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人教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练习题

合集下载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同步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同步习题(含答案)

《饮酒》同步练习一、解释下列词语:1.结庐: 2.喧:3.君: 4.心远地自偏:5.悠然: 6.辨:7.忘言: 8.相与还:二、根据提示写句子。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与陶渊明的“ , ”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 。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 。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

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饮 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 .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 .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

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答: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答: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答: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达标一、1.结庐:建造房屋。

庐:简陋的房屋。

2.喧:吵闹的声音。

3.君: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文中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4.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完整word)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

(完整word)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共8题;共16分)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白头搔(ná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B.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chóng)鼓寒声不起。

C. 折戟(j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zhāo)D. 闻天语,殷(yīn)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 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

C. 锋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问君何能尔(如此,这样)B. 浑欲不胜簪(简直)C. 自将磨洗认前朝(拿,取)D. 九万里风鹏正举(举起)4.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B.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C.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D.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5.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对偶)B.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夸张、比喻)C.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比喻)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对偶)6.对句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大意:相见的时候十分痛苦,离别的时候更加痛苦,风轻轻吹抚,百花已经凋零。

B.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大意:仙山离这儿本不太远,青鸟啊,你何不多多地飞来探望呢。

C.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大意:秋色无边军号响连天,深紫的暮色犹如边塞将士的鲜血。

D.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大意:为报答君王的厚爱,手把宝剑自刎而死。

7.对《饮酒(其五)》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诗词五首》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诗词五首》同步练习

24 诗词五首【课前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燕.脂()提携.()折戟.()嗟.日暮()2.3.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B.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课堂检测】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1.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诗句画面。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春望》内容,说说诗题中“望”字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写出《雁门太守行》中两处典故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把《赤壁》中“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东吴之地终属曹”好不好?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清照的《渔家傲》被清朝词评家黄了翁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练习含答案

(1)晴川历历汉阳树,。

(2),白云千载空悠悠。

(3),烟波江上使人愁。

(4)诗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5)诗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6)诗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7)诗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选择题:(9分)1、下列对《野望》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应该是白描手法)(3分)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对《黄鹤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不是想象)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8分)(1),水面初平云脚低。

(2),绿杨阴里白沙堤(3)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描写所见早春景象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四、选择题:(6分)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2017版人教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练习题

2017版人教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练习题

《饮酒》一、选择。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

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

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

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语文版】2017年秋八年级上:第17课《诗词五首》原创测试题(含答案)

【语文版】2017年秋八年级上:第17课《诗词五首》原创测试题(含答案)

17诗词五首01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挂罥.(juàn)塘坳.(ào)突兀.(wù)鸡黍.(shǔ) 羌.管(qiāng) 人不寐.(mèi)场圃.(pǔ) 唇.焦(chún)2.下面对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忍.能对面为盗贼(狠心)B.安.得广厦千万间(怎么)C.还来就.菊花(靠近)D.休将白发唱黄鸡..(农民散养的土鸡)(解析:D项中的“黄鸡”指代时光流逝。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D)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D.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4.根据提示填写古诗文。

(1)心系天下是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2)陆游的《游山西村》中饱含哲理的一句诗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壮志未酬、思念故乡的心情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苏轼在《浣溪沙》中发表感慨,表明作者虽身处困境但仍力求振作的句子是: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5.下列各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C )A.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B.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6.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过故人庄》中诗人去的地方是农庄,诗中写的是田园风光。

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也是农事,因此本诗可以称作是一首田园诗。

B.《浣溪沙》上阕写景,描绘了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

而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应了“鸟鸣山更幽”一说,更突出了画面的静谧。

C.《渔家傲秋思》上阕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阕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整首词表现了将士们思乡的哀怨以及渴望归家之情。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练习题 附加答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练习题 附加答案

诗词五首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中的“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中的“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①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②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③去。

【注释】①星河:银河。

②谩有:空有。

③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前两句所写的梦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下阕哪两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1.示例:诗人触景生情,花鸟原本能愉悦心情,但因感时而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诗人“感时”“恨别”之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试题(含答案)

试题一、基础达标1.看拼音,写汉字。

gāo xǐ wēi h uī东()()倚下采()落()hóu jīng h uāng()骑()门大()2.下面对《渡荆门送别》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下面关于《黄鹤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4.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1)《黄鹤楼》中用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中描写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渡荆门送别》中含蓄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一、选择。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

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

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

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5、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

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6、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

B“心远地自偏”句用得极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想要离开喧闹的尘世,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C“采菊东篱下”写作者酷爱菊,常常在住处周围种上菊花,颇为后人称道。

D全诗语言朴实含蓄,写得很有特色,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二、按要求默写。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2、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3、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4、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5、表明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6、寓情于景,道出了诗人隐居后欣慰之情的句子是:7、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填原文)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8、诗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三、赏析。

1、诗的三,四句道出全文的主旨,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2、全诗朴素而形象的表现了陶渊明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3、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

请你说说为什么。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5、阅读此诗,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来。

6、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境?7、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春望》1.诗中点明时间和地点的句子是,。

2.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3.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4.《春望》抒发了诗人,的痛苦心情。

5、“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6.“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

颔联移情于花鸟,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诗人杜牧和合称“小李杜。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渔家傲》从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

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景,景象:_____;感觉:________;气势:__________。

2.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

以此表现作者________。

3.最后三句回答天帝的问话:“_______”,交代______,借此表现诗人________。

4.李清照是_______派的代表作家,但这首词的风格却十分________。

5.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4分)6.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

(4分)7.“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8.“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9.近代学者粱启超评价这首词曰“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请作具体阐述。

(4分)【】、选择。

1、A2、B3、B4、C5、B6、A二、按要求默写。

1、心远2、“心远”或“悠然”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7、心远地自偏8、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三、赏析。

1、远离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厌弃世俗,陶醉自然。

3、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4、悠然(悠闲)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5、略。

紧扣诗意,写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6、悠闲淡远,静穆恬适的心境(恬静、恬淡、愉悦、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心境)。

7、心远地自偏【【】答案一】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乡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3.“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

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4. 触景伤怀、忧国思家5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 6.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7,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战祸之长, 家书难得8。

细节描写忧国思家.9望,国都,草木,花鸟10.国都长安国家;战乱;相当于;简直;能承受【【】答案十】1. 毁坏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铠甲,战衣(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号角晚霞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一样,夜色中浓艳得近似紫色抵达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君王2.《李贺诗歌集》李贺唐代诗鬼长吉李白、李商隐浪漫主义诗人3.夸张。

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守军威武雄壮。

视觉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援军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典故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4.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交战的地点,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苦战的场面5.白天黄昏前半夜金色胭脂色紫红色黑色(黑云,黑夜)秋色(黄)玉白色(玉龙)6.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答:咏史诗。

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答:不好。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周瑜李商隐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1【】.海天相接船摇帆舞,星河欲转磅礴豪迈 2.怀才不遇的感慨3.殷勤问我归何处?海上仙山是自己的归宿追求自由光明的渴望4.婉约豪放5.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

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6.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

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意境(壮美)1分、风格(豪放)1分,结合写景分析(一两处即可,不必面面俱到)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7.“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嗟”“谩”二字的神态各1分,伤时、怀己两方面的感情各1分)8(1)比拟(拟人)。

(1分)由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

(1分)9(3)此词充满了苏辛词豪放之气。

(2 分)此词气度恢宏,格调雄奇,一扫《漱玉集》婉约风格。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