倪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中央集权体制形成3.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
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
这反映了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B.宗祛嫡庶关系确立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5.分封从本质上来说,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
同商朝相比,很多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上层的并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
材料主要强调西周的分封制度A.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B主要依据血缘来分封诸侯C.实质上仍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D.促使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6.西周时,周天子作为封国主权持有者以“册封”的形式“委任”诸侯作为地方封国统治的代理人,并非拥有独立主权的诸侯接受周王授权而进行代理统治。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西周是主权统一的国家 B.西周没有出现最高统治权威C.诸侯在封国内独立实行统治 D.分封体制以宗法血缘为基础7.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2017-2018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32.0分)1.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
这说明分封制()A. .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B. 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C. 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答案】C【解析】A.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的相关内容,排除。
B.“实现了”的说法不准确,分封制下诸侯势力增强威胁到了周天子的统治,排除。
C.题干材料中所强调西周分封制的实质是周天子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分封诸侯只是手段,所以说明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有助于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国家观,正确。
D.分封制有利于维护对广阔疆域的统治,不是开拓疆土的手段,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分封制的作用等。
本题以分封制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分封制的基本史实,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周期排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都姻关系的异,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这最能反映()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 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C. 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繁琐D.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答案】D【解析】A.材料未涉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排除;B.材料是反映了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但不是材料的主旨,因为材料主旨是强调礼乐制与宗法制二者之间的关系,排除;C.材料涉及到礼乐制度的复杂和繁琐,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强调礼乐制与宗法制二者之间的关系,排除;D.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度对礼制的影响,反映了礼乐制与宗法制是相辅相成的,正确。
故选:D。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本题以周朝派让之礼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西周宗法制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福建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4月)历史试题有答案

“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三校联考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都曾经是“大一统”政体下的治国理念。
下列按其成为治国理念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儒家一法家一道家B.法家一道家一儒家C.法家一儒家一道家D.道家一法家一儒家2.河南大学李振宏用数据库方法对西汉、东汉时期各10部名著的关键词出现次数进行了数据分析(如下表,单位:次)由此可知两汉强调A国D.外儒内法3.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
据此可知,董伸舒的灾异观念意在A.借助天来限制君权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 D.巩固儒家正统地位4.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理”即是“天理”,强调了它的道德性质,其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同时,他又反对思想僵化,大力提倡“致良知”。
后来有些思想家对此作了改造,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
这说明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其观点与程朱理学有本质上的不同C.这种观点包含了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 D.理学解决了儒学衰微的问题5.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A.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明道德之善的情怀 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6.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
这一做法A. 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B. 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C. 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 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7.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李贽与路德确有相通之处”,这主要因为二人都A.敢于公开挑战当时权威思想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C.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D.引领了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8.铜活字印书在明代曾盛极一时,大体上是海内外学术界的共识。
【配套K12】[学习]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5月)月
![【配套K12】[学习]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5月)月](https://img.taocdn.com/s3/m/fe78933410a6f524ccbf85ba.png)
泉港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表1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 )A.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B.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C.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2.前817年,鲁国国君鲁武公和长子括、少子戏,朝见周宣王。
周宣王喜爱公子戏,强令鲁武公改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史称“宣王干涉鲁政”。
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周王权力仍在但其行为公然破坏周礼 B.鲁公违反了分封义务但遵守了宗法制C.在戏继位后括会成为鲁国国内的大宗 D.由血缘关系决定的社会等级发生逆转3.公元前498年,针对鲁国三位国相超越规格的城墙,孔子协助鲁定公实施“堕三都”的行动,最终失败;公元前453年,晋被赵、韩、魏三家成功瓜分。
这两个历史事件反映了( ) A.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本质B.战国时代的到来C.当时社会转型带来的动荡D.统一趋势的加强4.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
这表明( )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5.有学者统计,西汉一代共任用宰相五十六人,其中布农出身者有三十三人,占59%,功臣世家富豪出身者十五人,占26.7%;外戚出身的七人,占12.5%;宗族出身的一人,占1.8%。
这说明( )A.汉代打破了世卿世禄制B.选官用人关系到朝代兴亡C.察举制推动了社会进步 D.布衣出身更适合国家治理6.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
2017-2018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一中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0分)1.楚武王命斗缗(王族)管理征服的权国,后来斗缗反叛被平定,楚王改权国为权县,派县尹管理,赋税和军队由楚王管控。
此后,楚多次灭国设县,最终问鼎中原。
楚“灭国设县”()A. 加速了兼并战争的进程B. 健全了国家机器职能C. 标志着官僚制度的确立D. 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A.材料只反映了楚国对权国的征服,侧重是强调管理制度的变革,而不是强调兼并的进程。
B.把国改为县,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健全了国家管理地方的职能。
C.官僚制度的正式建立,是在秦朝统一以后。
D.材料是对分封制的破坏,不是对宗法制的影响。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要求学生结合分封制的内容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分封制的缺陷,还要搞清楚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的过程。
2.《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这主要反映了()A. 先人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B. 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性C. 早期文化充满了神秘的色彩D. 百家思想的趋同与融合【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知:“乐”通“和”,“礼”通“序”,结合《礼记》内容可得先秦时期的古人已经注重对和谐和秩序的共同追求,故A正确;等级制度、神秘的色彩、百家思想材料未体现,故BC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礼记》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且很早就具备了理性的哲学色彩,而且把这一特点运用到政治统治中。
早在三代时期周朝就已经通过礼乐制度来达到巩固统治,构建“天下一家”的和谐观念。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这其中内里与当下既讲“以德治国”,又讲“依法治国”又异曲同工之妙。
这对于引导打造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港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文科历史期末考试题
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32题48分)
1.楚武王命斗缗(王族)管理征服的权国,后来斗缗反叛被平定,楚王改权国为权县,派县尹管理,赋税和军队由楚王管控。
此后,楚多次灭国设县,最终问鼎中原。
楚“灭国设县”
( )
A.加速了兼并战争的进程B.健全了国家机器职能
C.标志着官僚制度的确立D.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
2.《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这主要反映了( )
A.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B.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性
C.早期文化充满神秘色彩D.百家思想的趋同与融合
3.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
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
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
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D.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4.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
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
一具有同等意义的。
这主要是因为分封制( )
A.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B.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
C.政治上建立了君臣关系D.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
5.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
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
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B.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C.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D.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
6.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
这反映了当时( ) A.大一统王朝的权威不断加强B.政治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C.中央王朝对边疆实施直接管理D.陆上丝绸之路仍然保持通畅
7.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跻身贵族。
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 1953人中,布衣入仕者占55.12%。
这一现象有助于( )
A.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B.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C.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D.改变传统政治结构
8.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
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按时令入朝,官位为正三品,但由于辅官皆来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难以娴熟,故而该官职在设立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
当时四大辅官的设立( )
A.体现了明初官僚机构的膨胀B.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权力空白
C.为中枢机构改革提供了借鉴D.极大地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9.明代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雇农,有长年为地主佣工的长工,有按季佣工的短工,有按月受值的月工,有临时受雇的日工。
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农村部分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B.农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农村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D.农村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10.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
这种变化( )
A.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D.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
11.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
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
据此作者认为( )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12.汉代最好的工匠是属于官府的,最好的工艺品皆是由官府所造的,而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B.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
C.程朱理学的积极倡导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13.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
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
这表明( )
A.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B.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C.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D.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14.隆庆三年(1569),大学士高拱上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业的窘困,并奏请皇帝革除宿弊。
之后张居正提出农商荣枯相因,进一步肯定商业的作用。
明代中后期,部分士大夫认为经商有成,在价值上也等同于读书有得。
这些史实折射出( )
A.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B.商业贸易繁荣推动了文化重心转移
C.货币体系转向为以银本位为主D.商业空前发达影响了士
大夫的认知
15.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
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一措施成为常例。
这说明清代( )
A.“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B.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
C.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16.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农民上街带着自己的农副产品,在桥头、茶馆店前现卖换钱,再买回所需物品回乡,甚至还通融用实物顶钱买回所需物品……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度,有的宽至三米;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一河二街,有的两河交织呈十字街,有的东南西北还有小市;以开设的商铺计,有的仅数十家,有的数百家、近千家。
这表明当时的江南市镇( )
A.形态不一,功能不同B.因地制宜,自然生成
C.名不副实,多为草市D.统一规划,特色鲜明
17.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据宋《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 )
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B.市民阶层的扩大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城市经济的发展
18.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工部移文地方官,要教民植棉法,额外“益种棉花,率蠲其税”。
第二年,明太祖谕令户部,山东、河南农民在洪武二十六年后新种桑枣果树,一律不起科。
并规定,不种桑者,交绢一匹;不种麻者,交麻布一匹;不种棉者,交棉布一匹。
明太祖的这些规定( )
A.说明当时的农业税繁重B.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
C.推动了剩余劳动力转移D.阻碍了传统农业的进步
19.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
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
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D.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20.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
”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
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21.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国有史,州有志、其义一也”,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这说明编修家谱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承家族文化B.不忘血脉孝道C.促进家国认同D.补充史料不足
22.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反对“率兽食人”的暴政、强调“民为贵”的民本主义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
这种共生意味着: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
其特定价值内涵同源于( )
A.西周时期的礼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