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含答案.1、辩证法所说的否定是指在事物发展中()A.简单地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B.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C.要对旧事物采取全盘否定、抛弃的态度D.要对一切现存事物都特怀疑的态度【答案】B2、“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答案】A3、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答案】C4、英雄史观(本身就是错误的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答案】C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答案】C6、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答案】B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答案】D8、《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答案】D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C.以前者为基础,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D.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答案】C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答案】D11、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答案】C1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认识论C.实践D.唯物史观【答案】A13、某企业原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1,工人平均每月工资为500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期末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期末考试分数:50分*考试范围:第一、二、三章,第四章的第一、二节*题目形式:名词解释,辨析题,简答,论述等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2)从阶级属性讲,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作为中国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4.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条件:(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条件:表现为以机器大生产和雇佣劳动制度代替了封建社会古老,陈旧的生产方式。

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2)阶级背景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剧烈的要求。

(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2马克思主义所批判地继承的人类文明成果:(1)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健的生命力,它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光鲜的政治立场: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漠人民的根源利益4.马克思主义最严重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5.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解放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四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巨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2哲学的基本派别(1)根据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2)根据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时不能被人所认识或者不能被完全认识的)(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018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2018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万物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一切活动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学生复习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 B )。 A.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 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 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 )。 A. 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 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 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 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4、《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主要是因为无论谁穿( C )。 A. 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 B. 上衣都起着价值的作用 C. 上衣都起着使用价值的作用 D. 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 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 阶级斗争 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 D ) A. 一切有生命的人 C. 一切生存于社会中的人 B. 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D. 一切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7、从哲学上讲,我国必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是( D ) A.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8、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 )的标准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 一元论和二元论 9、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D ) A. 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 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0、源自汉·王充《论衡》“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意思是( D ) A.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11、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标志是( A )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 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B.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D.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12、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c ) A. 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 B. 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 竞争和信用 D.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3、“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最后苏联模式僵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路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 B )。 A. 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纲领 B. 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C. 为俄国找到一种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D.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的设想来建设社会主义 14、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B ) A. 肯定中包含否定 B. 量变引起质变 C.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 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15、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c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折中主义的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6、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 B ) A. 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7、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D ) A. 抛弃 C. 纯粹的否定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D. 既克服又保留 18、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 A.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 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 文艺复兴运动 19、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A ) A. 消灭利益差别 B. 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 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 消灭工业与农业差别 20、“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B )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21、“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中的这段语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C ) A. 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 对人是否有利 C. 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 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22、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 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D ) A.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 有其因必有其果 23、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 D ) A.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 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 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D. 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24、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5、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B ) A. 有利于所有国家 B. 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 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26、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 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B ) A. 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B. 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C.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 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加重要 27、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 A.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28、在我们分析人时,既要看到其优点,又要看到其缺点,看优点与缺点要分清主次。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根据是( D )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29、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D ) A.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B.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C.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0、“民主社会主义”实质上是(B ) A. 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 改良的资本主义 C. 科学社会主义中的一种 D. 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3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人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A ) A. 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B.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C. 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32、在萨维尔村有一位理发师,他的广告词是这样写的:“本人的理发技艺十分高超,誉满全村。我将为本村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我对各位表示热诚欢迎!”来找他刮脸的人络绎不绝,自然都是那些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可是,有一天,这位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按照他自己的规矩,理发师他到底能不能给自己刮脸呢?上述问题被称为理发师悖论。从哲学上看,悖论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是( A ) A. 人们认识与思维的局限性 B. 人们实践的局限性 C. 认识对象所固有的矛盾和主客观之间的矛盾 D. 世界本身所具有的不可知性 33、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D ) 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 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 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 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34、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 D ) A. 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B. 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C. 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 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35、爱因斯坦的“尺缩钟慢”效应表明,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C )。 A. 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答案解析绪论1、什么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狭义还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的。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是哪三次运动?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三大运动:①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②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章宪运动;③1844年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有哪些?各自代表人物有哪些?来源(代表人物):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③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昂利圣西门、欧文)。

6、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什么?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7、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8、中国共产党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有哪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9、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是什么,表现在哪里?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选择题以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选择题以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导论(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A )A.马克思和恩格斯B.马克思和列宁C.恩格斯D.马克思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是( B )A. 《资本论》的发表B.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 《哲学的贫困》的发表D.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3、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D )A.列宁B.爱因斯坦C.达尔文D.马克思4、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C )A . 18世纪40年代B. 18世纪70年代C. 19世纪40年代D. 19世纪70年代5、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沿,他们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

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A )A.国际工人协会B.正义者联盟C.共产主义者同盟D.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19世纪30-40年代( BCD ),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A.巴黎公社B.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英国宪章运动D.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4、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理论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ACD )A.细胞学说B.古希腊哲学C.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D.生物进化论6、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ABCD )A.科学性B.发展性C.人民性D. 实践性7、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有(ABCD )A.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B.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C.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D.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2018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2018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2018版教材页码)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3-43.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的理论来源有哪些?p.5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 p.10-135.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是?p.13-17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和方法p.17-18-------------------------------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20-218.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p.21-239.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是什么?p.23-2410.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辩证关系p.23-2411.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12.意识的起源、本质及能动作用p.25-271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27-2814.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p.28-3015.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是什么?p.30-3316.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p.33-36 1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发的实质和核心?p.37 18.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是什么?p.37-3819.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p.38-40 20.如何理解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p.40-4121.怎样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p.41-42 22.如何理解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4-4523.辩证思维方法及其应用价值p.46-4824.学习唯物辩证法,增强五种思维能力p.49-54------------------------25.实践的基本特征、基本结构、及基本类型p.56-6126.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p.61-632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突出特点及对认识本质的认识p.6528.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p.67-7029.真理的定义及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p.74-763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p.76-793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83-8432.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90-8933.为什么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p.97-10134.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辩证关系p.101-104-----------------------3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10636.社会存在包含哪些要素,这些要素在社会发展中各起什么作用?p.107-10937.社会意识形式与社会意识形态是什么关系?p.10938.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哪些方面?p.109-1113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树立科学历史观和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p.111-1164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狭义的)内涵及要素分别是什么?p.116-118 4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1174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意义p.118-1214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p.121-12344.国家的实质、职能是什么?与原始氏族组织的区别是什么?p.122-123 45.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意义p.124-12546.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p.125-12947.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29-13348.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阐释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原理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意义?p.133-13749.什么是阶级,阶级斗争根源是什么?p.13750.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p.142-144 5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44-14752.唯物史观在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坚持了什么原则?p.148-150 53.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p.150-15254.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p.155-158 -------------------------------55.商品经济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p.160-16256.什么是商品?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分别是什么?p.162-16357.商品的价值的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p.163-16458.如何理解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本质及职能?p.16559.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p.166-16860.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68-1696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及其意义p.170-17262.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和主要途径p.177-1796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p.18064.根据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理解剩余价值的来源p.180-18165.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和本质p.181-18466.剩余价值的含义p.18567.根据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理解剩余价值的源泉p.185-186 68.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187-19069.资本积累的含义及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学说p.190-19370.什么是资本的有机构成?p.19171.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p.193-19672.从社会再生产(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p.195-19673.怎样理解工资的本质及其对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掩盖p.196-197 7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具体表现p.1997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和本质特征是什么?p.200-201 76.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什么?p.208-210-------------------------------77.什么是垄断?p.21478.什么是金融资本?p.2167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产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原因p.218-22080.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及实质是什么?p.226-2278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主要有哪些方面?p.228-2308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有哪些?p.230-233 8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实质是什么?p.233-24184.如何认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p.241-244 85.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及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p.246-251-------------------------------86.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哪三个阶段?p.25487.如何认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程?p.254-26988.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有哪些方面?p.269-27789.如何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277-27990.如何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p.279-282 91.根据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理论,分析怎样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p.282-28592.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有哪些?p.291-29593.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295-30394.如何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p.303-30995.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p.309-313请同学们关注每一章后面的思考题。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P2(一)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马克思主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其他记忆点:1、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0(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019年马克思复习资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 ①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③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④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⑤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P13) 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5.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P17) 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P22)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2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7.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P26)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P27)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9.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P27) 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0.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P29)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1.联系的特点(P30)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三层含义: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④联系具有条件性 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12.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37) 3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37)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 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P39)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5.矛普矛特的关系(P3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0)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17.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P44) 18.矛盾分析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P45) 19.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特别是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P49) 4

20.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P57) 2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P61)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P68)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23.什么是真理(P75)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符合论”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 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2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83)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5.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P84)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即使对于有些认识,当前的实践不能检验,但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终能验证它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由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所决定。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一方面,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相对性、有限性,表现为具体的实践往往只是在总体上证 5

实认识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而不可能绝对地、永恒地、一劳永逸地予以确证。所以说,实践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26.什么是价值(P86) 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27.价值的基本特征(P86) ①价值的主体性。 ②价值的客观性。 ③价值的多维性。 ④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28.价值评价(P88) 价值评价是对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在价值评价活动中,主题自身的需要作为内在尺度运用于所评价的课题,因此评价的差异性是无法避免的。 29.价值评价的特点(P88) ①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30.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97)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 就是要从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出发, 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3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方式。(P107) 3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P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