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重点
方剂重点

一.现存最早的一部著作是<五十二病方>,283方;《伤寒杂病论》323方,方书之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88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典;金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20方,方论专著之首创者;明代朱木肃的《普济方》61739方,最大方书;《黄帝内经》13方,方剂理论的奠基书《中医方剂大辞典》96592方,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方剂工具书;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方剂组成分类:大小缓急奇偶复;按公用分类: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二.1.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斟酌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
2.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三.方剂与治法:1.治法是指导遣要组方的原则。
2.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重要手段。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四.1.组方原则:君药: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佐制药用以消除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乘作用的药物;使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达于病所的药物,调和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2.意义:是主方的一种模式,它能使主方用药有主有次,重点突出全面兼顾,用药准确,针对性强,多而不杂,少而精要,提高处方用药治疗。
3.成方变化:a.药味的增减变化(佐使药的增减:随证加减;臣药的增减:配伍变化)b.药量的增减变化(量变,质变)c.剂型变化—用于病情的轻重缓急等。
五.1.解表剂:凡以解表药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于治疗表证的方剂。
(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2. 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据有通便泻下攻积逐水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方剂重点

方名功用主治证治要点方歌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麻黄汤辛温发汗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身热,汗出恶风,舌淡苔白,脉浮缓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和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兼里热恶寒发热,寒多热少,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蠲饮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证咳嗽,身热不甚,口不渴或微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黄杏仁甘草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喘急,苔薄白或黄,脉数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败毒散益气解表散风祛湿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证憎寒壮热,头身重痛,无汗,脉浮重取乏力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瘟疫伤寒并痢疾,扶正驱邪有奇功。
泻下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苔黄,脉实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
温脾汤温补脾阳攻下冷积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证腹痛便秘,手足不温,畏寒喜热,苔白,脉沉有力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麻子仁丸润肠泻热行气通便肠胃燥热之便秘症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微黄,脉细涩。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确。
方剂重点

1. 汤剂的创始人是伊尹,著《汤液经方》我国最早的方剂专书是《五十二病方》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其书称之为“方书之祖”,其方称作“经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方书“《太平圣惠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成药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指导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七方之说”源于《黄帝内经》,以病证分类方剂要首推《五十二病方》。
2.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和白芍在方中的作用是调和营卫。
3.写出体现下列治法的方剂:透营转气---清营汤,扶土抑木---逍遥散,苦寒直折---黄连解毒汤,烧灰存性---十灰散,清上泻下(以泻代清)---凉膈散,増水行舟---增液承气汤逆流挽舟和通因通用---败毒散,釜底抽薪、急下存阴、通因通用、寒因寒用---大承气汤,脾约便秘---麻子仁丸,辛开苦降---半夏泻心汤,回阳救逆---四逆汤,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发热)、小建中汤(虚劳发热)热因热用---小建中汤。
壮水制火---六味地黄丸,阳中求阴---左归丸,滋水涵木、佐金制木、培土抑木---一贯煎,阴中求阳、少火生气---肾气丸,火郁发之---普济消毒饮(柴胡、升麻二药体现火郁发之)、清胃散,4.具有典型主治证的方剂普济消毒饮主治:大头瘟,组成中黄芩、黄连用酒炒。
半夏厚朴汤主治梅核气。
地黄饮子主治瘖痱。
甘麦大枣汤主治脏燥。
苏合香丸主治寒闭证。
瓜蒌薤白白酒汤主治胸痹。
苏子降气汤主治上实下虚之喘咳证。
镇肝熄风汤主治类中风。
养阴清肺汤主治白喉。
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平剂---银翘散。
下焦蓄血证---桃核承气汤,下焦蓄水证---五苓散,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十灰散。
热入营分证---清营汤(身热夜甚),热入血分证---犀角地黄汤(身热谵语),热入阴分---青蒿鳖甲汤(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脾虚湿盛之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虚肝强之泄泻---痛泻要方;脾肾虚寒之久泻久痢---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四神丸。
方剂重点

1.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君药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
臣药桂枝,解肌发汗,温通经脉。
佐药杏仁,降气平喘。
佐使药炙甘草,助麻杏之宣将,缓和麻桂相和峻烈之性。
2.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
3.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比较。
相同点:辛温解表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不同点:麻黄汤,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并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之表实证。
桂枝汤,桂勺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合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风发热而有汗出之表虚证。
4.小青龙汤,麻黄、桂枝、细辛、干姜、五味子、芍药、半夏、炙甘草。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里饮证。
5.银翘散,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穗、淡豆豉、苦桔梗、芦根、竹叶、生甘草。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6.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苦桔梗、生甘草、苇根。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8.败毒散,羌活、独活、川穹、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人参、炙甘草、生姜、薄荷。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9.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峻下热结。
用法:水煎,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脘腹痞满,腹痛据按,甚或潮热谵语,舌苔黄造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
方解:君药大黄,苦寒通降,泄热通便。
臣药芒硝,咸寒润降,软坚润燥。
佐药厚朴下气除满,枳实行气消痞。
10.温脾汤,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
方剂学重点(全)

方剂学重点(全).编辑doc 方剂学——重点疑点难点笔记(后附常考题型)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二、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五、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第一部中成药典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六、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儒门事亲》以汗、吐、下三法攻邪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辨析补益脾胃之法.编辑doc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七、明代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方剂重点完整版

方剂组成功用主治1.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大枣、生姜、炙甘草【桂枝:芍药=1:1】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小青龙汤: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喘,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疲,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止嗽散:组成: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陈皮、炙甘草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咽痒,咳痰不爽,舌苔薄白,脉浮缓。
辛凉解表银翘散:组成: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牛蒡子、竹叶、荆芥穗、淡豆豉、苇根、生甘草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桑菊饮: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苇根、甘草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咳逆气急,甚则鼻煽。
扶正解表败毒散:组成:羌活、独活、川芎、柴胡、桔梗、枳壳、前胡、茯苓、甘草、薄荷、生姜、人参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胸膈痞满。
“逆流挽舟”麻黄细辛附子汤组成:麻黄、附子、细辛功用:助阳解表主治: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预寐。
方剂学复习重点

方剂学复习重点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1.现存医书中,最早记载方剂的是《五十二病方》
2.“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普济方》
5.“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6.汤剂:优点:①吸收快②迅速发挥药效③便于临证加减
缺点:①携带储存不便②口感差
7.散剂:优点:①制作简单②吸收较快③节省药材④便于服用、携带
缺点:①口感较差②不便于临证加减
8.丸剂:优点:①药效持久②节省药材③便于服用、携带
缺点:①吸收较慢②不便于临证加减
9.
10.方药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1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
的药物
1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并或兼证起治
疗作用的药物。
13.佐药:①佐助药:协助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②佐制药: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或减轻或消除君、臣药的毒性
③反佐药: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4.使药:①引经药:引方中诸药达病所的药物
②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15.方剂的变化:①药味加减②药量加减③剂型更换
19.龙胆泻肝汤:
52.桃核承气汤:
71.五苓散:
72.苓桂术甘汤:。
方剂考试重点

方剂考试重点【名词解释】1.七方;2.十剂;3.君药;4.逆流挽舟法;5.大承气汤;6.增水行舟法;7.和解少阳法;8.痛泻要方;9.辛开苦降法;10.清营凉血法;11.凉膈散;12.理中丸;13.开窍“三宝”;14.玉屏风散;15.辛凉平剂;16.生化汤;17.刚柔互济法;18.滋阴熄风法;19.镇肝熄风法;20.滋阴润燥法;21.燥湿化痰法;22.培土生金法;23.清肝宁肺法;24.阳和汤;25.温经汤;26.补气生血法;27.复元活血汤;28.金锁固精丸;29.四神丸;30.补火生土法;31.汤剂;32.鸡鸣散;33.透热转气法;34.升阳举陷法;35.扶正解表法;36.釜底抽薪法;37.凉血散血法;38.通因通用法;39.滋水涵木法;40.回阳救逆法;41.三补三泻;42.消食导滞法;43.健脾消食法;44.温补命火法;45.八法;46.补气托毒法;47.汗法;48.温下剂;49.反佐药;50.使药。
【参考答案】1.七方,是方剂分类方法之一。
首见于《内经》,即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类不同的方剂。
2.十剂,是方剂分类方法之一。
始于北齐徐之才《药对》,指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方剂。
3.君药,方剂基本结构之一。
即指方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
4.逆流挽舟法,是治疗方法之一。
指用败毒散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仍由里出表而愈,如逆水中挽舟上行之意,故称逆流挽舟。
5.大承气汤,方名。
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具有峻下热结之效,用治实热积滞证。
因本方有泻热结,承顺胃气之下行,可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大承气。
6.增水行舟法,治法名。
对温病热结液枯的便秘症,以大量滋阴补津液之品,使热结液枯的粪便得以自下,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之意。
代表方如增液汤。
7.和解少阳法,和解法之一。
治疗外感热性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经)的方法。
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1.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学习方剂学的目的和意义何在?2.何谓治则?何谓治法?二者有何区别?你是如何认识的?3.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什么?怎样理解?4.试述八法的概念、理论根据、治疗作用、适用范围和应用注意事项。
5.何谓七方?你认为“七方”的实质是什么?6.方剂组成的原则是什么?其具体涵义是什么?试举例说明之。
7.为什么说君药是方剂中不可或少的主药?临证遣药组方时选择和确定君药应注意什么?8.临证运用方剂为什么要有变化?常用的变化形式有哪些?各种变化的前提是什么?变化对方剂的功用、主治有何影响?9.剂型与治疗有何关系?简述汤、丸(丹)、散、膏、酒等常用剂型的临床特点。
10.煎服方法与方剂的疗效有何关系?扼要叙述方剂用法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解表剂11.试述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2.麻黄汤证的临床特征是什么?其病因病机是什么?13.麻黄汤中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平喘,方中为什么还辅以桂枝,佐用杏仁?14.桂枝汤证的特征是什么?其病因病机是什么?方中桂枝、芍药相配意义何在?15.桂枝汤发汗作用没有麻黄汤强,为什么甘草反较麻黄汤中用量加倍?16.小青龙汤证的特征是什幺?其方药配伍有何特点?临床应用时须注意什么?什么情况下需酌加石膏?17.九味羌活汤主治什么证候?方中为什么配伍生地和黄芩?18.银翘散为辛凉平剂,为什么配伍辛温的荆芥、豆豉?这样配伍应注意什么?19.银翘散与桑菊饮的组成、功用、主治有何不同?20.麻杏甘石汤的功用和主治有何特点?临证调整麻黄与石膏的配伍用量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试从理论上作出解释。
21.联系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三方间的主治证和配伍变化,指出麻黄与桂枝,麻黄、桂枝与石膏,麻黄与石膏同用对方剂功用的影响。
22.竹叶柳蒡汤主治麻疹透发不畅,内热郁甚而致的,喘咳、烦闷燥乱、咽喉肿痛等证,为什么方中用辛温燥烈的西河柳为君?本方配伍有何特点?23.败毒散的主证是什么?方中配伍人参的意义何在?其配伍用量应如何掌握?24.败毒散为什么可用治外邪陷里所致之痢疾?何种痢疾不可用?25.为什么阳虚不能作汗?助阳益气解表剂中解表药和助阳益气药应如何配伍?26.再造散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基础,为什么方中不用麻黄,而用桂枝、黄芪?煎加炒芍药一撮的意义何在?27.滋阴解表剂适用于什么证候?应用时需注意什幺?试以加减萎蕤汤为例说明之。
第二章泻下剂28.试述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原则及应用注意事项。
29.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都治热结里实证,其主治证各有何特点?三方药味组成、用量及煎服方法上有何异同?为什么?30.试述温下剂的适应证候及其配伍规律。
31.试分析大黄在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麻子仁丸中的配伍意义?32.温脾汤中有大黄,为什么是温下剂?33.舟车丸临证使用的指征是什么?34.试分析十枣汤、舟车丸在组成、功效、主治、服法、禁忌等方面的异同。
35.在什么情况下泻下剂中可以配伍补益药?会不会留邪?为什么?36.黄龙汤与新加黄龙汤主治证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二方配伍各有何特点?黄龙汤煎加一撮桔梗的意义何在?37.增液承气汤与新加黄龙汤的立法、组方有何异同?如何区别应用?第三章和解剂38.邪在少阳为什么要用和解法?和解少阳的方剂为什么可用治疟疾?39.小柴胡汤的主证特征是什么?试从理论上分析柴,芩并用以及配伍人参的意义。
40.蒿芩清胆汤适用于什么证候?临床应用的辨证要点是什么?41.试比较小柴胡汤和蒿芩清胆汤的组成、功用及适用证候之异同。
42.试分析四逆散的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43.试分析逍遥散证的病机,井说明方中为什么柴胡、当归、芍药为主要药物?在临床运用中如何变化其组成和药量?(限于原方及两个附方的范围).44.试分析柴胡疏肝散与逍遥散的配伍意义、功用和主治证候之异同。
45.试分析痛泻要方的主证病机及方药配伍的意义。
46.试分析半夏泻心汤的主证病机及方药配伍意义。
47.三泻心汤为何都以辛开苦降、补泻并用为配伍原则,而具体方药及用量又不完全相同?第四章清热剂48.清热剂适用于哪些证候?使用时应注意些什么?49.临证适用白虎汤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需加人参?50.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在组成、配伍、功用及主治方面有何异同?51.邪热入营有何临床特征?清营汤中配伍清气分的银花、连翘的意义何在?52.犀角地黄汤主治热入血分,迫血妄行之证,为何用凉血行瘀的赤芍、丹皮?53.凉膈散的主证有何特征?方中配伍调胃承气汤的意义何在?54.普济消毒饮何以能治大头瘟?为何以黄芩、黄连为主要药物?55.清瘟败毒饮治“气血两燔”证,为何以石膏为主药?大中小剂的使用应如何掌握?56.龙胆泻肝汤主治什么证候?方中配伍泽泻、车前子、木通和当归、生地的意义?57.左金丸治肝经实火,为何用辛热的吴茱萸?58.泻白散清泻肺热,为何配用甘草、粳米?59.清胃散中配用升麻、泻黄散中配用防风的意义何在?60,昔济消毒饮、清胃散、泻黄散都应用了“火郁发之”的原则,但具体用药又有所不同,区别何在?为什么?61.玉女煎既以辛甘大寒的石膏清热为主,同时又配伍大量滋阴药,其理何在?请结合本方主治证候特点作扼要分析。
62.白头翁汤和芍药汤均为治痢之剂,其方药配伍有何区别?所主证候有何不同?63.青蒿鳖甲汤的主证有何特征?方中青蒿、鳖甲同用的意义何在?64.当归六黄汤何以能止盗汗?其方药配伍有何特点?第五章祛暑剂65.新加香薷饮中为何配伍辛温之品?本方与香薷散有何异同?临证如何区别使用?66.王氏和李氏清暑益气汤二方在组成、功用、主治上有何异同?第六章温里剂67.试述温里剂的概念、分类、适应范围、配伍原则及应用注意事项。
68.小建中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方药配伍有何特点?与桂枝汤有何区别?69.试比较大、小建中汤的组成、功用及适应证候之异同。
70.回阳救逆法适用于什么证候?其用药配伍规律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需加用反佐药?为什么常以猪胆汁、人尿为之反佐?71.四逆汤中甘草的配伍意义是什么?72.回阳救急汤的主证有何特征?方中配伍五味子及“临服入麝香三厘”的意义何在?73.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都治“四逆”,为何立法、方药各不相同?试从病因病机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74.黄芪桂枝五物汤与桂枝汤的方药证治有何异同?第七章表里双解剂75.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在主治、立法,方药方面有何异同?76.试述葛根芩连汤的主治、功用和方药配伍意义。
第八章补益剂77.试述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证候、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78.试述补气、补血、补阳、补阴剂的适应证候及用药配伍规律。
79.试析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三方的组成意义,并指出三方主治证候的临床特点。
80.试从补中益气汤方药配伍说明甘温除热的道理。
81.为什么说参苓白术散是培土生金之剂?82.生脉散何以能益气生脉?它与四逆汤都能用于危证的救脱,临床中如何应用?83.试析当归补血汤、归脾汤二方的配伍意义及特点。
84.归脾汤以补气药为主,为何却是补血的方剂?既是补血方,为何又能治疗便血,崩漏、带下等证?用于止血时应掌握哪些特征?85.炙甘草汤何以能复脉定悸?适用于何种心动悸?临床使用指征是什么?86.四物汤、归脾汤、八珍汤、逍遥散(见和解剂)均为妇科调经常用方剂.临床如何区别应用?87.六昧地黄丸的组成、配伍有何特点?88.大补阴丸和虎潜丸主要功用与主治证候有何异同?89.一贯煎为何能疏肝?其主治证候有何特点?90.肾气丸是在大量补阴药的基础上加少量桂、附而成,何以能补阳?其主证是什么?91.左归丸与六味地黄丸、右归丸与肾气丸在方药配伍上有什么不同?在功用上有何区别?第九章安神剂92.试比较天王补心丹和朱砂安神丸的方药配伍、功用及主治之异同?93.酸枣仁汤主治虚劳虚烦不眠,方中为何用川芎?94.磁朱丸主治什么证候?方中神曲的配伍意义何在?95.天王补心丹与炙甘草汤、归脾汤在主治证候、立法及方药配伍上有何异同?96.甘麦大枣汤何以能安神?适应证候有何特点?第十章开窍剂97.简述开窍剂的概念、分类、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
98.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的功用主治有何异同?99.苏合香丸的适应证候是什么?其方药配伍及功用有何特点?100.小儿回春丹与紫金锭都能治小儿痰厥,临床如何区别使用?第十一章固涩剂101.何谓固涩剂?与补益剂有何异同?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什么?102.牡蛎散与玉屏风散的方药配伍、功用、主治有何异同?103.玉屏风散与桂枝汤都能治疗表虚自汗,但立法用药不同,为什么?104.九仙散适用于什么性质的咳嗽?什么咳嗽不可用?为什么?105.涩精止遗方的适应证是什么?证属阴虚火旺及相火亢盛者为何不可用?涩精止遗之后,为什么还要补肾益精方药巩固疗效?106.金锁固精丸、桑螵蛸散都能涩精止遗,但两方中除龙骨外余药皆不同,为什么?试从主证病因、病机等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107.真人养脏汤的主治证候有何特点?方中以何药为君?试述其理。
108.四神丸主治何证?与真人养脏汤有何异同?109.固冲汤的主治证候有何特征?方药配伍有何特点?119.完带汤的主治证候有何特征?方中既用苍、白二术,为何还用山药?又为何配伍车前子和柴胡?第十二章理气剂111.试述越鞠丸的组成意义和临床变化运用。
112.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萎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三方的组成、功用与主治各有何特点?113.天台乌药散、暖肝煎和橘核丸都治疝,但立法和组方各不相同,为什么?各有何特点?临床怎样区别使用?114.试比较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小青龙汤(见解表剂)三方功用及主治的异同。
115.试比较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三方的组成、功用及主治之异同。
116.旋复代赭汤与橘皮竹茹汤方中都用参、草、枣,为什么?117.旋复代赭汤中,质轻的旋复花用量反比质重的代赭石大,为什么?第十三章理血剂118.试述活血祛瘀剂与止血剂的配伍原则,应用注意事项。
119.活血祛瘀剂中往往配伍补血药,止血剂中常配伍祛瘀药,其理何在?试举例说明之。
120.桃核承气汤由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而成。
方中大黄、芒硝的配伍意义与调胃承气汤是否相同?为什么?121.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的主治及方药配伍有何异同?122.复元活血汤主治何证?方中重用柴胡和大黄的意义何在?123.试比较复元活血汤与血府逐瘀汤二方在主治及方药配伍方面的异同。
124.补阳还五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何以重用黄芪为君?且以地龙为佐?125.温经汤、生化汤都是养血与祛瘀并用的妇产科常用方剂,临证应如何区别使用?126.生化汤何以重用当归为君?请结合本方功用、主治及病机作出简要说明。
127.活血化瘀剂一般禁用于孕妇,为何桂枝茯苓丸可治妊娠而有徵块?128.小蓟饮子与八正散的主治证候、方药配伍有何异同?129.试述咳血方的组成意义和治病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