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泰山日出
泰山也在运动 变化之中。100 万年以来,它已 经长高了几百米。
什么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的哲学范畴。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 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 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 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 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 起直到思维。”
产生于生产和科学不发达的时代, 缺乏科学性
中国古代的“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
金,金生水,水生木”, “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 木胜土,土胜水” 。




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
2、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
把原子理解为 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克服了直观性和朴素性
哲学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又 是方法论。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
第一性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 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关于世界的本原 是物质的哲学学说
混淆哲学的物质范畴 与具体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局限性
机械性
人是机器



关节

心脏

神经
齿轮 发条 游丝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

[实用参考]2018考研《马原》总结

[实用参考]2018考研《马原》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绪论课前索引学习指导学习目标本章主要内容是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可概括为六个字:历史、含义、方法。

即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含义;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难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学习方法本章是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跨度大,涉及知识点多,全面理解有一定难度。

建议学习中要注意掌握总体的知识结构,不要被过多的知识点所困扰,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必要的知识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法国、德国也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盾的尖锐化。

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P2(一)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马克思主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其他记忆点:1、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0(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3)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整合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整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1、简述马克思主义得内涵、鲜明特征及当代价值答:马克思主义得内涵:①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得科学理论体系②就是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得学说,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得学说③就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得学说④就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得行动指南。

P2马克思主义得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与发展性P10马克思主义得当代价值: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得认识工具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得行动指南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得科学真理④自觉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P132、哲学得基本问题及其内涵P20答:哲学得基本问题:存在与思维得关系问题又称物质与精神得关系问题哲学得内涵: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得世界观,就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与思维知识得概括与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得全面而深刻得思考。

3、简述意识能动作用得主要表现P26答:①意识活动具有目得性与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得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得行为与生理活动得作用4、简述联系与发展得基本环节P33答:联系与发展得基本环节就是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5、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就是唯物辩证法得实质与核心P37答: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通联系得根本内容与变化发展得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得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得中心线索,也就是理解这些规律与范畴得“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得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6、简述量变质变规律P40答:①量变就是质变得必要准备②质变就是量变得必然结果③量变与质变就是相互渗透得7、简述辩证否定观得基本内容P41及其现实意义P42答:辩证否定观得基本内容:①否定就是事物得自我否定,就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结果②否定就是事物发展得环节,就是旧事物向新事物得转变,就是从旧质到新质得飞跃③否定就是新旧事物联系得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就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得④辩证否定得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划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划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划重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2.哲学的的基本问题和思考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存在和思维何者为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体现在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③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5.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①从实际出发是前提②实践是基本途径③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6.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思考题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思考题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记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靠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行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论述: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相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靠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相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动身,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

1.2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相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确定意识,意思依靠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这确定了它的“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肯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而产生主动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力和活动。

(3)要想正确相识和把握物质的确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需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3运用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1)冲突的普遍性是指冲突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冲突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冲突及每一冲突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P2(一)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马克思主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其他记忆点:1、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0(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第零章:导论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1.1拾遗1.1.1马克思主义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1.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1.1.3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1.1.4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1.1.5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2.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1.2.2是广义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1.2.3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1.2.4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1.2.5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2.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2.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2.3实践性: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2.4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2.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3.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3.1.1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3.1.2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眼光;3.1.3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3.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3.2.1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3.2.2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3.2.3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3.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3.3.1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看,世界仍处于马克思所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时代;3.3.2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万物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一切活动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问题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①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

一元论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

二元论: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②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认知的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人们面对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上又形成了有神论与无神论的观念,反映了哲学思想中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对立。

有神论:以不同的方式承认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存在,认为神是世界的主宰,神支配和决定着人类的命运。

无神论:以不同的方式肯定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否认超越物质的神的存在和作用。

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之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是怎么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不同的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①它为研究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 为划分哲学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是反对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锐利武器。

②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原则。

2.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恩格斯:“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物质性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2)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无论是实践主体,对象、手段,还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人的实践活动又改变着原有的历史条件;实践的历史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4.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 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恩格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5.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2、主观辩证法: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

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一、原因和结果1.定义: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特点:前因后果2.辩证关系①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同时又是不确定的②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③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a.一因多果,同因异果b.一果多因,同果异因c.多因多果,复合因果3、方法论意义①原因和结果范畴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的内在依据,反对宿命论和神学目的论②指导人类总结经验,预测未来,自觉地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二、必然性和偶然性1.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和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2.辩证关系:既对立又统一A. 对立表现在: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的原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外部的、次要的原因,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B. 统一表现在: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3.方法论意义①坚持唯物主义辩证决定论,反对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②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首先要立足于必然性即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③不要忽视偶然性,而要善于利用有利的“机遇”和偶然性因素三、可能性和现实性1.现实性: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性。

可能性: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可能性:在不同的程度上有着客观的根据和条件不可能性:指一事物的出现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客观的根据和条件,因而它是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现实的可能性与抽象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性2.辩证关系对立性:一个表示的是客观情况,一个描述的是事物的发展趋势统一性: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

因此,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就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不利的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3.方法论意义①从现实性出发,并对可能性作出全面分析②争取好的可能性,防止坏的可能性③进行量的分析,把握可能性的大小④积极创造条件,以实现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四、内容和形式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2.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必须首先注重事物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反对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

2)根据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的原理,我们要善于利用、发现、改造、创新有利于表现和促进内容的各种形式,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