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总结概括类试题
最新高中历史-高二历史破解李约瑟难题综合测试题 精品

第18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典型例题】例1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有过辉煌的成果,但也有不足。
”试以明末清初为例,概述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与同时期的西欧相比有何不足之处并扼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共有三问,第一问要答明清科学技术成就,考查识记、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第二问进行中外对比,要求回答“不足”之处,考查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第三问答“导致不足的原因”,要能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科举制度、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地分析归纳。
本题层层设问,逐层加深,知识和能力并重,是一道优秀题。
【答案】明末,我国在科学技术上出现了几部科学著作,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或答与人合译《几何原本》),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清初,在天文历法、数学上有贡献,如王锡阐对中西天文历法的研究和创造发明,梅文鼎对我国的古代历法和数学的整理和阐发,对西方科学的研究和介绍;说明当时我国在科技的某些方面仍走在世界的前列。
不足:西欧出现科学社团(或中国没有形成科学家群体组织);西欧建立了物理、化学学科体系(中国没有建立起新的学科体系,或答中国的科技著作大都是总结性的)。
原因:科学技术没有应有的社会地位,占主导的是科举制度(或答八股取士,文网严密)。
封建专制加强。
闭关自守政策推行(或答中西文化交流中断也可)。
(若概括为缺乏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和机制可加1—2分)例2 明清时期我国之所以没有产生与16~18世纪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主要原因是①封建自然经济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为科学技术提供发展的推动力②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方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吸收外来先进科技的条件③明清统治者依然推行重农抑商及其文化专制政策,压制了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④由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国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也日趋淡薄,传统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D ①③④【解析】①从生产方式的角度,②从对外政策的角度,③从统治者的经济文化政策的解放分析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02 信息类类文本阅读简答题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2024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论述类文本阅读简答题精准突破内容索引:典例诠释技法归纳随堂训练(2023·全国新课标Ⅱ卷,有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
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
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
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
智力测试题走点破解(3篇)

第1篇---智力测试题破解:揭秘思维游戏的奥秘在现代社会,智力测试题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娱乐和选拔工具。
无论是为了娱乐消遣,还是为了职业选拔,智力测试题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然而,面对这些看似复杂的问题,许多人却感到束手无策。
本文将带你走进智力测试题的世界,揭秘其中的破解之道。
一、理解题意,明确目标在破解智力测试题之前,首先要做的是理解题意。
很多时候,问题之所以难以解答,是因为我们没有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核心。
以下是一些理解题意的方法:1. 仔细阅读题目:确保你完全理解了题目的每一个字。
2. 提取关键信息: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关键数字或关键条件。
3. 明确问题类型:判断这是一道逻辑题、数学题还是其他类型的问题。
二、逻辑推理,步步为营智力测试题往往需要运用逻辑推理能力。
以下是一些逻辑推理的技巧:1. 排除法:如果某个选项明显不正确,可以立即排除。
2. 假设法:假设某个条件成立,看看能否推出合理的结论。
3. 逆向思维: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寻找突破口。
例子1:逻辑推理题题目:有三个开关对应三个灯泡,其中一个开关在另一间屋子里。
你只能进入有开关的房间一次,如何确定哪个开关对应哪个灯泡?破解:首先,打开第一个开关,等待几分钟,然后关闭。
接着,进入另一间屋子,用手触摸灯泡。
如果灯泡是热的,那么它对应的是第一个开关。
如果灯泡是冷的,那么它对应的是第二个或第三个开关。
然后,打开第二个开关,等待几分钟。
再次进入另一间屋子,用手触摸灯泡。
如果灯泡是热的,那么它对应的是第二个开关。
如果灯泡是冷的,那么它对应的是第三个开关。
三、数学运算,巧用公式数学题是智力测试题中的常见题型。
以下是一些数学运算的技巧:1. 简化问题: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步骤。
2. 运用公式:熟悉常见的数学公式,如勾股定理、排列组合等。
3. 估算:如果问题允许,可以尝试估算答案,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例子2:数学运算题题目:一个数加上它的两倍等于24,求这个数。
高考数学考试万能工具包第二篇考前必看解题技巧专题2_3破解6类解答题

专题03 破解6类解答题一、三角函数问题重在“变”——变角、变式与变名三角函数类解答题是高考的热点,其起点低、位置前,但由于其公式多,性质繁,使不少同学对其有种畏惧感.突破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变”——变角、变式与变名.(1)变角:已知角与特殊角的变换、已知角与目标角的变换、角与其倍角的变换、两角与其和差角的变换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变换运用.如α=(α+β)-β=(α-β)+β,2α=(α+β)+(α-β),2α=(β+α)-(β-α).(2)变式:根据式子的结构特征进行变形,使其更贴近某个公式,方法通常有:“常值代换”“逆用、变形用公式”“通分约分”“分解与组合”“配方与平方”等.(3)变名:通过变换函数名称达到减少函数种类的目的,方法通常有“切化弦”“升次与降次”等.例1 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a>b,a=5,c=6,sin B=.(1)求b和sin A的值;(2)求sin的值.所以sin 2A=2sin Acos A=,cos 2A=1-2sin2A=-.(变名)故sin=sin 2Acos+cos 2Asin=.(变角)变式:利用恒等变换变为sin A=.变名:利用二倍角公式实现三角函数名称的变化. 变角:把2A+的三角函数表示为2A 和的三角函数. ▲破解策略 求解此类题目的策略:既要注重三角知识的基础性,又要注重三角知识的应用性,突出与代数、几何、向量等知识的综合联系.“明确思维起点,把握变换方向,抓住内在联系,合理选择公式”是三角变换的基本要决.在解题时,要紧紧抓住“变”这一核心,灵活运用公式与性质,仔细审题,快速运算. 【变式训练】【2018四川省广元市一模】设函数()22cos 22cos 3f x x x π⎛⎫=++ ⎪⎝⎭. (1)求()f x 的最大值,并写出使()f x 取最大值时x 的集合; (2)已知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32f A =, 2b c +=,求a 的最小值. 二、数列问题重在“归”——化归、归纳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是两个基本数列,是一切数列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首项与公差(比)称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基本量.只要涉及这两个数列的数学问题,我们总希望把条件化归为等差或等比数列的基本量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化归为基本量处理的方法是等差或等比数列特有的方法,对于不是等差或等比的数列,可从简单的个别的情形出发,从中归纳出一般的规律、性质,这种归纳思想便形成了解决一般性数列问题的重要方法: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由于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也可根据题目的特点,将数列问题化归为函数问题来解决.例2 (2017课标全国Ⅲ,17,12分)设数列{a n }满足a 1+3a 2+…+(2n -1)a n =2n. (1)求{a n }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的前n 项和.从而{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n∈N *).(2)记的前n 项和为S n .由(1)知==-.(化归)则S n =-+-+…+-=.归纳:通过条件归纳出a 1+3a 2+…+(2n -3)a n-1=2(n-1)(n≥2),进而得出{a n }的通项公式. 化归:把数列的通项分拆,利用裂项相消法求和.▲破解策略 “算一算、猜一猜、证一证”是数列中特有的归纳思想,利用这种思想可探索一些一般数列的简单性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是数列中的两个特殊的基本数列,高考中通常考查的是非等差、等比数列问题,应对的策略就是通过化归思想,将其转化为这两种数列.【变式训练】【2018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九江第一中学联考】已知正项数列{}n a 满足:()211,21n n a a n a =--= ()()211212.n n a n a n n --++-≥∈N 且(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求3223111111n n a a a a a a ++++++---的值.三、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基本模式是论证推理与计算相结合,以某个几何体为依托,分步设问,逐层加深,解决这类题目的原则是建模、建系.建模——将问题转化为平行模型、垂直模型、平面化模型及角度、距离等的计算模型;建系——依托于题中的垂直条件,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求解.例 3 (2017课标全国Ⅲ,19,12分)如图,四面体ABCD中,△ABC是正三角形,△ACD是直角三角形,∠ABD=∠CBD,AB=BD.(1)证明:平面ACD⊥平面ABC;(2)过AC的平面交BD于点E,若平面AEC把四面体ABCD分成体积相等的两部分,求二面角D-AE-C的余弦值.所以平面ACD⊥平面ABC.(2)由题设及(1)知,OA,OB,OD两两垂直.以O为坐标原点,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为单位长,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建系)则A(1,0,0),B(0,,0),C(-1,0,0),D(0,0,1).由题设知,四面体ABCE的体积为四面体ABCD的体积的,从而E到平面ABC的距离为D到平面ABC的距同理可取m=(0,-1,),则cos<n,m>==.易知二面角D-AE-C为锐二面角,所以二面角D-AE-C的余弦值为.建模:构建二面角的平面角模型.建系:以两两垂直的直线为坐标轴.▲破解策略立体几何的内容在高考中的考查情况总体上比较稳定,因此,复习备考时往往有“纲”可循,有“题”可依.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一题两法(几何法与向量法)”的训练,切勿顾此失彼;要重视识图训练,能正确确定关键点或线的位置,将局部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能依托于题中的垂直条件,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将几何问题化归为代数问题.【变式训练】【湖南省株洲市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如图,在几何体ABCDEF中,四边形ADEF为矩形,四边形ABCD 为梯形, //AB CD ,平面CBE 与平面BDE 垂直,且CB BE ⊥.(1)求证: ED ⊥平面ABCD ;(2)若,1AB AD AB AD ⊥==,且平面BCE 与平面ADEF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66,求AF 的长. 四、概率问题重在“辨”——辨析、辨型概率与统计问题的求解关键是辨别它的概率模型,只要模型一找到,问题便迎刃而解.而概率与统计模型的提取往往需要经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等复杂的辨析思维过程,同时,还需清楚概率模型中等可能事件、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等事件间的关系,注意放回和不放回试验的区别,合理划分复杂事件.例4 (2016课标Ⅱ,18,12分)某险种的基本保费为a(单位:元),继续购买该险种的投保人称为续保人,续保人本年度的保费与其上年度出险次数的关联如下: 上年度出险次数 01234≥5保 费0.85aa1.25a1.5a1.75a2a设该险种一续保人一年内出险次数与相应概率如下: 一年内出险次1234≥5数概率0.30 0.15 0.20 0.20 0.10 0.05(1)求一续保人本年度的保费高于基本保费的概率;(2)若一续保人本年度的保费高于基本保费,求其保费比基本保费高出60%的概率;(3)求续保人本年度的平均保费与基本保费的比值.解析(1)设A表示事件:“一续保人本年度的保费高于基本保费”,则事件A发生当且仅当一年内出险次数大于1,(辨析1)故P(A)=0.2+0.2+0.1+0.05=0.55.(辨型1)(2)设B表示事件:“一续保人本年度的保费比基本保费高出60%”,则事件B发生当且仅当一年内出险次数大于3,(辨析2)故P(B)=0.1+0.05=0.15.又P(AB)=P(B),故P(B|A)====.(辨型2)辨型1:该问题为求随机事件的概率,利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求解.辨析2:判断事件B发生,在一年内出险次数为4或≥5.辨型2:该问题为条件概率,可利用公式求解.▲破解策略概率与统计知识的复习应抓住基本概念、基本公式,不需要做难题、偏题、怪题.在审题时,一般按以下程序操作:(1)准确弄清问题所涉及的事件有什么特点,事件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互斥、对立、独立等;(2)理清事件以什么形式发生,如同时发生、至少有几个发生、至多有几个发生、恰有几个发生等;(3)明确抽取方式,如放回还是不放回、抽取有无顺序等;(4)准确选择排列组合的方法来计算基本事件发生数和事件总数,或根据概率计算公式和性质来计算事件的概率.【变式训练】【2018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模拟】2017年4月1日,新华通讯社发布: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消息一出,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迅速成为海内外高度关注的焦点. (1)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北京市某高校立即在所属的8个学院的教职员工中作了“是否愿意将学校整体搬迁至雄安新区”的问卷调查,8个学院的调查人数及统计数据如下:调查人数(x) 10 2030 40 50 60 70 80愿意整体搬迁人数(y)8 17 25 31 39 47 55 66请根据上表提供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求出变量y关于变量x的线性回归方程y bx a=+(b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有效数字);若该校共有教职员工2500人,请预测该校愿意将学校整体搬迁至雄安新区的人数;(2)若该校的8位院长中有5位院长愿意将学校整体搬迁至雄安新区,现该校拟在这8位院长中随机选取4位院长组成考察团赴雄安新区进行实地考察,记X为考察团中愿意将学校整体搬迁至雄安新区的院长人数,求X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参考公式及数据:882122111,ˆˆ,16310,20400·ni iii i ini iiix y n x yb a y b x x y xx n x====-⋅⋅==-⋅==-∑∑∑∑.五、解析几何问题重在“设”——设点、设线解析几何试题知识点多,运算量大,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在高考试题中大都是以压轴题的面貌出现,是考生“未考先怕”的题型,不是怕解题无思路,而是怕解题过程中繁杂的运算.因此,在遵循“设——列——解”程序化解题的基础上,应突出解析几何“设”的重要性,以克服平时重思路方法、轻运算技巧的顽疾,突破如何避繁就简这一瓶颈.例5 (2017课标全国Ⅰ,20,12分)设A,B为曲线C:y=上两点,A与B的横坐标之和为4.(1)求直线AB的斜率;(2)设M为曲线C上一点,C在M处的切线与直线AB平行,且AM⊥BM,求直线AB的方程.解析(1)设A(x1,y1),B(x2,y2),则x1≠x2,y1=,y2=,x1+x2=4,(设点)于是直线AB的斜率k===1.(2)由y=,得y'=,设M(x3,y3),由题设知=1,即4=2(m+1),解得m=7.所以直线AB的方程为y=x+7.设点:设出A,B两点坐标,并得出x1≠x2,x1+x2=4.设线:由(1)知直线斜率,再设直线方程为y=x+m,利用条件可求出m的值.▲破解策略解析几何的试题常要根据题目特征,恰当地设点、设线,以简化运算.常见的设点方法有减元设点、参数设点、直接设点等,常见的设线方法有圆方程的标准式与一般式、直线方程有y=kx+b、x=my+n 及两点式、点斜式等形式、还有曲线系方程、参数方程等.【变式训练】【2018黑龙江省大庆市一模】已知椭圆2222:1x y C a b+= ()0a b >>,其焦距为2,离心率为22(1)求椭圆C 的方程;(2)设椭圆的右焦点为F , K 为x 轴上一点,满足2OK OF =,过点K 作斜率不为0的直线l 交椭圆于,P Q 两点,求FPQ ∆面积s 的最大值.六、函数与导数问题重在“分”——分离、分解以函数为载体,以导数为工具的综合问题是高考常考的压轴大题,多涉及含参数的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或最值的探索与讨论,复杂函数的零点的讨论,不等式中参数范围的讨论,恒成立和能成立问题的讨论等,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热点.对于此类综合试题,一般先求导,再变形或分解出基本函数,再根据题意处理.例6 (2017课标全国Ⅱ,21,12分)已知函数f(x)=ax 2-ax-xln x,且f(x)≥0. (1)求a;(2)证明: f(x)存在唯一的极大值点x 0,且e -2< f(x 0)<2-2.当0<x<1时,g'(x)<0,g(x)单调递减; 当x>1时,g'(x)>0,g(x)单调递增.所以x=1是g(x)的极小值点,故g(x)≥g(1)=0. 综上,a=1.(2)由(1)知f(x)=x 2-x-xln x, f '(x)=2x-2-ln x. 设h(x)=2x-2-ln x,(分解) 则h'(x)=2-. 当x∈时,h'(x)<0;当x∈时,h'(x)>0, 所以h(x)在单调递减,在单调递增.分离:把函数f(x)分离为x 与g(x)的积. 分解:构造h(x)=2x-2-ln x.▲破解策略 函数与导数压轴题计算复杂、综合性强、难度大.可以参变量分离,把复杂函数分离为基本函数;可把题目分解成几个小题;也可把解题步骤分解为几个小步,注重分步解答,这样,即使解答不完整,也要做到尽可能多拿步骤分.【变式训练】 已知函数()1ln f x ax x =-+(1)若不等式()0f x ≤恒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2)在(1)中, a 取最小值时,设函数()()()()122g x x f x k x =--++.若函数()g x 在区间182⎡⎤⎢⎥⎣⎦,上恰有两个零点,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3)证明不等式: ()2212ln 234n n n n-+⨯⨯⨯⨯>(*n N ∈且2n ≥).答案精解精析一、三角函数问题重在“变”——变角、变式与变名 【变式训练】【解析】(1)由题意得()()13cos2x 2122f x sin x cos x =--++ 13cos2x 212sin x =-+ cos 213x π⎛⎫=++ ⎪⎝⎭ ,∵1cos 213x π⎛⎫-≤+≤ ⎪⎝⎭, ∴0cos 2123x π⎛⎫≤++≤ ⎪⎝⎭, ∴()f x 的最大值为2.此时()223x k k Z ππ+=∈,即()6x k k Z ππ=-∈,∴5233A ππ+=,∴23A π=在ABC ∆中, 2b c +=, 1cos 2A =, 由余弦定理得()2222222cos a b c bc A b c bc b c bc =+-=++=+-又212b c bc +⎛⎫≤= ⎪⎝⎭,∴()22413a b c bc =+-≥-=,当且仅当1b c ==时取等号, ∴a二、数列问题重在“归”——化归、归纳 【变式训练】【解析】(1) ()221n n a n a --因为=()21121n n a n a --+-,⇒()()11n n n n a a a a -+-+=()()121n n n a a --+,0n a >所以,所以()1212n n a a n n --=-≥,又n a 因为=()()()112211n n n n a a a a a a a ----+-++-+=()()212331n n -+-+++=2n .(2)11n n a a +-=122111n n n a a a -+=+--=2211n +-=()()2111n n +-+=()111211n n n +-≥-+,所以原式=1111111111113243511n n ⎛⎫⎛⎫⎛⎫⎛⎫+-++-++-+++- ⎪ ⎪ ⎪ ⎪++⎝⎭⎝⎭⎝⎭⎝⎭=()1111111113243511n n n ⎛⎫-+-+-+-++- ⎪++⎝⎭= 11121n n n +--+. 三、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变式训练】【解析】(1)证明:因为平面CBE 与平面BDE 垂直故ED ⊥平面ABCD(2)由(1)知, ED 垂直DA , ED 垂直DC ,又AD 垂直AB , AB 平行CD ,所以DC 垂直DA ,如图,以D 为坐标原点, DA DC DE 、、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坐标系1,,2AD AB AB AD BD ==⊥=又,45CB BD CDB ⊥∠=︒,所以2DC =, 设DE a =则()()()1,1,0,0,2,0,0,0,B C E a()()1,1,,1,1,0BE a BC =--=-因为平面BCE 与平面ADEF 6,则6cos ,n m =,2624a =+1a =,即1AF DE == 四、概率问题重在“辨”——辨析、辨型 【变式训练】【解析】(1)由已知有 1221163108453645,36,0.820400845ˆ54ni ii n i i x y n x y x y bx n x==-⋅⋅-⨯⨯====≈-⨯⨯-⋅∑∑,360.80450a =-⨯=,故变量 y 关于变量 x 的线性回归方程为0.8y x =,所以当 2500x =时,25000.802000y =⨯=.(2)由题意可知X 的可能取值有1,2,3,4.()()132253534488131,2147C C C C P X P X C C ⋅⋅======, ()()2145354488313,4714C C C P X P X C C ⋅======. 所以 X 的分布列为X1 2 3 4p114 37 37 114()1331512341477142E X =⨯+⨯+⨯+⨯= 五、解析几何问题重在“设”——设点、设线 【变式训练】【解析】(1)因为椭圆焦距为2,即22c =,所以1c =,22c a =,所以2a =,从而2221b a c =-=,所以椭圆的方程为2212x y +=.()()22222222818214221121k k k k k k k -=+-+++ ()()()222222812121222121k k kk k k --==++, 令212t k =+,12t <<,则22232131222416t t S t t -+-⎛⎫==--+ ⎪⎝⎭,当134t =时, S 取得最大值,此时216k =, 6k =±, S 取得最大值24. 六、函数与导数问题重在“分”——分离、分解 【变式训练】 【解析】(2)由(1)可知, 1a ≥,当1a =时, ()1ln f x x x =-+,()()()ln 22g x x x x k x =--++ ()2ln 22x x x k x =--++,()g x 在区间1,82⎡⎤⎢⎥⎣⎦上恰有两个零点,即关于x 的方程()2ln 220x x x k x --++=在区间1,82⎡⎤⎢⎥⎣⎦上恰有两个实数根. 整理方程得, 2ln 22x x x k x -+=+,令()2ln 21,822x x x s x x x -+⎡⎤=∈⎢⎥+⎣⎦,, ()()2232ln 4'2x x x s x x +--=+, 令()232ln 4x x x x ϕ=+--, 1,82x ⎡⎤∈⎢⎥⎣⎦,则()()()212'x x x xϕ-+=, 1,82x ⎡⎤∈⎢⎥⎣⎦,于是()'0x ϕ≥, ()x ϕ在1,82⎡⎤⎢⎥⎣⎦上单调递增.因为()10ϕ=,当1,12x ⎡⎫∈⎪⎢⎣⎭时, ()0x ϕ<,从而()'0s x <, ()s x 单调递减, 当(]1,8x ∈时, ()0x ϕ>,从而()'0s x >, ()s x 单调递增,19ln22105s ⎛⎫=+ ⎪⎝⎭, ()11s =, ()3312ln285s -=,因为()15726ln280210s s -⎛⎫-=>⎪⎝⎭,所以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9ln21105⎛⎤+⎥⎝⎦,. (3)由(1)可知,当1a =时,有1ln x x -≥, 当且仅当1x =时取等号.。
公务员常考各类逻辑推理题

逻辑推理题的解析及答案第一章快读快解应用集锦一、条件有矛盾真假好分辨试题1:某仓库失窃,四个保管员因涉嫌而被传讯。
四人的供述如下: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乙:我们中有人作案;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丁:我没作案。
如果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则以下哪项断定成立?( )A.说真话的是甲和丁 B.说真话的是乙和丙C.说真话的是甲和丙 D.说真话的是乙和丁这是典型的利用分析矛盾解析的试题。
解析这类试题,关键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
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
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
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一一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了解了这些常识,可以利用分析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1)四人中,两人诚实,两人说谎。
(2)甲和乙的话有矛盾!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乙:我们中有人作案;可断定:甲和乙两人一个诚实一个撒谎。
剩余丙、丁两人中也必然是一个诚实一个撒谎。
(3)假设:丁说的是真话,那么,可推出丙说的话也真!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丁:我没作案。
显然,丁说真话不成立,于是推出:丁说假话,丙说真话。
(4)断定了丁说假话,就推出甲说的也是假话,乙说真话。
答案B。
即: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试题2:军训最后一天,一班学生进行实弹射击。
几位教官谈论一班的射击成绩。
张教官说:“这次军训时间太短,这个班没有人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孙教官说:“不会吧,有几个人以前训练过,他们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周教官说:“我看班长或是体育委员能打出优秀成绩。
”结果发现三位教官中只有一人说对了。
由此可以推出以下哪一项肯定为真?( )A.全班所有人的射击成绩都不是优秀 B.班里所有人的射击成绩都是优秀C.班长的射击成绩是优秀 D.体育委员的射击成绩不是优秀[解析](1)三人中只有一个说的对。
构建知识生成发展过程破解综合试题解题思路

构建知识生成发展过程,破解综合试题解题思路 湖北宜昌兴山一中 董怀超 问题:在高考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很多学生仍然不能突破一些基本题的解题的思路,进而影响综合题的求解,一些常见的错误仍然得不到改正。除了学生学得不够这一方面以外,在教学中,我们老师没有将知识生成、发展的过程解析,呈现给学生可以说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 一节公开课知识点讲解的分析 在学校高三复习研究课上,一位年轻的老师主讲《等差数列的性质(1)》,在简单的引入后开始引导学生总结性质: 师1:下面我们来归纳性质,我先说一个:“若公差0d,则为递增等差数列,若公差0d,则为递减等差数列,若公差0d,则为常数列。”下面请同学归纳一下。
生1: “ 当mnpq时,则有qpnmaaaa。” 师2:还有吗? 生1:嗯,嗯。。。没有啦?
生2:“在等差数列{}na中,当项数为偶数2n时,SSnd偶奇-”。。。 生3:不知道 老师一共让六个学生归纳了等差数列的性质,从回答情况来看,一是杂乱无章,二是无法回答,这都表明学生没有明晰思路。那么在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遗忘这些性质就不足为奇了,这与老师没有引导学生分析数列性质生成的过程是分不开的。 现笔者设计如下引入: 师1:数列是特殊的函数,特殊性是什么? 生1:定义在自然数集上,是一个一个的数。 师2:数有哪些运算? 生2:加、减、乘、除。 师3:那么数列也应该有相应的四则运算,请同学尝试归纳一下…… 师4:数列既然是函数,那么类比函数又可以得到些数列哪些性质呢? 笔者设计的思路:数列的特殊性→类比数的四则运算→数列的四则运算→数列的函数性质。在执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归纳时仍有不完整的,但是学生有了明晰的分析思考思路。 高三复习课,进行知识点的再现是不可缺少的,但是部分老师总是简单地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再现,缺乏引导学生分析知识形成的过程,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一带而过或者甚至不讲,这必然造成学生知识网络的不完善。 几道试题解题案例的分析
公务员常考各类逻辑推理题

逻辑推理题的解析及答案第一章快读快解应用集锦一、条件有矛盾真假好分辨试题1:某仓库失窃,四个保管员因涉嫌而被传讯。
四人的供述如下: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乙:我们中有人作案;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丁:我没作案。
如果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则以下哪项断定成立?( )A.说真话的是甲和丁 B.说真话的是乙和丙C.说真话的是甲和丙 D.说真话的是乙和丁这是典型的利用分析矛盾解析的试题。
解析这类试题,关键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
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一一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了解了这些常识,可以利用分析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1)四人中,两人诚实,两人说谎。
(2)甲和乙的话有矛盾!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乙:我们中有人作案;可断定:甲和乙两人一个诚实一个撒谎。
剩余丙、丁两人中也必然是一个诚实一个撒谎。
(3)假设:丁说的是真话,那么,可推出丙说的话也真!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丁:我没作案。
显然,丁说真话不成立,于是推出:丁说假话,丙说真话。
(4)断定了丁说假话,就推出甲说的也是假话,乙说真话.答案B。
即: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试题2:军训最后一天,一班学生进行实弹射击。
几位教官谈论一班的射击成绩。
张教官说:“这次军训时间太短,这个班没有人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孙教官说:“不会吧,有几个人以前训练过,他们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周教官说:“我看班长或是体育委员能打出优秀成绩。
”结果发现三位教官中只有一人说对了。
由此可以推出以下哪一项肯定为真?()A.全班所有人的射击成绩都不是优秀 B.班里所有人的射击成绩都是优秀C.班长的射击成绩是优秀 D.体育委员的射击成绩不是优秀[解析](1)三人中只有一个说的对。
逻辑推理题库

第一章快读快解应用集锦一、条件有矛盾真假好分辨考试中有这样的试题:试题1:某仓库失窃,四个保管员因涉嫌而被传讯。
四人的供述如下: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乙:我们中有人作案;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丁:我没作案。
如果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则以下哪项断定成立?( ) A.说真话的是甲和丁 B.说真话的是乙和丙C.说真话的是甲和丙 D.说真话的是乙和丁这是典型的利用分析矛盾解析的试题。
历年至今,在全国各地考试中屡见鲜见。
解析这类试题,关键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
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
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
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一一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了解了这些常识,可以利用分析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1)四人中,两人诚实,两人说谎。
(2)甲和乙的话有矛盾!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乙:我们中有人作案;可断定:甲和乙两人一个诚实一个撒谎。
剩余丙、丁两人中也必然是一个诚实一个撒谎。
(3)假设:丁说的是真话,那么,可推出丙说的话也真!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丁:我没作案。
显然,丁说真话不成立,于是推出:丁说假话,丙说真话。
(4)断定了丁说假话,就推出甲说的也是假话,乙说真话。
答案B。
即: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试题2:军训最后一天,一班学生进行实弹射击。
几位教官谈论一班的射击成绩。
张教官说:“这次军训时间太短,这个班没有人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孙教官说:“不会吧,有几个人以前训练过,他们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周教官说:“我看班长或是体育委员能打出优秀成绩。
”结果发现三位教官中只有一人说对了。
由此可以推出以下哪一项肯定为真?( )A.全班所有人的射击成绩都不是优秀 B.班里所有人的射击成绩都是优秀C.班长的射击成绩是优秀 D.体育委员的射击成绩不是优秀[解析](1)三人中只有一个说的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解总结概括类试题
一、试题公考背景
2000年公务员考试中申论露面以来,归纳概括类试题就从来没有“缺席”过
申论试卷,成为申论考试中最稳定的题型。其主要考查应试者的阅读理解能力与
分析判断能力。其出题形在试卷第一题或第一大题的第一小问(国考:试卷第一
题;地方性公务员考试:第一大题的第一小问)。试题所占分值是10—20%不等。
二、归纳概括类试题概述
1、定义
提炼给定资料中的内容要点、精神主旨、思想意义等,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
概括。
2、提问方式的关键词
“归纳”、“概括”、“简述”。
三、归纳概括类试题分类
(一)词句理解阐述类
1、词句解释类,是对给定的词语含义进行解释。
【真题链接】根据“给定资料2”,对专家们所说的“技防”、“人防”加以解释。
(2012·国家·地市级·第一题·1)
2、语句理解类,是对某一句话进行理解,解释这句话的概念、以及所反映
问题。
【真题链接】根据“给定资料4”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
这一表述的理解。(2011·国家·地市级·第一题·2)
(二)归纳概括主要内容类,是对材料中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这
类试题最早出现的就是在2000年公务员国考卷中。他着重对材料所反映的核心
问题所呈现出来的不同表现进行总结,如问题的原因、影响、对策等。
【真题链接】请概括“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2011·上海·A·第一题·1)
(三)归纳概括主要问题类,要求考生客观总结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具体表现。
【真题链接】“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材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
(2011·国家·地市级·第一题·1)
(四)概括部分内容类试题。客观总结题目给定的“部分内容”。部分内容可是
目的、争议,也可以是经验、优势,等等。材料中有涉及到的相关事项与范围,
都可以作为概括部分内容类试题出题方向。此类试题所体现的是归纳概括能力的
精细化和深入化,要求考生走到“材料深处”去挖掘信息。
【真题链接】根据给定资料,概括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2010·福建·春
季·第一题)
四、归纳概括类试题解题流程
归纳概括类试题答题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审题,明确题目中的信息,这是我们作答的基础;第二步是要点提
炼,是从材料中去提取与题目相关的内容;第三步是要点加工,把所提炼的要点,
以一定的逻辑呈现出来。
(一)审题
1、审题目的
审题要求应试者对申论作答要求的审视、思考、分析,了解作答的基本要求,
并明确作答的中心任务和立意方向。
2、审题“三要素”
a、作答对象。针对某一现象、事物、问题来进行作答。作答对象可是某一
段文字,同样的,也可以是某一则材料,甚至是整个材料内容。
b、作答任务。作答任务是申论答题中问题的具体表现以及作答题目的出发
点。要求应试者在作答中需完成的任务。一般而言,作答任务可以是概括问题,
也可以是分析原因。具体到归纳概括类试题中,其作答任务要求归纳概括问题。
c、作答条件。指的是我们在作答申论的题目时,根据什么作答,作答的要
求是什么。可以是观点明确,也可以是条理清晰,以及字数的限制。
【真题链接】“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
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2010·国家·省级·第一题·1)
作答对象:“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
成„死海‟”。
作答任务:解释“死海”是什么意思。
作答条件:“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
3、归纳概括类试题作答要求
全面、准确、客观、简洁。
(二)要点提炼
1、概念:从庞杂的给定资料中去发现要点,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归纳、概括,
提取作答想要的信息。要点提炼过程是把握具体作答内容的关键步骤。
2、要点提炼方法
a、在段首段尾查找要点。申论考试中给定资料最实质意义、最关键的句子
和词,多出现在资料的首尾位置,因此查找材料要点,首先先看开头,后看结尾,
把握住一首一尾两个关键节点,就能直扣主题,事半功倍。
b、在段落中部寻找要点。把审阅资料的目光聚焦在资料的“中央部分”,从
说明问题、表达观点的角度去查看,比较分析,权衡轻重,做出判断,并摘取那
些最能说明问题的词与句子。
c、突破个体,由点及面。筛选资料内容,删减资料中非本质、非本质、非
主要的部分,使资料的中心思想和本质内容得以呈现。
3、依托材料提炼要点
根据材料价值的不同,把申论的材料分为三大类,即:依据性材料、参考性
材料、干扰性材料。那么,归类概括类试题应该从何种材料中来提炼要点呢?
a、依据性材料。作答时必须依据的材料,在归纳概括型试题中,这类材料
就是答案的重要来源。
b、参考性材料。这类材料经提炼后可以斟酌情况参照使用,不是非用不可。
在作答归纳概括类试题时,所考虑到的参考性资料较少。但对于原因分析、提出
对策类试题有较大的价值。
c、干扰性材料。这类材料与作答实际没有多大关系,不能反映问题,也不
能提供作答思路与线索。但随着申论的成熟与稳定,这类材料已不多见,但关键
是我们如何把握材料本身的整体趋向性,考生可通过理论的学习及实际的操作,
准确的把握材料的特点与关键信息。
4、归纳概括主要内容类与归纳概括主要问题类试题区别
归纳概括类试题中的归纳概括主要内容类试题与归纳概括主要问题这两类
试题是申论考试中的重点题型。如何区分这两类试题,归根来讲,主要是二者的
要点提炼范围不同。
两种题型的异同:
1、相同点:从材料中问题的角度来提炼要点;
2、不同点:要点提炼时的范围存在着差异。概括主要内容就是概括材料所
涉及的“所有方面”,可以是问题的现象、表现、危害、原因、对策以及相关经验
等等;而概括主要问题就只是让我们去概括材料中“负面”的内容,包括有问题的表
现与危害。概括主要内容类试题,其实是涵盖了概括主要问题类试题的内容。在
作答时,需明确作答的任务以区分这两类试题。
(三)要点加工
1、概述
归纳概括类试题的解题流程第三步是要点加工。要点加工所呈现的是一个由
繁入简的过程。答题中有字数的限制,在要点提炼后,将那么多的内容要点整合
到一块,这就需从所提炼的大量要点中概括出共同点,也就是所谓的整合。
2、要点加工方法
a、并列式加工法。将所提炼的要点依次列举,主要适用于要点间并列关系
的题目,并使用“一是、二是”之类的衔接词进行连贯。
b、递进式加工法。将提炼要点按照一定逻辑顺序进行排序,主要适用于要
点之间存在一定递进关系的题目。如:归纳概括类主要内容类试题主要是涉及问
题的现象、危害、影响、原因等,这些内容间所呈现的就是一个递进的逻辑关系,
因此,可以运用递进式加工法来进行要点加工。
c、转折式加工法。主要适用于所提炼要点存在转折关系的归纳概括类试题。
【真题链接】根据给定资料,概括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不超过200字。(2010•福建•春季•第一题)
该题中的现状包括“成绩”与“不足”两个方面的内容,二者属于转折关系。要
点加工时,首先可以将“成绩”与“不足”方面的内容分类,采用并列式加工法分别
总结,然后用转折式加工法进行连贯。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转折式加工法
的运用中,一定要注意使用“尽管……可是……;虽然……但是……”之类的转折词
将前后部分的内容进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