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新题型专项突破(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6_2017学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古代诗歌鉴赏8突破思想情感类鉴赏题学案

2016_2017学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古代诗歌鉴赏8突破思想情感类鉴赏题学案

学案8 突破思想情感类鉴赏题【学案略语】“评价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古诗鉴赏中是一个必考点。

在高考命题实践中,真正的“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题很少见,通常是要求考生回答“表达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类“是什么”的问题,它考查的重点在于根据诗句内容读懂诗歌。

1.(2016·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①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②沦亡后,三吴③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④【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解析:分析诗歌中的用典首先要明白典故本身的含意,即注释④显示的信息。

然后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追求作答。

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2.(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考点3鉴赏形象

(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考点3鉴赏形象

考点三鉴赏形象(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生答案得分误区诊断学生甲描写了长江水流湍急、泛滥成灾的景象。

为下文歌颂盛唐统一天下、国家繁荣昌盛做了铺垫,突出了主旨。

4分该生对景物特点概括不准确,术语“泛滥成灾”带有贬义,不合语境;且漏掉“水势浩瀚”“气势宏大”两个要点,扣2分。

(短板一:景物特点概括不准确)学生乙前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恣肆、水势浩大、气势澎湃的景象。

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3分该生分析形象作用时过于笼统,没有联系下文,具体答出为什么做了铺垫。

(短板二:景物作用分析笼统)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

大意如下:前四句:写出了江水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特点,渲染了一派雄壮的气象,绘制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

中间两句:写六朝的沦亡。

后四句:使用比喻和用典的手法,既有对唐代盛世的热烈歌颂,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

全诗情感深沉,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比喻贴切得体,盛世才子的失落惆怅蕴含其中。

2017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轮:“现代文阅读”板块提速练(三)概要1讲解

2017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轮:“现代文阅读”板块提速练(三)概要1讲解

“现代文阅读”板块提速练(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指”为信正是在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中,先民认识和掌握了指纹的结构与特性,并利用这些结构与特性的指代功能,逐渐开发出了指纹的实用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最早应用指纹的国家。

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院珍藏着一枚中国古代泥印,印的正面写着主人的名字,反面印有一只拇指印痕。

据考证,这颗罕见的泥印距今已有2 000多年,算是最古老的指印泥印了。

很明显,指印在这里代表着“自己”。

秦汉时期盛行封泥制。

那时的人们将竹简木牍作为书写的载体,在送出文书时,将竹简木牍用绳子捆束,然后在绳端结合处用泥封闭,泥上加盖官私印章,以防别人偷拆。

据实物资料证实,从西周至秦汉时期,印章与指印可交替使用,民间无印章者,“盖印时阑之以指耳”,或同时捺压印章指印。

契约应用指纹签署的做法大约出现在西汉初期,当时最早的做法是业主在竹简上“画指”。

所谓“画指”,是指由书契人书写契文,在契尾一一开列双方当事人及见人、保人(指中间人)等的姓名,然后各人在自己名字下方,按照男左女右的原则,画中指、食指两节或三节长度的线段,并在指尖、指节位置画上横线,以示契约由自己签署。

有人统计过,在吐鲁番和敦煌出土的汉至五代的契约文书中,凡落款部分尚保存完好的,“画指”签署方式最为普遍。

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田宅买卖、婚姻家庭、人口买卖和财物借贷等民事契约的签署。

公元851年,阿拉伯商人索拉曼在他写的《大唐风情》中记载:“此地,无论谁向人借钱,都要立借票(借据),借债人须用中指和食指在借票上并排捺印。

如果双方签订契约,那么指纹就印在两纸骑缝处,恰如符木相偶。

”唐以后,官府中的兵丁名册、狱词等,均有以指纹为证的文字记载及实物留存下来。

宋以后,在人口买卖契约和离婚休书上,普遍采用捺指纹或是压手印的做法。

这种传统做法沿袭至民国时仍然很普遍,指纹博物馆就藏有这样的文件,那是民国二十五年山西人蔚成全卖掉妻女所立的《订婚证书》及《婚约》。

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专题卷:板块2专题5文言文阅读(二)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专题卷:板块2专题5文言文阅读(二)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二)(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22分)武侯问曰:“用兵之道何先?”起对曰:“先明.四轻、二重、一信。

”曰:“何谓也?”对曰:“使地轻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战。

明知险易,则地轻马;刍秣以时,则.马轻车;膏锏有余,则车轻人;锋锐甲坚,则人轻.战。

进有重赏,退有重刑。

行之以信。

审能达此,胜之主也。

”武侯问曰:“兵何以.为胜?”起对曰:“以治为胜。

”又问曰:“不在众乎?”对曰:“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阵,虽散成行,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

名曰父子之兵。

”吴子曰:“凡行军之道,无犯进止之节,无失饮食之适,无绝人马之力。

此三者,所以任其上令。

任其上令,则治之所由生也。

若进止不度.,饮食不适,马疲人倦而.不解舍,所以不任其上令。

上令既废,以居则乱,以战则败。

”吴子曰:“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

乡里相比,什伍相保。

一鼓整兵,二鼓习阵,三鼓趋食,四鼓严辨,五鼓就行。

闻鼓声合,然后举旗。

”武侯问曰:“三军进止,岂有道乎?”起对曰:“无当天灶,无当.龙头。

天灶者,大谷之口。

龙头者,大山之端。

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摇在上从事于下将战之时审候风所从来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

”武侯问曰:“凡畜车骑,岂有方乎?”起对曰:“夫马,必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

冬则温厩,夏则凉庑。

刻剔毛鬣,谨落四下。

戢其耳目,无令惊骇。

习其驰逐,闲其进止。

人马相亲,然后可使。

车骑之具,鞍、勒、衔、辔,必令完坚。

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不伤于.饥,必伤于饱。

日暮道远,必数上下。

宁劳于人,慎无劳马。

常令有余,备敌覆我。

能明此者,横行天下。

”(节选自《吴子·治兵》,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明.四轻、二重、一信明:懂得,了解B.锋锐甲坚,则人轻.战轻:轻视C.若进止不度.,饮食不适度:法则,标准D .无当天灶,无当.龙头 当:在B [“轻”在此处为“负载少,轻便”的意思。

2016-2017学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小说阅读11两个角度突破小说环境描写题学案

2016-2017学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小说阅读11两个角度突破小说环境描写题学案

学案11两个角度突破小说环境描写题【学案略语】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

在考查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重。

命题的重心有三: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手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第9车厢[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

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

信中说:“你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

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

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

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了3分钟。

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

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

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

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考点4题型2赏析句子

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考点4题型2赏析句子

题型二 赏析句子(2016·浙江卷,有改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北来人二首(其一)[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注】 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赏析这首诗中的画线句。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诗是关于北宋亡国的感悟诗,作者通过石马、铜驼、旧京女等意象,表达了一种沧桑悲凉的心境。

大意如下:一提起东都汴梁的事来,人们便增添了许许多多的白发。

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

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

叫人感到多么凄凉啊——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本题从赏析句子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赏析诗句,首先要找到突破口,本题有以下突破口:从形式入手赏析其形式美。

本题的突破口是对偶与拟人。

这两句对仗工整,用了对偶(对仗)的修辞;“泣”赋予铜驼人的情感,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从内容入手赏析其情感美、画面美等。

本题的突破口是诗歌所抒发的家毁国亡之痛。

把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力。

这两句诗,在形式上,用“寝园”和“废殿”的意象,“泣铜驼”的拟人来抒情;在内容上,可以根据两句诗所写的意象,据象索意,可以发现写“寝园”“废殿”这些破败之景,实为抒发亡国之痛,艺术手法上,这叫作情景交融。

2017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 第二章 文言文翻译-三大“分点”译到位轻轻松松拿高分 学案3 含答案

2017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 第二章 文言文翻译-三大“分点”译到位轻轻松松拿高分 学案3 含答案

学案3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虚词译到位学案引语文言虚词在表情达意中很重要。

虽说在翻译中不能与关键实词相比,但有时它作为一个“分点”的确存在,更是我们在翻译中无法绕开的.因此,在翻译中碰到一些关键虚词,要紧紧抓住,区分出虚实义,保证把“实义”译到位。

自学在前自我诊断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

尝应诏陈言,谓:“建言古无专责,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陈东以太学生攻六贼,杨继盛以部曹劾严嵩。

本朝旧制,京官并许条陈.自康熙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为越职。

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

今乃禁之,岂盛世事?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

于此辈甚不便,于国家甚便也。

二十三年,分校礼闱,称得士,名益甚。

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

议起,坐浮躁降调,遂归.(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改)(1)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臣请求放松禁令,让大小臣子们都能够进言劝谏,或许那些欺君罔上专为私利的人,就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肆意妄为。

解析要点:“弛”“俾”“庶”。

(2)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潘耒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

解析要点:“以”“齿”“傲睨”。

参考译文潘耒,字次耕,是吴江人.康熙时,以平民身份参加鸿博考试,被授予检讨的官职,编辑修订《明史》.潘耒曾应皇帝的诏命进言,说:“向皇帝进言自古就没有专门的职责,梅福凭南昌尉的身份进言外戚,柳伉凭太常博士的身份进言程元振,陈东凭太学生的身份攻讦六贼,杨继盛凭部属的身份弹劾严嵩。

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翻译(练)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

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翻译(练)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翻译(练)-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训练基础1.【2017届河南南阳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旨。

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

弱冠..举乡试,学大进,好言兵,且善射。

正德元年冬,权阉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

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遂笃信不疑。

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

学者翕然从之,弟子盈天下,世遂有“阳明学...”云。

十一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

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

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远近惊为神。

十四年,命勘福建叛军。

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

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守仁计取南昌,宸濠惧,尽发南康、九江兵。

丙辰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

诸军殊死战,贼复大败。

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

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初,京师闻变,诸大臣震惧。

王琼大言曰:“王伯安居南昌上游,必擒贼。

”至是,果奏捷。

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

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

思恩、田州土酋卢苏、王受反,乃诏守仁以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

乱平,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

行至南安卒,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

隆庆初,廷臣多颂其功。

诏赠新建侯,谥文成。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龙场万山/ 丛薄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 相率伐木为屋以栖/ 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B.龙场万山丛薄/ 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相率/ 伐木为屋以栖/ 守仁穷荒无书/ 日绎旧闻/C.龙场万山丛薄/ 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 相率伐木为屋/ 以栖守仁/ 穷荒无书/ 日绎旧闻/D.龙场万山/ 丛薄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相率伐木/ 为屋以栖守仁/ 穷荒无书/ 日绎旧闻/【答案】C【解析】“丛薄”作前句的谓语,“守仁”作前句的宾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 语文(DB)
专题八
第 6 题(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题)区分度为 0.256,分别列倒数第 六、第七,这些题均为不理想题。 2015 年:①第 13 题(成语题),0.179;②第 5 题(文言文阅读文化 常识题),0.246;③第 1 题(论述类文章阅读理解分析题),0.26;④第 14 题(病句题),0.267;⑤第 16 题(补写语句题),0.301。另外,2015 年第 15 题(语句衔接题)区分度为 0.306,也仅刚过合格线。 值得注意的是,试题的区分度过低往往都与试题的难度相关:大 部分是难度过大(难度系数过低,如 2012 年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题 和分析概括题,难度系数分别是 0.147 和 0.182;2013 年论述类文章 阅读第 1 题,难度系数为 0.142),也有少部分是难度过低(难度系数 过高,如 2014 年、 2015 年的成语题,难度系数分别为 0.767 和 0.844)。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 语文(DB)
专题八
(四)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一直是高考命题微调的 重点区域。2013 年,图文转换题取代考查多年的仿写题;2014 年,成 语题由原来的对四个成语单独辨析变成对三个近义成语的辨 析;2015 年,语句衔接题由考查句群关系变为考查句间关系;2016 年, 成语题由对近义成语进行辨析变为对六个成语分组辨析,虚词填空 题取代了语句衔接题。基本上年年都有创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 为,对成语分组辨析扩大了成语题的考查面,虚词填空题是新题型, 这两类试题应该具有良好的区分度,2017 年再创新的可能性不是很 大。 但近年来一直稳定的补写语句题和图文转换题可能会是 2017 年 创新的首要目标。 毕竟语言文字运用可考的知识点很多,年年局限于 某两个知识点,并不利于考生整体能力的培养。 总之,从目前全国卷命题创新的情况看,我们觉得最可能出现变 化的还是文言文阅读与语言文字运用。根据全国卷以往命题变化的 规律,新题型很可能会借鉴其他自主命题省市相关高考题中的题型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 语文(DB)
专题八

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乃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 百余人。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 业,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 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 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 丹青。 . 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 者也。 . 夫工人之染 ,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 . 有质,孝悌忠信是也。 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质彬彬,然后为德。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 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 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 语文(DB)
专题八
文阅读命题创新的效果看,断句题与文化常识题取代原来的文 言实词题与信息筛选题,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其原因,一是难度、区 分度本身并未达到理想效果。二是断句题本来就要求文言文阅读者 ‚无中生有‛,考查一种阅读文言文的主观能力,以客观题的形式考 查,未必符合生活实际。三是文化常识题可考查的内容太少,虽然中 国古代文化常识内容丰富,但由于文言文本身的选材均出自故事性 较强的‚二十四史‛中的列传,所以其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通常并不 会太多,这就可能导致某些文化常识被反复考查(如 2015 年考查 ‚太 子‛,2016 年继续考查‚建储‛);另一方面,虽然试题所考查的古代 文化常识源自材料,但该题与文言文本身并没有紧密联系,考生完全 可以在不阅读文言文材料的情况下完成该题,这并不利于高校选拔 人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文言文阅读继续创新的可能性 是比较大的。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 语文(DB)
专题八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岂非化以 成俗 始以 强壮出 . . B.咸休息乎 太和之中 . C.甚于 丹青 . D.朋友钦而 乐之 . 相与枕藉乎 舟中 . 善假于 物也 . 秦以城求璧而 赵不许 .
)。(3 分)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 语文(DB)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 语文(DB)
专题八
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 之徒,亦颜之伦也。 译文: (2)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译文: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 语文(DB)
专题八
(二)古代诗歌阅读与选考题。 命题创新主要体现在与教材结合、 与现实结合两个方面。与教材结合:2015 年,将岑参《发临洮将赴北 庭留别》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合起来考查;将《塾师老汪》 中老汪的形象与鲁迅笔下孔乙己的形象进行比较分析。 另外,要特别 注意文本探究题与现实结合的趋势,如 2016 年全国丙卷实用类文本 阅读 《一代通儒顾炎武》 的探究题,该题要求 ‚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 进行探究,而所给的四点答案中,两点来自材料,两点来自材料之外 的知识(全国卷探究题的答案一般均来自材料本身)。 应该说,由紧扣 材料到跳出材料,这是探究题命题方向的一大转变,这更能考查考生 将文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难度与区分度的不理想主要体现 在选择题上。近年来,文言文阅读命题创新主要体现在:2014 年,用 断句题取代信息筛选题;2015 年,在保留断句题的基础上,用文化常 识题取代文言实词题;2016 年,保持了 2015 年的命题模式。从文言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 语文(DB)
专题八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 语文(DB)
专题八
★历年数据我知道 高考命题,总的趋势是稳中求变——在保持总体布局、命题思 路稳定的情况下,对局部不理想的试题进行微调。微调的内容是什 么?一是试题难度调整,即在保持考点及命题手法不变的情况下,对 以前试卷中特别难或者特别容易的试题的难度进行修正,使其回归 到合理的难度上来。二是考点或者命题手法调整。个别区分度极不 理想的试题,通过调整难度仍然不能扩大其区分度,那么命题人可能
专题八
本题考查以、 乎、 于、 而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 ‚以‛ , 第一个是连词,表目的关系,来;第二个是介词,译为 ‚在……时候‛ 。 B‚乎‛,均为介词,‚在‛。C‚于‛,第一个是介词,译为‚比‛; 第二个是介词,译为‚向‛。D‚而‛,均为连词,第一个表递进关系, ‚并且‛;第二个表转折关系,‚但‛。 B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 语文(DB)
专题八
和考法。 这很可能对 2017 年的高考全国卷的命题产生一定影响。 关注这些综合性、 创新性较强的新题型,对我们后期的复习是非常必 要的。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 语文(DB)
专题八
1 (2015 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父祕,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 官,专心坟籍。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 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 ‚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 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 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 唐虞之时,皆比屋 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 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 . 失御 ,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 今四海一 . 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 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 .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 语文(DB)
专题八
★阅卷老师如是说 高考命题微调,主要集中在区分度在 0.29 以下的不理想题内, 其次是一些过于老旧的题型,再次是一些能体现命题新方向的试题。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论述类文章阅读一直是难度与区分度控 制的重灾区,难度往往过大,特别是区分度过低的问题一直没能得到 有效解决。近年来,全国卷对该题进行微调,做了如下努力:2012 年 在选材上创新——选用了自然科学类文章(‚科技黑箱‛);2013 年 第 1 题由考查概念改为考查写作原因;2014 年第 1 题则借鉴了广东 卷论述类文章阅读的命题手法,用生活实例来印证文本理论;2015 年、 2016 年则集中考查对原文前半部分(主要是第 1、 2 段)的理解分析。 可以看出,命题人一直在寻找一种有效控制难度与区分度的办法。 2015 年之后的命题相对比较理想,因此估计不会再有大的调整。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 语文(DB)
专题八
2012 年:①第 5 题(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题),0.064;②第 6 题(文 言文阅读分析概括题),0.192;③第 1 题(论述类文章阅读概念阐述 题),0.196;④第 13 题(成语题),0.269;⑤第 15 题(语句衔接 题),0.271。 2013 年:①第 1 题(论述类文章阅读写作原因题),0.081;②第 3 题(论述类文章阅读推断题),0.173;③第 2 题(论述类文章阅读理解 分析题),0.174;④第 15 题(语句衔接题),0.19;⑤第 6 题(文言文阅 读分析概括题),0.292。值得说明的是,2013 年第 5 题(文言文阅读 信息筛选题)区分度为 0.294,列倒数第六,仅稍高于不理想线。 2014 年:①第 3 题(论述类文章阅读推断题),0.079;②第 13 题 (成语题),0.168;③第 5 题(文言文阅读断句题),0.206;④第 1 题(论 述类文章阅读概念判定题),0.213;⑤第 14 题(病句题),0.226。另 外,2014 年第 2 题(论述类文章阅读理解分析题)区分度为 0.26,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 语文(DB)
专题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汉氏失御 御:控制。 . B.未见久学而渝 者也 . C.夫工人之染 . D.朝士敬而叹 之 . 渝:违背。 染:着色。 叹:赞叹。
)。(3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