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关源—电路—教学大纲—第十二章
(完整版)邱关源电路教材重点分析兼复习纲要-武汉大学电路

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第三章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第四章电路定理。
这四章是电路理论的基础,全部都考,都要认真看,打好电路基础。
第一章1-2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要注意哈,个人认为搞清楚方向是解电路最重要的一步了,老师出题,喜欢把教材上常规的一些方向标号给标反,这样子,很多式子就得自己重推,这也是考验你学习能力的方式,不是死学,比如变压器那章,方向如果标反,式子是怎样,需要自己推导一遍。
第二章都要认真看。
第三章3-1 电路的图。
图论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电路的图要好好理解,因为写电路的矩阵方程是考试重点,也是送分题,而矩阵方程是以电路图论为基础的。
第四章4-7对偶原理。
自己看一下,懂得什么意思就行了。
其他小节都是重点,特别是特勒跟和互易。
这几年真题第一题都考这个知识点。
第五章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
这个知识点是武大电路考试内容,一定要懂,虚短和虚断在题目中是怎么用的,多做几个这章的题就很清楚了。
5-2 比例电路的分析。
这一节真题其实不怎么常见,跟第三节应该是一个内容,还是好好看一下吧。
第六章储能元件。
亲,这是电路基础知识,老老实实认真看吧。
清楚C和L的能量计算哦。
第七章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
一阶电路的都是重点,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其实不怎么重要,建议前期看一下,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性二阶电路让考生用时域法解的,当然不是不可以解,只是解微分方程有点坑爹,而且基本上大家都是要背下来那么多种情况的解。
所以,这章的课后习题中,二阶的题用时域解的就不用做了,一般后面考试都是用运算法解。
7-1 7-2 7-3 7-4 都是重点,每年都考。
好好看。
7-5,7-6,两节,看一下即可,其实也不难懂,只是很难记。
7-7,7-8很重要,主要就是涉及到阶跃和冲激两个函数的定义和应用,是重点。
7-9,卷积积分,这个方法很有用,也不难懂,不过我没看过也不会用也不会做,每次遇到题目都是死算,建议好好研究下卷积。
中国矿业大学电路大纲及参考学习计划

1:九月份-十月中旬的拔剑:<基础知识>,从九月份就应该
有意识的开始看邱关源的教材了,不用占用你的大片时间
的,早晚上各看上一小时,就足够了.但要保证天天坚持,
电路共十六章,有些章节很容易掌握,但有些章节必须通
过做课后习题才能够熟练的,在这期间不用很着急的,一
定保证质量啊,特别是第9.10.11三章,必须通过多做踢才
10.第十章共四节-必看必学-具体考点结合真题
11.第十一章共五节-重点章节-功率的计算必考-结合课后题研究熟练此题型
12.第十二章共七节-只考前四节-掌握有效值平均值平均功率-必有一大题
13.第十三章共五节-全为基础-必看必学-分析线性电路重点
14.第十四章共五节-根据真题了解应掌握的难度-前两节重点
13-5、13-6、13-7没考过,一般也不会考;
13-3重点,务必搞清概念;
15-4、15-5、15-6只考过两年,也需要掌握。
重点章节:3、4、5、7、9、12、14、15、16,这些章节每年都会出现大题;
难点章节:9、12,熟练用相量法解正弦电路,电路中无难题!
三、最后,吐血推荐几道经典的课后题:
7-38(与某真题相似);
8-17、8-18(知识前后结合,融会贯通);
9-16(本人认为这是本书中最经典的一道题,方法独到,空前绝后,有利于拓宽思路,多做几遍);
9-21、10-13、10-22(经典好题);
12-9、12-10、12-11(矿大真题);
14-9、14-13(绝!这道题很灵活,真题中如果多几道这样的题,我们就会晕);
小时内作完,再总结,看看那些地方不熟练,强化!目标只
《电路》邱关源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全集

答案第一章【1】:由U A B =5V 可得:I AC .=-25A :U D B =0:U S .=125V 。
【2】:D 。
【3】:300;-100。
【4】:D 。
【题5】:()a i i i =-12;()b u u u =-12;()c ()u u i i R =--S S S ;()d ()i i R u u =--S SS 1。
【题6】:3;-5;-8。
【题7】:D 。
【题8】:P US1=50 W ;P U S 26=- W ;P U S 3=0;P I S 115=- W ;P I S 2 W =-14;P I S 315=- W 。
【题9】:C 。
【题10】:3;-3。
【题11】:-5;-13。
【题12】:4(吸收);25。
【题13】:0.4。
【题14】:3123I +⨯=;I =13A 。
【题15】:I 43=A ;I 23=-A ;I 31=-A ;I 54=-A 。
【题16】:I =-7A ;U =-35V ;X 元件吸收的功率为P U I =-=-245W 。
【题17】:由图可得U E B =4V ;流过2 Ω电阻的电流I E B =2A ;由回路ADEBCA 列KVL 得 U I A C =-23;又由节点D 列KCL 得I I C D =-4;由回路CDEC 列KVL 解得;I =3;代入上 式,得U A C =-7V 。
【题18】:P P I I 12122222==;故I I 1222=;I I 12=; ⑴ KCL :43211-=I I ;I 185=A ;U I I S =-⨯=218511V 或16.V ;或I I 12=-。
⑵ KCL :43211-=-I I ;I 18=-A ;U S =-24V 。
第二章【题1】:[解答]I=-+94 73A=0.5A;U Ia b.=+=9485V;I U162125=-=a b.A;P=⨯6125.W=7.5W;吸收功率7.5W。
电路理论教案邱关源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通信工程专业、以及其它电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是进入专业学习的入门课程。
通过学习电路理论这门课程,能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路中各元件的特性,掌握电路的基本定律和定理,掌握一般电路的分析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为其它后续专业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
要学好这门课程,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和大学物理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学生具备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任务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给定电路的结构及元件的参数,在掌握电路基本概念、性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对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基尔霍夫定律,掌握电阻、电感、电容、电压源、电流源、受控源的伏安特性,掌握电路变量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
2、掌握等效电路的概念与等效电阻计算,掌握实际电源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熟悉电阻的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3、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支路电流法、网孔分析法、节点分析法,了解含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电路分析。
4、掌握电路定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置换定理、叠加定理、互易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5、掌握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法,理解强制分量、固有分量,暂态和稳态,时间常数等概念,学会一阶电路的完全响应、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求解方法。
6、掌握正弦电路的基本概念:周期、频率、角频率、有效值、相位及相位差;掌握正弦电路的分析方法,即相量法,理解阻抗、导纳、平均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复功率及功率因数等概念。
7、掌握串联谐振的条件和特点,谐振频率及品质因数概念。
8、掌握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方法。
9、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
10、掌握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有效值、平均值、平均功率的概念,了解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
《电路》教学大纲

《电路》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电路英文名称:electric circuit课程类型:本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电类或非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学时数:60 学分数:3开课对象: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物联网工程等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积分变换》、《复变函数》、《大学物理》等参考教材:电路基础. 蔡启仲.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电路原理的概况,理解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门课程,为今后从事有关电的工作,为自学、深造、拓宽和创新打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理解集总假设、电阻元件、电压源、电流源及受控电源的电压电流关系(VCR)。
充分了解电压、电流、能量、功率等物理量及其参考方向、关联一致性、两类约束及基尔霍夫定律。
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充分了解等效的概念,理解串、并联等效方法、电阻的Y形连接和△形连接的等效变换方法和输入电阻的求法,并了解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相互等效变换方法。
第三章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了解图、连通图、有向图、树、树支、连支、单连支回路等图论有关概念,了解KCL 方程及KVL方程独立性的含义,熟悉并理解电路分析的一般方法即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回路电流法及结点电压法等。
第四章电路定理理解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
了解替代定理。
*第五章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自学)了解含有运算放大器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六章储能元件了解电容元件、电感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以及电容元件、电感元件的串联和并联的等效参数。
第七章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理解换路定则和动态电路的分析方法;理解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及分解。
电路原理教学大纲

电路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电路原理课程编码:020*******英文名称:Electric Circuits学时:64 学分:4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教材:《电路》高等教育出版社邱关源主编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电路原理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是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学习电路原理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近代电路理论的基础知识,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为学习电子技术等课程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定律、分析方法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及掌握的程度要求为:1. 熟练掌握电阻、独立电压源、独立电流源、受控电压源、受控电流源、电容、电感等元件的定义、性质及伏安关系,透彻理解基尔霍夫定律。
2. 掌握常用的电路等效变换分析方法。
3. 能正确列写电路的回路电流方程和结点电压方程,并对电路进行计算。
4. 能正确使用电路定理进行电路分析计算。
5.掌握动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6.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
7.掌握电路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
8.了解电路分析和设计的新方法。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教学基本内容:1. 电路和电路模型2.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3. 电功率和能量4. 电路元件5. 电阻元件6. 电压源和电流源7. 受控电源8. 基尔霍夫定律重点:1. 电流、电压参考方向;2. 元件、电路吸收或发出功率的表达式和计算;3. 电阻、独立电源和受控源等电路元件的伏安特性;4. 基尔霍夫定律。
难点:1. 功率计算;2. 独立电源和受控源等电路元件的伏安特性;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了解电路模型、电路元件的概念,理解电流、电压参考方向的概念,掌握元件、电路吸收或发出功率的表达式和计算;熟练掌握电阻、独立电源和受控源等电路元件的伏安特性;理解基尔霍夫定律的内容并能熟练应用该定律进行电路的分析计算。
《电路--第十二章》邱关源版课件

X
Y Z X、Y、Z 三端称为末端。
②波形图
u uA uB uC
o
t
返回 上页 下页
③相量表示
•
UA U0o
•
UB U 120o
•
UC U120o
④对称三相电源的特点
UC
120°
•
120°
UA
120°
UB
UA UB
uA uB uC 0
•
•
•
UA UB UC 0
返回 上页 下页
⑤对称三相电源的相序
三相电源各相经过同一值(如最大值)的先后顺序。
正序(顺序):A—B—C—A C 负序(逆序):A—C—B—A B
B AC A
相序的实际意义:
三相电机
A1
B2
D
C3
正转
A1
C2
D
B3
反转
以后如果不加说明,一般都认为是正相序。
返回 上页 下页
2. 三相电源的联接
+ ++
(1)星形联接(Y联接)
+
A
X– •
A
•
UA
-
•
UC
Y UA
N
–• UB
B
•
UB
B
Z– •CUCC NhomakorabeaN
X, Y, Z 接在一起的点称为Y联接对称三相电 源的中性点,用N表示。
返回 上页 下页
(2)三角形联接(联接)
Z
A
AZ
+ •
•
UC
•
UA
–
UA
– +
–
CY– • UB
电路第五版邱关源第十二章

–
Z–
IC
+
UB
UCX
–
Y
UA
UA B UCA IB B U BC C
Z –
+
+
A
+ + +
UA UA B UCA IB
B
UB
U BC
IC
C
返 回
上 頁
下 頁
A' B' C'
IA
+
U BN
'
ZA
a I
'
A' B'
-
IA
ZAB ZBC
ab I
' '
⑤對稱三相電源的相序 三相電源各相經過同一值(如最大值)的先後順序。 B 正序(順序):A—B—C—A C A A B C 負序(逆序):A—C—B— A 相序的實際意義: 三相電機 A 1 A 1 B 2 C 2 D D C 3 B 3 反轉 正轉 以後如果不加說明,一般都認為是正相序。
返 回 上 頁 下 頁
①暫態值運算式 A B C + + + uC uA u – B – – X Z Y
②波形圖 u
uA (t ) 2U cost uB (t ) 2U cos(t 120 o ) uC (t ) 2U cos(t 120 o )
A、B、C 三端稱為始端, X、Y、Z 三端稱為末端。 u
以上優點使三相電路在動力方面獲得了廣泛應 用,是目前電力系統採用的主要供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弦全波整流波形,设 ω1 = 314 rad s , U m = 157 V ,求负载两端电压的各谐 波分量。
解:给定电压 u S 分解为傅里叶级数,得 4 1 1 1 u S = × 157 × ( + cos 2ω1t − cos 4ω1t + 2 3 15 π 设负载两端电压的第 k 次谐波为 U 1m ( k ) ,则
(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六)本节课小节
需改进之处: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成功方面:思路清晰,概念清楚
§12-3 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12-4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非周期量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 2. 掌握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方法。
( 1 jkω 1 L
)
+
1 1 + jkω 1C )U 1m (k ) = U Sm (k ) R jkω1 L
∴ U 1m (k ) =
U Sm ( k ) 1 1 + jkω 1 L( + jkω 1C ) R ① 直流作用: k = 0, U 0 = 100 V
(电容开路,电感短路)
② 2 次谐波作用: k = 2 , U 1m ( 2 ) = 3.55∠ − 175.15° V ③ 4 次谐波作用: k = 4 , U 1m ( 4 ) = 0.171∠ − 177.6° V 可见滤波后,尚约有 3.5%的二次谐波。 感抗和容抗对各次谐波的反应是不同的,这种特性可以组成含有电感和电 容的各种不同滤波电路,联接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可以让某些所需的频率分量 顺利的通过而抑制某些不需要的分量。
f (t ) = a 0 + ∑ [a k cos(kω 1t ) + bk sin(kω 1t )] = A0 + ∑ Akm cos(kω1t + ϕ k )
k =1 k =1
A0 = a 0 ,Akm = a k2 + bk2 , ϕ k = tg −1
(−bk ) , a k = Akm cos ϕ k , bk = Akm sin ϕ k , ak
图 12-2 例 12-1:求下图所示周期性矩形信号 f (t ) 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及其频谱。
T 0≤t ≤ Em 2 解:∵ f (t ) = T − E m ≤t ≤T 2 1 T a 0 = ∫ f (t )dt = 0 T 0 1 2π a k = ∫ f (t ) cos kω1td (ω1t ) = 0
π
0
bk =
π∫
1
2π
0
f (t ) sin kω 1 td (ω1t ) =
2Em
π
∫
π
0
sin kω1td (ω1t ) =
2Em (1 − cos kπ ) kπ
2Em 4Em ∴ bk = ×2 = , k = 1 ,3,5 kπ kπ 4Em 1 1 f (t ) = sin ω1t + sin 3ω1t + sin 5ω1t + π 3 5
2
2.平均值
I av
def 1 T
∫
T
0
i dt
① 非正弦周期电流平均值等于此电流绝对值的平均值 ② 正弦量平均值 I av = 0.898I 。 因 I av 1 = T
π
∫
T
0
2I I m cos ω t dt = m T
∫
2 0
sin ω tdt = 0.637 I m = 0.898I
相当于正弦电流经全波整流后的平均值。 磁电系仪表 电磁系仪表 全波整流仪表
2. f (t ) 的频谱
f (t ) 分解为傅氏级数后包含哪些频率分量和各分量所占 “比重” 用长度与
各次谐波振幅大小相对应的线段进行表示,并按频率的高低把它们依次排列起 来所得到的图形,称为 f (t ) 的频谱。 幅度频谱:表示出各谐波分量的振幅。 相位频谱:把各次谐波的初相用相应的线段依次排列得到。
1 T
∫
T
0
i 2 dt
非正弦周期电流: i = I 0 + ∑ I km cos(kω1 t + ϕ k )
k =1
非正弦周期电流的有效值等于恒定分量的平方与各次谐波有效值的平方之和的 平方根:
∞ 1 T 2 2 2 I= I + I km cos(kω1 t + ϕ k ) dt = I 0 + I 1 + I 2 + ∑ 0 ∫ 0 T k =1
(二)教学难点
1.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计算(谐波分析法) 。
(三)教学思路
1.首先引出基本的概念,然后给出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方法,采用具体
的例子进一步说明如何分析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12-3 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1.有效值
任一周期电流 i 的有效值 : I
∞
def
2)平均功率 平均功率等于恒定分量构成的功率和各次谐波平均功率的代数和: 1 T 1 T u i dt T ∫0
+ U k I k cos ϕ k +
P=
∫
T
0
p dt =
= U 0 I 0 + U 1 I 1 cos ϕ 1 + U 2 I 2 cos ϕ 2 +
其中 U k =
U km
2
, Ik =
例 12-2:下图所示电路中,输入电源为
u S = [10 + 141.4 cos(ω1t ) + 47.13 cos(3ω1t ) + 28.28 cos(5ω1t ) + 20.20 cos(7ω1t ) +
15.7 cos(9ω1t ) + ] V , R = 3 Ω,
1 = 9.45 Ω ,求电流 i 和电阻吸收的平 ω 1C
(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六)本节课小节
需改进之处: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成功方面:思路清晰,概念清楚,联系实际
T 1 T 1 2 = = a f t dt ( ) 0 ∫0 ∫− T2 f (t )dt T T 2 T 1 π a k = ∫0 f (t ) cos kω 1tdt = ∫−π f (t ) cos(kω 1t )d (ω 1t ) T π T π 2 1 bk = T ∫0 f (t ) sin kω1tdt = π ∫−π f (t ) sin( kω 1t )d (ω 1t )
(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12-1 非正弦周期信号 实际的交流发电机发出的电压波形与正弦波形或多或少有些差别,严格来 讲是非正弦的。如果电路存在非线性元件,即使激励电压、电流是正弦波形, 电路中也会产生非正弦电流。
图 12-1 非正弦电流可分为周期与非周期两种。 非正弦周期激励电压、电流或外施信号作用下, 分析和计算线性电路的方 法,主要利用傅里叶级数展开法 —— 谐波分析法。 1.将非正弦周期激励电压、电流或外施信号分解为一系列不同频率的正弦量 之和; 2.分别计算在各种频率正弦量单独作用下产生的正弦电流分量和电压分量; 3.最后再根据线性电路的叠加定理,把所得分量的时域形式叠加,得到电路
3. f (t ) 的对称性与系数 a k 、 bk 关系 1)偶函数: f (t ) = f (− t ) ,纵轴对称,则 bk = 0 。
图 12-3
2)奇函数: f (t ) = − f (− t ) ,原点对称,则 a k = 0 。
图 12-4
T 3)奇谐波函数: f (t ) = − f t + ,镜对称,则 a 2 k = b2 k = 0 。 2
均功率。
解:电流相量的一般表达式, I m (k ) =
U Sm (k ) 1 R− j kω1C
k = 0 ,直流分量, U 0 = 10 V , I 0 = 0, P0 = 0 , 141.4∠0° k = 1 , U Sm (1) = 141.4∠0° V , I m (1) = = 14.26∠72.39° A 3 − j 9.45 1 P(1) = I 2 m (1) R = 305.02 W 2 47.13∠0° k = 3, U Sm ( 3) = 47.13∠0° V , I m ( 3) = = 10.83∠46.4° A 3 − j 3.15 1 P( 3) = I 2 m ( 3) R = 175.93 W 2 k = 5, U Sm ( 5) = 28.28∠0° V , I m ( 5) = 7.98∠32.21° A
图 12-5 a) 与计时起点无关,而 ϕ k 与计时起点有关,计时起点的变动只能使各次谐 波的初相作相应地改变; b) 于系数 a k 和 bk 与初相 ϕ k 有关, 所以它们也随计时起点的变动而改变; c)于 a k 和 bk 与计时起点的选择有关,f(t) 是否为奇函数或偶函数可能与 计时起点的选择有关,函数是否为奇谐波函数与计时起点无关; d) 波形越光滑和越接近正弦形,其展开函数收敛得越快。
+ 6.14cos(7ω1 t + 24.23°) + 4.94cos(9ω1 t + 19.29°) + ] A P = P0 + P(1) + P(3 ) + P(5 ) + P(7 ) + P(9 ) = 669.80W
例 12-3:下图所示电路中 L = 5 H , C = 10 µ F ,负载电阻 R = 2kΩ , u S 为正
1 2 I m ( 5) R = 95.52 W 2 k = 7, U Sm ( 7 ) = 20.20∠0° V , I m ( 7 ) = 6.14∠24.23° A P( 5) = 1 2 I m ( 7 ) R = 56.55 W 2 k = 9, U Sm ( 9) = 15.7∠0° V , I m ( 9 ) = 4.94∠19.29° A P( 7 ) = 1 2 I m (9 ) R = 36.60 W 2 ∴ i = [14.26 cos(ω1t + 72.39°) + 10.83 cos(3ω1t + 46.4°) + 7.98 cos(5ω1t + 32.21°) P(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