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 实验六 似动

合集下载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实验研究:1.似动现象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

例如,我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事实上是这只灯息了,那只灯同时亮了。

这种错觉是灯光广告似动的基础。

在韦特墨之前,人们一般都认为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意义,只不过是一些人的好奇心罢了。

然而,对韦特墨来说,这种现象正是不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

这种现象的组成部分是一些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但组成一个整体后,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印象。

似动现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

开始时,它主要关注的是知觉。

如右图所示,如果你对着它多看一会儿,就会感到这些线条在移动。

但倘若把每条线都分开,就不会有似动现象。

后来,格式塔心理学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课题。

它把重点放在整体系统上,在这个系统中,各个部分是以一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仅根据各分离的部分,无法推断出这个整体。

例如,漩涡之所以会那样,并不是由于它所包括的那些具体水滴的原因,而是由于水的运动方式。

如果把旋涡分解成水滴,就无法理解漩涡这种现象了。

又如曲调,因为曲调取决于音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音符本身。

为了强调这种整体性,韦特墨采用的德语“Gestalt(格式塔,或译完形)”一词,可以被翻译成“形式(form)”、“型式(pattern)”、“形态(Configuration)”等,意思是指“能动的整体(dynamic wholes)”。

由于韦特墨发起的这场运动关注的是这类完形或格式塔,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格式塔或完形心理学”。

2.整体与部分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

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

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

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的。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及其与生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实验心理学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讨似动现象的时空条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似动现象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 探究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3. 分析似动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产生规律。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相当;2. 实验材料:黑色背景屏幕、红色亮点、计算机程序;3. 实验程序:将被试分为两组,每组10人。

每组被试分别接受两种实验条件,即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观察屏幕上的两个红色亮点,并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先后出现、同时出现还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向被试讲解实验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被试理解实验内容;(2)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3)对每组被试进行两种实验条件的实验,分别记录被试的判断结果;(4)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四、实验结果1. 时间距离条件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先后出现的概率较高;2. 空间距离条件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的概率较高;3. 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同时出现的概率较高。

1. 似动现象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对静止物体的运动错觉。

本实验结果表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对似动现象的产生具有显著影响;2. 在时间距离条件下,由于前后刺激的间隔时间较长,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先后出现;3. 在空间距离条件下,由于两个红色亮点之间的距离较远,被试更容易判断它们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4. 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同时出现。

六、实验结论1. 似动现象的产生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有关;2. 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似动现象的产生更为明显。

8.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

8.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

8.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似动现象似动现象___ 应用心理学 _ 班【摘要】:^p该实验是在黑色背景下以两个红色亮点为研究对象,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两个变量的影响下,观察两个亮点之间的关系是先后出现、同时出现还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根据实验结果来判断两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时空条件。

了解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关键词】:^p 似动现象时间知觉空间知觉 1.引言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

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是指当某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

似动现象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

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时间内,如果还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德国心理学家 M.韦特默,于 1912 年最早研究似动现象。

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就是利用了似动现象的原理。

2 对象与方法2.1 被试西昌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20__ 级应用心理学班 2 班同学 1 名,矫正视力正常,色觉正常,左右手正常。

2.2 仪器实验仪器为计算机,PsyKey 实验平台,耳机 2.3 实验材料黑色屏幕,红色小圆点 2.4 程序在黑色背景上先后呈现两个红色小圆点(直径 0.5cm)两个小圆点可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条件下呈现。

在每种空间距离的条件下按照 5ms、10ms、20ms、60ms、100ms、150ms、20__ms、250ms、300ms、350ms、400ms、500ms 这12 个时许的升序和降序做 24 次判断。

在每种时距,空距条件下,演示一次从左到右的相继呈现:刺激 1→时距→刺激 2 60ms5-500ms60ms 空间距离的实验顺序按照拉丁方的方法进行排列,将被试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按三种不同顺序进行实验,图示如下:表表 1 实验顺序设计组别顺序甲123乙258丙58在每个空距条件下,时距从 5ms 开始,依次增加到 500ms,每个时距做一次判断,让被试判断两个刺激是同时出现、先后出现、还是一个刺激从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然后再从 500ms 开始,逐渐减少到5ms,同时每个时距做一次判断。

似动实验报告

似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似动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将静止的物体感知为运动的现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似动实验,探讨似动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加深对视觉感知机制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1. 似动现象的成因:似动现象是由于人的视觉系统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感知与物体实际运动状态之间存在差异而导致的。

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视觉系统的生理特性、心理因素或外部环境等因素造成的。

2. 影响似动现象的因素:似动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运动方向、运动轨迹、观察距离、观察时间等。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电脑、投影仪、PPT演示文稿、实验对象(20名大学生)2. 实验方法:(1)实验分组:将2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实验步骤:① 实验一:观察静止物体在视觉上的运动A. 实验对象A组观察静止物体在视觉上的运动,观察时间5分钟。

B. 实验对象B组观察静止物体在视觉上的运动,观察时间10分钟。

② 实验二:观察运动物体在视觉上的静止A. 实验对象A组观察运动物体在视觉上的静止,观察时间5分钟。

B. 实验对象B组观察运动物体在视觉上的静止,观察时间10分钟。

③实验三:观察不同速度、方向、轨迹的物体运动A. 实验对象A组观察不同速度、方向、轨迹的物体运动,观察时间5分钟。

B. 实验对象B组观察不同速度、方向、轨迹的物体运动,观察时间10分钟。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结果与分析A. 实验对象A组观察静止物体在视觉上的运动,观察时间5分钟,有6人认为物体在运动。

B. 实验对象B组观察静止物体在视觉上的运动,观察时间10分钟,有8人认为物体在运动。

分析:观察时间越长,似动现象越明显。

这说明似动现象与观察时间有关。

2. 实验二结果与分析A. 实验对象A组观察运动物体在视觉上的静止,观察时间5分钟,有4人认为物体在运动。

B. 实验对象B组观察运动物体在视觉上的静止,观察时间10分钟,有6人认为物体在运动。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李璐201021078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摘要:本实验采用心理实验系统(PES)测定了3名被试在12种时距和3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先后呈现两个红色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

关键词:似动现象;时距;空距1 引言运动知觉是对空间中的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

似动现象就是运动知觉现象的一种,属于运动错觉。

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

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

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如果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似动是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电视和电影就是利用这种现象使观众产生连续运动的知觉的。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海默,于1912年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似动现象。

从此以后,似动现象的实验室研究,多半是是关于其产生的客观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对它的解释尚处于假设的阶段,目前能确定的是,似动现象发生在较高的信息加工水平,它是动觉信息同刺激位置信息整合在一起的结果。

影响似动现象的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客观条件方面有刺激呈现的空距、时距,刺激物的强度、形状、数目等,主观条件方面包括个人经验、暗示、个体差异等,其中,刺激的数目越多越容易产生似动现象。

由于产生似动的最适宜的时距和空距依赖刺激的形状、强度而变化,所以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似动的最优时距、空距不同。

如K.Marbe 所得的最优时距为200ms,最优空距为4.5°;M.Wertheimer得到的最优时距为60ms;叶绚等得到的最优空距为2cm;北大杨傅民等得到的产生似动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200ms。

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25
2
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实验
●制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标本的验查
2
专业
选做
验证
25
3
神经干动作电位
●制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观察蟾蜍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
2
专业
必做
验证
25
4
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观察
●观察脊髓模型和标本
●观察脑干模型和标本
●观察间脑模型和标本
●观察小脑模型和标本
●观察大脑模型和标本
一、《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内容
学时
实验类别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每组人数
1
简单、选择和辨别反应时
●视觉简单反应时的测定
●选择反应时的测定
●辨别反应时的测定
●考察三种反应时的区别
3
专业
必做
验证
1
2
表象的心理旋转
●使用反应时来检验表象具有可操作性
●学习反应时的减数法
3
专业
必做
验证
1
3
准备时间与简单反应时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内容
学时
实验类别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每组人数
1
减法反应时实验
●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或同时呈现,或有一定间隔,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重复Posner等人的实验
3
基础
选做
验证
6
2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出现非对称现象

心理似动实验报告

心理似动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心理似动现象的时空条件研究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大学心理学实验室实验目的:探究心理似动现象产生的时空条件,即在不同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下,观察被试对静止刺激物的运动知觉。

实验原理:心理似动现象是指当某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两个变量密切相关。

本实验旨在通过控制这两个变量,探究心理似动现象的最佳时空条件。

实验材料:1. 黑色背景屏幕2. 两个红色亮点3. 计时器4. 实验指导语实验方法:1. 被试选择:选取XX名大学生作为被试,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流程:a. 被试进入实验室,坐在实验椅上,面对屏幕。

b. 主试向被试讲解实验目的、流程和注意事项,确保被试理解并配合实验。

c. 实验开始,屏幕上出现两个红色亮点,被试需观察并报告两个亮点之间的关系是先后出现、同时出现还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

d. 改变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两个变量,重复实验步骤,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

3. 数据记录:记录每个被试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反应时间,以及判断结果。

实验结果:1. 时间间隔对似动现象的影响:当时间间隔较短时,被试更容易产生似动现象,即认为两个亮点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当时间间隔较长时,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亮点是先后出现或同时出现。

2. 空间距离对似动现象的影响:当空间距离较小时,被试更容易产生似动现象;当空间距离较大时,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亮点是先后出现或同时出现。

3. 最佳时空条件:根据实验结果,似动现象的最佳时空条件为:时间间隔较短,空间距离较小。

实验讨论:1. 时间间隔的影响:时间间隔较小时,由于神经系统的适应性,被试更容易将两个静止的亮点知觉为连续的运动。

2. 空间距离的影响:空间距离较小时,被试更容易将两个静止的亮点知觉为连续的运动,因为空间距离较近时,视觉信息更容易被整合。

3. 最佳时空条件:最佳时空条件有利于被试产生似动现象,为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的制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似动现象的基本原理,掌握似动现象产生的时空条件,进一步探讨似动现象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似动现象是指当某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

这种现象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

当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时间内,如果还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从而产生似动现象。

三、实验材料1. 心理实验系统(PES)2. 12种空距的刺激物(如红色亮点)3. 黑色背景布4. 计时器5. 记录表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心理实验系统(PES)测定被试在12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

2. 被试选择:选择3名被试,年龄、性别、视力等基本一致。

3. 实验步骤:(1)将被试安排在实验室内,确保实验环境安静、光线适宜。

(2)向被试讲解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确保被试了解实验过程。

(3)启动心理实验系统,将被试引入实验状态。

(4)在黑色背景布上先后呈现两个红色亮点,观察被试在12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

(5)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并统计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12种空距条件下,被试在先后呈现两个红色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100ms。

2.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似动现象的产生与刺激物之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密切相关。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的减小,似动现象的强度逐渐增强。

(2)在实验条件下,被试在2cm的空间距离和100ms的时间间隔下,似动现象的强度达到最大。

(3)似动现象的产生与被试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如视觉敏感度、注意力集中程度等。

六、实验讨论1. 似动现象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似动现象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感知、认知和运动协调等方面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 似动现象、彩色负后像
实验 似动现象
一、实验目的:认识似动现象。 二、仪器与材料: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801型速示仪,卡片四套。 三、实验方法: 1、主试根据显示屏内容设置:联机模式→似动现象→学号→姓名。主 试把其中一套卡片分别插入A、B视场,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的绿色指 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 2、被试见绿色指示灯亮后,双眼靠近速示仪观察口,观察的同时调节< 是+>、<否->键,改变闪烁频率,直到似动现象最为明显时,按附机<确 定>键,测试终止。 3、主试查看或打印数据,选进行测试更换被试。 四、结果 记录每个被试似动现象最明显时的闪烁频率。 四、讨论 1、说明似动现象产生的条件。 2、试述似动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Thanks!
实验 彩色负后像
一、实验目的:认识彩色负后像。 二、仪器与材料: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801型速示仪,彩色卡片三 张,白色背景卡片一张。 三、实验方法: 1、主试根据显示屏内容设置:联机模式→色彩负后像→学号→姓名→ A视场(40秒)。主试把白色背景卡片插入B视场,任选一张彩色卡片插 入A视场,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的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 3、被试见绿色指示灯亮后,双眼靠近速示仪观察口,同时按附机<确定 >键,测试开始。被试注意看卡中的“+”,40秒后彩色卡会自动换成白 色背景卡(计时开始),被试仍要注意看白色背景卡片,会有负后像产 生,待负后像消失,按一下<确定>键(计时停止),附机灯灭,鸣响, 黄色指示灯亮,测试结束。 4、主试选再做一次,换彩色卡片,按同样方式测试另2张卡片,总共三 次。查看或打印数据,选进行测试更换被试。 四、结果: 讨论每个被试不同刺激的负后像延迟时间。 五、讨论: 为什么彩色后像的色调是原色调的近似补色,试分析之。
• 对一个红色的四方形注视一定时间以后,再把目光移到一 张灰白纸上,那么在这张灰白纸上可以看到一个蓝绿色的 四方形。这是负后像。
• 彩色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红色——蓝绿色;黄色—— 蓝色
• 彩色负后像的成因:视觉疲劳。比如人长时间盯着红色看 ,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就会对红色疲劳。这时马上换成看白 色表面,感光细胞会在白光中减去红色,从而得到红色的 补色——蓝绿色。
• 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是指“光刺激作用于视觉器官现象。
• 正后像
–刺激消失后残留的亮度或颜色与刺激相似的后像。
• 负后像
–刺激消失后残留的亮度性质与刺激相反、颜色性质与 刺激互补的后像。
• 注视灯光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一个光亮形象,这是 正后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