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女娲补天》探究活动
《女娲补天》说课稿

《女娲补天》说课稿《女娲补天》说课稿1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在打造高效阅读课堂教学的探索之路中,我对本节课进行了认真地设计,并遵循这三个理念:1、以学生为本。
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成长需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实践为教学出发点,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不仅重视教师的知识传授,更应重视学生与教师的学习交流,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2、以朗读为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语文老师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最基本的训练方式,教师要指导学生有层次的读、多种形式的读、有感情的读。
我们要领着学生一次次地潜入文本,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升华,把人物读“神”的同时,习得语言,感悟形象。
3、以想象为本。
阅读,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想象的功效,引领学生在品读中,借助文字放飞自己的想象力,补白课文中的空间,会使学生渐入佳境,展示才情,产生美妙的阅读体验。
下面我就把我的设计思路向各位老师进行说明。
一、结合实际说分析《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
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好了。
三年级学生感性认识比较强,思维空间广泛,喜欢畅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会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尚浅,在对阅读理解文本、体会内涵上,还缺少一些必要的方法。
因此,我把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感悟文本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
二、依据教材说目标夯实基础知识教学,多层面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不懈追求。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我在本节课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和初步学会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文本,体会女娲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并能较流畅地复述故事。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女娲补天》教案(通用14篇)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女娲补天》教案(通用14篇)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女娲补天》篇1【教材分析】第八单元是“神话、传说故事”。
本单元四篇课文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故事,有的包含在古诗中,有的是历史人物传奇,还有的是想象中的神人神力。
为了方便课文的学习,在教材导语中指明了学习的途径,在第一篇课文后布置了课外收集的任务。
完成了这一任务,也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做了很好的准备。
在第四篇课文学完后,要求学生写感受,目的是继续加深学生对专题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各种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
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落实,单元内各部分内容成为了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而《女娲补天》通过一个优美的神话故事,告诉我们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的故事,学习女娲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女娲的神话故事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勤劳而富有智慧,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的一个。
(板书:女娲)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身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了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创造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女娲补天》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整文感知课文1.出示自学提纲:(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3)有弄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准备提出。
2.学生自学。
点评: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先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的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检查自学情况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教案设计:锻炼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1. 复述《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女娲的形象。
3. 选择一个你认为重要的女娲的品质,写一篇短文,阐述你的理由。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确保目标明确、具体,并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符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具体说明提高的程度,例如是从基本理解到深入理解。"增长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热爱阅读,乐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也需要细化,例如通过哪些活动或方法来培养。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例如,使用问题驱动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但问题应设计得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使用图片和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但应确保这些资源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
五、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应清晰、连贯,并确保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和预期结果。例如,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应有一个明确的步骤来分享他们的阅读感悟,而不是直接进行讨论。
5.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并汇报讨论成果。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复述故事内容,并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女娲的形象。
六、教学评估:
1.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女娲形象的把握。
2.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评估其团队合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女娲补天》的故事,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2.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增长文化知识。
3.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乐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1. 课文《女娲补天》的阅读与理解。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31《女娲补天》说课、议课、磨课研讨记录

难
点
突
破
通过通过朗读、感悟、交流、再次朗读来理解女娲补天的艰难,体会女娲的奉献精神。积累优美的语言,感受女娲的神奇,产生对神话故事的向往和热爱。
岳爱平:要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
邹茜:不要重复学生的话,应最后梳理总结。
检
测
反
馈
一、学生能通过朗读感悟女娲的了不起。
二、学生能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来感受女娲补天的艰辛。
农利小学高效课堂
集体备课说课、议课、磨课研讨记录
时间
2016、5
地点
教务处
备课组
语文组
主备教师
陈芳
课题
31《女娲补天》
备课组成员
田丽,李飞,岳爱平,李元秀,王红芳,邹茜,邹义君,蔡小明,郑秀芬
朱艳娥,邹明,王荣华,陈又娥,
说
教
材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说
议
教
学
流
程
与
策
略
主备教师说设计
备课组成员评议记录
自
主
学
习
1、认识“塌”“熄”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挣扎”“冶炼”等词语。
2、学习女娲为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3、通过朗读、感悟、交流、再次朗读来体会女娲的品质。
4、采用合作学习,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自学。
田丽:课堂后一下,形式多样化。
郑秀芬:让学生抓重点词进行复述。
说
议
教
学
流
程
与
策
略
主备教师说设计
备课组成员评议记录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女娲补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31、女娲补天朱冬红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并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3、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句。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分享了有关女娲的资料,知道了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创世女神。
她创造了万物,被称为大地之母,同时我们也了解了有关女娲的神话传说故事:《女娲造人》。
今天,让我们走进女娲另一个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二、小组合作探究,了解女娲拯救人类的过程,体会女娲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1、感受灾难可怕场景。
找出有关描写灾难可怕的关键词、句感悟并分享体会。
2、找出描写女娲找五彩石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女娲善良、勇敢、甘于奉献的精神。
3、找出描写女娲炼石补天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女娲善良、勇敢、甘于奉献的精神。
三、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自由表达自己感悟故事的神奇。
四、总结全文,深化情感。
灾难过去了,人们欢呼雀跃,重建美丽的家园。
(点击课件欢乐图)又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大地又焕发了勃勃生机,此时此刻,我们一起来夸一夸女娲吧!五、联系实际,课外延伸师:同学们,你们说天会漏吗?[课件演示地球臭氧层空洞的图片]师:这幅图是人们在太空中利用卫星拍的地球的照片。
这个深蓝色的部分就是巨大的臭氧层空洞。
[课件出示《天真的漏了》的短文]天真的“漏”了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没有它地球就象房子没有了屋顶。
1986年统计:臭氧层破洞面积可容纳下美国整个大陆(约1000万平方千米),其深度可装下珠穆朗玛峰,到1998年,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已扩大为2724万平方千米,是南极面积的两倍,也是目前最大的一个臭氧空洞。
由于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已经对附近的澳大利亚产生了严重危害。
在这个只有1700多万人口的国家中,造成每年有14万人患皮肤癌。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教案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想象力。
•通过学习《女娲补天》,学生可以了解传统神话故事,培养想象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掌握关键词汇:女娲、补天、神话等。
###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神话故事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创作。
###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
•掌握关键词汇的含义。
### 难点•理解神话故事中的特殊情节和人物形象。
•启发学生进行相关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介绍女娲补天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这个神话故事的兴趣。
2. 学习篇章•讲解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大声朗读。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女娲补天的故事重点内容,并展示给全班。
4. 创作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进行相关创作,可以是续写故事、角色扮演或其他形式。
5. 学习体会•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成果,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神话故事的意义和启示。
五、教学内容展开•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激发他们对神话故事的兴趣和热爱,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六、教学延伸•可以邀请学生观看相关古装剧、动画片或绘本,进一步加深对女娲补天故事的理解和认识。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当引导学生思考,促进他们对神话故事的深层理解和体会,确保教学效果。
八、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作业,鼓励学生多读相关神话故事。
•让学生进行相关创作,如续写故事、画画或其他形式。
九、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女娲补天》教学案例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女娲补天》教学案例及反思一、案例背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同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还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校课题《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研究》提出了八项教学策略,其中提到了“教学内容与三维目标有效结合”策略,要求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技能,同时还培养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组织与学习方式有效结合”策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方法指导与思维培养有效结合”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民主平等与课堂和谐有效结合”策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
二、教材分析:《女娲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31课。
这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
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课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女娲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温故而知新。
1、复习词语:“捡石头”游戏。
2、写生字(隆、塌、挣、喷、缺、纯、冶)(1)共同点;(2)该注意哪些地方;(3)范写“喷”;(4)生练笔;(5)评议【设计意图】:课始,我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让孩子们延续第一课时学习《女娲补天》故事的余韵,当一回“女娲”,读对课件中“石头”上的词语就能捡到“石头”去补“天”了。
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另一方面又和课文内容密切联系。
小学语文_《女娲补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看图猜故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听说你们课下很喜欢读故事书,那咱们就来做一个看图猜故事的游戏,好不好?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片,说出故事名字。
抢答开始!生答:(西游记、哪吒闹海、嫦娥奔月、后弈射日、牛郎织女、女娲造人……)师:你们真是爱读书的好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娲的另一篇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大家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注意娲的右边是撇点,补是衣字旁,大家齐读课题——女娲补天。
同学们之所以喜欢神话故事,是因为它语言优美,故事神奇,感情丰富,虽然不是真人真事,但寄托人民美好的愿望和追求。
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神话故事的世界吧。
(课件:神话故事知多少)(二)漫游神话故事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标注出优美的词语。
请同学们快快地走进故事中去吧。
(师巡视并指导读书姿势)师:同学们读书认真,标注的词语也很多,下面看看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小火车开起来。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那下面这些词语更有意思,老师和你们合作,一起把这篇神话故事说一说。
远远的天空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了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
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到处去找五彩石,忙了(几天几夜),终于找齐了五彩石,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对准那个大窟窿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天终于补好了。
师:这个故事美吧?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地品读文章吧。
(三)研读第1—2自然段整体感知恶劣的环境及女娲的心情师:女娲看到天崩地裂,她历尽艰辛去补天,最后补天成功!那么当时的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来。
找到后请举手示意老师。
师:你找的是哪些语句?请来读一读吧。
(大屏幕展示“远远的天空塌下了一大块,......挣扎)(生读)你读得真流利!师:谁还能来读一读?(生读)你读的真好!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师快速递进式地问四位学生)生:天空露出了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到处是倒塌的房屋,到处是是水中挣扎的人们......(课件出示情境图片)师:你的心情如何?(生: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真可怜......)师:是啊,请大家带着这种惨不忍睹的景象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吧!(男女生配合朗读)师:面对被火围困在山顶上的人们,面对在水里挣扎的人们,耳听那一声声惨叫,女娲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来朗读第二自然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