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教案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

垓下之战》教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文本,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语法现象,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学会鉴赏细节的运用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3.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对人物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
学习重点1. 文言知识的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2. 细节的运用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蒲松龄有一副励志名联: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那么上联说的是谁的事情呢?讲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 ,带领义军灭亡暴秦的故事。
当项羽实现大志,登上功业的巅峰,获得人生的极度辉煌时,鸿门宴之后政治军事形势急转而下,他很快就由一颗耀眼的巨星转化为急速消逝的流星,被他的对手刘邦取而代之。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垓下之战》,来一探究竟。
二.相关资料1.人物简介项籍(前 232-前 202),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中华史上的战神。
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人称西楚霸王。
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崛起,举兵反秦。
三年,征伐九州,一统天下。
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 ,权同皇帝。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神话。
2.作品简介《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楚汉纷争、垓下之战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经历,情节生动,形象鲜明。
3.时代背景鸿门之宴拉开了项、刘楚汉相争的序幕,项、刘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政权争夺战。
项羽在鸿门宴后进入咸阳,烧杀抢掠后又东归,分封天下诸侯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 ,不久又派人击杀楚怀王。
高中语文_垓下之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霸王别姬》导入课文。
滚滚乌江东逝,汇成一段历史。
公元前202年,一头雄狮在这里倒下,汉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脚步,一路奔跑。
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难慰一腔热血;拔山盖世,壮歌一曲尽抒万丈悲情。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垓下古战场,一起来感受悲壮的历史故事。
二、出示学习目标1.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 学会多角度运用课本素材。
三、1、检查回顾上节课知识点。
(大屏幕显示,学生回答。
)2、整体感知,回顾梳理文章结构内容:3、本文描绘了垓下之战的哪几个情节?用四字短语概括出课文共写了几个场面。
四、合作探究探究一:三个场面分别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学生分组讨论,并板书,完成下面图表。
小组发言,教师点拨补充。
)探究二:项羽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什么?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探究三:项羽的悲剧对我们有哪些人生启示?五、【拓展提高】•从话题中任选一个话题或自选话题运用项羽的材料写一个200字议论文语段。
•要求:1、论点鲜明集中• 2、论据分析要紧紧围绕论点展开。
▪参考例文:(大屏幕展示)▪优秀作业展示▪六、教师小结课堂,展示诗作。
学情分析《垓下之战》的文字比较浅显,这就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与项羽对话、与司马迁对话,这就需要“通感情”,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分析这种体验和分析,又需要对文本中诸多的细部进行细致的品味。
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本课试图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多注重“言”而忽略“文”的套路,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重构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学生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探究、合作学习。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引导、点拨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
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鸿门宴教学设计第四课时

项羽不肯过乌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教师针对每个场景设计一些问题,用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
教师对学生朗读给予指导。
在引导学生得出较为客观全面的评论后,课件显示项羽在三个场景中体现的性格特征。
认真讨论,积极探究,在交流中进行思想碰撞,加深领悟。
四、深入探究
全面认识
(8分钟)
文中对项羽的性格缺陷的描写不是很多,本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项羽的性格。
学习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概括。
三、品读研讨
赏析项羽
(15分钟)
任务:在这三个场景中勾画出你认为精彩之处,反复诵读品味,然后任选一处赏析项羽的性格特征。
形式:以各小组讨论交流并展示,不足之处教师点拨。学生每赏析一处时,都要求学生朗读原文,重点赏读《垓下歌》。
教师对学生的评论进行总结归纳。
设计问题:《垓下歌》抒发的是什么感叹?
评价导入,引起学生对《鸿门宴》中项羽性格的回顾,又开门见山进入本课学习。
动用已有的评价认识,积极获得情感体验,进入文本学习。
二、初读课文
梳理情节
(8分钟)
学生对照翻译,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分别描写了哪三个场面?
(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课件显示重要字词读音,提醒学生注意积累;
引导学生概括表达。
学生进入文本,尽快理清思路,对全文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开阔视野
(8分钟)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项羽的故事;
教师出示多人对项羽评价的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评价。
资料:李清照《夏日绝句》、杜牧《题乌江亭》、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教师引导学生从资料中读出新的体验和认识,从整体上评价项羽。
垓下之战教案

垓下之战【学习目标】1.通过梳理检测的方式,辨清熟记“属”“乃”的常用意义及用法。
2.通过分析项羽形象,进一步了解掌握《史记》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通过评价项羽性格与命运,初步感知悲剧美。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课本、学案、积累本【活动一】学习成果汇报(课前小测)通过课前小测展示学习成果。
一个实词、一个虚词(学生做小卷,同桌交换批改,抽背)我们刚才“通过梳理检测的方式,辨清熟记“属”“乃”的常用意义及用法。
”完成了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习目标(投影1)齐读本节课另外两个学习目标。
(投影1)导入:在色彩斑斓、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可谓是最为悲壮的英雄。
两千多年来人们在他身上倾注了太多复杂的情感。
他的豪气、侠气、义气、骨气俨然化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符号审美符号镌刻在中华文化的丰碑之上。
今天就让我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次走进《垓下之战》,去看一看太史公笔下那个有血有肉、鲜活饱满的项羽是怎样炼成的。
【活动二】走进文本,初识悲剧美。
(3、4、5段)鲁迅先生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说它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史学价值求“真”,文学价值求“美”。
也就是说,在《史记》中存在两种叙事方式:为了求真的历史叙事和为了求美的审美叙事。
(投影2)首先让我们看看在3、4、5段中有哪些历史叙事,老师做了一个整理,一起来读一读。
(投影3)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于是项王直夜溃围南出。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
至阴陵,迷失道,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围之数重,项王无所惧,力战,所当无敌。
汉军欲得封赏,不退,项王持短兵接战,杀汉军数百人,身亦被十余创,自度必死,以头赠故人,乃自刎而死。
同学们看我这个缩减版和原文版相比,原文版多了什么?(投影4、5、6)D3中多了霸王别姬情节,多了一首《垓下歌》D4中多了一场突围之战(快战)D5中多了与乌江亭长的对话和那条小船这些多出的情节文字就是审美叙事的文字。
高中语文_垓下之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词类用法以及特殊句式2.赏析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3.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一、导入新课蒲松龄有一副励志名联,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讲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那么上联是什么,说的又是谁的事情呢?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讲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带领义军灭亡暴秦的故事。
当时项羽登上功业的巅峰,获得人生的极度辉煌。
但鸿门宴之后,形势急转而下,他很快就由一颗耀眼的巨星转化为急速消逝的流星,被他的对手刘邦取而代之。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垓下之战》,来一探究竟。
二、研究探讨、一1、“项王被围垓下”一段的叙述有何作用?答:①写项王被汉王和各路诸侯围困垓下,突出处境危急;②为下文四面楚歌及战争场面渲染悲凉气氛,为项王的失败作铺垫。
2.“诀别虞姬”一段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简要分析。
答:语言描写、动作(细节)描写。
\一曲慷慨激昂的《垓下歌》仿佛如听其声,连用惊、起、饮、歌、泣等动词,仿佛如见其人。
\作者用语言、动作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多情善感、有血有肉的末路英雄形象。
三、思考:当项羽大军被围垓下,军情何等急迫!作者为何用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表现项羽儿女情长的一面,凸显其人格魅力,增强其悲剧色彩。
研究探讨、二一、在东城快战中,司马迁用形象生动的文笔重点为我们塑造了英雄的项羽,他怀着怎样的感情为我们刻画其英雄形象的?分析东城快战①目标明确:溃围、斩将、刈旗②军事谋略得当:疑兵之计----28人四向、期山东三处分散汉军兵力部署弄不清项羽何处,易于突围③有利地势:高处④超强战斗力成效显著二、司马迁是如何刻画他心中的项羽的?作者浓墨重彩地正面、侧面和细节描写了项羽的英勇善战。
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神威凛凛,气势迫人斩汉一将。
垓下之战说课

高二语文
张艺
一、说教材
《垓下之战》选自高中鲁人版选修教 材《史记》的第五单元,该单元的主 题是“英雄悲歌”。而选文不仅是一 篇典范的文言文,也向我们展示了西 楚霸王项羽英雄末路的豪情。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准确翻译较难 语句 过程与方法:分析项羽人物 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项羽 的悲剧中得到人生启示
板书设计
垓下之战 场面 人物形象 人生启示 霸王别姬 :多情 东城快战 : 英勇善战 等待花开 恃勇自负 善于自省 乌江自刎 : 重义、知耻、 仁爱
作业 给项羽写一副对联 阅读《项羽本纪》
教学重点
巩固基础知识 把握项羽人物形象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点拨法、引导法 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勾 画圈点 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屠洪纲《霸王别 姬》 (二)落实基础:板演翻译句子 (三)整体感知: 本篇课文包括哪几个重要场面 (四)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项羽人物形象 (五)拓展延伸: 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设计】_语文_高中_垓下之战.doc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把握文意,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常识,落实翻译,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能对历史人物形成自己的看法。
3.鉴赏文本中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鉴赏人物形象,探究性格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垓下之战)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赞扬了项羽,今天我们要学的文本,却是为项羽唱出的一曲英雄悲歌。
二、明确教学目标(投影)三、检查预习(出示投影)检查预习1.词类活用乃引兵解而东归汉欲西归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项王军壁垓下亦足王也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令诸君知天亡我马童面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2.常见实词乃引兵解而东归松弛(形容词)乃引兵解而东归带领(动词)张良、陈平说曰劝说(动词)汉王复入壁营垒(名词)诸侯不从约遵从(动词)其不至固宜应该(动词)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靠近(动词)举九江兵发动(动词)诣项王往(动词)超过(动田父绐欺骗(动期山东为三约定(动项王身亦被十余受(动顾见汉骑司马吕马回头(动即不能,事未可知假使(连则楚易败就(承接连请今进请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表敬副虞兮虞兮奈若你(代莫能仰没有谁(无定指代然今卒困于可是(转折连然今卒困于终于(副江东虽虽(转折连特殊句式此天亡楚之时此项王君王能与共天使各自为随刘贾、彭越皆会项王军壁垓乃陷泽故以鲁公礼葬项王然今卒困力拔山兮气盖今可立致也 到来(动词)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几(数词)3.常见虚词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趁看(介词)我何渡为 5. 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一十八骑。
四、 赏析项羽悲剧英雄的形象,能对历史人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并紧跟''达标训练1”,见投影) 1、霸王别姬,?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提示学生逐句解读垓下歌,并让学生注意本段对项羽动作的描写) 力拔山兮气盖世:回忆往昔辉煌,自信,孔武有力。
高中语文_垓下之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品味精彩语段。
2、通过分析细节和场景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3、感悟悲剧英雄项羽对自己的启示。
学习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味精彩语段,分析细节和场景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感悟悲剧英雄项羽对自己的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有一位英雄,淳朴率真,光明磊落;有一位英雄,所向无敌,勇冠三军;有一位英雄,知耻重义,铁血柔情。
尽管他失败了,他的一生,也是一首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的史诗。
这位英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曾经写过唯一的一首慷慨激昂的诗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为什么会对项羽如此崇敬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垓下古战场,一起来感受一下悲壮的历史故事。
二.朗读课文,概括情节问:本文描绘了垓下之战的哪几个情节?这些情节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情节: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作用: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刻画人物形象,深入揭示主题。
三.品味细节,感受人物主要是通过同学们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最打动自己的细节和场景来感受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
1.品读探究霸王别姬一节,感知人物性格。
明确:霸王别姬一节包括两个层次:①项王被围垓下,四面楚歌,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②项王诀别虞姬,慷慨悲歌,表现英雄末路,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可抓住“可奈何”“奈若何”得出:穷途末路。
《垓下歌》诵读指导:昔日西楚霸王今日被围垓下听到四面楚歌,面对托身无所的人生末路和无处安置的爱人宝驹的,他不禁潸然泣下慷慨悲歌。
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复杂的,文中的一个“泣”字极其传神地表现了这种难言的情感。
“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此情此景感人至深。
可以看出项羽是个多情重义的本色英雄。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有感情朗读:读出对往昔岁月的痛苦追忆,读出英雄失路托身无所的痛苦与悲情.读出诀别最爱的断肠与无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垓下之战》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学会鉴赏细节的运用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3、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对人物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人物简介项籍(前232-前202),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著名军事家、战略家。
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
人称西楚霸王。
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崛起,举兵反秦。
三年,征伐九州,一统天下。
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神话。
2、时代背景鸿门之宴拉开了项、刘楚汉相争的序幕,项、刘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政权争夺战。
项羽在鸿门宴后进入咸阳,烧杀抢掠后又东归,分封天下诸侯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不久又派人击杀楚怀王。
刘邦被项羽分封到蜀地为汉王,仅三个月就率先引发了楚汉战争,并于公元前205年春率50万军队东伐项羽。
虽屡遭败困,但均得逃脱,并用反间计除去项羽身边的范增。
公元前203年,刘、项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议和罢兵后,刘邦又违约击楚。
几经反复,项羽不断被削弱,终于在公元前202年,被刘邦主力和诸侯联军合力包围于垓下。
项羽在悲歌别姬后,率仅28骑残部,与数千汉军展开了生平最后一次“快战”,最终自刎于乌江。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阳夏.垓.下睢.阳榖.城名骓.数阕.麾.下绐.曰刈.旗辟.易披靡.瞋.目4、解释下列加点字养虎遗患:四面楚歌:举.九江兵诣.项王今可立致.也吾闻汉购.我头千金期.山东为三处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骓不逝.兮可奈何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一、自主探究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
(1)通假字楚兵罢.食尽辟.易数里(2)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而信、越之兵不会..古义:今义:没有能力做某事。
期山东..为三处古义:今义:山东省。
江东虽小,地方..数千里古义:今义:某一区域。
(3)一词多义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其不至固.宜以.与彭越/以.舒屠六今日固.决死以.故汉追及之.臣有船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乃.分其骑以为四队汉军乃.觉之乃.有二十八骑.不愧于心乎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以故汉追及.之.其死,鲁最后下(4)常见虚词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即.不能,事未可知也愿为.诸君快战请.今进兵莫.能仰视然今卒.困于此(5)词类活用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项王乃复引兵而东.止.军,与淮阴侯……期会天亡.我/怜而.王我(6)特殊句式此天亡楚之时也/此项王也君王能与共天下/乃陷大泽中然今卒困于此我何渡为2、本文着重描述了垓下之围中的哪些场面?二、合作释疑1、本文塑造的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2、项羽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什么?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三、拓展延伸项羽不是帝王,但司马迁却把他编在“本纪”之中,从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于项羽的情有独钟。
正面描写他“兵法及斩将搴旗之功”,“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充分表现项羽的英武神威。
这既是对英雄的再现,又是对英雄的礼赞。
但项羽在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下面四种看法你认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1)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2)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3)李清照《夏日绝句·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4)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四、当堂检测1、下列加点的词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垓.下(hái)麾.下(huī)歌数阕.(què)B、睢.阳(suī)辟.易(bì)骓.不逝(zhuī)C、榖.城(gǔ)绐.曰(tái)舣.船(yǐ)D、阳夏.(jiǎ)刈.旗(yì)自度.(dù)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一项是()A、诸侯披糜四面楚歌B、揉践面目养虎遗患C、骏马自刎慷概悲歌D、深堑溃围瞋目而叱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王军壁.垓下壁:筑营垒。
B、持短兵.接战兵:兵器。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D、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属于。
4、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左右..千里..皆泣,莫能仰视B、江东虽小,地方C、吾知公长..者D、我何面目..见之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B、①汉军至,无以..为乐,请以剑舞..渡②军中无以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D、①乃.令骑皆下马步行②乃.自刎而死6、语句翻译(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垓下之战》学案参考答案课前预习3、阳夏.(jiǎ)垓.下(gāi)睢.阳(suī)榖.城(gǔ)名骓.(zhuī)数阕.(què)麾.下(huī)绐.(dài)曰刈.(yì)旗辟.易(bì)披靡.(mǐ)瞋.目(chēn)4、养虎遗患:比喻纵容恶人,给自己留下后患。
四面楚歌: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举.九江兵发动(动词)诣.项王往,此指逼近(动词)今可立致.也招致/来到(动词)吾闻汉购.我头千金悬赏征求(动词)期.山东为三处约定(动词)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回头看(动词)骓不逝.兮可奈何奔驰(动词)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遭受(动词)一、自主探究1、(1)通假字通“疲”疲惫辟.易数里通“避”退避(2)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不会..古义:没有来会合。
山东..古义:山的东面。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3)一词多义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用在方位词后(助词)其不至固.宜固然/本来(副词)以.与彭越/以.舒屠六把/拿、用(介词)今日固.决死一定(副词)以.故汉追及之因为(介词)今独.臣有船只有(副词)灌婴以.五千骑追之率领(动词)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于是,就(连词,表顺承)汉军乃.觉之才(副词)乃.有二十八骑只(副词).不愧于心乎难道(副词)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以及(连词)以故汉追及.之赶上(动词)及.其死,鲁最后下等到(介词)(4)常见虚词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趁着(介词)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假使(连词)愿为.诸君快战给(介词)请.今进兵请允许我(表敬副词)莫.能仰视没有谁(不定代词)然今卒.困于此最终(副词)(5)词类活用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在夜里,名词作状语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向东,名词作状语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称王,名词作动词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往东走/名词作动词止.军,与淮阴侯……期会使……停止天亡.我/怜而.王我使……灭亡,使动用法(6)特殊句式此天亡楚之时也/此项王也判断句君王能与共天下/乃陷大泽中省略句然今卒困于此状语后置我何渡为宾语前置2、三个场景:诀别虞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二、合作释疑1、提示:霸王别姬:“惊”“起”“饮”“歌”“泣”等描写,英雄末路、儿女情长。
东城快战:溃围、斩将、刈旗,骁勇善战、有勇无谋。
自刎乌江:“笑曰”“吾为若德”“自刎而死”,知耻重义、宁死不辱。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塑造了一个骁勇善战、多情仁爱、知耻重义却又恃勇自负的悲剧本色英雄。
2、提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①战略错误——“背关怀楚”即放弃关中险要之地,而回到楚地,建都彭城,使刘邦得富饶之地以养精蓄锐,并最终灭了项羽。
②政策错误——放逐义帝分封诸侯,这是违背当时求统一、重集权的历史大势的,故而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并最终联合起来逼得项羽乌江自刎。
③性格错误——“自矜功伐”、“欲专以力征经营天下”。
项羽一生自矜武功,并企图以武力经营天下。
项羽长期征战,滥杀无辜,恃勇逞强,巨鹿之战后,项羽坑杀秦兵士卒二十万,后占领秦咸阳又一把大火烧了阿房宫,激起了百姓的不满。
残暴嗜杀,因此失去民心,导致最终失败。
三、拓展延伸示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在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他选择了留在乌江江畔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材料概述),生命只为了轰轰烈烈的战斗,面对失败,他不会忍辱偷生,卧薪尝胆。
他可以正视失败,但绝不会屈服,即使命运无可改变,他也要斗争到底,让生命燃烧到最后一刻。
这种始终不屈的气概让我们看到一个傲骨铮铮的英雄(人物形象)。
就算明知前方是失败,是死亡,也绝不妥协屈服,这才彰显英雄气概,男儿本色(评价)。
四、当堂检测1、答案:B(“垓”应读“gāi”,“绐”应读“dài”,“度”应读“duó”。
)2、答案:D(糜——靡,揉——蹂,概——慨)3、答案:D(“属”这里应解释为:连续,引申为跟随。
)4、答案:D5、答案:A (两个“而”分别表转折和顺承)6、(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好处送给你吧。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3)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