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追求享乐,可能早死

合集下载

关于一事无成的句子

关于一事无成的句子

关于一事无成的句子1、我们于这世间都太过平凡,no money,no right,但是,可以奋斗努力,而这是我们一生唯一的不被否定的主观因素,那么,谁还会说我们一事无成,一无所有呢,毕竟,成长中,我们有着最cool 的姿态。

2、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3、甲、乙、丙三人进城。

甲只顾匆匆赶路,很快就到了城里,有人问他沿途风景怎样,他却什么也没记住。

乙一边赶路一边欣赏风景,最后也到了城里,他把沿途的趣闻轶事及风景讲给城里人们听,人们认为他是个有趣的人。

丙被沿途的风景迷住了,流连忘返,尽然忘了进城的事,待他想起来,城门已经关了。

甲、乙、丙代表了三种人生,甲成功,但无趣,不懂得享受生活。

乙不仅享受了生活的乐趣,同时也获得了成功。

而丙只追求生活的享乐,却忘记了人生的目标,最终一事无成。

我们多数时间在做甲,少数时间在做丙,只有在甲与丙都没得做时才会被迫做乙。

4、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作者:雷锋5、人生四大乐:青春活力,创业有成,家庭和顺,邻里和谐。

人生四大悲:病魔缠身,患得患失,重蹈覆辙,一事无成。

6、幻想是种虚无的东西,一般拥有他们的人都一事无成,但你万万不能否定他们的幻想,不然他们该活在何处。

7、往事再美好,都已经尘封,人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拿得起是生存,放得下是生活;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是智慧。

有的人拿不起,也就无所谓放下;有的人拿得起,却放不下。

拿不起,就会一事无成;放不下,就会疲惫不堪。

8、如果你还认为自己还年轻,还可以蹉跎岁月的话,你终将一事无成,老来叹息。

9、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青人应趁今惜取大好时光勤奋不懈,免得晚年慨叹「一事无成」。

10、写于2012年冬:很多人都有自毁倾向。

比如知道熬夜容易得肝炎会长痘长斑内分泌紊乱健忘脱发却依旧熬得乐此不疲。

比如知道自己一事无成游手好闲却依旧宁愿在别人身上找存在感和刷刻薄,也不肯去提升自己哪怕一点点。

享乐主义利与弊

享乐主义利与弊

希腊哲学家伊壁鹫鲁虽然把快乐等同于幸福,却反对把快乐等同于享乐和纵欲,其学派以及一些主张功利主义的思想家一般都认为“心灵的快乐高过肉体的快乐,因为前者更持久、更稳妥、更便宜”生死之间——论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罗素是这样描述伊壁鸠鲁和他的学生们在“花园”中的生活境况:团体生活是非常简朴的,他们的饮食主要是面包和水,伊壁鸠鲁觉得这就很可满意了。

他说“当我靠面包和水而过活的时候,我的全身就洋溢着快乐;而且我轻视奢侈的快乐,不是因为它们本身的缘故,而是因为有种种的不便会随之而来。

”尽管“花园”里的生活是如此清贫,但是伊壁鸠鲁似乎已经感到很快乐了。

至少伊壁鸠鲁自己相信这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他认为,“当我们说快乐是最终目的时,我们并不是指放荡者的快乐或肉体享受的快乐,而是指身体上无痛苦和灵魂上无纷扰。

”快乐常常被人们分为积极的与消极的快乐,或动态的与静态的快乐。

“动态的快乐就在于获得了一种所愿望的目的,而在这以前的愿望是伴随着痛苦的。

静态的快乐就在于一种平衡状态,它是那样一种事物状态存在的结果,如果没有这种状态存在时,我们就会愿望的。

我们可以说当对饥饿的满足在进行的时候,它就是一种动态的快乐;但是当饥饿已经完全满足之后而出现的那种寂静状态就是一种静态的快乐。

”欲望的满足是一种动态的快乐,欲望的消失是一种静态的快乐。

古罗马式的享乐主义者追求前者,而佛教徒式的禁欲主义者则追求后者。

伊壁鸠鲁也许会怀疑“动态的快乐”是一种快乐。

正如他在区分欲望时说,“在自然的欲望中,有些是必要的,有些则仅仅是自然的;在必要的欲望中,有些是幸福所必要的,有些是养息身体所必要的,有些则是生命本身的存在所必要的。

”因此满足那些不必要的欲望所产生的“动态的快乐”其实是不必要的快乐。

但是对于满足那些必要的欲望引起的快乐,如饮食后的满足感,伊壁鸠鲁似乎并不拒绝,而且还颇为享受。

他说,“心灵的快乐就是对肉体快乐的观赏。

心灵的快乐之唯一高出于肉体快乐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学会观赏快乐而不观赏痛苦;因此比起身体的快乐来,我们就更能够控制心灵的快乐。

勒克莱齐奥:人是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勒克莱齐奥:人是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勒克莱齐奥:人是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说过,实际上,人可能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悲观主义者。

他很喜欢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因为佩索阿也是悲观主义的。

我眼前不由呈现佩索阿《惶然录》开篇的描述,黄昏降临的融融暮色里,我立于四楼的窗前,眺望无限远方,等待着星星的绽放。

在我的梦境里,便渐渐升起旅途上的谣曲,这种旅途指向我不知道的国邦,或者纯属虚构而不可能存在的家园。

在佩索阿心里,世界惶惑而无望。

他写道,没有创造这个世界的上帝,没有唯一的、创造万物的、不可能存在的上帝,在搅动着黑暗。

仿佛地狱正在我体内摇晃,倒不是笑魔现身显灵,而是僵死世界的狂呼,是物态领域诸多尸物的环绕,还有整个世界在空虚、畸形、时代错误中,等待每况愈下的终结。

勒克莱齐奥说,悲观主义是一种精神咖啡,虽然很苦涩,却能让人兴奋。

其实,依我看,几乎所有人类的精神导师,无一不是悲观主义者,起码有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

叔本华无疑是悲观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他的悲观主义哲学诞生之时,正是黑格尔理性主义大行其道,对人类充满虚夸的信任和乐观。

当黑格尔的讲堂上坐无虚席、人气鼎盛,而叔本华那里却只有三五个学生。

他只好自我嘲讽说,苏格拉底在当时又有怎样的声誉呢?他自以为,或者我有负于时代,或者时代负于我,无论是哪一种情形,剩下的只有缄默。

他曾预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悲观主义奠基之作,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全人类而写的,必会成为很多书籍的源泉和根据。

事实也是如此,到了晚年,时代才选择了他和他的哲学。

当人类从虚幻的梦中醒来,才深深明白,悲观才能代表人类生命的本质。

马克思曾说,叔本华是欧洲哲学史的一个里程碑,少了他的欧洲哲学史,将会出现一片空白。

确实,叔本华是人类生命本质的揭示者,一反传统哲学的理念。

他指出,人的本质在于其生命意志,或者生命欲望的不断追求。

由于欲求不断,需要不止,因而,人生也就注定痛苦不已。

叔本华说,人的生存,必须不停地跳跃疾走在,由灼热的煤炭圈成的圆周线上,永无休止地走下去。

一时贪图享乐的启示

一时贪图享乐的启示

一时贪图享乐的启示荀子:一时贪图享乐的人,会透支自己的福报荀子在《荀子·荣辱》中,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鯈魾者,浮阳之鱼也,胠于沙而思水,则无逮矣。

挂于患而思谨,则无益矣。

”鯈鱼和魾鱼平日里都喜欢浮在水面上悠闲自在地晒太阳,因此被大家称为“浮阳之鱼”。

在一个无所事事的日子,他们又随波逐流,晒着太阳,好不自在。

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顺着潮水飘向了沙滩,退潮的时候,他们还是不舍得离开,因为晒太阳实在是太幸福了。

直到潮水退尽,他们才突然惊醒,发现自己搁在沙滩上,再也没办法回到水中。

面对死亡时才懂得行动谨慎,但已经毫无用处了。

一,贪图舒服的人,其实都是智低才疏之人好逸恶劳,其实是人本性中的一种劣根性。

人性天生带着贪图享乐,天生就想不劳而获,苦活累活不想干,只想等着天上掉馅饼。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躺平”的人越来越多,因为有些人以为不努力就能过上好日子,获得成功。

但是《荀子·荣辱》的这个故事后面,荀子还说了一句话。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会去埋怨别人;懂得事物规律的人不会埋怨上天。

那些随便抱怨的,多半是智浅才疏的人;那些经常抱怨上苍的,往往都是胸无大志的人。

二,找出懒惰的成因,能培养坚毅的品格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环境影响人生,时事造就英雄。

实际上,懒惰是因为享受太多,而思考太少。

勤奋则相反。

懒惰是人之本性,人的骨子里都有懒惰。

只是有些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并且有了行动,所以他们相对来说就比较勤快。

那么如何战胜懒惰呢?其实,我们应该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指望别人。

想一想,当你在家里呼呼大睡时,早已经有人闻鸡起舞;在你沉迷于声色犬马中尽情放纵时,不要忘记别的人正在悬梁刺股。

多一点对自己的约束,成功就多一点机会;多一点对自己的管束,未来就多一些希望。

如果我们能下定决心克服安心享受的思想,培养坚毅的品格,那么我们就更加能靠近成功。

追求快乐是人生的最终目标

追求快乐是人生的最终目标

追求快乐是人生的最终目标人生追求的目标是幸福,或者叫快乐。

这是人生的最终目标。

有人追求财富,因为财富能给他带来快乐;有人追求美色,因为美色能给他带来快乐;有人追求革命,因为献身于革命能给他带来快乐.所以快乐是人生的最终目标。

再比如,像我们现在有很多的人,都在寻寻觅觅,希望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人或者是爱的人。

他们认为只有那样的情况下才可让他们的生活不至于那么单调,或者是找到一点乐趣。

可是,一旦他们找到了之后,过了一阵子便会发现:原来生活还是这样平淡啊。

于是又开始另一轮的寻觅,这样反反复复都只是为了去追求他们心中的那份快乐而已。

虽然,这种事情不值得去提倡,可是对于别人对于快乐的定义不一样,所以我们对于别人的事也不能有太多的指责。

今天,我所说的快乐绝对不是以牺牲别人的快乐为代价的,或者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的快乐。

我所提倡的是在自己得到很大快乐的同时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退一步讲,就死当你为了追求自己的快乐时,要尽可能的让别人只受到很小的痛苦,如果全社会每个人都能够这样做,这事也值得去做,因为全社会的快乐能有所增加。

例如,接受慈善机构或亲友的帮助,就属于这种情况。

见义勇为一般也能够增加全社会的快乐,因为这往往是处于有利条件下的人帮助处于不利条件下的人。

但是有不少例外。

现在有些见义勇为的义士事后遭受健康或经济上的损失,造成巨大痛苦。

为了鼓励觅义勇为,社会应该设立见义勇为基金,帮助因见义勇为而落入不幸的义士。

权衡得失,总的所得大于总的所失,所以是可以做的。

就像中国解放前期的很多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共和国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很多时候为了中国这个“大家庭”而顾不上自己的小家庭。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有点不可思议,或是不能理解,认为这并不是他们人生的最终目标。

可我想说,虽然这些人也会想家,有时候也会为了要离开家人儿苦恼,但是,他们是为了自己心目中的那份信念而奋斗,为了自己心目中的目标而甘愿背井离乡,甚至是舍弃宝贵的生命。

不顾及后果的过分享受-将会耗尽福报-福尽人亡是真理!

不顾及后果的过分享受-将会耗尽福报-福尽人亡是真理!

不顾及后果的过分享受,将会耗尽福报,福尽人亡是真理!福尽而死是真理,故当惜福少享福。

有人说:我自己赚的钱我自己花,不把钱花光享受,不是白赚钱了吗?我们可以通过比喻来思考,比如一个农民对着粮仓想:这是我自己种的粮食,当然应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吗?这显然是愚人自绝后路的做法,不为明年留下种子,最后只会饿死而已。

可见,不顾及后果的过分享受,将会耗尽福报,给自己的未来和后世带来无量的痛苦。

一则真实故事:明朝正德三年出现了大旱灾,楝塘地方因为有水库而得以避免。

第二年又出现大水灾,也以堤坝高而没有遭灾。

邻近的几个乡连续好几年没有收成,唯独楝塘地方接连丰收,而且他们乘形势得到了官府的两次免粮。

于是这些村里人廉价买进了各乡的产业,生活变得非常富有。

从此之后,该地朴素的风气荡然无存,奢糜成风。

当时,乡民陈良谟对他的叔兄说:“我们村子会有奇祸发生!”叔兄问他是什么原因,他答:“无福消受罢了。

”不久果然全村发生了大瘟疫,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先儒焦澹园说:“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

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

”人的福报有限,能节约不贪着,就可以延寿,如果过分奢侈,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

有人想:现在时代不同了,物质条件日新月异,过时的东西都可以丢掉。

半碗饭、一张纸不值几个钱,不要搞得太约束。

这也是不考虑因果所滋生的错误想法。

从因果上思维,就会知道其实浪费半碗饭、一张纸,也有很大的罪过。

比如半碗饭来之不易,从播种、施肥、灌溉、收割、去壳、运输到最后煮成米饭,其间有多少劳动者的心血,要耗费多少自然资源,才能端到口边,供你享用。

这半碗饭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随意浪费不会折福吗?实际上,因果丝毫不会空耗,浪费财富是损减自己的福报。

因此,想起物品来之不易、业果不虚,我们不能不珍惜福报。

弘一大师在他的一篇演讲中说:“我五岁时,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

人不能贪图享乐,而应该追求卓越

人不能贪图享乐,而应该追求卓越

人不能贪图享乐,而应该追求卓越对于人生来说,积极进取的心思是人生进步的根源动力,人的一生需要不断的前进,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完成一个目标之后,就要努力的给自己定制一个新的目标,而不是像一匹马一样,每天只低头吃草料啊,享受安逸的生活。

一个人只有不贪图安逸才能获得永恒,古罗马帝国强盛200余年,却因为统治者沉迷安乐而毁于一旦,这就是贪图安逸的结果。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如果不想让历史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那就要让自己时刻散发积极进取的光芒。

《易经》:人不能贪图享乐,而应该追求卓越《乐不思蜀》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他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身上的典故。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各居一方,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文能武的大将打下江山,此后将王位传给儿子刘禅。

临终之前,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而诸葛亮死后则将自己的位置托付给了姜维,谁知道姜维抵挡不住外军的惊喜,最终失败。

魏国大军入侵蜀国,刘禅惊慌不已,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也没有了,为了保命,投降了魏国,一大批臣子也跟着一起投降,投降之后,魏国为了安抚他们,就让他们享受以前一样的待遇,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知道刘禅昏庸无能,但是对他还是有疑心,怕他表面上装作很顺从的样子,心里面还有东山再起的野心,就是想要试探一下。

司马昭就找了一批人,为刘禅表演蜀国的歌舞,跟着刘禅一起投降的大臣看了都触景生情,谁知道刘禅咧着嘴高兴的说:“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易经》:人不能贪图享乐,而应该追求卓越后来刘禅的大臣就教他说:“下一次司马昭如果还问你,你就痛哭流涕的说蜀国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的,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他就会放我们回去。

”谁知道过了不久,司马昭又问这个问题,刘禅就假装悲痛的说:“蜀国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

”谁知道他挤不出来眼泪,就只好闭着眼,司马昭看了之后笑着说:“这话是别人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曾经的说:“你怎么知道呢?就是别人教我的。

关于不要贪图安逸的名言

关于不要贪图安逸的名言

关于不要贪图安逸的名⾔1.关于安逸享乐的名⾔有关厄运的名⾔警句1、厄运在同⼀条路上漫游,时⽽降临于这个⼈,时⽽降临于另⼀个⼈。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修斯》2、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然⽽⾝临其下时不过是灰⾊⽽已。

——⾥希特《长庚星》3、幸运并⾮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没有安慰和希望。

——培根《论厄运》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

——⽇本谚语4、灾祸是⼀个⼈的真正试⾦⽯。

——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5、苦难磨练⼀些⼈,也毁灭另⼀些⼈。

——富勒《⾄理名⾔》6、烈⽕试真⾦,逆境试强者。

——塞内加《论天意》7、逆境给⼈宝贵的磨练机会。

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古以来的伟⼈,⼤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过来的。

——松下幸之助8、那些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

——尼采《偶像的黄昏》9、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不知道⾃⼰的⼒量。

——琼森《确实可靠》10、⼀颗⾼尚的⼼应当承受灾祸⽽不是躲避灾祸,因为承受灾祸显⽰了意志的⾼尚,⽽躲避灾祸显⽰了内⼼的怯懦。

——阿雷蒂诺11、当⼀个⼈镇定地承受着⼀个⼜⼀个重⼤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

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此没有感觉,⽽是因为他是⼀个具有⾼尚和英雄性格的⼈。

——亚⾥⼠多德《尼可马克伦理学》12、幸运最能发现罪恶;⽽厄运最能发现美德。

——培根《论厄运》13、交好运令⼈羡慕,⽽战胜厄运令⼈敬佩,这是塞内加的名⾔。

——培根《论厄运》14、交好运时要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

——J?雷《英国谚语》15、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

——贺拉斯《歌集》16、不因幸运⽽固步⾃封,不因厄运⽽⼀蹶不振。

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前进的⽬标。

——易⼘⽣17、最好是通过别⼈的厄运⽽不是通过你⾃⼰的厄运来学得聪明。

——《伊索寓⾔》2.有关安逸的名句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见《左传·闵公元年》载管仲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追求享受,可能早死?
“What do you live for? Happiness? Or Meanings?”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他们或者由于优越的先天条件,或者梦想着,有朝一日过上尽享快乐的生活。

下午茶?海滩?游艇?Orgy?(温馨提示:未成年人请不要谷歌这个词的意思)这样的人生目标当然没有什么不对,不过和你想象中不同,这种享乐主义的生活可能给你造成的伤害,和完全不快乐的生活可能一样严重。

近年来的很多研究开始关注“快乐”(Happiness)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认为情绪低落的人容易身体素质不佳。

同时,更多的新新人群开始把追求“快乐”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市面上更是充满了“你快乐就好”一类标题的自助文章和书籍。

然而,今天这篇文章要介绍的一项2013年的研究证明,如果只是纯粹的享乐,而不追求人生的意义,那么这种快乐对你的健康可能并没有什么好处,甚至还可能起到反向的作用。

虽然听起来很像是老掉牙的鸡汤,但这项研究却是基于遗传基因学检测的,登载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在分析快乐对我们身体可能造成的影响之前,首先我们先来介绍这个研究中对于快乐和意义的区分定义。

这项研究所针对的两种状态被分别称作快乐(happy)与意义(meaning)。

这个研究讨论的是一种“狭义”的快乐,是
指你一个人的开心,这种“感觉良好”是与他人无关的;意义感则关乎美德与奉献,超越了单独的个体。

此前,已有一项来自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学研究致力于探究“快乐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的区别到底在哪,分别对人们意味着什么。

经过一个月的针对397个样本的研究,他们下了这样的定义:快乐,即我们通常说的一种利他的给予(giving)行为。

不追求人生意义的快乐,描述的是一种相对浅薄、自利的生活:你一切顺利,自身的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不会陷入什么困难和纠葛。

而意义感则完全来源于你对他人,或者社会的付出。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作为人就是要照顾他人、服务他人的。

这会使我们感到人生有意义,但却不一定会使我们快乐。

”研究者之一Roy Baumeister说。

而登载在PNAS上的研究则从生理层面给予了佐证。

来自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的Fredrickson和UCLA的Cole分析了被试的“快乐感”与“意义感”的自我报告水平,以此来区分出不同的人群作为分析样本。

他们用这样一些问题来测量快乐(自我享乐)的水平:
∙你会经常感到开心吗?
∙你常觉得生活充满乐趣吗?
∙你是否总觉得满足?
以下问题则用来测量意义感水平(自我实现的幸福):
∙你是否经常认为人生是有方向、有意义的?
∙你是否经常感到自己对社会有所贡献?
∙你是否经常感到自己在某个社群/团体有归属感?
与神经科学家通过大脑扫描来判断不同区域对不同刺激的反应一样,研究者从基因层面,将对应快乐感与意义感的不同基因做了研究。

此前,Cole已经证明,长期处于逆境中的人,是有某种特定的基因表达模式的。

当人们感到非常孤独,为爱人的逝去而悲痛,或勉强维持生计时,他们的身体也会进入“威胁模式”(threat mode),这会触发与压力相关的基因模式:促炎基因变得活跃起来,同时,抗病毒反应的相关基因的活性则会下降。

处于逆境中、感到孤独和悲伤的人,患炎症和受到病毒感染的几率会比一般人要高。

这从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在需要应对猛兽入侵和同类间的残杀的情况下,为了应对身体受伤,人体免疫系统就会有炎性反应,即自身先触发炎症,来抵抗伤口的细菌。

“你的免疫系统是具有前瞻性的。

”Fredrickson表示,如果你长期处于孤独和不幸中,它就会致力于防范细菌感染。

而如果你是社交达人,拥有很多健康的社会关系,身体就会形成抵御病毒入侵的抗体,以防范与大量人员接触可能导致的病毒,如传染病等。

Cole和Fredrickson发现,生活得很快乐、但几乎不追求人生的意义的人,和那些“长期身处逆境的人”的基因表达模式非常相似。

这些处于被Fredrickson 称作“空洞的积极情绪”(Empty positive emotions)的快乐状态的人,身体却一直在做好预防细菌威胁的准备,促炎反应会变得活跃,也就是说,即便他
们并未患病,身体也会先调动自己处于一种“炎性反应状态”,以抵御可能会患病的风险。

如此,处于长期炎性状态的身体,罹患心脏病和癌症的风险将会更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