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璧月彩云中第5课词三首二学案语文版必修三1

合集下载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璧月彩云中第5课词三首(二)课件语文版必修3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璧月彩云中第5课词三首(二)课件语文版必修3
唐诗宋词,是那高高的秋月,莽莽的大漠;是烟雨江南,征帆片片;是那风起的 柳条青青,杨花漫漫;是那晚秋的雨中残荷,梦中的铁马冰河。
美哉,唐诗宋词!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材运用 课内素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 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课外链接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返回
本课结束
今晚,我在吟咏啸歌中重归那个星汉灿烂的朝代:
听,关西大汉,持铜琵琶,于赤壁之下,高唱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听,纤纤女郎,执红牙板,于一弯井水处,低吟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听,晚来风急,黄昏时的梧桐细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听,潇潇雨歇,一声长啸,破空而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气吞万里 复中原的远
如虎
大抱负。
答案
在元嘉二十七年,仓促出师 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 刘义隆 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 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击败王玄谟,率军追到瓜步 佛狸 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宫,即 后来的佛狸祠。
借鉴历史,委婉 草草、赢得 劝韩侂胄不能草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5词三首(二)教案语文版必修3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5词三首(二)教案语文版必修3
(2)创作练习: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词作品,运用所学的词的形式特点和创作技巧,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3)学术研究:推荐学生查阅学术期刊、论文等,深入了解词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创作背景,提高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
(4)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词作品朗诵、词作品比赛等活动,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词作品的热爱。
(5)互动交流:建议学生加入词作品鉴赏社群,与他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开展互动交流,共同提高词作品鉴赏水平。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一:分析下列词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创作背景。
答案:
(1)词作品中的意象:描述词作品中出现的具体事物,如山水、花鸟、人物等,以及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意义。
(2)词作品中的情感:分析词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愤怒等,以及这些情感的来源和变化。
2.教学难点:
(1)词的形式特点:词的形式多样,韵律、对仗等特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2)词的意境与情感:词作品中的意象丰富,情感内涵深刻,学生难以准确把握。
(3)词的创作背景:词作品创作背景复杂,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知识,学生难以全面了解。
(4)文学鉴赏与批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过程,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
(3)词作品中的创作背景:了解词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词人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情感。
例题二:请分析下列词作品中的韵律、对仗等形式特点。
答案:
(1)韵律:分析词作品中韵脚的规律和变化,如平仄、押韵等。
(2)对仗:分析词作品中词语的对仗规律,如对偶、对仗等。
(3)其他形式特点:分析词作品中其他形式特点,如句式结构、字数等。
(4)词谱教程:为学生提供词谱的学习资源,如《词谱教程》、《词谱解析》等,帮助他们掌握词的形式特点和创作技巧。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5词三首(一)声声慢》221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5词三首(一)声声慢》221教学设计

1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2【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三、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读《如梦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明确:开朗活泼快乐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

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

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四、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五、整体感知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六、诗歌赏析——如何写愁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一)怎样入愁3入,即进入,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7诗五首教案语文版必修3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7诗五首教案语文版必修3
- 考察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如是否能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4. 作业完成情况:
- 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是否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展现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等。
- 检查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和不足,如是否能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改进表达方式等。
- 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和拓展,如是否能够主动探索新的知识、运用所学进行创作等。
2.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 学生能够分析出诗中的意象,如“湖上初晴后雨”象征人生的变幻无常。
-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到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感慨和思考。
3. 《赤壁赋》:
- 学生能够分析出赋中的意象,如“赤壁之战”象征历史的转折和英雄的壮志。
- 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到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壮志未酬的感慨。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涉江采芙蓉》、《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如诗中的节日、历史典故等。
- 题目:请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中“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象和情感。
- 答案:这首诗中的意象有“湖光”和“秋月”,通过“两相和”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 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 题目:请解读《赤壁赋》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修辞手法。
- 答案:这句诗运用了夸张手法,通过“大江东去,浪淘尽”来强调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而“千古风流人物”则运用了对偶手法,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2019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5 词三首(二)优选习题 语文版必修3

2019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5 词三首(二)优选习题 语文版必修3

5 词三首(二)课后篇巩固提升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当.年(dānɡ)樯.橹(qiánɡ)参差.(cī)羽扇纶.巾(lún)B.公瑾.(jǐn)玉砌.(qiè)笳.鼓(jiā)酹.江月(lèi)C.弦.歌(xián)狼居胥.(xù)佛.狸祠(fó)区.脱纵横(ōu)D.填膺.(yīnɡ)舞榭.(xiè)巷陌(mò)纷驰骛.(wù)项,“纶”应读“guān”;B项,“砌”应读“qì”;C项,“胥”应读“xū”,“佛”应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淮望断”中的“长淮”指淮河。

B.张孝祥《六州歌头》“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中的“区脱”是指“沟渠”。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的“故国”指赤壁古战场。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的“风流”指英雄的业绩。

项,“区脱”是指土堡,后泛指边境哨所。

导学号9292401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词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词感慨的重点不同,苏词侧重感慨自己坎坷潦倒,壮志难酬;辛词侧重感慨山河破碎,中原难复。

B.两词都从“江山”联想到人事,都用历史上英杰的“得志”来反衬自己的“失意”。

C.两词都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英杰来讽刺朝臣腐败无能,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苏词结尾低沉、抑郁,辛词结尾激愤、高昂。

项,苏词用“周瑜典故”意在抒发自己华发已生却功业无成的感慨,没有讽刺时政。

,加点部分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项运用了比喻,A、C、D三项是借代。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第5课 词三首(二)学案 语文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第5课 词三首(二)学案 语文版必修3

—————————— 新学期 新成绩 新目标 新方向 ——————————第5课 词三首(二)学习重点 1.诵读这三首词,背诵《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典故在表达中的作用;理解词的含意,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

文本名句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5.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6.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7.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8.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 (1)单音字①故垒.( ) ②羽扇纶.巾( ) ③樯橹..( ) ④一尊.还酹.( ) ⑤膻.腥( ) ⑥隔水毡.乡( ) ⑦空埃蠹.( ) ⑧巷陌.( ) (2)多音字劲⎩⎪⎨⎪⎧劲.头 劲.敌2.辨形组词(1)⎩⎪⎨⎪⎧砌 沏(2)⎩⎪⎨⎪⎧蝉 婵(3)⎩⎪⎨⎪⎧ 帐 账(4)⎩⎪⎨⎪⎧ 霭 蔼(5)⎩⎪⎨⎪⎧瑾 谨(6)⎩⎪⎨⎪⎧胥 婿3.选词填空 (1)萧索·萧条①岸边的柳树叶子早就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柳枝,更添________的气氛。

②尽管新城市广场少部分区域几次做了经营调整,但始终未能摆脱________的状态。

(2)湮没·淹没①当主持人朱宝训宣布比赛结束时,场下蓄势已久的众多小棋迷争先恐后拥上台寻找两名棋手签名,常昊、古力瞬间________在“粉丝”群中。

②近几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被现当代中国历史________已久的不少著名学者,又重新引起学术界、出版界乃至传媒的注意。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碧月彩云中 5 词三首(二)教案 语文版必修3-语文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碧月彩云中 5 词三首(二)教案 语文版必修3-语文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5 词三首(二)◎诗海拾贝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南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赏析】这首词开篇用了移情入景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而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地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词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词的上片借“青山”“烟雨”表达自己的理想,词人壮志未酬,盼望与志同道合的“高人”共商国事,希望抗战高潮到来。

下片集中写“愁”。

词人先写自己因忧愁而发白,结尾两句,诙谐有趣,而寓意颇深。

本词设喻巧妙,想象奇特,词人深沉的思想、胸中的抱负和愤懑,都在写景中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语林撷英作者名句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4.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5.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张孝祥《西江月黄陵庙》)6.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7.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

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8.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卡片相关材料北宋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姓名张孝祥生卒年1132-1170字号称谓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籍贯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相关材料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曾因触犯秦桧下狱。

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后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治水有政绩。

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多为慷慨悲凉之作,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5词三首(一)声声慢》211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5词三首(一)声声慢》211教学设计

《声声慢》诗歌鉴赏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解读词中意象,品味意境,赏析作者情感,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深入探究本词,习题训练,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赏析词中“愁”的丰富内涵,探究词人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词中意象的分析,品味意境,从而体会词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情境法4.问题引领,学做结合。

5.自主、合作、探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位才女,她吟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向我们欢快地走来。

她唱着“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把曼妙的身影留给我们,她是谁呢?(二)学识知多少1.词按字数分为、、。

按风格分为、。

代表人物分别有、。

2.李清照:号,我国第一位女词人,有之称,宋代词派代表之一。

与并称“二安”。

留有作品集《》。

(三)诗词鉴赏——朗读,整合意象,分析意境,体会情感,分析艺术手法。

(1)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指定学生朗读,点拨学生朗读节奏和轻重读音,感受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要注意读出“寻寻(阳平)/觅觅(去声),冷冷(上声)/清清(阴平),凄凄(阴平)/惨惨(上声)/戚戚(阴平)”音调的节奏,读出起伏跌宕。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最”、“淡”、“敌”等字应重读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正伤心”要读得低沉落寞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读这几句时,我们感受到诗人四顾无言,发出一声长叹,要读出无奈与无助,那是怎样的凄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字要重读,“点点滴滴”四个字要由轻到重,一字一顿。

“这次第”读得要快,音量要大,读完之后,应有稍长的停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 词三首(二)学习重点 1.诵读这三首词,背诵《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典故在表达中的作用;理解词的含意,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

文本名句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5.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6.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7.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8.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 (1)单音字①故垒.( ) ②羽扇纶.巾( ) ③樯橹..( ) ④一尊.还酹.( ) ⑤膻.腥( ) ⑥隔水毡.乡( ) ⑦空埃蠹.( ) ⑧巷陌.( ) (2)多音字劲⎩⎪⎨⎪⎧ 劲.头 劲.敌2.辨形组词(1)⎩⎪⎨⎪⎧砌 沏(2)⎩⎪⎨⎪⎧蝉婵(3)⎩⎪⎨⎪⎧帐 账(4)⎩⎪⎨⎪⎧霭 蔼(5)⎩⎪⎨⎪⎧瑾 谨(6)⎩⎪⎨⎪⎧胥 婿3.选词填空 (1)萧索·萧条①岸边的柳树叶子早就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柳枝,更添________的气氛。

②尽管新城市广场少部分区域几次做了经营调整,但始终未能摆脱________的状态。

(2)湮没·淹没①当主持人朱宝训宣布比赛结束时,场下蓄势已久的众多小棋迷争先恐后拥上台寻找两名棋手签名,常昊、古力瞬间________在“粉丝”群中。

②近几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被现当代中国历史________已久的不少著名学者,又重新引起学术界、出版界乃至传媒的注意。

《念奴娇 赤壁怀古》1.上阕中作者极力地渲染景物的宏伟、壮阔、气势磅礴,目的是什么? 答:《六州歌头》2.“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一句,词人站在边境线上,看到了什么景象? 答:3.“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一句描写了什么情景? 答:1.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1)比较周瑜与苏轼,想想苏轼为什么思慕周瑜。

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思考。

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说说你的观点。

答:2.阅读《六州歌头》,思考:下列词句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1)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

(2)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3)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答:3.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1)词人写孙权和刘裕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答:(2)概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典故并找出在词中的关键词句以及典故的作用。

1.《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豪放词,其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答:2.后人评价《六州歌头》“叙事、陈情,次第井然”,请以下片为例,谈谈这首词的顺序性。

答: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官至礼部尚书。

谥号文忠。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2)张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词人。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

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他的词风格豪迈,多感怀时事之作。

有《于湖词》存世。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词人,词属豪放派,有《稼轩长短句》。

2.背景展示(1)《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所写的名篇。

来黄州前,他曾因“乌台诗案”险遭杀身之祸。

尽管政治上很失意,但苏轼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境的集中反映,格调豪壮,与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2)张孝祥的《六州歌头》是南宋初期爱国词中的杰作。

宋孝宗赵眘继承王位后,任用张浚北伐,准备收复失地。

但因北伐军内部矛盾重重,将帅不和,结果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被金兵打得大败。

于是,主和派的气焰便又嚣张起来,他们不顾张浚等爱国将领的激烈反对,遣使与金国统治者密切来往,准备缔结屈辱投降的和约。

这时候,张孝祥任建康(今南京)留守,他满怀激情,写下了这首洋溢着爱国热情的《六州歌头》。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1205年。

当时以外戚专权的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词人受命知镇江府,他一方面积极备战,一方面为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朝廷的昏暗而忧虑。

这首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为国忧深虑远的复杂心情。

3.文学知识——豪放诗词豪放诗词是具有豪放格调的诗词,其思想感情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追求乐观、放达的美学境界,语言铿锵,气势磅礴,风格豪放。

苏轼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对“乌台诗案”所遭受的打击虽有一种“人生如梦”的迷惘和一种“早生华发”的失落,但他却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情讴歌,对古代英雄人物无限景仰,对个人的得失和不幸以旷达态度处之。

因之全词气宇轩昂、声色豪壮,是鹤唳长空,而不是虫吟草间。

特别是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既有万里江水的地域之阔,又有千年历史的时限之长,还有江水东去的奔腾之势,更有波浪滔滔的浩大声色。

可谓壮语盘空,高亢雄浑,撼人心魄。

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惊风雨、泣鬼神的彩笔,写下了雄伟飞动、半洒云天的庐山瀑布的气势,展现出自己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生活在一个外族入侵、充满动乱与苦难的年代,自己年老体弱,生活贫困,而且累遭政治迫害。

“僵卧孤村”,思念而搁置不下的仍是“为国戍轮台”,真是满怀“老来志犹在,誓在清中原”的豪情壮志。

夜深了,那显示大自然威力和气魄的大风大雨无情地撩拨着诗人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雄心和遐想;进入梦境,跃马扬鞭,挥戈舞剑,南征北讨。

境界恢弘壮阔,基调激越昂扬,读来令人振奋。

文内文外言难明之志,抒忧愤之情——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看辛词的用典特点用典,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指将古代人物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融会在文句或诗句中,以曲折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

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指出:“诗写性情,原不专恃数典,然古事已成典故,则一典已自有一意,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

”诗词中用典可以丰富诗歌内容,扩大诗歌意境,使诗句辞约而意丰,含蓄蕴藉。

辛弃疾善用典,用典亦成为辛词的一大艺术特色。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多处用了典故。

典故1: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典故2:刘裕崛起孤寒,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大片故土。

在这两处,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孙权还是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的。

这和南宋统治者偷安江左、忍耻忘仇的怯懦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

典故3: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北伐,失败得更惨。

用兵之前,他因为急于成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起兵端。

结果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

这一典故讲的是当时南宋丞相韩侂胄当权,企图以北伐来巩固自己不稳的地位,但准备不足却又急于成功。

作者是借元嘉北伐失败的事进行批评,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惨败。

典故4: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据《史记》记载,廉颇因得罪赵王被免职,便跑到魏国。

后因赵国多次受到秦的进攻而无良将,赵王想重新起用廉颇,便派使者去探视,但因为使者的诋毁,赵王以为廉颇已老,没有起用。

在这里辛弃疾借古人写自己,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自己也像廉颇一样被排挤,被弃用。

这首词典故连典故,典中又套典。

这些典故不是简单的历史故事的堆砌,而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作者以借古喻今的手法,言难明之志,抒忧愤之情。

这些典故运用自然、贴切、圆畅,融叙事、写景、议论为一体,毫无生硬造作之感。

类文品悟美哉,唐诗宋词当海上的明月冉冉升起,是谁挥毫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渭城的朝雨轻沾衣襟,是谁伤感吟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当塞外的羌笛悠悠吹响,又是谁“醉里挑灯看剑”,却只能“梦回吹角连营”?今晚,我们从墨香古卷间重拾那个烟波浩渺的朝代:我看到了感时忧国,失意寂寥,于茫茫高台之上极目远眺的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看到了纵使仕途不顺,仍乘风破浪,雄心万丈的李太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看到了面对国都沦陷,城池破碎,悲从中来的杜子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看到了秋月茫茫、枫叶飘落的浔阳江头,谪居卧病的白乐天,偶听琵琶一曲,泪湿青衫,“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今晚,我在吟咏啸歌中重归那个星汉灿烂的朝代:听,关西大汉,持铜琵琶,于赤壁之下,高唱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听,纤纤女郎,执红牙板,于一弯井水处,低吟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听,晚来风急,黄昏时的梧桐细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听,潇潇雨歇,一声长啸,破空而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唐诗宋词,是那高高的秋月,莽莽的大漠;是烟雨江南,征帆片片;是那风起的柳条青青,杨花漫漫;是那晚秋的雨中残荷,梦中的铁马冰河。

美哉,唐诗宋词!微感言:素材运用课内素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课外链接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