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命题点9 生物与环境
2015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9--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

.“水稻杀手”福寿螺是我国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
某校生物小组在一块面积为500m2的水稻田只大小不一的福寿螺,然后调查其种群密度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生于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冷箭竹是大熊猫最主要的食用竹,此种竹子可成片生长为竹林。
竹笋位于竹林最下层,幼竹位于中层,成年竹子位于最高层。
竹林中不同地段上生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冷箭竹稀疏的地方生有较多的其他植物。
从群落的空间结构的角度来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图中表示以二氧化碳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鱼鳞藻、脆杆藻是鱼类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
某研究小组调查了当地部分湖泊营措施是为了减缓主要由图甲中(填数字)产生的温室效应现象。
若B种群数量在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其中表示热带雨林.厌氧池中的生物都属于分解者.生产者是氧化塘中的主要成分科研人员连续三年调查了农田中蝼蛄数量的变化.这种结构特征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缓解种间竞争,促进种间互助.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做(2)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图2),并着手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树木之间的差异属于遗传多样性,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
树木A、G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__多样性。
(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条食物链个营养级③丁和辛、丙和乙、乙和丁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④如在该生态系统中使用DDT,则这种杀虫剂在甲和戊中浓度最高⑤此生态系统中甲和戊都是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⑥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生态学中常以金字塔的形式形象地说明营养级与能量、生物个体数量、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是定量研水分不足以支持树木的生长土壤究生态系统的直观体现。
人教版高三第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专题

10、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瘙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瘙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瘙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瘙死亡。关于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A.a·3208B.0.8a·4008C.400a·0.88D.320a8
5、.若右下图表示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则物种A与物种B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是
A.信息只能由A传递给B
B.信息只能由B传递给A
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
D.A与B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
6、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人教版高三第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专题
———————————————————————————————— 作者:
———————————————————————————————— 日期:
生物与环境专题
一、选择题:
1、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曲线所示,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以及根据图所反映出的鱼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是
C.信息在调节种间关系中有重要作用 D.昆虫产生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
8、下列各选项与所给图示不相符的是
A.若X表示种群数量,a可代表出生率或迁入率
B.若X表示甲状腺激素,a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C.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b可代表物种丰富度
D.若X表示血糖浓度,则b可代表胰岛素
9、甲、乙、丙、丁、戊、己、庚代表某生态系统中的7种不同生物,右图是它们构成的食物网。若此生态系统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DDT量最多的生物将是 ( )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备考专题复习交流材料:生物与环境专题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备考专题复习交流材料:生物与环境专题第二轮复习备考专题复习交流材料生物与环境专题一、考点扫描考查知识点时间·地区·题号题型分值生物与环境生态因素20xx·四川延考理综·1选择题6种群和生物群落20xx·全国Ⅰ理综·2选择题620x x·天津理综·5选择题620xx·上海理综·24选择题2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结构20xx·上海·18选择题220xx·xx理综·1选择题620xx·上海·38非选择题10生态系统的功能20xx·江苏·26非选择题820xx·海南·24非选择题9人与生物圈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圈稳态 20xx·海南·17选择题220xx·宁夏理综·6选择题620xx·全国Ⅱ理综·30Ⅱ非选择题16生物多样性区及其保护20xx·xx·32非选择题1020xx·山东理综·27非选择题14二、专题知识网络三、高考热点分析近年高考中,生态学赋分比值逐年增加,能力的考查也越来越明显。
这既符合生物学科特点,又充分体现了高考改革精神。
生态学方面的高考题从命题素材看,均来源于各种实际;要求考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生命科学在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关注生命科学发展的热点问题。
高考题中的知识点分布主要有:生态学概念,生物因素及实例判断,种间关系的经典研究案例,种群特征与人口动态,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与判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两者关系,营养级、生态平衡等概念、原理及应用(如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西部大开发等),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及自净化原理——从认知角度看,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均有体现,且能力要求逐步提高。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专题9生物与环境第2讲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课件

变式突破
变式一 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 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 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 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 列问题:
【解析】 (1)海参由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所以常用样方法 测定种群密度。(2)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 耗的能量=3 281+2 826-3 619=2 488 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 效率为386÷(3 281+2 826)≈6.3%,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单向的不能循 环。(3)牡蛎以浮游植物为食,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 蛎的食物减少,所以产量降低。(4)海水立体养殖利用了群落结构的特 点,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由于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在 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 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
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
是
(B )
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
群落
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
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解析】 由题图可知甲、丁为双箭头关系,且乙、丙、甲均指向 戊,由此推断甲为生产者,乙、丙为消费者,丁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 量,戊为分解者,甲、乙、丙和戊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A错误; 分解者也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蚯蚓、蜣螂等,B正确;乙1、丙1间也存在 竞争关系,C错误;大量的氟利昂会导致臭氧层的破坏,丁为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不会破坏臭氧层,D错误。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 考点2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学案

考点2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1.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正误判断(1)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无机物以促进水稻的生长(√)(3)所有的生产者都是植物,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所有的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提示硝化细菌是生产者,不是植物,蚯蚓、秃鹫是动物,属于分解者,只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才是分解者。
(4)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的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提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两部分,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
(5)三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四营养级(√)(6)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提示缺少非生物环境.2.生态系统功能的正误判断(1)生态系统的生产量有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2)用字母表示总初级生产量与净初级生产量之间的关系:GP=NP +R(√)(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提示也可来自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
(4)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提示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减少生态系统的能量消耗。
(5)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再固定,且食物链中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6)兔吃草后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提示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3.生物圈与生态环境的正误判断(1)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2)为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应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努力推广生态农业(√)(3)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提示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臭氧层被破坏.(4)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5)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提示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微生物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减少。
2017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九生物与环境课件

【易错提醒】 ①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 ②同化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量。 ③一个营养级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量,而 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2)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单向流动 ②逐渐递减
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 养级利用。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细胞呼吸消耗相 当大的一部分能量,供自身利用和以热能形式散失。 各营养级中的能量都要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③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即输入某一营养级 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到下一营养级。 计算方法为:能量传递效率= ×100%。 下一营养级同化量 上一营养级同化量
K (4)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 的应用: 2 ①资源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 K 群数量在 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 2 增长,可持续发展,不影响种群再生。 ②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 K K 处,若达到 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因繁殖速率过 2 2 快而成灾。
(1)种群增长“S”型曲线K值变动的示意图:
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环境不遭 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 动;当种群数量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 节机制使种群密度和数量又回到一定范围内。环境遭 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时,K 值会上升。
(2)不同曲线模型中K值与K/2值的表示方法
(2)①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 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 群。②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 的营养级。③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 可出现多种,如鹰和蛇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 系。
(3)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 生物种类而并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流动 (1)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过程分析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9生物与环境考点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教案

群落的构造和演替1.辨析种间关系图 1~图 4 中,a与b的种间关系图 1:互利共生;图 2 寄生,此中b是寄主。
图 3:竞争;图 4 捕食,此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2.群落的两种构造项目垂直构造水平构造现象分层现象常呈镶嵌散布决定植物:阳光环境要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别及要素动物:栖息空间和食品光照强度不一样;生物要素:生物自己生长特色不一样,条件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意义有益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足利用3.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从起点上:①原来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完全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是初生演替;②某地不过失掉了原有植被,此处发生的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迟缓的是初生演替;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1.生态交织区又称群落交织区,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 或群落之间 ) 的过分地区。
生态交织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向称为“边沿效应”,请解说边沿效应形成的原由。
提示:生态交织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使不一样生态种类的植物定居,进而为更多的动物供给食品条件和栖息空间。
2.人类活动必定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吗?请说明原由。
提示:不必定,人类活动可能在必定方向上加快演替的进度,而不必定改变演替的方向。
考察生物的种间关系(2019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 某生态系统中,昆虫甲经常陪伴植物乙出现,且甲的数目总是跟着乙的数目变化而变化;在主要以甲为食的昆虫丙迁入该生态系统后,昆虫甲的数目出现显然降落,植物乙的数目小幅度增添,叶片完好程度明显提高。
以下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都是捕食关系B.甲的数目与乙叶片完好程度之间体现正有关C.甲、乙、丙三者之间的数目关系为乙>甲>丙D.乙和丙都会影响昆虫甲的种群数目D[ 由题意可知,昆虫甲和植物乙之间为捕食关系,甲、丙之间为捕食关系,题干信息不可以表示乙、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A 项错误;昆虫甲的数目降落时,植物乙叶片的完好程度提高,两者体现负有关, B 项错误;甲、乙、丙三者之间的数目关系不可以依据捕食关系判断,在某些食品链中,捕食者的数目也可能多于被捕食者的数目,C项错误;昆虫甲的食品乙和昆虫甲的天敌丙都会影响昆虫甲的种群数目,当乙増多时甲增加,当丙增加时甲减少, D项正确。
高三二轮复习生物山东生物高考生物与环境复习课件

03
考情概述 考向分析 解题方法 备考战略
(2022山东卷)12.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 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 相同方法 捕获了950条 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 A.2×104条 B.4×104条 C.6×104条 D.8×104条
标记重捕法的数学原理:
假设在一个种群中共M个个体,其中有N个带有标记。 P(有标)=N/M
N
M
随机取样
n
m
样本体现整体:样本中有标个体占的比例n/m≈ P(有标)=N/M
03
考情概述 考向分析 解题方法 备考战略
(2021山东卷)11.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 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 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 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 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 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 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 只/公顷 只/公顷 只/公顷 只/公顷
01 02 03 04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 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完成物质循环、能 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 的影响,依据生态学原理保护环境是人类 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01
考情概述 考向分析 解题方法 备考战略
学业要求 :
1、运用数学模型表征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分析和解释影响这一变化规律的因素,并 应用于相关实践活动中(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②什么是抵抗 力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点9 生物与环境真题重温练(A卷)1.(2018·全国Ⅰ,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 D[解析]当空间、资源有限时,种群呈S型增长,A项正确;林场空间、资源有限,老鼠种群的增长会由于密度增加而逐渐减慢,B项正确;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由于鱼的大小不同等,单位水体中产量有可能相同,C项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由于环境阻力逐渐增大,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项错误。
2.(2018·全国Ⅲ,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答案] B[解析]昆虫以植物或微小动物等为食,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项正确;黑光灯传递的光,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项错误;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此外还可运用此方法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C、D项正确。
3.(2017·全国Ⅰ,5) 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 D[解析]在由甲点到丙点时,种群增长率上升,种群数量在增长;丁点时种群增长率虽然下降,但种群增长率仍然大于0,种群数量仍然在增加,在该点时开始捕获,使得种群数量降时,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更新能力更强,可实现持续发展。
低到K24.(2017·全国Ⅲ,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答案] B[解析]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就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两种,计数时无需标记即可直接计数;若种群个体数量过少,则应适当增加样方面积。
5.(2016·全国Ⅱ,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 C[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综上所述,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6.(2016·全国Ⅰ,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可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二者均具有各自的规律,A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可反复利用,B错误;“退耕还林、还草”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体现了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C正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保持其相对稳定,D正确。
7.(2016·全国Ⅲ,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答案] C[解析]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的数量减少、螳螂的数量增加、蝉的数量减少等系列变化,故A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错误。
8.(2015·全国Ⅰ,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 D[解析]灌木阶段中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阴、避风等作用,同时为各种生物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所以灌木阶段的物种的丰富度要大于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故A错误;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因此无论从垂直结构上还是从水平结构上看,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物种更加多样化使得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群落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草本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
9.(2015·全国Ⅱ,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B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10.(2014·新课标Ⅰ,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 A[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B项错误;植物病毒V是可寄生在水稻细胞内的病毒,因此病毒V与青蛙不是寄生关系,水稻和病毒V是寄生关系,C、D项错误。
模拟对位练(B卷)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C.初生演替过程中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过程中竞争现象明显D.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 B[解析]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种群数量变化,A错误;草原上成群活动的斑马属于种群空间特征中的集群分布,B正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过程中,群落内都存在竞争现象,C错误;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一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的生物若是外来入侵物种,则会导致本地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下降,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2.假设在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的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该家畜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种群增长速率为乙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C.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家畜,可以在丙点时适当捕获D.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答案] B[解析]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处于增长状态,说明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项正确;乙表示该种群的最大增长速率,呈“S”型增长的该家畜种群的增长速率为乙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为K/2,B项错误;收获该家畜的最佳时间是超过K/2(如丙点),这样收获后,可使其种群数量降至K/2,以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可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家畜,C项正确;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对应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K值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D项正确。
3.美洲热带的切叶蚁只吃它们用叶子碎片“种”出来的真菌A;真菌B会攻击并毀坏切叶蚁的菌圃;—种生活在切叶蚁身上的放线菌能产生抑制真菌B生长的抗生素,这种放线菌主要靠切叶蚁独特的腺体分泌物生存。
根据上述信息,不能得出的推论是()A.切叶蚁单一的食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上述生物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C.切叶蚁和真菌B的种群数量相互制约D.切叶蚁和放线菌互惠互利,共同进化[答案] B[解析]美洲热带的切叶蚁只吃它们用叶子碎片“种”出来的真菌A,其单一的食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生物群落包括该地区所有的生物,而题干中只有切叶蚁、真菌A、真菌B、放线菌等少数生物,B错误;一方面真菌B会攻击并毀坏切叶蚁的菌圃,另一方面一种生活在切叶蚁身上的放线菌能产生抑制真菌B生长的抗生素,这种放线菌主要靠切叶蚁独特的腺体分泌物生存,说明切叶蚁和真菌B的种群数量相互制约,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切叶蚁身上的放线菌能够分泌抗生素抑制真菌B的生长,减弱真菌B对切叶蚁的菌圃的攻击,同时放线菌主要靠切叶蚁独特的腺体分泌物生存,说明切叶蚁和放线菌是互惠互利,共同进化的,D正确。
4.某种生活在我国北方的蚜虫通过吸食落叶乔木幼嫩枝叶的汁水来生活,如图为不同月份温度对蚜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食蚜蝇和瓢虫以蚜虫为食,蚂蚁从蚜虫处获得蜜露,并赶走食蚜蝇和瓢虫。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数学模型的数据来自样方法B.6月份之前蚜虫种群的生活环境阻力很小C.蚜虫种群数量速降的主要原因是天敌增多D.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4种种间关系[答案] C[解析]蚜虫的活动范围很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因此图中数学模型的数据来自样方法,A正确;6月份之前,蚜虫的个体数急剧增加,说明其种群生活的环境阻力很小,B正确;已知生活在我国北方的蚜虫通过吸食落叶乔木幼嫩枝叶的汁水来生活,6月份之后因乔木的幼嫩枝叶很少,蚜虫因缺乏食物来源而导致其种群数量速降,C错误;依题意可知,蚜虫与乔木之间存在寄生关系,食蚜蝇和瓢虫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食蚜蝇与蚜虫、瓢虫与蚜虫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蚂蚁与蚜虫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