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耗能设备情况及工业领域节能潜力分析

合集下载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实施意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实施意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4.06.23•【字号】晋政办发[2004]50号•【施行日期】2004.06.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资源综合规定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04]50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资源瓶颈制约问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04〕30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正确认识我省的资源状况和节能潜力1995年以来,我省紧紧围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力度,极大地推动了我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全省万元GDP综合能耗由1995年的6.57吨标煤下降到2003年的4.24吨标煤,能源消费以平均4.62%的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平均9.07%的增长速度。

我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虽然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作为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省份,其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任务十分繁重。

我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388立方米,在全国排第23位。

2003年我省万元GDP综合能耗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

我省每度电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21元。

全省矿产资源平均回采率仅为44%,且贫矿多富矿少。

能源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成为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山西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领导组,由省人民政府分管工业的副省长担任领导组组长,有关部门为领导组成员,领导组办公室设在省经委,负责日常工作。

“十一五”太原市工业节能降耗情况——基于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分析

“十一五”太原市工业节能降耗情况——基于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分析

20 0 9年第 二 产 业 能 源 消 费 18 5 7 4 . 5×1 t 准 0 标 煤 , 太 原 市 能 源 消 费 总 量 7. % ; 一 产 业 消 费 占 71 第 2 . 4×1 t 准 煤 , 0 9 % ; 三 产 业 消 费 10 9 15 0 标 占 .0 第 5 .9 ×1 t 准 煤 , 1 . % ; 民 生 活 消 费 12 2 0 标 占 40 人 9 .2X 1 t占 8 0 。而在 第 二 产 业 中 , 业 能 源 消 费 占第 0 , .% 工 二产 业消 费总 量 的 9 . % ; 筑 业仅 占第 二 产 业 能 源 89 建 消费 总量 的 1 1 。从悬 殊 的数据 看 出 , .% 工业 是 太原 市 节能 降耗 的关键 领域 。 1 2 高耗 能行 业能 源消 费量大 . 太原 市从 历 史 上 却 形 成 了耗 能 密 集 型 的工 业 结 构, 近年来 虽逐 步进 行 了调整 和 优 化 , 但并 未 从 根本 上 得 以改变 , 业 经济 增 长 以及 太 原 市 经 济 仍 主 要 依 靠 工 高耗 能 的重工 业 的增 长来 拉 动 。从 工业 经 济 内 部看 , 太原 市年综 合 能耗在 万 吨标 煤 以上 的企业 虽 然 只有 8 5 户 , 占规模 以上工业 企业 单位 数 的 1.% , 消费 的 仅 64 但 能源 却 占到全部 工业 的 9 % 以上 。 0
力 6 7 2 标 准煤 , 2 . % ; 品燃料 ( 括 汽 1 . 2X1 t 0 占 57 油 包 油、 煤油 、 柴油 、 料 油 、 化 石 油 气 , 同 。 2 1 1 燃 液 下 ) 1. 9X 1 标 准煤 , 8 2 ; 0t 占 . % 天然气 3 .3X1 t 6 8 0 标准 煤 , 占 15 。太原市 目前 正处 于经 济 建设 的关 键 时 期 , 是 .% 也

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山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山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山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1.05•【字号】晋政发〔2022〕29号•【施行日期】2023.01.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节能管理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山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政发〔2022〕29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现将《山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西省人民政府2023年1月5日山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我省碳达峰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按照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我省能源资源禀赋,坚持“系统推进、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总方针,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统筹发展和减排,统筹省内排放和能源输出,统筹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山西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力争实现碳达峰目标。

(二)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电力、煤炭、钢铁、焦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从高耗能设备情况分析山西工业领域的节能潜力

从高耗能设备情况分析山西工业领域的节能潜力
ZHANG Yan p g — en
( n ryOfc fS a x r vn e B r a ,T iu n0 0 0 ,S a x ,Chn ) E eg f e o h n i o ic ue u ay a 3 0 h n i i P 1 ia
Ab t a t sr c :T hs p pe s rbe he nu be n t e dsrb i fe r o u i g fclt n Sha o i e b t nd f i a rde ci s t m r a d h iti ut on o negy c ns m n a iiy i nxipr vnc y he e o 2 08. Be a s ft tt n ng pr be ss c s t ne o o ia c l f e r y c ns m i a i t t e ou d td pr c s e 0 c u eo heou sa di o lm u h a he u c n m c ls ae o ne g o u ng fcl y, h t a e o es s i a e h ol isi a ip o i e,t e p t n ilo n r y c s r a in i u n t e ape t fi du tilr sr c u i nd t c n oge n Sh nx r vnc h o e ta fe e g on e v to sh gei h s cso n sra e tu t rng,t c ni eh — c le r y s vng,a lm ia i a k r o uci a i te .W es o l m p o h e e fe p otng e e g on umi g f — a ne g a i nd ei n tng b c wa d pr d ton fcl is i h u d i r vet e lv l x l ii n r y c s o n a

山西省节能形势与对策

山西省节能形势与对策
位 GP D 综合能耗下 降 2% 5和今年 5 % . 的节能 目 , 非常艰 巨。 8 标 任务 必须清醒认识面临的严 峻节 能形势 , 采取切 实可行 的非 常措施 , 才能确保全省 “ 十一五” 节能 目标 的实现。


节能形势
1 20 . 0 5年我省能源消费与节能情 况
2 0 年 我省能源消费 为 1 1 05 3 t 2 2万 标准煤 , 全 国能源消费 总量 2 . t的 5 % 占 22亿 . 。我 6 省 的单位 G P能耗 2 5 标 准煤 / D . 9t 万元 、 单位 G P电耗 2242 w h 万元 、 D 6 . k ・/ 单位 工业增加值 能 耗 65 标准煤 / .7 t 万元 ,分别为全 国平均水平 ( 单位 G P D 能耗 为 12 标 准煤 / . t 2 万元 、单位
在 08 到 11 之间, .5 .3 我省在经济发展中能源消费的强度很高。 我省能源消费 占 全国能源消费
的 5 %按 照全 国 “ 一五”节能 6亿 t . , 5 十 标准煤算 , 我省 的节能量 约为 330 t 0 万 左右 , 但要 实
现省委、 省政府提出下降 2% 5 的节能目标, 节能量应达 490万 t 6 。实现全省 “ 十一五”期间单
24 79 ・ , 比上升 了 2 7 , 5. k h 同 2W . % 多耗 电 1 . 2 4 1 8亿 k ・ , 当于 多耗 4 wh相 1万 t 准煤 , 标 因此 电 力消费应是 下半 年重点关注的 目 。 标
从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看, 有三个特点: 一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增长快于其它
同比增长 7 % . ;第二产 业 11 8 1亿 元 ,同比增长 1 .% 规模 以上工 业增 加值 969 2 . 96 1 ( 5 5.6亿 元, 同比增 长 1 . ) 第 三产 业 8 7 3亿元 , 5 ; 7% 3. 9 同比增长 8 % . 。上半年 全省规模 以上工 业能耗 3

山西省煤化工发展现状与趋势

山西省煤化工发展现状与趋势

山西省煤化工发展现状与趋势摘要:本文概述了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现状,简要分析了我国煤化工产业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字:煤化工发展现状趋势一、前言煤化工是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煤炭加工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CO2、SO2,加剧温室效应,形成烟雾、酸雨等,同时,还必须考虑保护水资源、控制污水处理等问题。

目前,我国SO2和CO2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其中90%的SO2排放来自煤的使用。

所以我国的特殊的能源结构要求煤化工产业大力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保障能源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

二、我国煤化工行业的现状1、我国能源利用现状我国是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煤炭资源丰富,其储量居世界前列,作为三大化石燃料之一,煤是重要能源,也是冶金、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

在石油资源的紧缺和全球能源危机进一步深化的今天,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及煤化工行业的发展管理,再一次成为能源界的热点话题。

目前,我国化石类能源已探明可采储量中,煤炭占92.7%、石油占5.9%、天然气占1.4%,即“富煤少油缺气”。

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3.4%,水电占22.2%,石油和天然气共占4.4%。

无论是从储量还是消费量来看,我国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理应重视煤化工行业的发展。

2、我国煤化工发展简介我国煤化工的发展始于20世纪40年代,起初是以煤为原料生产合成氮、化肥、焦炭、苯、萘、沥青、炸药等产品。

50年代由于煤化工技术的发展和先进技术的引进,煤化工业的产品逐渐演变为合成氨、甲醇、化肥、电石、石灰氮、染料、酒精、合成橡胶等。

建国后的60年代,伴随着一大批以煤为原料的中型氮肥厂的出现,使得企业在生产化肥的同时还生产其他很多种化工产品,从而为我国煤化工产业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0年代,在石油化工产业异军突起的背景下,煤化工曾一度遭到冷落。

石油对于工业发展作用不容估计,但是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丰富的煤炭资源的对于解决我国的能源危机作用显现,所以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又开始在上海、山西、陕西建设部分大型的煤化工基地。

破解“十二五”工业发展与节能难题的对策思考

破解“十二五”工业发展与节能难题的对策思考

Ke r s n rysvn n o s mpin rd cin;a js tesrcue rmoers u trn ;s u trl n rysvn ;tc — y wo d :e eg —aiga dc n u t e u t o o du t h t tr ;po t et cuig t cua eg aig e h u r r e
危机严重冲击和走 出危机重振经济的不平凡历程 。5年的
艰苦努力 , 山西单 位 G P能耗 累计 下降 2.6 , D 26 % 降幅居 中国第二 , 超额 30 %完 成 “ .0 十一 五” 节能 目标 。其 问 , 山
西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 3 .% , 86 年均下 降 93 , .% 极大地促进 了山西单位 G P能耗 水平 下降 , D 为
工作力度 , 务求 取 得 预 期 成 效 。
动 的格局短期内难 以改变 , 使得发展与节能形 成一对不易 破解的难题。过 去 5年 , 山西经 历 了经济 快速发展 、 金融
因此 , 当前形势下 , 在 总结“ 十一五” 工业节 能成效 , 借 鉴和延续工业节能的成功经验 , 继续发挥工业 领域节能 降 耗 的积极促进作 用 , 对实现 山西省 21 年 乃至 “ 01 十二 五”
傅 宏 岗
( 山西 省 统 计 局 , 西 太 原 山 0 00 ) 3 0 1

要: “ 十二五” 山西省委 、 省政 府提 出转型、 跨越发展 , 5年再造 1个新山西的宏伟 目标 , 述 了 5年 单位 G P能耗 下 叙 D
降 1% 的 约 束 性 指 标 , 发 展 与 节 能在 山 西 固有 经 济 增 长 主 要 依 赖 高 耗 能 产 业 拉 动 格 局 尚 未 完全 改 变 的 现 实 中 , 为 一 6 使 成

中国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因素分解

中国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因素分解
第 14 卷 第 8 期 2009 年 8 月
中外能源 SINO-GLOBAL ENERGY


能源战略与政策研究
中国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因素分解
·1·
李善同,许召元
( 国 务 院 发 展 研 究 中 心 , 北 京 100010)
摘 要 能源强度反映了国民经济生产中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各地区能源强度存在较大差异。采用结构分解方法对中国各
万元产值能耗/t标煤 北京 上海 江苏 浙江 广东 辽宁 山西 内蒙古 云南 甘肃 青海
1.25 1 . 06
1.00
0 . 86
1 . 17 0 . 86
0.75
0.50 0.25
0 . 50
0.37 0.31 0.32 0 . 22
0 . 35 0 . 15
0.00
图 4 各地区农业万元产值能耗
关键词 能源强度 地区差异 因素分解 能源利用效率 产业结构 节能减排
1 前言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特别是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实 现更长时期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由于中 国区域发展的巨大不平衡性,在推进各地区普遍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需要根据各地区不同特点 制定不同的节能目标, 以尽可能减少节能成本,降 低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这就必须要对各地区能源强 度的状况及其决定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便采取有 针对性的措施(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作者 所在机构观点)。 2 各地区能源强度存在较大差异
能源强度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或总产值,即 GDP) 的 能 源 消 耗 量 , 是 反 映 国 民 经 济 生 产 中 能 源 利用效率的变量指标。 由于各地区资源禀赋、产业 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能源强度差别很 大 。 例 如 ,2006 年 全 国 的 能 源 强 度 为 1.206t 标 煤/万 元 GDP(按 2005 年 不 变 价 计 算),能 源 强 度 最 低 的 北 京 市 为 0.76t 标 煤/万 元 GDP,最 高 的 宁 夏 为 4.1t 标 煤/万 元 GDP, 能 源 强 度 最 高 值 和 最 低 值 之 比 高 达 5.4(见图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高耗能设备情况及工业领域节能潜力分析山西省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08年末,全省工业领域拥有耗能设备6507台(套、座),分布于13个行业1087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61家,规模以下企业426家。

耗能设备主要集中于炼焦、水泥、冶金、电力等行业。

尽管全省耗能设备性能参数、利用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但耗能设备的规模不经济、技术工艺落后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全省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节能、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能源节约潜力巨大,应通过采取提高耗能设备开发利用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强耗能设备监测管理等措施,切实提高耗能设备的运行水平,有力挖掘节能潜力。

一、工业领域高耗能设备基本情况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设备调查涉及炼焦、烧碱、纯碱、电石、黄磷、合成氨、铜冶炼、铝冶炼、铅、锌冶炼、水泥、原油加工和石油制品、钢铁、余热余能发电、电力等多个行业。

全省除黄磷、原油加工和石油制品行业外,其余行业均有相关生产设备。

普查结果显示,全省共有1087家企业拥有工业高耗能设备,其中规模以上661家,规模以下426家。

(一)主要耗能设备类型及数量1.耗能设备数量较多全省主要耗能设备包括:炼焦焦炉568座,烧碱电解槽425台(套),纯碱设备6台,电石炉96台(套),合成氨造气炉439台,压缩机426台,铜冶炼设备4台,氧化铝窑15台(套),铝电解槽2254台(套),锌冶炼设备406台(套),水泥窑226台(套),水泥磨机481台(套),炼铁高炉236座,炼钢转炉71座,炼钢交流电弧炉25座,炼钢直流电弧炉6座,连铸机61座,轧机147套,铁合金高炉12座,铁合金转炉1座,铁合金电弧炉12座,铁合金矿热炉82座,余热余能发电设备250台(套),发电机组664台(套)。

2.主要行业耗能设备类型复杂从设备类型来看,炼焦、水泥、合成氨、钢铁、电力等行业类型较多,涵盖的范围较广。

炼焦设备既包括TJL4350、内热式小焦炉、余热回收焦炉等,也包括清洁型热回收捣固式焦炉;合成氨生产过程中的造气炉和压缩机类型较多;水泥熟料窑包括立窑、新型干法回转窑、预热器回转窑、立波尔回转窑、中空回转窑、湿法回转窑等,水泥磨机包括管磨机、立式磨机等,且型号较为复杂,涵盖的设备类型较多;炼铁高炉的有效容积从30到4350立方米不等,炼钢转炉的公称容积有较多类型,连铸机流速、铸坯规格范围也有众多的参数型号;余热余能发电设备包括煤矸石发电机组、工业废料发电机组、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发电机组等机组,且各机组容量大小不等;发电设备包括煤发电机组、燃气发电机组、煤矸石发电机组、水力发电机组等众多类型。

3.耗能设备的集中程度较高与全省工业内部经济结构相一致,耗能设备主要集中于炼焦、化工、水泥、钢铁、电力等行业。

炼焦、合成氨、水泥、钢铁、发电设备数量占到了设备总数量的56.97%。

(二)设备投产时间1.总体情况从设备投产时间看,全省高耗能设备超过70%为2006年之前投产,运行年限超过10年的占30%,2001-2005年间投产的设备占42%,2006-2008年间投产的占28%。

2.分类型设备投产时间及数量分类型看,炼焦设备投产时间集中在2001年以后,2001年以前投产数量只占总数量的13.2%;烧碱、纯碱设备有67.05%为2001年以后投产;电石设备有78.13%为2001年以后投产;铜冶炼设备全部为2001年以前投产,运行年限超过10年;68.36%的铝冶炼设备为2001年以后投产;钢铁冶炼设备大部分为2001年以后投产;合成氨生产设备、水泥生产设备、电力生产设备等由于锁定效应的影响,2000年以前投产、运行超过10年的比重较大,分别占到了各自设备总量的41.04%、32.96%、41.72%。

(三)设计生产能力1.总体情况普查结果显示,全省炼焦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6299.42万吨,烧碱93.5万吨,纯碱38万吨,电石973900千伏安,水泥熟料3655.10万吨,铁合金277.2万吨,炼铁6346.6万吨,炼钢4984万吨,发电装机容量(不包括余热余能发电)3337.45万千瓦。

2.单台设计生产能力参差不齐,差异较大从单台设计生产能力看,各类型设备受型号、技术参数等差异的影响,生产水平参差不齐,单台生产能力差异较大。

炼焦设备单台单孔最大生产能力为1.5714万吨/年,最小只有0.0329万吨/年;电石炉单台容量最大为25500千伏安,最小只有3000千伏安;合成氨造气炉单台最大生产能力达9万吨/年,最小只有0.1万吨/年;压缩机单台生产能力从0.0194万吨/年到45万吨/年不等,最大生产能力与最小生产能力差距较大;水泥熟料窑单台最大生产能力为110万吨/年,最小只有4万吨/年;水泥磨机单台最大生产能力达121万吨/年,最小仅为3万吨/年;炼铁高炉单座生产能力,最大达320万吨/年,最小仅有1万吨/年;炼钢转炉单座生产能力5万吨/年-200万吨/年;电力生产设备各类型中,单台机组容量最高可达6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最小仅为0.01万千瓦(水力发电机组)。

3.按阶段划分,主要产能集中在"十五"以后2001年以后投产的产能占各设备总产能的比重较高。

炼焦设备中89.92%的产能为2001年以后投产;烧碱、纯碱为85.93%;电石为82.13%,合成氨为77.34%,水泥为77.15%;钢铁生产设备中,除炼钢转炉和炼钢直流电弧炉外,其余设备产能的80%以上都为2001年以后投产的;电力生产设备中,73.3%的装机容量为2001年以后投产。

二、高耗能设备利用的特点(一)社会需求引导设备投向"十五"期间以来,全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社会对于建材和钢铁等原料的需求量大增,炼焦、水泥和钢铁行业迅速扩张。

"十五"以后投产的炼焦设备数量占到全部炼焦设备的86.80%,产能占到了全部炼焦产能的89.92%;水泥设备数量占到了67.04%,产能占到全部产能的77.14%;炼铁高炉数量占到94.92%,产能占94.99%;炼钢转炉设备数量占到77.46%,产能占到74.01%。

(二)节能政策引导设备投向进入新世纪后,全省着力加快基础产业的结构调整,严格控制新投产运行的高耗能项目的数量和质量。

"十一五"前三年全省新投入高耗能设备1823台套,只占现有高耗能设备总数量的28.02%。

炼焦、电石、水泥等行业成为压缩和限制发展的重点,新投入高耗能设备集中于烧碱纯碱、合成氨以及发电领域。

另外,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全省新增余热余能发电设备128.06万千瓦,占全部余热余能的54.74%,全省利用余热余能发电的装机总量达到233.94万千瓦。

在炼焦行业,进入新世纪后,山西实施"发展大机焦、限制小机焦、坚决取缔土焦、改良焦"战略,产业整体素质大幅度提升。

机焦比例尤其是符合现行国家产业政策的大机焦比重显著提高。

此次普查数据也显示,环保与节能型炼焦焦炉数量提高,产能也大幅提升。

(三)高耗能设备集约化程度提高高耗能设备的集约化经营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炼焦行业中,年设计生产能力超过50万吨的企业有138家,这部分产能占焦炭全部产能的61.72%,单台单孔设计生产能力最高达到了1.5714万吨/年;水泥行业,前20家企业立窑的熟料生产能力占全部立窑熟料生产能力的33.4%,前20家企业新型干法回转窑的熟料生产能力占全部新型干法回转窑熟料生产能力的67.52%,其中单窑水泥熟料生产能力最高已达110万吨/年;前10家炼铁企业的设备生产能力占全部炼铁企业的26.14%,单座炼铁高炉生产能力达320万吨/年;前10家炼钢企业的设备生产能力占全部炼钢企业的45.11%,单座炼钢转炉生产能力达200万吨/年。

在发电设备中,单台机组容量超过20万千瓦的设备有77台,占全部装机容量的79.35%,平均运行年限7.08年。

而单机容量10-20万千瓦的有22台,只占全部装机容量的8.33%,平均年限约10年,反映了近年来电力工业"上大压小"的政策效果。

特别是2007、2008年新投产的超临界发电机组,单台机组容量均在60万千瓦。

(四)能源消费品种优化、效率提高对比"十一五"前后新投入设备可以看到,"十一五"前投产设备主要在能源的消费终端(钢铁、水泥、烧碱等),消耗品中以煤为主,而"十一五"期间投入的发电设备等则转向于能源的加工转换环节,进而生产更多清洁、高效的优质能源供全社会消费,优化了全省能源消费结构,降低了污染物和碳排放量。

2008年,全省终端能源消费量中,电力3974.78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24.41%,天然气煤气及其他1702.53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15.62%。

从火力发电设备结构看,全省燃煤发电设备机组容量3043.2万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91.18%,仍居于主导地位。

"十一五"期间陆续投产燃气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25.07万千瓦。

全省火电设备已经由单一燃煤向燃煤为主,燃气为辅并存转变,发电结构得到优化,预计未来燃气机组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

(五)单位能耗水平降低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的改进是实现效率节能的关键,可以通过产品(工序)单耗的变化加以反映。

与2007年相比,2008年全省高耗能设备所涉及的主要产品(工序)有多个种类单耗下降。

全省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下降9.82%,炼焦工序单位能耗下降 5.91%,吨钢综合能耗下降0.61%,单位氧化铝综合能耗下降9.54%,电厂火力发电标煤煤耗下降1.85%,吨水泥综合能耗下降14.60%。

整体来看,近几年企业通过设备工艺改进,单耗水平已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六)设备利用水平上升,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有所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是能源生产过程中产出量与投入量的比率,是体现能源加工、转换技术水平及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2008年全省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82.03%,比2005年提高2.31个百分点。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的提高,直接反映了设备利用水平的上升。

三、全省主要耗能设备能耗差距和工业节能潜力分析近年来,由于装备大型化、高效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全省技术装备水平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但设备结构调整依然严峻,仍有提高的空间,节能潜力巨大。

(一)生产集中度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代表着高集聚、高效益、专业化的现代化生产,一方面反映了地区资源的集聚程度、效果以及资源的再配置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程度。

规模经济水平高,表明企业的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都得到较大提高,能够降低成本,减少消耗,从而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