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 概述 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极笔记

终极笔记:马哲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马克思原理笔记

马克思原理笔记1. 社会形态的历史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有阶段性的。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成为资本家的剥削对象。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掌握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劳动者只能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获得利润。
3. 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将导致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
4.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思想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
他认为,人的思想观念是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应当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剥削关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通过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劳动力的社会化,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6. 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
通过废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可以消除阶级剥削,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性: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国际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和共同斗争,认为只有推翻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8. 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通过消除剥削和压迫,人的全面发展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个人的自由解放也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
9.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历史上唯一能够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阶级剥削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10.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继者发展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防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其科学性是指它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2)其革命性是指它是批判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3)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3.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吸取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答:(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 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章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笔记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简答题】●(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简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含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简答题】●(1)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2)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①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②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③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简要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条件。
【简答题】●(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需要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一是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散不全,必须合乎实际而不是错觉。
二是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论述题】●(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它们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理论上会导致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经验是不可靠的。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或者教条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2018自考交流QQ 群:315613267,免费领取各专业历年真题,10G 自考备战资料!绪论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1848年)。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1、社会阶级三大工人运动:(1)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2)1836年英国的“人民宪章”运动;(3)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运动。
2、三大自然科学:(1)细胞学说;(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3)生物进化论(达尔文)。
3、最直接影响的三大理论:(1)德国的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论)。
(2)英国的古典经济学(三大代表)——威廉·配第至亚当·斯密《国富论》至大卫·李嘉图。
(3)19世纪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恩理论,还包括继承人(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1)马克思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核心。
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2018自考交流QQ 群:315613267,免费领取各专业历年真题,10G 自考备战资料!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3、科学性(1)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广泛性),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世界。
(2)在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3)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
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六、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理论体系,它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等。
这些基本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分析社会现实、指导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统一体。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对事物发展的全面、具体的认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再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这种矛盾和冲突最终会导致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阶级斗争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最后,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理论强调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
社会主义理论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现实、指导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一章绪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方面,是及其深刻和丰富的。
「哲学理论: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组成€政治经济学理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L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古代朴素「唯物: 形而上学;辩证法严谁是第一性" I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L思维存在性< '唯心{主观客观.同一性r可知论:康德马克思.不可知论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1)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 2) : 一个人带着乡愁去寻找自己的家园。
两大现象: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人类两大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I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 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 II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 主张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精神, 主张一是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 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形而上学: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经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⑴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⑵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⑶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

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起源•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社会形态理论3.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目标•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2. 中国革命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革命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实践3.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三、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历程•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理论热点问题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实践路径3.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马克思主义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理论思考四、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1.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和思想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哲学发展的影响2.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当代社会学发展的启示五、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实践探索1.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现实应用2. 马克思主义实践探索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实践探索的路径和成果•马克思主义实践对社会变革的引领作用结语以上是《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的内容概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实践探索等不同方面的阐述,希望能够对读者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单选,多选)1、狭义上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广义上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以及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属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的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有奋斗的根本指针。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单选、多选)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三大工人运动是: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被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吸收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单选、多选)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产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马克思主义是重要的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属性是彻底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根本原因就在其科学性。
而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单选、多选)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决定谁(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决定的。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任何哲学派别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解决其它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决定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与方向。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单选、多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都是旧唯物主义,其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无科学的实践观。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咱。
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看成是个人主观精神的派生物即是主观唯心主义;把客观世界看成是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即是客观唯心主义。
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回答)(单选、多选)1、<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1、<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代表人物:康德、休谟。
四、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单选、多选)1、<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关键在于以科学的实践为基础,实现唯物论、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3、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
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级其意义(单选、多选)1、<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境界,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2)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运动的存在形式是时间和空间。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空是绝对与相对来说的统一。
绝对是指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相对是指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
(4)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的表现1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则陷入了唯心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物质认为,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因此物质性的话人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生产方式集中体现着社会的物质性。
(5)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整个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一原理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现实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的变革,表现在它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事实实在并将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
(1)划清界限——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2)坚持、批判——坚持反映论、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
(3)辩证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
六、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单选、多选)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高等生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劳动(社会实践的一种)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的本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主观映象。
3、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
虚假映像也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有其客观“原型”。
4、意识的特征——能动性:1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有能动创造性3意识对客观世界有改造作用;4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控制作用;5、意识的主观性表现:1意识具有多种主观形式的感觉、思维、情感、意志等2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3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超前性;4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认识规律——前提;社会实践——途径;物质手段——条件。
七、实践的本质意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单选、多选)1、【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特征】: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形式】:生产实践、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4、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的主体是人,它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5、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八、人与自然(单选、多选、分析)1、【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的世界,是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2、【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3、实践是在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统一的基础。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及其统一,构成了人类世界。
(恩格斯提出了“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思想。
实践的规律与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
违背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符合自然规律的社会实践导致同自然的和解。
科学的实践观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就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九、事物的普遍联系(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发展)(单选、多选、分析)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是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坚持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坚持普遍性就要把整个世界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坚持多样性就要认识到不同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不同作用。
3、【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一。
4、系统的特征是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其中最重要的是整体性。
5、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等于部分之和;部分离不开整体,否则将失去原有的性质和功能;3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4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办事情从整体着眼、树立全局观念,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得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7、普遍联系的意义: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是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
十、事物的永恒发展(单选、多选、分析)1、【运动】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普遍联系导致事物运动变化,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2、【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即新陈代谢。
3、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1适应变化,代表事物发展的趋势;2“扬弃”的过程,有强大的生命力;3社会历史领域,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