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含氟聚合物的合成

合集下载

含氟聚合物的合成进展

含氟聚合物的合成进展

含氟聚合物的合成进展王海蓉,张明祖,倪沛红*(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江苏省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设计及应用重点实验室,苏州 215123)摘要:含氟聚合物由于其优异的化学和物理性能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受到关注。

根据聚合反应单体结构不同,可以通过不同方法合成各种结构的含氟聚合物。

这些聚合方法主要是可控/ 活性 聚合,例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 RP)、原子转移自由基-乙烯基自缩合聚合(AT R-SCVP)、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 AF T)、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N M P)、活性阳离子聚合、活性阴离子聚合、氧阴离子聚合。

此外,常规自由基聚合及乳液聚合方法也受到青睐。

本文对近年来文献报道的不同含氟聚合物结构及其相关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含氟聚合物;可控/ 活性 聚合;常规自由基聚合;乳液聚合引言氟原子的电负性(3 98)在所有元素中最高,它具有除氢原子以外最小的范德华半径(0 132nm)和较高的C-F键能(540kJ/mo l)。

含氟聚合物由于具有独特的性质:既疏水又疏油的双疏性、热稳定性和化学惰性高、折射率和低介电常数低、摩擦系数和表面能低、良好的抗氧化性和耐侯性以及一定的生物相容性等[1~5],因而在航空、微电子工程、化学和汽车行业、光学、纺织工业以及生物医用材料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6~11]。

Kr afft课题组对含氟聚合物,尤其是两亲性含氟聚合物的性能及其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11~15]。

通常,根据参加聚合反应的单体及其活性中心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阳离子聚合、配位聚合等。

由于含氟单体数目和种类的多样性,文献报道的含氟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单体的结构采用不同的聚合机理。

1 可控/ 活性 聚合制备含氟聚合物可控/ 活性 自由基聚合反应是近年来高分子设计合成应用最广泛的聚合方法。

大多数烯类单体的聚合都可采用这类聚合方法。

可控/ 活性 聚合主要有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16,17]、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NM P)[18]、可逆加成 断裂链转移聚合(RA FT)[19]以及活性离子聚合等。

超临界CO2下三元含氟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合成及溶液性能研究

超临界CO2下三元含氟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合成及溶液性能研究
的 水溶性 离 子型 高分 子 溶 液 相 比 , 水 缔 合 聚合 物 疏 溶 液具有 明显 的耐 温 、 盐 及抗 剪 切 等 特 性 。 因 抗
合物 。研 究水 溶性 含氟 疏水 聚合 物 的合 成 方法及 其
溶液 性能 具有 重要 的意 义 。 本研 究在分析含氟疏水缔合聚合物分子结构特 点
下降; 当聚合 物 的 浓 度 高 于 临 界 缔 合 浓 度 时 , 液 溶
中的大分 子 由于疏 水 作用及 范 德华 力 的影 响以分 子 间缔 合 为主 , 形成 连续 可逆 的动 态物 理交 联 网络 , 即 形成 空 间体 积很 大 的超分 子链 聚集体 。聚合 物 的流
体 动 力学 体积 增 大 , 液粘 度显 著升 高 , 溶 因此具 有较 好 的增粘 性 。一般 情 况 下 , 子 内缔 合 和 分子 间缔 分 合 同时存 在 于疏水 缔合 高分 子溶 液 中 。其 次 与普通
缔合作用 。
关键词 : 超临界 C 疏水缔合 ; O; 合成 ; 含氟聚合物
0 前 言
水 溶性 疏水 缔 合 高 分 子 聚合 物 , 指 在 水 溶 性 是
水 溶性 疏水 缔合 聚合 物溶 液 具 有 特 殊 的性 质 , 其 尤 是 超过 临界 疏水 缔 合 浓 度后 具 有 良好 的增粘 效 果 , 溶 液粘 度受 温度 、 含 量 及 机 械剪 切 作 用 影 响 较 小 盐
高 分子 聚合 物 的亲水 性 大分子 链 上引入 少 量疏水 基
等 优 点 。水 溶性 疏水 缔合 聚合 物 可作 为涂料 、 漆 、 油
颜料 、 墨水 中 的稳 定 剂 , 油气 开 采 、 物 控 制 与 释 在 药 放 、 妆 品 、 液稳定 、 品添 加剂 、 阻及 污水 絮凝 化 乳 食 减 剂 等多个 领域 具有 较 大 的应 用潜 力 。 目前 , 水改 性研 究 主要 用 碳 氢 疏 水链 改性 聚 疏

SFE(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SFE(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简称SFE)是一种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天然物质的独特工艺。

超临界二氧化碳是一种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状态的物质,具有高溶解力、低表面张力、低粘度和可调节性等特点,在低温下能够较快地将有机物质从天然源中提取。

SFE工艺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加压、扩散和减压。

首先,将二氧化碳压缩至超临界状态(大约50℃和3000 psi);然后,将超临界二氧化碳通过特制的萃取釜与天然源接触,将天然物质中可溶解的成分提取出来;最后,通过减压,将萃取物质从二氧化碳中分离出来。

整个过程中,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都可以精密控制,以确保最佳的萃取效果。

SFE有以下优点:一是绿色环保,使用超临界液体作为萃取介质,使得萃取过程中无需使用有毒有害的有机溶剂;二是提取效率高,由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较高的溶解力,所以可以将极低浓度的活性成分(如植物中的活性成分、香料、药品等)高效提取出来;三是生产成本低,不需要大量的化学品,节省能源,因此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目前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香料、色素等行业。

例如,SFE可以从植物、动物中提取出天然活性成分,如咖啡因、芝麻酚、黄酮、萜烯等;在化妆品、食品、药品行业中可以从香料、色素等中萃取出高品质的成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氧化碳超临界技术

二氧化碳超临界技术

二氧化碳超临界技术二氧化碳超临界技术是一种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溶剂的化学反应技术。

超临界二氧化碳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二氧化碳既不呈气态也不呈液态,而是处于临界点以上的状态。

这种特殊的状态使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溶剂。

二氧化碳超临界技术在化学合成、材料制备、能源储存、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超临界二氧化碳可以提供较高的溶剂密度和扩散性,使得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反应物与溶剂之间的质量传递更加高效。

其次,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低粘度和低表面张力,能够有效降低反应过程中的传质阻力,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和产率。

此外,超临界二氧化碳还具有较低的致毒性和可再生性,对环境友好。

在化学合成领域,二氧化碳超临界技术可以用于有机物的溶解、反应和分离纯化。

以溶剂为例,超临界二氧化碳可以代替有机溶剂,使得反应体系更加绿色环保。

此外,超临界二氧化碳还可以调节反应条件,改变反应物的溶解度、离子强度和酸碱性,从而实现特定反应的控制。

在材料制备方面,超临界二氧化碳可以用于纳米粒子的合成、聚合物的制备和膜的形成,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良好的控制性能。

而在能源储存方面,超临界二氧化碳可以作为吸附剂用于储存和释放气体。

其高溶解度和低粘度的特性使得超临界二氧化碳能够有效吸附和释放气体,例如氢气和甲烷等。

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氢能源的储存和运输,解决氢气的安全性和便携性问题。

在环境保护领域,二氧化碳超临界技术可以应用于废水处理和废气处理。

超临界二氧化碳可以作为萃取剂和溶剂,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溶解和分离。

同时,超临界二氧化碳还可以用于废气中有害气体的吸附和转化,实现对废气的净化处理。

二氧化碳超临界技术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环保的化学反应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在化学合成、材料制备、能源储存和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加,二氧化碳超临界技术将成为未来化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流程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流程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流程在21世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使得化学工业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发生变化。

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出发,现在众多有效的能源节约和环保技术已经被开发出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是利用超临界状态下的二氧化碳精炼液体及其混合物,使得精炼物质按其相对分子量来分离提取。

在超临界状态下,特定温度和压力环境下,二氧化碳汽液将变为一种非常均匀的膏体,具有很强的进入力,能够将有机杂质、杂物、悬浮物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等进行精炼分离,达到有效去除杂质的目的。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流程主要有三部分:第一步是萃取混合溶液的准备,根据提取的成份的不同,设计合理的混合比例,将需要萃取的混合液注入萃取装置中进行混合。

第二步是萃取操作,将混合溶液泵入萃取器,当转速达到一定值时,加入超临界二氧化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进行搅拌,使其达到超临界状态,达到萃取效果。

第三步是中间产物的回收和精馏,将混合溶液中的某些成分回收分离,或者高纯度产品的萃取,精馏处理,获得所需要的成品,完成最终萃取工艺流程。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有着多种优点,它比传统萃取方法具有更低的操作温度,能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减少污染;另外,它的操作过程简单,具有较高的萃取率,能达到我们更加优良的萃取成品,并提高萃取工艺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从而达到高效的萃取效果。

因此,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的应用在市场上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其未来发展前景也非常可观。

但是,这项工艺也有其不足之处。

例如,由于其对设备和材料的要求较高,特别是环境和安全方面的要求更高,合理的工艺运用更加重要。

总而言之,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是化学工业中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技术,具有良好的绿色环保效果,更具有技术含量和持续发展性。

是当今尤其以及未来的一大热门技术。

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反应介质进行高分子合成

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反应介质进行高分子合成

2 何 谓 超 临 界 状 态 保 持 气 体 的一 定 温 度 加 以压 缩 ,在 达 到 某 一 压 力 时气 体 发 生 液 化 ( 极 低 温 下 还 会 发 生 固化 ) 当 在 。 绘 出使 气 体 液 化 的压 力 与 温 度 的关 系 曲线 时 ,在 温 度 达 到某 一 温 度 以上 即使 增 大 压 力 也 观 察 不 到 液 化 现 象 ,即 曲线 上 存 在 能 发 生 液 化 的 温 度 的终 点 。在
维普资讯
第 3期
. ’” ’’” ” ” ’’” ’、 ’
有 机 氟 工 业
・ 3・ 5
气・・ ・ ・ ・・ ・ ‘ ‘ t ‘ t ・・ I ‘・ ・
译 i 文 以 超 临 界 二 氧 化 碳 为 反 应 介 质 进 行 高分 子 合 成
成 大 分 子 量 的 高 分 子 ,链 Biblioteka 长 中 的高 分 子 能 溶 于反
3 均 相 聚 合 开 始 引 人 关 注 的用 超 临界 二 氧 化 碳 进 行 高 分 子
体 与液体的两 种性质。例如 , 密度接近于液体 , 其 故
合 成 的 看 来 是 < 学 >( Sine ) 志 1 9 科 ” cec” 杂 9 2年 的 一
期 刊 物 登 载 的 美 国 北 卡 罗 来 纳 州 大 学 的 D i n eSmo e
气 体 混 合 成 均 一 相 。处 于 超 临 界状 态 的 物 性 不 仅 近 似 气体 与 液 体 两 者 , 且 密 度 、 电常 数 、 性 与 扩 而 介 极
全 氟辛 酯 ( O P A)的 聚 合 物 ( F P OA) 作 计 算 机 磁 盘 用
维普资讯
能 溶 解 其 他 物 质 ; 导 热性 虽 接 近 液 体 , 粘 度 接 近 其 但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聚氟乙烯的制备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聚氟乙烯的制备

作 者 简 介 : 正璋 ( 95 )男 , 江 临安 人 , 吕 1 6一 , 浙 高级 工 程 师 , 要 从 事 高 分 子 材 料及 O 主 DS替 代 品 的开 发 和 工 程 放 大 研 究 . 通 信 作 者 : 艳 中 ( 90 ) 男 , 北 洪 湖 人 , 级 工 程 师 , 士 , 要 从 事 氟 聚 合 物 开 发 和 加 工 研究 . — i oy y@ 1 3 cm 张 1 7一 , 湖 高 博 主 Ema :p lzz 6 .o l
Vo . 0 NO 1 1 .3
M a 01 y2 1
D :1 . 9 9 jis . 6 42 2 2 1 . 3 0 4 OI 0 3 6 /.sn 1 7 — 3 X. 0 1 0 . 1
超 临 界 二 氧 化 碳 中聚 氟 乙烯 的 制 备
吕正 璋 , 张艳 中
( 化 蓝 天 集 团有 限 公 司 , 江 杭 州 3 0 2 ) 中 浙 1 0 3
摘 要 :以超 临 界 二 氧化 碳 为 介 质 进 行 氟 乙烯 单 体 的 聚 合 . 果 表 明 在超 临 界 二 氧 化 碳 中 氟 乙 烯 单 体 的 聚 结
合 反 应 更 平 稳 , 得 聚合 物 规 整 度 更 高 . 所
关 键 词 : 临界 二 氧 化 碳 ; 乙烯 ; 氟 乙烯 ; 聚 超 氟 聚 均
中图分类号 : 31 1 06 . +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7 — 3 X( O 1 0 — 2 80 6 42 2 2 l ) 30 5 —4
超 临 界 C 指温 度 和压 力均 在其 临界 点 ( 1 1℃ , 2 8am) 上 的 C 流 体. 超 临 界状 态 下 , O 是 3. 7. r 之 O 在 C O。的密度 和介 电 常数 与常 规溶 剂接 近 , 因而 它 的强度 与 液 态溶 剂 基 本一 致 ; 同时 它 的粘 度 非 常小 , 与气 体接近, 因而拥 有 很高 的传 质 速度 . 由于超 临 界 C 内在 的可压 缩 性 , 之 其 密 度 、 O 加 强度 和粘 度 等性 能均 可 由压力 及温 度 的变 化来 调节 , 因此是 传统 溶剂 的理 想替 代 品[ . 1 ] 文献 报道 用水 做 介质 制备 的聚合 物末 端会 产生 羧基 , 有 羧 酸末 端 的聚合 物 需 要 对其 末 端 进 行处 理 含 如高 温水 解 或氟化 . 如果 未处 理 , 在加 工过 程 中会 发生 分 解 、 色 、 放氟 化 氢 等 问题 . 变 释 笔者 曾 以去 离子 水做 介质 进 行 氟 乙烯 聚合嘲 , 到 了满 足 薄 膜加 工 要 求 的 聚氟 乙烯 树 脂. 文 以超 临界 C 做介 质 进行 得 该 O 氟 乙烯 聚合 , 并对 聚 氟 乙烯 树 脂 的结构 进行 表 征.

浅析含氟聚合物的合成反应技术

浅析含氟聚合物的合成反应技术

浅析含氟聚合物的合成反应技术摘要:含氟高聚物由于航天、新式武器、半导体、计算机和通讯领域高速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且仍在发展之中。

目前,合成含氟高分子材料主要有两种方法:(1)利用含氟单体聚合,如聚四氟乙烯的合成;(2)利用合适的氟烷基化试剂,在普通高分子材料中引入氟烷基。

按氟元素连接在高分子链中的位置,可将含氟聚合物分为主链含氟聚合物、侧链含氟聚合物和端基含氟聚合物。

关键词:含氟聚合物;合成反应前言含氟聚合物由于侧链或主链含有的氟原子极化率低、电负性强、范德华半径小、氟碳键能高等因素,体现出一些独特的、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良性能:(1)抗紫外线;(2)高耐候性;(3)高耐化学性;(4)高耐老化性;(5)低表面能带来的拒水、拒油和抗沾污性;(6)优异的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

氟聚合物的历史始于1938年Plunket博士发现四氟乙烯室温下聚合生成白色粉末。

50年代,工业上Dupont开始大量生产牌号为Teflon的聚四氟乙烯。

经过半个多世纪,含氟高聚物作为一类特种工程材料及特种橡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且仍在发展之中。

按氟元素连接在高分子链中的位置,可将含氟聚合物分为主链含氟聚合物、侧链含氟聚合物和端基含氟聚合物。

1.主链含氟聚合物传统的聚四氟乙烯等含氟乙烯基聚合物均为主链含氟,这类聚合物通常先制备氯氟烯烃单体,再进行自由基聚合或阴离子聚合得到,最后通过热消解等反应即可获得氟烯烃。

除此之外,现在工业上制备有机氟化物主要有三种方法:(1)电解法,以碳氢羧酰氯或磺酰氯为原料,将其溶解或分散于HF溶液中,控制一定温度、电压进行反应,电解最终产物为全氟羧酰氟或全氟磺酰氟。

(2)齐聚法,用氟阴离子催化四氟乙烯或六氟丙烯进行阴离子聚合反应,得到带不饱和双键的支链型全氟烷烃;(3)用五氟碘乙烷作调聚剂,以四氟乙烯作调聚单体,在过氧化物引发剂作用下进行调聚反应,最终产物为全氟碘代烷。

氟原子与CO2之间存在特殊的相互作用,超临界CO2流体能溶解氟聚合物,可代替氯氟烃作溶剂,在超临界CO2流体上实施氟碳单体的自由基聚合也是近年来氟聚合物合成的热点[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y words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 fluoropolymers ; fluoroalkyl acrylates ; fluoroolefins
含氟聚合物具有优异的耐高低温 、耐热 、耐化学 品 、绝缘 、抗粘 、低摩擦 、不燃和自润滑等性能 ,由于 这类材料具有与其它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良性能 ,使 其应用已从最初的军工领域逐渐扩大到民用 、工业 领域 ,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新型高分子材 料[1] 。美国是最早发展含氟材料的国家 ,并且始终 处于领先地位 ;日本是后起之秀 ,在某些方面已经赶 上或超过了西方国家 。目前我国生产的含氟聚合物 主要有聚四氟乙烯 ( PTFE) 、聚全氟乙丙烯 ( F46) 、聚 偏氟乙烯 ( PVDF) 、聚三氟氯乙烯 ( PCTFE) 及 氟 橡
对传统类型的均相和非均相聚合反应 ,增加压 力可通过以下方式影响自由基聚合 : (1) 增加气体 单体的浓度 ; (2) 改变引发 、增长 、终止和链转移速率 常数 ; (3) 改变聚合平衡常数 。高压力的累积效应可 增加反应速率和增大摩尔质量[10] ,但是 ,由于超临 界流体的可压缩性和溶剂强度的变化 ,压力对反应 速率的影响比在传统反应溶剂中要复杂很多 。
DeSimone 等[11] 对 AIBN 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 分解研究表明 ,与传统的溶剂体系相比存在动力学 的偏差 。与 AIBN 在苯中的分解速率相比 ,在超临 界 CO2 中 AIBN 的热分解速率有所降低 , Kirkwood 校 正曲线表明降低的原因是 CO2 较苯的介电常数低 很多 。同样的研究表明全氟烷基酰基过氧化物在超 临界 CO2 中的分解速率也降低 ,与 AIBN 在 1 , 1 , 22 三氯三氟乙烷中的分解速率相比 ,降低了 30 %。尽 管引发剂的分解速率降低了很多 ,但引发效率是苯 溶剂体系的 115 倍 。紫外2可见光研究以及加入自 由基捕获剂研究表明在超临界 CO2 中热分解产生 的初级成对自由基没有被如苯等传统溶剂的“笼效 应”所阻碍[12] 。原因是与苯相比 ,超临界 CO2 的黏 度低很多 。 112 无规共聚物
烃类聚合物不溶于超临界 CO2 中 ,限制了 CO2 技术在生产和加工一些聚合物方面的应用 。在无有
·1564 ·
化 学 进 展
第 19 卷
效分散剂的情况下 ,在 CO2 中的聚合反应通常得到 的是低分子量 、宽分子量分布的聚合物 。为解决此 问题 ,研究者们设计合成了两亲嵌段共聚物分散剂 , 这些两亲材料通常拥有亲 CO2 段和亲油段 ,在 CO2 中能自组装成有序的结构 ,提供稳定的聚合物胶体 分散体[15 —27] 。如聚全氟21 , 1 , 2 , 22四氢癸基丙烯 酸酯和聚氧化乙烯的嵌段聚合物 ( PFDA2b2PEO) 作 为分散稳定剂 ,在超临界 CO2 中甲基丙烯酸羟乙基 酯 ( HEMA) 的聚合具有很好的分散效果 ,如图 1 。
除此之外 ,超临界 CO2 作为合成含氟聚合物的 溶剂 ,有其独特的优点 :
(1) 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很容易除去 有毒的残余引发剂和分解产物 ,而传统的方法是用 氯氟烃洗涤产物 ;
(2) 由于 CO2 对聚合物的增塑作用 ,有望诞生新 的氟材料 ;
(3) 在四氟乙烯 ( TFE) 为单体的反应体系中加 入 CO2 后 ,稳定性大幅提高[3] 。尽管 TFE 属低毒物 质 ,但它具有不稳定性 (容易氧化和自聚合) ,容易发 生爆炸 。英 、美等国在早期聚四氟乙烯的生产过程 中都发生过爆炸事故 。
1992 年 , DeSimone 等[6] 首 次 报 道 了 用 超 临 界 CO2 作惰性反应溶剂的无规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的 合成 。合成反应是以偶氮二异丁腈 (AIBN) 为引发 剂 ,1 , 12二氢全氟辛基丙烯酸酯 ( FOA) 为聚合单体 。 研究表明在与传统溶剂体系相似的条件下 ,可以在 超临界 CO2 中得到高分子量高转化率的聚合物 。
OCF2 CF2 CF3
图 2 TFEΠPPVE 在超临界 CO2 中的共聚合[33] Fig. 2 Copolymerization of TFEΠPPVE in supercritical CO2 [33]
图 1 在超临界 CO2 中合成的 PHEMA 颗粒的扫描电镜 图 (A : 无稳定剂 ;B : 含 610 %wΠw %的 PFDA2b2PEO 稳 定剂) [19 ] Fig. 1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of poly( HEMA) particles synthesized in supercritical CO21A : without stabilizer , B : with PFDA2b2PEO stabilizer 610 % (wΠw % vs. HEMA) [19]
收稿 : 2006 年 12 月 , 收修改稿 : 2007 年 2 月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No. 20504020) 资助 3 3 通讯联系人 e2mail :ymzhang @sjtu. edu. cn
胶等 。 含氟聚合物主要采用以氟氯烃为溶剂的溶液聚
合和水相聚合 (乳液和悬浮聚合) 方法合成 ,随着国 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 ,企业正积极寻找传统有 机氟氯烃的替代品 。很多企业采用了水体系 ,但他 们发现水体系也有很多缺点 ,例如 : 悬浮和乳液聚 合法中采用了乳化剂等杂质 ,因此难以得到高纯度 的聚合物 ;产物的干燥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生产 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需要处理等 。与有机溶剂体系 相比 ,水体系对环境的改善微乎其微 ,因此有必要寻
随后 ,美国专利[7 —9] 报道了其它含氟丙烯酸酯 单体 , 如 1 , 12二 氢 全 氟 代 辛 基 甲 基 丙 烯 酸 酯 ( FOMA) 、22( N2甲基全氟代辛基磺酰胺) 乙基丙烯酸
酯 (MeFOSEA) 、22( N2乙基全氟代辛基磺酰胺) 乙基 丙烯酸 酯 ( EtFOSEA) 、22( N2乙 基 全 氟 代 辛 基 磺 酰 胺) 乙基甲基丙烯酸酯 ( EtFOSEMA) 等在超临界 CO2 中的均聚反应 。
含氟丙烯酸酯单体与烃类单体如丙烯酸丁酯 (BA) 、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 、苯乙烯 ( St) 、乙烯等 单体的无规共聚物的合成可以在超临界 CO2 中均 相条件下实现[13 , 14] 。即使高的碳氢含量和相对较 低的压力 (33 MPa ,65 ℃) 下 ,也可以维持共聚物的均 相反应 。在一些情况下 ,根据烃类单体的不同 ,均聚 反应可以在烃类单体摩尔含量超过 50 %时还能维 持 。无定形的氟聚合物在 CO2 中的合成有如下优 点 : 固有的低黏度 ,避免了在高转化率条件下的自 动加速过程 ;典型的 115 的多分散指数显示在这些 体系中自由基的双基终止是主要的 ,与在完全惰性 溶剂中的预测一致 。与传统溶剂体系相比 ,由于可 变化的密度和溶剂强度 ,聚合和分离过程有其独特 的优点 。 113 两亲嵌段共聚物的应用
第 19 卷 第 10 期 2007 年 10 月
化 学 进 展
PROGRESS IN CHEMISTRY
Vol . 19 No. 10 Oct . , 成 3
李 虹 徐安厚 张永明 3 3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上海 200240)
摘 要 超临界二氧化碳是廉价 、低毒 、不易燃 、易回收 、环境友好的惰性聚合介质 ,是传统有机溶剂的 替代品 。有望成为含氟单体的聚合溶剂 ,以替代目前使用的氟氯烃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近年来以超临界二 氧化碳为介质的氟烷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和氟烯烃类单体的聚合反应研究 , 其中涉及氟烷基丙烯酸酯类单体 的均聚和共聚 ,可熔融加工的四氟乙烯聚合物 ,离子交换树脂 ,偏氟乙烯的均聚和共聚等 。研究表明在超临 界二氧化碳中含氟单体的聚合反应有其它溶剂体系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
近年来 ,各国研究者对超临界 CO2 中含氟聚合 物的合成进行了大量探索性的研究 ,本文介绍了他 们的主要工作进展 。
1 CO2 中氟烷基丙烯酸酯的聚合
111 均聚 由于大多数非挥发性物质在超临界 CO2 中的
溶解性低 ,限制了超临界 CO2 的应用 。但是 ,对全 氟聚醚和三氟氯乙烯齐聚物在 CO2 中溶解性的研 究早在 20 多年前就开始了[4] 。之后 ,人们发现其他 高含氟聚合物如含氟丙烯酸酯在相对较低的压力下 易溶于液体 CO2 中[5] 。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含氟聚合物 含氟丙烯酸酯 氟烯烃 中图分类号 : O63115 ; TQ3251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52281X(2007) 1021562206
Synthesis of Fluoropolymers i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第 10 期
李 虹等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含氟聚合物的合成
·1563 ·
找一种环保清洁的溶剂 。超临界二氧化碳就是最佳 选择之一 。
与传统聚合反应介质相比 ,超临界二氧化碳作 为聚合反应的介质有如下优点[2] : (1) 无毒 、价廉 , 传质和传热速度快 ; (2) 由于其化学惰性而不会引发 链转移反应 ; (3) 对单体和聚合物的溶解能力可通过 其压力和温度调节 ; (4) 溶剂化作用小 ,只要将压力 减为常压就能气化 ,不消耗很多能量就能分离出液 体或固体生成物 ; (5) 同时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 ,可 同时得到高纯度的产物 。
由基反应的可行性 。从此这个工作被广泛应用于非
水四氟乙烯聚合物如四氟乙烯 ( TFE) 和全氟丙基乙
烯基醚 ( PPVE) 共聚物的合成[33] 。反应如图 2 所示 。
CF2 CF2 + CF2 CF
CO2 (1 —115) ×107 Pa 35 ℃, (3 —4) h
OCF2 CF2 CF3
_ CF2 —CF2 —CF2 CF β n
Li Hong Xu Anhou Zhang Yongming 3 3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240 , Chi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