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海陆变迁 学案(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word教案1

《第二节海陆变迁》教案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
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为沧海的实例有许多。
学生阅读课本49页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底会出现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3)荷兰的围海造田说明什么问题?(4)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海陆变迁。
(如台湾海峡的变化;塔里木盆地的变化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3)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
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那么,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变成陆?而东部海域为什么由陆变成海?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演示分析归纳。
用书本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变陆的变迁过程和东海由陆变海过程。
由此可见,地壳的变动是海陆变迁的一个主要原因。
可能有同学要问,地壳为什么会变动,这个问题问得好,学习就要有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学习了下一节课的内容就知道了。
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陆变迁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对于海平面的升降原因是与气候有关,气候变冷,海平面就要下降;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就要上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无论是地壳的变动,还是海平面的升降都能使海陆发生变迁。
所以,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板书:一、海陆的变迁的主要原因1、地壳变动2、海平面的升降3、人类活动海陆变迁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地球上海陆轮廓是不断变化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2节 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形成科学的地理态度。
(重难点)【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问题导学、阅读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剪刀、透明纸、学生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例、简单PPT等。
【教学过程】【当堂达标】1、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A、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B、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C、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D、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2、“沧海桑田”说明的地理知识是()A、地球上只有茫茫大海和桑田B、大海可以被人类劳动改造成良田C、茫茫大海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也有可能成为陆地D、大海也是农田3、下列叙述中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B.南极洲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C.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4.图2为不同时期的大陆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能为其提供证据的是()①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荷兰国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③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④大陆的形状大多是三角形的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5.魏格纳是根据哪两个大洲的轮廓相吻合而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A.非洲与南美洲 B.亚洲与大洋洲 C.北美洲与南美洲 D.南美洲与南极洲【教学反思】这节课的内容不多,重点是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形成科学的地理态度,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难点是根据生活中的见闻,举出海陆变迁的实例。
为突破难点,课前一定要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关键是课上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想、受到的启示等,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需要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2.让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
3.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2.准备问题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海平面上升等,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呈现(10分钟)呈现海陆变迁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表面的变化现象,分析其原因,加深对海陆变迁的理解。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掌握情况。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填海造陆、过度开发等。
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word学案

《海陆变迁》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2.掌握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
学习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习难点:对大陆漂移假说的理解。
导学问题: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是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的证据,这是___________的结果。
2.我国东部沿海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的遗迹,是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的证据,这是___________的结果。
3.荷兰的填海造陆是__________引起海陆变化的证据。
4.世界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特别是西岸和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
5.“大陆漂移说”是德国科学家提出来的。
他认为,在大约2亿年以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周围是一片海洋。
6.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7.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来推断,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8.整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9.下列沧海桑田的变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A. 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B. 海底的古河流三角洲C. 荷兰的填海造陆D.红海的不断扩大10.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图3.4是不同时期大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以下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A. ①B.②C.③D.④(2)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A.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B.世界陆地轮廓都比较破碎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3)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原因是()A.陆地上大量的水土流失B.岩石圈板块的运动C.火山和地震D.全球气候的变化。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是一节关于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教学。
本节课通过介绍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现象,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具体过程可能尚不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具体过程。
2.难点:理解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现象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海陆变迁案例为依据,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变迁原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海陆变迁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地球仪等。
3.教学设计:提前规划教学流程,准备好相关问题和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指出不同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找到的海陆变迁案例,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填海造陆、气候变化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并注意科学兴趣的培养。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地理助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承接难占八、、突破那么由‘喜马拉雅山发现鱼龙化石’可证明世界存在’海陆变迁’。
这也是’海陆变迁’的一个有力例证。
那么什么力量使‘海洋’变为’喜马拉雅山’的呢?让学生阅读课本P49第一段。
教师补充证明’海陆变迁’事例: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树木化石说明什么?地壳运动可以使海陆发生改变,人类活动也可以使海陆发生变化。
很久以前为海洋。
学生阅读第一段,回答:地壳运动说明台湾海峡原来是陆地地壳运动可以使海陆发生改变,人类活动也可以使海陆发生变化。
教师让学生阅读P49 '思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三角洲变化。
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所带泥沙冲积而成黄河三角洲第一幅图黄河三角洲第二幅图黄河三角洲第三幅图教师展示荷兰围海造田图片拉雅山学生阅读‘思考’内学生读图。
看黄河三角洲的变化。
学生看图片体会人类活动改变海陆。
将’思考’第1题黄河三角洲变化以图片形式出现让学生更好理解。
学生的知识有限让学生 通过图片更 好理解人类 活动对海陆 改变的影响学生由于条 件限制不能 自己完成,可 由教师提出 学生体会。
通过刚才学习同学知道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在地壳运动、 人类活动等作用下是可以相互变化。
因而有些同学可能对我们先前学习的’海陆分布’内容里海陆 分布情况有一个大胆推测:在很久之前的地球海陆分布可能不是现在样子。
事 实上以前就有人有这种想法,并得出了一个有关海陆分布的学说。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 P50第二段文字回 答下面冋题: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德国 魏格纳 文字方面内 1大陆漂移说是国 提出的。
商务星球版七上第二节《海陆变迁》word教案

【课题】七上第三章第二节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知道大陆漂移说,形成地理科学态度。
3.通过读“世界板块分布”图,在地图上指出七大板块,并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重点)4.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上两大山系的成因,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教具准备】地图册、多媒体【教学过程】4.引导学生结合“大陆漂移示意”图,认识学习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
(1)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非常相似(第一证据)AB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9.学以致用:请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地理现象。
地中海(1)东非大裂谷的形成12.展示火山喷发的景观图片,问:火山喷发有何利弊?总结、补充:1、影响全球气候: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对【当堂达标】1.下列沧海桑田的变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A. 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B. 海底的古河流三角洲C. 荷兰的填海造陆D.红海的不断扩大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图3.4是不同时期大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2~4题。
2.以下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A.①B.②C.③D.④3.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A.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B.世界陆地轮廓都比较破碎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4.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原因是()A.陆地上大量的水土流失B.岩石圈板块的运动C.火山和地震D.全球气候的变化5.世界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A.板块的内部B.大河的沿岸地带C.大陆的边缘D.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6.七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是()A.南极洲板块B.印度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D.非洲板块7.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A.苏伊士运河B.巴拿马运河C.土耳其海峡D.地中海8.读图3.5,回答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知道大陆漂移说,形成地理科学态度。
3、通过读“世界板块分布”图,在图上指出七大板块,并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4、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上两大山系的成因,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模式】精彩互动【教学方法】讲述、举例说明、读图分析【教具准备】地图册、课本插图【教学过程】知识与梳理1、这节课我们要讲的内容就这么多,现在大家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学生谈收获。
海陆变迁海陆变迁大陆漂移板块【当堂达标】1、德国著名的科学家魏格纳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方面提出的学说是()A、板块构造学说B、还得扩X学说C、升降学说D、大陆漂移假说2、以下不属于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的是()A、相似的古生物化石B、基本吻合的大陆轮廓线C、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资源D、非洲和南美洲都有黑种人分布3、七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是A、南极洲板块B、印度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D、非洲板块4、下列地区中地震活动不明显的是()A、环太平洋沿岸山脉B、亚欧大陆南部C、非洲西北部的山脉D、南极洲内部5、读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
A, B , C , D,E,F 。
(2)、澳大利亚大陆位于板块上,中国位于板块上。
(3)、全部位于大洋上的板块是板块,在其周围多火山、地震,原因是处在板块的地带。
(4)、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处在板块和板块、板块的挤压处。
(5)、根据板块运动方向推测:太平洋的面积将(扩大或缩小),大西洋的面积将(扩大或缩小)。
【教学反思】本章节理论抽象,板块的运动人类感觉不到,所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但通过这节课,使学生理解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会用这些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本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3课海陆的变迁——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第 1 课时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2010年11月日课时序号:3- -
授课教师:年级主任签字:
教学目标:1、记住: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主要内容;六大板块示意图;两大火山地震
2、综合运用:能准确利用两面三学说解释一此地理现象(火山、地震、山脉形成)
3、热点跟踪: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社会热点现象(如冰岛火山喷发,海地大地震)
教学重难点:1、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2、运用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此地理现象(火山、地震的形成、山脉的
形成等)
学习方法:课前预习;学案式导学;多媒体展示;合作交流;讲练习结合
教学设计
一、知识网络(课前预习)
1、大陆漂移学说:(1)创始人:
(2)主要内容:2亿-3亿年前,地球只有一块;以后大陆解体;
(3)证据:洋两岸的大陆能够吻和,而且两岸动植物十分相似。
(4)合作探究:煤形成于温带,为何南极大陆发现了煤田?请运用所学知识
解释这一现象:
2、板块构造学说:(1)主要内容:全球划分为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之中。
板志内部相对;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
(2)六大板块:a.多媒体展示,师生互动,读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3)澳大利亚大陆、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板块。
(4)综合运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
A 红海扩张
B 地中海在收缩
C 用板块知识来解释我国为什么是多地震的国家?
D多媒体展示,师生互动用板块知识来解释世界主要山脉的形成
3、火山和地震带:(1)火山活动和地震现象都与运动有关。
(2)两大火山地震带a
b
(3)综合运用:a日本的火山地震原因是:它位于火山地震带上。
B从地震带的角度来说,中国为什么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二、总结规律,典型示例:
解释火山地震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板块运动,即火山地震位于哪两大板块交界处
二是根据火山地震带来解释,即地震区域位于什么火山地震带上。
例如:中国西南(玉树、汶川)多地震,从地震带角度来看,它位于火
山地震带上,从板块角度来看,它位于和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三、学以致用,热点跟踪: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下列社会地理现象:
(1)2010年海地发生动6.1级大地震,智利发生8.8级大地震,从板块角度解释原因为:
两地均位于
火山地震带。
(2)2009年4月,位于地中海中的意大利发生6.3级地震原因是
意大利位于和板块的交界
处,地壳不稳定。
意大利位于
火山地震带上。
四、对应练习: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六大板块的名称:A
B C
(2)中国位于板块上,澳大利亚位于板块上。
(3)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2010年德州中考题)
(4)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不断升高,试用板块构造学说加以解释。
(5)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鸵鸟生活在陆地上,海牛生活在热带的浅海环境中,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
(6)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北京与华盛顿的距离每年以0.5-1.2cm速度相互靠近,有人推算,大约2亿生,中国和美国变成陆上邻国,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2009年湖南试题)
A 火山地震的结果
B 海浪和风力的结果
C 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
D 板块相对运动的结果
五、中考演练:(每空4分,共计50年)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时间2009年3月20日2时17分在汤加地区海域发生7.9级地震,如上图汤加地处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
(2)北京时间为2010年2月27日14时34分,智利发生了里氏8.8级强烈地震,由上图可知,该次震源位于
板块交界处。
(2010年河南试题)
(3)就板块划分而言,甲地属于板块;就大洲而言,甲位于洲上。
(4)2010年欧洲北部冰岛发生火山喷发,冰岛位于和板块交界处。
(2010年青海试题)(5)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专家分析认定汶川地震的原因是长期以来
板块和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2008年四川试题)
(6)日本把防震知识列入教科书,你认为必要吗?为什么?
六、总结归纳: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和两大火山地震带,要求全体同学能准确运用两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现将本节课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如下:
(1)红海在扩大:由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形成的。
(2)地中海在缩小,由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3)喜马拉雅山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4)阿尔卑斯山是由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5)安第斯山脉是由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七、课下作业:
绘制一幅板块示意图
教师寄语:本学案侧重于“三点一题”,即紧扣重点,研究考点,衔接热点,串连两年中考试试题,将中考知识点一网打尽!希望同学们,认真保存,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