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产业化经营探索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摘要:山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然而许多传统表演艺术、传统美术、传统制作技艺、民俗活动、民间文学、礼仪节庆等文化形式却由于资金、管理等诸多原因,濒临消失。
山西“非遗”产业化的发展,从根本上有助于“非遗”本身的保护与传承、山西整体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山西乃至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山西“非遗”产业化的发展已取得许多成绩,但依然存在产业分散、产品简陋、宣传不到位、缺乏外援、过度产业化等问题。
因而,应从政府、企业、学校、民间艺人等多角度出发,全面推动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困境;对策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808(2019)04-0027-05第36卷第4期2019年8月晋中学院学报Vol.36No.4Aug.2019[收稿日期]2019-03-02[基金项目]山西省软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科技创新促进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研究”(2018041049-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冯前林(1984-),女,山西离石人,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思想。
山西省历史悠远,底蕴深厚,各项有形与无形的文化资源灿若明珠、浩如烟波,散布在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大地上。
它们体现着千百年来三晋人民的辛勤付出与卓绝智慧,是历代生活的记忆、思维方式的呈现与审美品位的表达。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非物质、活态传承等特点独树一帜,其中传统表演艺术、传统美术、传统制作技艺、民俗活动、民间文学、礼仪节庆等文化形式皆属此列。
然而许多项目却由于资金短缺、传承方式局限、管理保护不善抑或自身不宜传播等原因濒临消亡。
非遗产业化的发展,全然不同于静态的、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而是将非遗置身于波谲云诡、瞬息万变的市场之中,按照经济规律、市场规律来运行,形成规模、整合资源、产生利润,这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考虑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防止陷于濒危的困境、提升自我生存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前, XX 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重自然轻人文、重申报轻保护开展、开发内涵深度不够、规划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应关注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的结合,优化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统一规划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旅游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从而促成 XX 江上游旅游业沿着文旅交融的道路开展,再放异彩。
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市场化利用的重要方式,通过满足游客对“非遗”的市场需求,进而反向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恰当的旅游开发能带来一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压力,从而使“非遗”摆脱陷于濒危的困境、提升自我生存才能。
XX 江上游地区包括松潘、黑水、茂县、理县和汶川等 5 县,地处青藏高原与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地貌以高原与高山峡谷为主。
这一区域的“非遗”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也逐渐褪去了神秘的面纱,成为了 XX 江上游地区极具吸引力和研究價值的人文旅游资,但至今尚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如何将 XX 江上游的“非遗”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交融开展,是业界乃至学界值得讨论和探究的课题。
一、 XX 江上游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XX 江上游代表性的文化资包括大禹文化、蜀文化、江文化、羌族文化等,古老厚重、民风淳朴的神奇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特色鲜明的民间“非遗”,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美术、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民族医药、民俗、岁时季节、民间信仰等,共涉及到 13 个领域。
假设干工程已先后被列入国家、省、州级“非遗”名录,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包括羌年、羌戈大战、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刺绣、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羊皮鼓舞、羌族瓦尔俄足节、羌族多声部民歌、大禹的传说、卡斯达温舞、阿尔麦多声部民歌、博巴森根、川族山歌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doc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一、基本情况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保存着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保存较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个,州级民族村寨1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0个。
**县从2006年开始“非遗”普查工作至今,已普查到资源总量120项,其中:民间文学27项,以苗族《刻道》歌、苗族《古歌》、苗族十二路《大歌》和苗族十二酒歌等高坡苗、河边苗等传统的叙事民歌为主,忠实记录了古代苗族的历史风貌、风俗和进化过程;民间音乐19项,最有代表性的是苗族的“飞歌”、“情歌”和“游方歌”,其价值主要表现为以歌动人、以歌传情,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民间舞蹈8项,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的芦笙舞、板凳舞、踩鼓舞和捞虾舞,是集祭祀性、欢乐性、参与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舞蹈,是苗族群众精神上的释放和凝聚力的具体表现;民间美术5项,分别是苗族服饰、银饰、挑花、刺绣和剪纸;民间手工艺15项,以苗族服饰制作、苗族银饰制作和苗族织锦制作为代表,代表苗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民间曲艺2项,分别是苗族便哦和苗族嘎百福;传统戏剧1项,是当地汉族群众在春节前后表演的一种传统剧花灯;民间竞技5项,目前保存较好的端午节龙舟竞赛和苗族斗鸡、斗牛、斗鸟;民俗29项,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二月二架桥和祭桥、丧葬、****地区玩水龙等5项,展现了**祭祀文化和民间崇尚;传统知识11项,主要是***境内民族医药,多数具在自己的特色。
2、传承与保护现状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实社会,**非物质文化也承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
首先在民文学方面,除苗族《刻道》歌已得到专项保护外,其余的都面临失传的危险。
论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产业价值

论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产业价值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历经风雨、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形式和实践,如民间音乐、舞蹈、民间戏剧、民间美术、民间文学、传统医药、民间手工艺等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文化旅游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吸引力。
游客可以通过亲身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
许多地方的传统庙会、民俗节庆、戏曲表演、传统手工艺品展销等都成为了吸引游客的热门景点。
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从业者也可以通过旅游活动获得收入,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二、文化艺术表演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和表演形式,如京剧、粤剧、昆曲、评书、相声等。
这些项目不仅可以作为文化艺术表演,还可以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等作品,为艺术家和从业者创造了就业机会,也为相关文化产业增加了收入。
三、文化产品开发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被开发为各种文化产品,如书籍、音像制品、手工艺品、纪念品等。
这些产品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创造经济效益。
四、文化教育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需要专业的人才和相关的教育培训。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教育培训也是一个重要的产业。
学校、文化机构、民间艺术团体等都可以通过教育培训获得收入,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五、文化交流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可以成为我国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
通过国际文化节、国际交流展览等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到世界各地,并吸引国外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实现了对外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产业价值是巨大的。
它不仅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还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经济支持,促进了相关从业者的就业和收入增加。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传承与产业化研究——以厦门为例

值的文物 ; 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 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 非物
活密切相关、 世代相承的传统 文化表现形式 , 包括 口头传统、 传统表 演艺术 、 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 、 有关 自然界 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
识与实践、 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以及 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 文化空间 , 并决定从 20 06年起 , 每年 6 月的第二个 星期六为我国的
文献标识码 : A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可持续性传 承 因类型不 同而方 法
2 0 年 6 ,文化部批 准在福建 省设立首个国家级区域性文 07 月 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 护实 验区 ,闽南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闽南文化生态保 护实验区建设 的重要 内容
不同。对相应的种 类进行产业化开发 , 是保护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
始每两年评选一次, 以推动全人类文化多样性 的保护 。中国的昆曲 艺术 、 古琴艺术 、 新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 、 蒙古族长调 民歌 , 先后被 教科文组织宣布为“ 人类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 2 0 年国务院下 发的 《 于加强文化遗 产保护 工作 的通知》 06 关 ,
对 文化遗产进行 了定义 :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 史、 艺术和科学价
目标——“ 生命力 ”亦 即可持续性传承。 ,
其有关的工具 、 实物 、 工艺 品和文 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 随着其 所处环境 、 自然界 的相互关系和历史 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 与 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 同时使他们 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
和历史感 , 从而促进 了文化多样性和人 类的创造力” 。从 2 0 年开 01
手段之一。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产业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和发展的反映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艺术创造能力和智慧结晶的非物质文化现象,包括口头传统文化、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习俗、仪式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中国特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从政策法规、项目实施、保护成效等方面,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行探讨。
在项目实施方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采取“申报-认定-保护”“项目-人才-资源”“物质-非物质”等多元化的方式,多管齐下进行。
首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深入的调查和申报工作。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鉴定和认定。
其次,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注重人才培养。
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技艺大师的选拔、培养和资助工作。
同时,还积极引导非遗项目与教育、科研机构合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理论的研究和传播。
第三,中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
通过建立专门机构和基金,用于保护、修复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需要的物质资源,确保非遗传承的顺利进行。
在保护成效方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许多濒临消失的传统技艺和习俗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和认可了这些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打造特色产品和旅游线路,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业,为经济发展增加新的动力。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了文化软实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还可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3、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导 致遗产的美学价值大大降低。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知识产
权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5、管理上存在法 律依据不足和执法 不严的问题。中国 至今还只有一部 《文物保护法》。 该法又不能完全覆 盖文化遗产。
6、在保护对象上, 存在着重物轻人 的问题。许多掌 握传统工艺技术 的匠人正在悄然 离去,传统工艺 的传承问题正在 成为当代绝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内容详尽但请以实际操作为准欢迎下载使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及原因
1、 消亡现象严 重
(1)样式急剧减 少,技艺濒临灭 绝
(2)传承护过程中的 错误观念——功 利主义倾向
生产性保护:小批 量生产
产业性保护:大规 模机械化生产, 产业化经营
(二)原因 1、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2、市场需求缺乏 3、传承人死亡或不愿传承有关
文化 4、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5、审美观念改变 6、国家相关法律不全,执行力
度不够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和威胁。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被遗忘、被破坏、被篡改的危险,其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变得尤为迫切。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维护乡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与特点,探讨其保护现状和传承方式,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总结相关的保护政策与措施。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1.2 研究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信仰和价值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增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友谊与合作。
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更能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推动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传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传统提供坚实的保障。
【结束】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研究该领域的具体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点进行梳理,进一步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 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 态 文 化 ” 活 、要 求 传 承 意 志 的特 点 , 调 “ 过 社 会 教 育 和 学 强 通
开发式保护 ,即由政府 引导 ,将非物 质文化遗产引入市场 ,参与市场竞争 ,以
竞 争 的压 力 激 发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的生 存 活 力 ,通 过 市 场 推 广 扩 大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是见效 快 , 用显著 , 作 能用最短 的时 间留 住 非物质 文化遗 产 ,尤 其对 于那 些濒 临 消亡 的项 目,施与 式保 护是现 阶段 最有
效 的办 法 。
业挑战 , 在市场化进程 中的商业不可控性 是开发式保 护要面临 的首 要风 险。 其次 ,假如开发式的市 场运作 失败或
(一 )施 与 式保 护
但 是 ,开 发式 保护 也面 临 巨大 的风 险 。首先 是 由于开 发式保 护 的收效 期较 长 , 间异变不可预测 的风险 。绝大部分 其
需 要保 护 的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本 身 与市 场 基 本脱节 , 使其从无到有地融 入市场 , 要 需 要 较 长 的 时 间 。 为商 品 的 一 系 列 的 商 还
◆ 中 图 分 类号 :F 9 . 文 献 标 识 码 :A 5 21
主。 抢救 第一 , 合理利 用 , 承发展 ” 传 。针
内 容摘 要 :本 文 讨 论 了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工 作 的 方 式 ,从 市 场 经 济 的 角 度 出 发 .对 我 国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 发 展 方 向 作 出 了遗 产 产 业 化 的预 测 ,并 针 对产 业化 经营提 出 了政 策 建议 。
关键词 :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保 护 市场
经济 产业化
还要面临着摧毁非物质 文化遗产 “ 精神支
柱 ” 的风 险 。 不过 以上 的两 点不 足 并 不 是
施与式保护 的顽疾 ,是可 以通过精致 的、 人 性化 的制度设 计避 免 的。但 是在 现阶 段 ,对这两方面缺陷进 行制度改进显然势
在必行。 施 与 式保 护 办 法 与 我 国 现 阶 段 “ 救 抢
第一”的工作定位是相符的 ,适 用于濒危
遗 产 项 目。 但 是抢 救 仅 仅 是 保 护 工作 的开 始 ,传 承 活 态 的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才 是一 切 保 护 工 作 的 核心 与最 终 目的 。
化遗 产方面 , 侧重 于 “ 有效保护 的前提 在
下 合 理 利 用 , 防 止 对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误 解 、歪 曲 或 滥 用 ” 。 由 《 见 》可 以看 出 , 阶 段 非 物 质 意 现
广 泛的人群 中,有效地解决 了非物质文化
遗 产 的 消亡 困境 。同 时 由于 经 济 利 益 的 刺 激 ,开 发 式保 护 能 够 巩 固甚 至 加 强 传 承 人 的 传承 意识 。另 外 ,作 为商 品 的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与 当代 社 会 的 接 触 更 加 密切 ,能 够 更 直 接地 接 受 自然 、历史 与 社 会 环 境 的 改 造 ,这 也 解 决 了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发 展
校 教育 ,使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代 表作 的传 承 后继有人 ” 。在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 护工 作 的经费 支持 方面 , 要求 “ 各级政府 要不 断加大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保 护工 作 的经费 投 入。通过政策 引导等措施 ,鼓 励个人 、
企 业 和 社 会 团 体 对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工作进行 资助” 。在 利 用 和 开 发 非 物 质 文
生 存空 间。 这种保护方式的优点是政府 的投入一
劳 永逸 ,这 种 方 法 一 旦 奏 效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作 为商 品在 市 场 上 流 通 ,通 过 消 费 者 购 买 的形 式 ,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固定 在 更 将
现
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工作 , 先是 由文化部 最 和 财政部 联合 国家 民委 和 中国文联 等单
维普资讯
护 ,如果 非物质 文化遗 产 失去 了传承 人 “ 为它是文化遗产”的意识 , 么它就不 认 那
被 称 为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所 以施 与 式 保 护
}质 化 产 护 其 物文 遗保 及
产 化 营 索 业 经 探
■ 李 琦 副教授 ( 重庆 工商大学设计 艺术学院 重庆 4 06 0 0 7)
困境。
文化遗产保 护工作 的定位 是 “ 政府主 导 , 社 会参与 ,抢救 第一 ,谨 慎利用 ” ,这符
合 我 国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现 阶 段脆 弱 的 生存
状 况。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的 方 式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护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公 约 》的 决 定 。这 标 志 着 我 国 将 进 一 步 保
施 与式保护 , 即由政府投 入资金 , 以
保 护 文 物 的 方 式 保 持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在
当代 的存 在形 式。 这种 保护 方式 的优 点
《 务 院 办 公 厅 关 于 加 强我 国 非 物 质 文 化 国 遗 产保 护 工 作 的 意 见 以下 简 称《 见 》) 意
出现 前 期 瓶 颈 ,会 对 传 承 人 ( 体 ) 成 团 造 很 大 的打 击 , 成 一 种 “ 市 场 化 就 消亡 , 造 不 市 场 化 就 淘 汰 ” 的错 觉 ,反 而 加 速 了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认 同衰 减 。最 后 ,有 些 非物
它 的缺 点 是 忽 略 了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作 体 系 , 标 志 着重 视 和 保 护 非 物 质 文 化遗 这 为 活 态 文 化 的 特 性 ,中断 了 非 物 质 文 化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