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风名考辨——甲骨文、《尧典》《山海经》风名对勘与校正

合集下载

《山海经·海经》西南部分考释

《山海经·海经》西南部分考释

《山海经·海经》西南部分考释周运中内容提要:本文考证了《山海经》关于中国西南地区地理和民族的一些记载,通过文物考古资料、民族史资料、语言文字学知识证明《山海经》的记载还是有很多可信之处。

只不过其中有些记载受当时的交流条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被扭曲;还有一些记载因为后世传抄讹误,需要重新校勘。

战国七雄中,以楚国地域最大(据《史记·苏秦传》,韩国方900里,魏国方1000里,齐、燕、赵三国各方2000里,秦国方4200里,楚国方5000里),江汉平原是其核心,南阳盆地(申、邓等小国)、汝颍流域(陈、蔡等小国)、江淮之间(群舒、黄、随等小国)在春秋时已属楚。

据《史记》记载,越灭吴时,楚乘机取得淮北大片土地。

战国时,楚又灭东南的越国,南平百越,西南一度占领巴、黔、滇,整个南方都臣服于楚国。

楚国的人口虽少,但民族最多,夷、夏、越、苗、巴等不一而足;耕地虽少但物产最丰,因为热带、亚热带地区物种本来就多。

楚国的文化很独特,玄学如《老子》,文学如《楚辞》,寓言如《庄子》都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楚国西南通过滇、越能和印度交往,在战国中数它最容易得到中国以外的另一个文明古国的影响。

从以上诸点说,楚国不可谓不大。

《山海经》的作者及成书的时间和地点现在还没有定论,但是多数学者认为此书不是成于一时一地,也不是出于一人之手。

但是不管其最后编撰者为谁,《山海经》所记载的中国西南地区地理无疑是最初从楚国人那里传出的,因为西南的巴蜀诸国和中原诸国语言文化距离较大,又因地形阻隔,所以交通很少,但是楚国不仅在战国后期将国界扩展到西南,而且本来和中原诸国的交流很多。

关于《山海经》所记地理的可信度,笔者已经在对《山海经》所记昆仑山地理的考证中有新的证明,[①]本文试对《山海经》的《海经》所记西南部分内容作出新的考释。

湘陵《山海经·海内南经》:“桂林八树在番禺东。

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山。

甲骨四方风研究的新进展与反思

甲骨四方风研究的新进展与反思

甲骨四方风研究的新进展与反思一、甲骨四方风的定义和历史概述甲骨四方风,又称四方风,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风病,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宗伯》:“四方爲部舆,其风疾者,命曰四方风。

”这里所说的四方,指的是东、南、西、北四方,即风病在这四个方向上传染。

这个概念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二、甲骨四方风的研究历程对于甲骨四方风的研究,早在19世纪初,我国的学者就开始关注这一课题。

20世纪初,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热潮,甲骨四方风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多年的研究,学者们对甲骨四方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

三、甲骨四方风研究的新进展近年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甲骨四方风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通过对甲骨文中提到四方风的篆字进行详细的解读和比较,学者们对四方风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利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手段,结合古代文献和甲骨文,对四方风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解读,使得甲骨四方风的研究得以深化。

甲骨四方风与地理、天文等方面的关联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学者们通过对四方风在不同地域的分布情况和相关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分析,揭示了四方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甲骨四方风研究的反思在新进展的我们也需要对甲骨四方风的研究进行反思。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甲骨四方风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我们需要结合实际临床病例和现代医学知识,对四方风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也需要注意甲骨四方风研究的时空背景,注意防止对古代问题的单一解释,要注重整体性和历史性的研究视角,避免过分夸大四方风的特殊性。

五、结语甲骨四方风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风病,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四方风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

我们也需要对甲骨四方风的研究进行反思,避免片面化和夸大化,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这一课题。

风向仪的发展历程

风向仪的发展历程

西汉末年,出现了另外一种测风仪器,叫做“相风鸟”。由于 “凤凰”在体型上相对庞大笨重,而鸟相对于凤凰而言,除了更加 轻便外,也同时具有与凤凰一样的神话色彩,因此相风鸟逐渐取代 了铜凤凰。关于相风鸟有这样一段描述: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 栖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当有风的时候,相风鸟下的转枢会 随风转动,鸟头部也随之转动,头部指向的方向便是风的来向,这 是对相风鸟工作原理的最早描述。
到了西汉时期,出现了对“綄”这种风向器的记载。据《淮南子 》叙目上记载:辟若綄(伣)之候风也,无须臾之间定矣。綄,候 风者,楚人谓之五两。綄是一种羽毛或饰带,在伣的基础上进行了 重量的统一,将重量定为五两,便于不同地方对风力和风向进行比 较。因此,綄比伣在风的观测上更加精密,是我国测风技术的一大 进步。
此后,古人对风的认知逐渐摆脱神化色彩,认识到“气”是在 天地间流动的产物。战国末年,有关于八个风向名称的记载。在 《吕氏春秋》中提到: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 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 方曰寒风。这是我国古代最早有关八种风向的记载。这一时期,中 国古人对风的认知逐步从对风的神化转化为认识到风与气的关系, 即风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
古希腊人通过建立风塔来占方位、竖风标。建筑师薛拉斯特斯于公元
前48 年前后建造了一座风塔,用以观测风向。风塔呈八边形,八边代表八 个方位,包括四正向、四隅向,每一条边上雕刻着一个风神,象征各种风 的性质。
公元12 世纪,西方教堂屋顶上开始有了候风鸡的装置,其外形像公
鸡,可随风自由转动,人们通过观测鸡首的方向来判断风的方向。它与现 在的风向标原理相似,但是候风鸡只能观测到风的大致方向,而不能以度 数来表示精确的方向。
到了唐代,古人对风力系统有了科学的表述。李淳风详细记录 了观测风的方法,并将风划分为八个等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风 定级的人,比西方蒲福风力等级早了一千多年。

谁掌握了《山海经》,谁就可以统一天下!

谁掌握了《山海经》,谁就可以统一天下!

谁掌握了《山海经》,谁就可以统一天下!《山海经》来源于《山海图》。

《山海图》本来是录于鼎上的!鼎是统治天下的象征!是正统身份的象征。

只有正统才可以传承鼎。

鼎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实是因为《山海图》很重要。

鼎其实不值钱,《山海图》才值钱。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内容值钱,数据值钱!《山海图》是全球性大洪水灾难以后的地球使用说明书、全球藏宝图。

《山海图》流传为《山海经》以后,人们已经认识不到《山海经》的真正价值了。

《山海经》不但是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它可以证明上古中国曾经统一全世界,而现在的中国是上古中国的正统传承。

鼎到底是什么东西,已经不重要了。

鼎其实只是一种象征,九鼎象征九州全天下。

得到了九鼎,就可以得到《山海图》完全版,解读以后就可以建立一个“上古中国曾经统一全世界”的理论,使上古中国的正统传承者——现代中国利用文化实现伟大复兴,再次统一全世界,让全人类携手进入新纪元。

《宇宙通鉴》就是完美解读《山海图》的书,比《山海经》更宝贵!盘古大陆分裂后,全世界大洪水,先进的人类文明倒退回石器时代。

大禹“治水”以后,命令大臣伯益整理关于盘古大陆的资料,完成后取名叫《山海图》。

《山海图》相当于天下藏宝图!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当时地球上基本的山川、物产、动物、植物等情况,详细到什么动物能吃,什么动物吃人,吃了什么动植物以后会有什么效果!由《山海图》转录的《山海经》相当于“地球使用说明书”,有了这个说明书,以后的人类再遇到类似的灾难,也能生存下来。

《山海经》依照传统,以山为参照物,因为山就是最好的天然地标!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千万年也不会变。

所以,以山为地标相当科学!一座山,上面有什么,附近有什么,相隔多少里又是另一座山,让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山海经》里从来没有提到大陆和大陆分隔很远的情况,讲的反而都是很紧凑的地理情况,经过几百里是一座什么山,经过几百里是一条什么河。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上古时近似方形的整个盘古大陆的地理情况表达了出来。

四时八风:风与中国古代民众的时间生活

四时八风:风与中国古代民众的时间生活

关键词:四风;四方;四季;岁时节令
中图分类号:K2,H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669(2017)02-0057-05
在 中 国 古 代 ,最 早 揭 示 风 这 一 自 然 气 候 现 象 与 人 类 生 产 生 活 有 着 密 切 关 系 的 史 料 ,是 我 国考古发现的商代甲骨文四方风刻辞。
季一一对应为基础的。后世的所谓的八方、八风与八节的说法,是对上述岁时观念的引申。在先秦时期,四方
风已经与四季这一岁时观念密切相关,并成为农业时令的象征。同时,正是由于四方风对四季收获和农业生
活存在着互为因果的重要影响,四时八风才成为象征季节的岁时刻度而为国家所重视,成为历法的制作基础,
因而也成为中国古代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大荒南经》) 有 人 名 曰 石 夷 ,西 方 曰 夷 ,来 风 曰 韦 ,
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大荒西经》) 有 人 名 曰 鹓 ,北 方 曰 鹓 ,来 风 曰 狭 ,是
处 东 北 隅 以 止 日 月 ,使 无 相 间 出 没 ,司 其 短
58
长。(《大荒东经》)
《山海经》四方风表
与 商 代 四 方 风 刻 辞 相 类 似 ,而 内 容 更 加 详 细具体地揭示四方风候与季节轮替乃至国家、 民 众 生 活 关 系 的 ,在 我 国 古 代 典 籍 中 还 有 很 多 材料,现择其要者列举如下,并作简要分析。
《尚书·尧典》记载: 乃 命 羲 、和 ,钦 若 昊 天 ,历 象 日 月 星 辰 ,
敬 授 人 时 。 分 命 羲 仲 ,宅 嵎 夷 ,曰 旸 谷 。 寅 宾 出 日 ,平 秩 东 作 。 日 中 ,星 鸟 ,以 殷 仲 春 。 厥 民 析 ,鸟 兽 孳 尾 。 申 命 羲 叔 ,宅 南 交 。 平 秩 南 讹 ,敬 致 。 日 永 ,星 火 ,以 正 仲 夏 。 厥 民 因 ,鸟 兽 希 革 。 分 命 和 仲 ,宅 西 , 曰 昧 谷 。 寅 饯 纳 日 ,平 秩 西 成 。 宵 中 ,星 虚 ,以 殷 仲 秋 。 厥 民 夷 ,鸟 兽 毛 毨 。 申 命 和 叔 ,宅 朔 方 ,曰 幽 都 。 平 在 朔 易 。 日 短 ,星 昴 ,以 正 仲 冬 。 厥 民 隩 ,鸟 兽 氄 毛 。 帝 曰 : “ 咨 ,汝 羲 暨 和 ! 期 三 百 有 六 旬 有 六 日 ,以 闰 月定四时成岁。”② 很多学者认为这篇文章是周代史官根据古代传 说“ 旧 闻 ”而 编 纂 的 ,也 有 人 指 出 其 内 容 还 曾 经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学 者 所 增 补 。 围 绕 着 观 测 四 仲 星 以 定 天 象 的 历 史 时 代 ,历 代 学 者 多 有 歧 见。但竺可桢指出,以鸟、火、虚三宿而论,至早 不 能 为 商 代 以 前 之 现 象 ,观 测 星 昴 出 现 于 南 中 天的冬季,天气寒冷,则是殷末周初的天象。此 说正可与甲骨卜辞四方风说相印证[2]86-87。

关于《山海经》的考证

关于《山海经》的考证

关于《山海经》的考证关于《山海经》的考证从列子来自希腊雅典的考证里,我们已经知道,列子是雅典海军的一位伟大的船长,航海家、优秀的弓箭手。

受亚历山大大帝派遣,与杨朱、杨布兄弟和墨子一行人,于公元前325年,自印度河河口出发,沿陆地向东方航行,航行阿拉伯海,经过印度大陆,马六甲海峡、印尼群岛,菲律宾群岛,台湾岛,过台湾海峡到福建,过长江口,考察吴越一带,后登陆山东半岛,来到了中原。

并以山东半岛为落脚点,继续环游渤海,考察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库叶岛,远至俄罗斯远东海岸,深入北太平洋,还远至白令海峡,远眺北美大陆,环行北冰洋数千公里后返航,在白令海峡附近经历了极夜和极昼现象。

列子的航海知识丰富,见多识广。

而中原地理知识最好的人则是邹衍。

据司马迁《史记*第七十四卷》记载:“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

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

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於无垠。

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

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

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

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其术皆此类也。

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

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後不能行之。

是以驺子重於齐。

適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

適赵,平原君侧行撇席。

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作《主运》。

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於齐梁同乎哉!”邹衍知道所谓儒家所说的中国只是天下(地球)九州之一中的九分之一,大禹所记载的九州不作数,不过是赤县神州之内的小九州,赤县神州之外还有其他八州,都有大海环绕。

山海经四方风神与甲骨文“四方风”

山海经四方风神与甲骨文“四方风”

山海经四方风神与甲骨文“四方风”轩辕为女即“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架日车之羲和氏女,三星堆太阳轮为祭祀她而铸,正因为她的“顾菟在腹”,有易灭国,商朝建立黄帝王亥得天下亦得她而扶摇,她就是爰谋,山海经有猨作菟状记载。

天问:眩妻爰谋,眩为宅殷土茫茫九万里的王亥,爰通“辕”或“猿”,又爰谋可化而为黄熊,禹娶涂山氏女方能化熊凿通轩辕山,其妻化石与之决裂,故爰谋亦为涂山轩辕氏,轩辕氏熊图腾,可化石化熊,古文多有记载爰有奇器是生万象;爰有寒泉在浚之下;爰有嘉果,其实如桃;爰有树檀其下维穀;爰有滛水其清洛洛等等。

商朝黄帝四面鼎(人面四方鼎或大丰鼎)有黄帝四面,又有甲骨文“四方风”卜辞,北方神曰玄或宛,即简狄食鸟卵生契(阏伯),契于石,即西方神曰丰或璀,对应山海经:石夷。

涂山氏可化熊化石,故石夷即是包括涂山氏有娀氏在内的十只金乌部落河伯氏,并且甲骨文西方风彝应为“璨”或金乌之乌,亦意指河伯氏,羿射九日,射河伯之目,唯留有洛氏雒嫔为羿妻盛世为日,立月母之国,羿有扶于瑶代夏政得天下。

山海经为民间,其记载四方风与甲骨文四方风并不全同,猜因商权盛世之故,甲骨文四方风有神话自身种源之意,故山海经四方风更接近于历史传承真相,甲骨文将西方神定为契,与石夷相出入,或许其有渊源,或在神话祖先。

山海经西方风为韦,古文韦通韩、寒即寒浞或浇,亦与甲骨文西方风璨或彝或乌不全同。

东方曰析,以斧析扶桑树即羿射九日,佚女爰谋与羿妻雒嫔同宗,即三星堆鸟形金饰片之“翳”,华夏族母系之“屏翳”巫咸,山海经北方月母之国的传世佚女,逢盛世而出,所以山海经四方风中北方风曰狄,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即有北方风狄析扶桑或折扶桑,射九日金乌,使无十日并举的相间出没,即扶桑可薪,析木可焚,是桂永存,所以北方风佚女狄亦为主东方之事的析(折)。

古文记载:虹蜺为析翳;虹霓为缳(爰);天问阳离爰死后有:白蜺婴茀,胡为此堂,均说明翳为爰谋即东方神,而甲骨文四方风之风字,可释为“王鸟或凤”即为商高祖王亥。

风凤朋鹏考辨

风凤朋鹏考辨
1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1989年1月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5月中国社科考古院甲骨文编中华书局2005年8月汉许慎说文解字岳麓书社2006年1月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2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6月宋罗愿尔雅翼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5月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版中华书局2004年1月邹华清主编汉语大字典四卷本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2000年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6月李圃甲骨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6月张永山试析锡多女有贝朋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辑中华书局1989年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5月胡厚宣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6年o1期敖一昌凤神话溯源重庆师院学报1996年0l期深圳大学学期课程论文


“ 亦古文凤”,然则以隶 书之正 ,是鹏尔。夫羽虫三百 ,风为之长。舜 文 王之时,尝来仪 以鸣 ,而仲尼叹其不至 。宜无伟于是 者矣。宋玉对楚襄 王亦称 :“ 鸟有凤 ,而鱼有鲲 ,凤 皇上击九千 里 ,绝 云霓 ,负青天 ,翱 翔 乎杳冥之上 ,夫藩篱之燕 ,岂能与之料天地之 高哉 ?鲲 ,鱼 。朝发 昆 仑之墟 ,暴髫于碣石 ,暮宿于孟诸 ,夫尺泽之鲵 ,岂能与之量江海之 大 哉? ”宋玉 、庄周皆楚人 ,所 言鹏凤俱 以鲲配 ,又其 言绝 云负天 ,词 旨 亦相类 ,明鹏 即凤也。但 《 齐谐》 主于怪 ,故以九千为九万耳。
通过对甲骨文 中凤字字形进行考察 ,我们发现 ,这一字形确实 为凤 字的一种写法。如 :甲骨文编 ・ 四 ・ 5 2 [ ]写作 ,与小篆 这 卷 02 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字表“夏民”,未见假借为表季节之用。这样,
研究殷代 历 法,四 方 风 名 就 成 了 至 关 重 要 的 资 料。 所以几代学者热心讨论近百年,至今没有止息的迹 象。李学勤更将此问题引入商代断代工程中,推断 出 14294 片刻于武丁中期,即公元前 1228 年,成了 标准件,意义更大了[1]35 - 40 。
部,为喻母四等字……古当读定母,则彝字与泰大声 相 近 也。 《山 海 经 》记 来 风 曰 韋,与 彝 音 亦 近”[6]29 - 30,77 - 80 。于省 吾 谓“据 古 音 则 伇 应 读 为 烈 ……‘ 曰伇’之伇读为烈或冽是合乎声纽通转规律 的”[5]123 - 128,323 - 324 。李 学 勤 谓“南 风 名 ,即‘微’, 《山海经》作‘民’,‘民’声字多在明母文部,与微部 的‘微’对转”[1]35 - 40 。我们认为,这些字完 全 可 以 作字形分析,得 到 更 令 人 信 服 的 说 法,不 必 以 通 转 说事。
有的字形外加“ ”或点表风流动之意,实与假借
“鳳”融为一体,没必要保留原形字。要对四方风名 作准确的解读,这样的障碍必须扫除。
其三,在音韵学取得长足进展的清末民初,学者 过分依赖声韵通转,造成不少混乱。寻找通转字往 往都是预设前提,为达目标再借助双声对转、邻韵部 相通等手法画地为牢,圈定对象。而汉字字形复杂, 读声却相对贫乏,多个字共一声相当普遍。同声通 借,声近通借,双声对转,邻韵部相通,这些现象确实 存在。我们还可以加一条: 形近也可以相借。但是 泛化之后,成为一种解读秘方就危险了。四方风名 释读中,杨树达谓“刘藏甲骨片曰‘凤曰彝’者,韋与 彝同属古韵微部,以音近通借也”; “彝字今读以脂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 日月所出。有人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 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3]255
有神名曰 因 因 乎———南 方 曰 因 乎,来 风 曰 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3]265
有人名 石 夷———西 方 曰 夷,来 风 曰 韦——— 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3]269
第 35 卷第 4 期 2019 年 4 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Vol. 35 No. 4 April 2019
四方风名考辨
———甲骨文、《尧典》《山海经》风名对勘与校正
贺汪泽
(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31)
摘 要: 四方风名,《尚书·尧典》与《山海经》记载不一致。甲骨文 14294 片本是校读的依据,惜 其各家解读不一。本文对照三家文本,一一考辨,认为: 东方为“析”“协”,南方为“炎”“微”,西方
我们认为,重 视 四 方 风 名 研 究,首 要 问 题 在 识 字,字解析不准确,作更深入研究如沙滩建大厦,顷 刻坍塌。笔者查考相关资料,发觉识字问题仍未解 决,故不揣浅陋,以《甲骨文合集》[2]14294 片( 见图 1) 为基础,抽绎存在问题,供各方专家批评。
一、《山海经》《尧典》关于四方风名的记载 首先,按 照 14294 片 顺 序 摘 录《山 海 经》相 关 记载:
收稿日期: 2018 - 12 - 08 作者简介: 贺汪泽( 1941—) ,男,湖南安仁人,教授,主要从事先秦文献研究。
5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9 年
在的,卜完,验证完毕,即弃之不顾,所谓甲骨卜辞档 案是不存在的,说现在掘得的小屯甲骨就是这档案 馆的遗物,并 不 符 合 事 实。 因 为 殷 人 相 信“龟 藏 则 不灵,蓍久则不神”[4]3223 。如今在龟板上见到不同 时间的卜文,是因为龟板处理尚有时间空当,有空白 还可以利用一下。有的龟板是在殷王巡行途中或边 地 卜 的,要 带 回 来 验 证 才 销 毁,所 以 见 于 王 都。 在 19 世纪末被发现之前,没人动过,是最靠得住的原 始文献。既然未见天日,周人是怎样继承了四方风 名的说法? 原来在卜辞之外,还有典册、日常史官记 录。至今没有发现,并不证明不存在。典册、日常书 写远较卜辞内容广泛,通过这些书写传承,自然会流 布于周代,所以《山海经》与其有渊源。从另一方面 看,甲片是能够废弃的,而人们的思想成果,如四方 风名是废弃不了的。
为“ ”“韋”,北方为“宛”“伇”。《尧典》《山海经》本来记载有讹误,以之定谳甲骨文,并不可靠。
关键词: 四方风名; 《尧典》; 《山海经》; 14294 甲片
中图分类号: K22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672 - 3600( 2019) 04 - 0049 - 05
风名问题涉及殷人四时观念,反映当时的岁时 历法 水 平; 而 遍 查 甲 片,只 见“春”“秋”表 季 节; “冬”与“终”为一字,不具明 确 的 季 节 意 义; “夏”
由于汉字屡经变迁,殷代使用的文字改朝换代 到周代,中经战乱、社会动荡,影响文化传承,错读误 读是难免的,特 别 是 一 些 形 似 字,周 人 已 难 完 全 辨 认; 冷僻字已难准确了解其字义,甚至作错误的解 读。所以,我们 不 能 完 全 信 赖《山 海 经 》的 记 载,更 不必回避籀 文、古 文、秦 篆 以 至 汉 隶 演 变 造 成 的 失 真。此其一。
其二,而今识读甲骨文存在一种依样画葫芦的
倾向。 如 于 省 吾 将 识 为 ,而 不 直 接 识 为 “風”[5]123 - 128,323 ; - 324 杨树达将 识为鳳, 识为 ,
识为 , 识为 ,而不直接识为“風”“協”“微” “伇”[6]29 - 30,77 - 80 ; 李学勤将 识为 , 识为 ,也 不直接识为“伇”“微”[1]35 - 40 。这些字大都有形而 无声、义,于四方风名的解读仍无济于事。为什么不 隶定为通行之字呢? 似乎还不是找不到对应字的问 题,而是另有考虑。“鳳”假借为“風”已毫无疑义。
图 1 甲骨文 14294 甲片
有女和月母之国。有人名曰 ———北方曰 ,来风曰 ———是处东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 出没,司其短长。[3]248 甲骨文有四 方 名 及 风 名,《山 海 经 》也 有,一 一 对应,似乎依《山 海 经 》隶 定 甲 骨 刻 辞,一 切 问 题 均 可解决。其实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山海经》是晚出文献,其于四方及风名源出于 甲骨文,是没有疑义的。然而甲骨文是为占卜而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