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案例点评素材北师大版剖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中的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了解和认识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征。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感受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了解和认识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让学生体验和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了解和认识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征。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征。
2.问题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思考和探索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立体图形的实物模型和图片,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和呈现立体图形的相关内容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立体图形的实物模型和图片,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

。
【解析】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字,这说明了 点动成线;风扇的扇叶旋转时,看起来像一个整体的圆面,这说 明线动成面. 答案: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点动成线
5.有一同学手拿一枚硬币,将其立在桌面上用力一转,
它形成的是一个
体,由此说明
.
【解析】硬币立在桌面上用力一转,它形成的是一个球体;从运动的观点可知,这种 现象说明面动成体. 答案:球 面动成体
【总结提升】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题组二:几何体的形成 1.(2012·娄底中考)如图,长方形绕它的一条边MN 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形.
2.如图,把一个圆绕虚线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是( )
【解析】选B.A是长方形绕虚线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B是 一个圆绕虚线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C是一个直角梯形绕 长底边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D是半圆绕直径旋转一周,得 到的几何体.
做一做:如图,第二行的图形围绕红线旋转一周, 便能形成第一行的某个几何体,用线连一连.
知识点 2 几何体的形成 【例2】观察如图所示的图形,把左边的图形绕着给 定的直线旋转一周后可能形成的立体图形是( )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及分析问 题的能力,根据面动成体的原理以及空间想象力即可得解. 【自主解答】选D.由图形可以看出,左边的长方形的竖直的两 个边与已知的直线平行,因而这两条边旋转形成两个柱形表面, 因而旋转一周后可能形成的立体图形是一个管状的物体.
3.如图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的( )
【解析】选A.图中所给的几何体是由上部的圆锥和下部的圆台 组合而成的,故轴截面的上部是直角三角形,下部为直角梯形.
4.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字,这说明了
;风扇的扇叶旋转时,看起来像一个整体的圆面,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主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生活中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点。
本节课的1.1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是这一章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和区分这些立体图形,并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已经比较熟悉。
但是,对于立体图形,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加深他们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和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图形,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图形。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性质,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牙膏盒、易拉罐、圆柱形笔筒等,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立体图形。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立体图形的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立体图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牙膏盒、易拉罐、圆柱形笔筒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实物是什么形状的?它们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图形的图片和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立体图形是什么形状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和性质?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尝试区分和识别这些立体图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立体图形,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使学生对立体图形有更直观的认识。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立体图形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相对较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建立起立体图形的概念,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立体图形的绘制和识别。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点,能够识别和绘制简单的立体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美的感受。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识别和绘制简单的立体图形。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魔方、篮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立体图形的存在。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和触摸实物模型,引导学生思考立体图形的特征,从而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
3.巩固新知: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立体图形,加深对立体图形概念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学会识别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4.实践拓展: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将立体图形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丰富的图形世界》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的内容,本章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1.1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知和认识立体图形,为后续学习立体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实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立体图形,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认识和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和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图形。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立体图形空间关系的理解和想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交流、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立体图形卡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立体图形。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如牙膏盒、茶叶桶、篮球等,引导学生发现和识别立体图形。
2.探究新知: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图形的特征。
3.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进行识别和命名,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其他立体图形,如圆台、球体等,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立体图形的特点和识别方法。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丰富的图形世界》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的内容,本章主要让学生接触和认识各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1.1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主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这些立体图形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能够识别这些图形,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并不陌生。
但是,对于如何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这些立体图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实例中抽象出立体图形,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能够识别和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常见的立体图形,并能够描述它们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生活中立体图形的存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识别和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常见的立体图形,并能够描述它们的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实例中抽象出立体图形,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验学习的过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立体图形。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牙膏盒,篮球,圆柱形的饮料瓶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物是什么立体图形。
2.新课导入:介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常见的立体图形,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它们的特点。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x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x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对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让学生感受立体图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材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并认识柱体、球体、锥体等基本立体图形,为学生今后学习立体图形的计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还比较陌生,空间想象力需要进一步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柱体、球体、锥体等。
2.能够识别和命名基本立体图形。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认识基本立体图形的特征。
2.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交流法: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分享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圆柱、球体、锥体等。
2.准备教学PPT,展示立体图形的图片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圆柱、球体、锥体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我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立体图形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对立体图形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同时,教师可以举例说明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圆柱形的饮料瓶、球形的篮球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立体图形进行观察和研究。
2020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课中作业
环
节
三
三、例题讲解
图中的几何体是由几个面围成的?面与面相交成几条线?
它们是直的还是的?
解:由4个面围成;面与面相交成6条线,其中有4条是直的,2条是曲的.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例]下列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能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几何体.
解:图(1)可形成上面是圆锥,下面是圆柱的上下底面重合的几何体.
图(2)可形成一个圆柱.图(3)可形成一个球.图( 4)可形成一个圆锥.
图(5)可形成两个底面重合的圆锥.
课中作业
1.几何图形是由_____、_____、_____构成,面有_____面和_____面之分.
2.点动成_____、线动成_____、面动成_____.
3.长方体是由_____个面围成的,圆柱是由_____个面围成的,圆锥是由_____个面围成的.其中 围成圆锥的面有_____面,也有_____面.
课中作业
环
节
二
二、讲授新课
1.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在我们所见到的图形中,如果没有点、线、 面就构不成图形.而点、线、面又有它们之间的关系。
2.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1)正方体是由六个面围成的,圆柱是由三个面围成的.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平的,而圆柱上下底面是平的,侧面是曲面.
(2)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两条线,它们都是曲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大量的实例中认真主动的思考,形成独立思考问题习惯。
2、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1、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点评
本节课由六个教学环节组成:① 情境激趣,适时点题 ② 对比观察,理解概念 ③动手实践,直观感知 ④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⑤ 随堂练习, 巩固质疑 ⑥ 师生交流,归纳小结。
这是其中① ②的教学实况,共11分钟。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在课的开始,结合生活实例:夏季学生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游泳和北京2008年的奥运会游泳场馆“水立方”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并从“水立方”中抽象出一个长方体,提出问题: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面与面相交形成了多少条线?线与线相交形成了多少个点?(教师在屏幕上给出“水立方”的几何抽象图)从而引入课题——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并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验把
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一般方法,同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获
得一般性结论:面与面相交可以形成线,线与线相交可以形成
点。
并使教学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研究点、线、面、体
的相关知识。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同样注意到了将观察和抽象相结
合,不满足对正方体和圆柱体的简单观察,而是从中抽象出一般结论:面有平面和曲面之分,线也有直线和曲线之分。
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基本几何概念,是教师讲授还是让学
生亲身体验?华老师选择了后者,即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点、线、
面、体的实例,并借助现有的几何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促进对概念的理解。
在学生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中,有必
要让学生观察几何动画以能更直观的感受、认识,相应的课件可
参看本光盘中的“第一章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