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六章测试Word版包含答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成才之路】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综合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读“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2.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A.原始社会人类科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答案】 1.D 2.B【解析】第1题,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各发展阶段并不只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由图可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第2题,原始社会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农业社会人类消耗的主要是生物能源,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工业社会生态问题最为突出。
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有所缓解,但尚未得到解决。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动力。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大气污染加剧②土壤肥力下降③土壤污染严重④水污染严重A.①②B.②③C.①④ D.③④4.“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低碳经济所倡导的是 (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②开发清洁能源③禁止碳的排放④追求绿色GDP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3.A 4.C【解析】第3题,该地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秸秆和薪柴的比重过大,这一方面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另一方面,影响农作物秸秆还田,从而影响土壤的肥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单元测试doc

(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农家乐是农民向城市居民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方式。
读“某地农业经济模式图",完成1~2题。
1。
该经济模式对当地农村的有利影响是()A。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粮食生产B.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C.吸引城市游客,减轻环境压力D.降低资源消耗,解决生活用能2。
为发展农家乐旅游,下列规划不合理的是()A.加强交通建设,改善住宿条件B.大规模营造景点,丰富旅游资源C.挖掘民风民俗,增加休闲情趣D.建设农产超市,方便游客购物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经济模式有利于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第2题,农家乐旅游为生态旅游,不宜大规模营造人工景点。
答案:1、B2、B下图是“我国某地社会可持续发展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该地1985~1995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A。
环境污染水平整体不变B.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C.经济发展指数保持在相同水平D。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4.该地社会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是()A.1985~1990年 B。
1990~1995年C。
1995~2000年 D.2000~2005年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85年到1995年之间,该地经济发展指数不断提高、环境污染指数不断降低,但资源能源消耗指数却基本维持在0、6的较高水平。
第4题,1995~2000年期间,该地的环境污染指数略有提高,但资源能源消耗指数显著下降,经济发展指数也有较大提高,因此该时期是该地社会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
答案:3、B4、C读“某地区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5~6题。
5。
图中不能揭示该地()A.环境问题的表现B。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C.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D.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产生的环境问题6.该地环境问题的实质是()A。
人口问题 B.粮食问题C.资源问题D.发展问题解析:图中没有反映出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环境问题的实质为发展问题。
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单选题
分析下表中的内容,完成以下两题。
1.分析表格中自然资源利用范围和规模、利用方式、利用效率变化的根本原因() A.人口数量的增多
B.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C.资源的不断变化
D.社会的不断更替
右图为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
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
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
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1 / 17。
【名校试题】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单元测试(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测试一、单选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对雨水的拦蓄和利用。
以色列几乎把每一滴雨水都积存起来;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收集和储存雨水,供生产和生活之用;伦敦和芝加哥则利用收集和储存的雨水,满足冲厕所、洗马桶和清洁车辆之需。
完成下面小题。
1. 拦蓄和利用雨水,可以解决的矛盾是()A. 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B. 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C. 不同地区间水资源使用不均D. 农业与工业用水不均2. 解决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是()A. 海水淡化B. 修建水库C. 人工降雨D. 跨流域调水3. 漫画“节水曲”反映了()A. 工业节水B. 农业节水C. 家庭节水D. 水资源的浪费【答案】1. B 2. D 3. C【解析】【1题详解】我国的降雨时间分布极不均,有些地区雨季旱季分明,因此修建水库,在雨季丰水期拦蓄洪水,到了旱季就可利用之前拦蓄的水,以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
故本题答案为B。
【2题详解】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源不足,主要的措施是跨流域调水,D正确;海水淡化适用于海水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地区,A错误;修建水库可以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问题,该地全年降水较少,修建水库不适宜,B错误;人工降雨也需要一定的天气条件,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汽较少,不易实施人工降水的条件,D错误。
故答案选D项。
【3题详解】读图可知,洗衣后的水用来拖地,拖地后的水用来冲厕,因此属于家庭生活中对水的节约利用,故C正确。
4.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中国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两方面B. 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问题已不再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C. 我国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D. 近两年,我国的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工业“三废”排放量在减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中国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问题仍然是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虽然我国经济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不是基本控制,工业“三废”问题仍然大量存在,因此我国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人教版 必修二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全章综合 有答案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二、重点内容 1、计算重力加速度2。
r ,则向心力可以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全章综合(3)v 与ω的关系。
在r 一定时,v=r ω,v ∝ω;在r 变化时,如卫星绕一螺旋轨道远离或靠近中心天体时,r 不断变化,v 、ω也随之变化。
根据,v ∝r1和ω∝31r,这时v 与ω为非线性关系,而不是正比关系。
3、引力常量的意义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可得:G 2r Mm =mr 2)2(T π∴k GMT r ==2234π.这实际上是开普勒第三定律。
它表明k Tr =23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物理量,它仅仅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在实际做题时,它具有重要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
它同样适用于人造卫星的运动,在处理人造卫星问题时,只要围绕同一星球运转的卫星,均可使用该公式。
4、估算中心天体的质量和密度(1)中心天体的质量,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表达式可得:G 2rMm =mr 2)2(T π,∴M =2324GT r π (2)中心天体的密度方法一:中心天体的密度表达式ρ=V M ,V =343R π(R 为中心天体的半径),根据前面M 的表达式可得:ρ=3233R GT r π。
当r =R 即行星或卫星沿中心天体表面运行时,ρ=23GT π。
此时表面只要用一个计时工具,测出行星或卫星绕中心天体表面附近运行一周的时间,周期T ,就可简捷的估算出中心天体的平均密度。
方法二:由g=2RGM ,M=G gR 2进行估算,ρ=V M ,∴ρ=R G gπ435、稳定运行与变轨运行(1)稳定运行:某天体m 围绕某中心天体M 稳定做圆周运动时,始终满足F 引=F 向,即:22GMm mv r r=所以v =r GM ,故r 越大时,v 越小;r 越小时,v 越大; (2)变轨运行:某天体m 最初沿某轨道1稳定做圆周运动满足22GMm mv r r =,由于某原因其v 变大,此时其所需要的向心力2n mv F r =变大,万有引力2GMmF r=引不足以提供向心力时,m 就做离心运动,运动到较高轨道2做稳定的圆周运动,此时v 比原轨道1处的v 小;反之,若在轨道1处v 突然变小时,将会到较低轨道3稳定运行,此时v 比原轨道1要大;三、常考模型规律示例总结 1. 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1)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物体间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连线。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检测卷及答案

第六章综合检测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牧童经济”是英国著名经济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做一个取之不尽的资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土地沙漠化B.大气污染.温室效应D.森林火灾2.下列经济模式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①刀耕火种,毁林开荒②南水北调,发展生产③围湖造田,开垦荒山④发展工业,随意排污A.①②③ B.①③④.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1D 2B【解析】森林火灾不符合牧童经济的特点。
南水北调符合客观规律,不属于牧童经济。
“API”是英文“Air Pllutin Inde”的缩写,意思是空气污染指数。
我国的空气质量周报采用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形式报告。
监测的项目有:总悬浮颗粒物(TSP)或飘尘、二氧化硫(SO)、氮氧化合物(NO)。
总悬浮颗粒物是飘浮在空气中的2尘粒的统称,二氧化硫主要是含硫的煤燃烧造成的,而氮氧化合物主要是汽车尾气产生的。
这两类污染都会造成对人体呼吸系统和眼部的刺激,还会造成酸雨现象。
据此回答3~6题。
3.API的大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但也是与一定的大气状况相关联。
下列大气状况,能促使API增大的是( )A.晴朗微风天气B.大风阴雨天气.空气强烈对流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4.近年,我国北方城市在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TSP)明显偏高的原因主要是( )A.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B 沙尘暴时有发生.春耕播种,土地裸露D.春运高峰,交通流量剧增5.我国下列地区中,由于首要污染物以二氧化硫为主而形成重酸雨区的是( )A.河西走廊B.松嫩平原.四川盆地D.黄土高原6.氮氧化物(NO)的主要和产生的危害分别是( )A.燃烧煤炭、酸雨B.燃烧石油、臭氧层破坏.汽车尾气、酸雨D.空调冰箱、光化烟雾【答案】3A 4B 5 6【解析】晴朗微风天气,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六章 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单元检测题 含答案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下图为某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社会发展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依赖环境,崇拜自然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图示生产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植被破坏②水土流失③酸雨危害④环境污染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016年11月,在第22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积极促成有效机制的建立,确保《巴黎协定》的执行与落实。
2017年6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
据此,完成3~4题。
3.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 ①共同性原则②公平性原则③持续性原则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4.中国政府执行和落实《巴黎协定》,当前我国应采取的可行措施是( )A.减缓工业化进程B.降低城市人口比重C.全面使用新能源D.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下图示意我国地理位置39°N附近某区域。
读图,完成5~6题。
5.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6.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据此,完成7~8题。
7.“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是( )A.经济可持续发展B.社会可持续发展C.生态可持续发展D.文化可持续发展8.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理念的是( )A.退耕还林还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B.扩大地下水开采,满足城市发展需求C.围湖造田,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D.全面关停重化工业,大力治理环境污染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统计资料,完成9~10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精品检测-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模块综合精品检测 Word版含详细解析

模块综合检测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下图示意某国2008年人口结构,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该国( )A.为发展中国家B.人口出生率高C.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D.中老年人口性别比失调2.该国0~4岁的人口数明显多于5~9岁,其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 )A.年龄结构B.性别结构C.生态环境D.移民政策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该国40岁以上人口中,女性人口比例明显大于男性人口比例,即中老年人口的性别比失调,故D项正确;图中年轻人口比重较小,说明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人口出生率较低,可能是发达国家。
第2题,图中20~39岁人口逐年减少,而此年龄段人口是生育年龄段人口,所以他们生育的孩子数量也应相对应地减少,即0~4岁人口数量要多于5~9岁人口数量。
综上分析,年龄结构是导致0~4岁和5~9岁人口数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
答案:1 D 2 A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
下图示意上海各区县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和增长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图中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心城区外来人口减少,周围郊区外来人口增加B.上海外来人口规模呈波状递减C.西、南部郊区外来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部郊区D.上海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由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增4.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规模的变化给中心城区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A.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B.促进第三产业发展C.缓解人地矛盾,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D.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西、南部郊区外来人口增长的幅度大,而东、北部郊区外来人口增长的幅度小。
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有的地方增加,有的地方减少,周围郊区外来人口有增加,也有减少;上海外来人口规模呈波状递增;上海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由中心城区向郊区有增有减。
第4题,中心城区外来人口规模在减少,利于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地矛盾。
A、B项是对人口迁入地的积极影响,D项是对人口迁入地的不利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下图是我国东部两地土地利用现状,读图回答1、2题。
1.若两图都合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土地资源适宜进行立体开发B.甲地地形比乙地平坦C.乙地不适宜发展牧业和渔业D.甲地要继续增产粮食,就要靠扩大耕地面积2.若乙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下列哪种情况可能会出现( )①湖泊调节径流能力下降②洪涝问题更频繁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河口三角洲减小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②④读工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的示意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示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遭到破坏②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③“环境决定论”思想表现最突出④大规模耕作、灌溉使生态系统更稳定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下列符合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的是( )A.我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B.当代人及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C.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暖D.河北省三河市为通州区供应天然气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
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5、6题。
5.对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6.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
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
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
7.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生产活动的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在其本地进行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无论产品与服务在哪里被消费。
“绿水足迹”指产品(主要指农作物) 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对农作物而言是存在于土壤中的自然降水由农田蒸腾的量。
“蓝水足迹”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地表与地下水的总量。
“灰水足迹”指以现有水环境水质标准为基准,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负荷所需要的淡水水量,“灰水足迹”衡量的是生产活动排放水污染物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
读“某年我国部分省区生产活动水足迹组成示意图”,回答8~10题。
8.下列省区中,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最严重的是( )A.北京B.江苏C.山西D.海南9.导致新疆和海南“绿水足迹”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是( )①新疆的农作物以耗水量大的品种为主②海南的年平均气温高于新疆③海南的耕地面积大于新疆④新疆的年降水量小于海南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10.下列措施中,可有效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的是( )①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②跨流域调水③大规模兴修水库,减少地表径流的损耗④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下图为我国某酒精企业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其中虚线部分为传统生产工艺。
完成11、12题。
11.该清洁生产方式的益处是( )①提高土壤肥力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减少产品种类④缩短生产工艺流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2.从接近原料产地考虑,该企业最可能布局在我国粮食主产区( )A.青海省B.河南省C.湖南省D.广东省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
读图回答13、14题。
13.2002~2015年期间,该区域( )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14.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A.经济增长放缓B.人口规模减小C.环保政策变化D.工业生产萎缩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两大新亮点,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
据此回答15、16题。
15.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 )A.先污染,后治理B.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同步进行C.认识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并注意保护D.注重环境保护,达到人类与环境的统一16.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C.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D.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代拆解与再利用产业,几乎100%对回收废弃物资源进行了利用。
下图为江苏扬州静脉产业园产业链基本构架,读图回答17、18题。
17.该产业园区主要目的是解决( )A.工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B.资源利用中的环境污染C.消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D.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18.该园区从国外输入废弃物资源,主要考虑的是( ) A .经济效益 B .社会效益 C .环境效益 D .国家间利益读我国某地区工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完成 19、20 题。
19.下列关于该地区工业的 说法,正确的是( )A .企业因生产联系而集聚B .该地区的工业多属于技 术导向型工业C .硫酸厂是该地区的主导 企业D .该工业多布局在东部沿 海地区20.图示产业链最突出的优势是( ) A .延长电厂产业链,提高其产品附加值 B .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产品竞争力 C .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城市化水平 D .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原经济区规划了六大生态区(如图),到 2020 年,区域森林 覆盖率要从现在的 22%增长到 25%,初步实现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根据材料和图,完成 21、22 题。
21.西部三个山地生态区防治的主要环境 问题是( )A .土地沙漠化B .水土流失C .土壤盐碱化D .大气污染22.除了建立生态区,本区域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途径还有( )A .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梯田改造,减少地 表径流B .河流上游进行梯级开发,有效防治洪涝 灾害C .东部地区推广新型灌溉方式,节约用水D .关停所有有污染的产业,保护环境 二、综合题(共 56 分) 23.(14 分)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报告,全球气候变暖增加的热量 中 64%被海洋表层水(0~700 m) 吸收;相当于人为排放量约 30% 的 CO 2 被海洋溶解而导致海洋酸 化。
当海水的温度、盐度、酸碱 度和透光度等环境因子发生较 大变化时,浅水珊瑚会发生白化 甚至死亡,近二十年已发生了三 次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
下图为 “大气圈碳收支示意图”。
(1)导致近期全球性珊瑚白化 事 件 频 发 的 主 要 原 因 是__。
(2)大气圈与陆地植被、土壤、 海洋之间进行碳交换的主要自然过程有_ 。
(3)每年大气圈中碳的增加量有_ ×1012千克;造成大气圈 CO 增加的人类活动主要是_ 。
(4)除全球气候变暖外,有些人类活动也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为保护珊瑚礁生态系 统 ,可采 取的对策有__ 。
24.(14 分)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为评估农药施用对农业环境的影响程度,某农技推广中心选择生产条件相似,无工业污染的 A 、B 两区进行对比试验。
在作物生长期内,A 区施用农药 2 次,用量 1 259.25 g/hm 2,施用 4 种农药;B 区施用农药 5 次,用量 2 959.05 g/hm 2,施用 7 种农药。
下表为“A 、B 两 区环境质量检测结果”,下图为“A 、B 两区两种农田有益生物密度变化图”。
(1)对照相关标准,分析农药施用对 A 、B 两区水、土环境质量的影响。
__ (2)据试验结果,比较 A 、B 两区有益生物密度的差异。
__ (3)简析 A 、B 两区环境和生态质量差异产生的原因。
__(4)为保护生态环境,在农业生产中应如何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 ___25.(14 分)根据下列材料,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 图。
材料二 智利位于南美西部,是 世界上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其前总统阿连德曾称“铜,就是智利人的工资”。
从2007年开始,日本数家著名的国际铜业公司逐渐加大了对智利中北部铜矿开发投资,将资源开采和深加工工业形成统一体系。
(1)试评价智利在铜矿开发方面的有利条件。
__(2)大量的铜矿开采会对图中甲河流域带来哪些负面影响?__(3)近年来日本对智利铜矿开发投资逐步加大,对智利来说有利有弊,试加以分析。
__26.(14分)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东南沿海某行政村总人口2 750人,其中70%外出就业生活。
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中 60岁以上占36%。
近年来,该村农业的总产值与收入有下滑趋势,家庭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源自外出务工。
材料一左图为“某村等高线地形及立体农业示意图”,右图为“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
(1)该村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特征有__ 。
(2)分析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__(3)指出该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__(4)依据当地资源利用状况,为振兴该村经济可积极拓展的产业有_ 。
第六章测试卷[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44 分)下图是我国东部两地土地利用现状,读图回答1、2 题。
1.若两图都合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土地资源适宜进行立体开发B.甲地地形比乙地平坦C.乙地不适宜发展牧业和渔业D.甲地要继续增产粮食,就要靠扩大耕地面积2.若乙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下列哪种情况可能会出现( )①湖泊调节径流能力下降②洪涝问题更频繁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河口三角洲减小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②④答案 1.B 2.C解析从结构图可知,甲地以耕作业为主,乙地以林业为主,且利用合理,则甲地地形较平坦。
乙地扩大耕地,会造成水土流失,生物物种减少,洪涝灾害多发,三角洲沉积速度加快。
读工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的示意图,完成3、4 题。
3.关于图示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遭到破坏②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③“环境决定论”思想表现最突出④大规模耕作、灌溉使生态系统更稳定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下列符合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的是( )A.我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B.当代人及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C.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暖D.河北省三河市为通州区供应天然气答案 3.A 4.A解析由图可知,这一阶段人类从自然界获取大量物质和能量,同时向自然界排放大量的废弃物,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