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匆匆
六下 2 匆匆

六下2 匆匆一、课文解读(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
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本课是首次学习朱自清的文章,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其作品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语言。
2.课文重点《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
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
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地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
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质疑《匆匆》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当时朱自清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
年纪轻轻,心中抱负无以施展,他当时的心境肯定是悲凉的。
作者写《匆匆》恐怕有当时情感的自然流露: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对自己的前途不明感到彷徨!果真如此吗?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忽然冒出这样一个想法:作者难道不在说明自己前面的日子匆匆忙忙,但过的很实在!课文的第三段,作者用巧妙细腻的笔触,带出了一连串时光易逝的例子,他能这么惋惜时光的流逝,说明他能珍惜现在有限的时光;他说自己的徘徊和匆匆放在一起,说明在思索中有奋进,有新的收获!他在文中写到:我赤裸裸的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作者是愿白走这一遭吗?没有!在以后的日子,他留学日本,执教清华、西南联大,最后因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贫病交加,于48年在北平逝世。
2《匆匆》PPT优秀课件

主题思想启示
从《匆匆》的主题思想中 汲取启示,引导读者思考 如何更好地珍惜时间、追 求梦想和实现人生价值。
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概述
简述了《匆匆》中的故事 情节,包括主要事件、情 节转折和结局等。
故事情节分析
分析了故事情节的逻辑关 系、情节推进和节奏把握 等方面的特点。
故事情节评价
对故事情节的创意、完整 性和吸引力等方面进行了 评价,并探讨了其成功之 处。
05 《匆匆》的影响与评价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影响
朱自清的《匆匆》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对后来的 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众多作家对时间、生命 和人生的思考。
教育价值
《匆匆》被广泛选入中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培养学生阅 读、写作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素材,有助于引导学生珍惜时间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匆匆》PPT优秀课 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目录
CONTENTS
• 《匆匆》的作者介绍 • 《匆匆》的创作背景 • 《匆匆》的内容概述 • 《匆匆》的艺术特色 • 《匆匆》的影响与评价 • 《匆匆》的教案设计
01 《匆匆》的作者介绍
作者生平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 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
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等职。他致力于古典文 学研究,主张“真、善、美”的文学艺术追求,反对虚假和低俗。他的作品以清 新自然、真挚感人而著称,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的主要作品
《背影》
《绿》 《匆匆》
《荷塘月色》 《春》
作者的文学风格
2 匆匆(1)-要点梳理

2 匆匆(1)【基础须知】我会解词语匆匆(cōng cōng):急急忙忙的样子。
确乎(què hū):的确。
涔涔(cén cén):汗流不止的样子。
潸潸(shān shān):流泪不止的样子。
挪移(nuó yí):移动,转移。
课文中指挪动。
遮挽(zhēwǎn):拦阻挽留。
伶伶俐俐(líng líng lì lì):脚步轻快的样子。
痕迹(hén jì):物体留下的印儿。
游丝(yóu sī):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
【重点梳理】课文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
文章是如何一层层展开的?开头,作者透过自然现象不断追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如果有人偷了,那是谁?又存在何处?如果是自己逃去了,现在又到了哪里?设问灵巧,引导我们去思索严肃的人生问题。
在第二层次里,又以“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这一问题,别开生面地引出太阳这一具体形象。
既把前面提出的问题形象化了,又为下面的情感抒发作了铺垫。
在最后一个层次里,作者又以“我能做些什么”这一反问句式,进一步抒发情绪,以一连串的反问句,追踪自己生命的痕迹,反省着“过去的日子”,最后又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呼应开头。
【难点再现】时间的来去是无影无踪的,作者是如何将时间的流逝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呢?①从客观事物中捕捉现象,燕子来而复去,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再开,这些自然现象使作者联想到了时光易逝,青春一去而不复返。
②作者运用生动而富有想象的比喻:“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相对于万古长存的宇宙,人的生命是十分渺小的,“针尖上一滴水”和“大海”这两个鲜明的比喻,的确把两者的差距形容透了。
但唯其渺小更应珍惜,因为稍一疏忽,便要消失在无垠的时间长流里渺无踪影。
《2.匆匆》

1、“蒸”扩四个词语
2、解释:“凝然、遮挽”的意思。
3、前两段中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除此外,你还知道哪些修辞方法?(设问)
背诵课文一二段
板书
2.匆匆
(散文)
一去不复返:排比、对比、比喻
课时教学笔记
学校:大连湾小学
课题
2.匆匆
内容
学习生字,理解内容.
课型
精读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四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品读来赏析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
理解前两个自然段,感受语言的优美
难点
通过品读来赏析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训练学生从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句子可以体会到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三方面来体会句子。以教为主)
C:有感情朗读这句话。多读。
句子二:“燕子去了……时间一去不复返呢?”
A:这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
B:把时间和燕子、杨柳、桃花进行对比,让人读后产生联想,觉得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只有时间不会再来。突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惋惜与无奈。(训练学生说。以扶为主)
1、细读课文三四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句子四:“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同上节课语言训练,从三个方面理解句子。
(排比句,拟人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表达了作者的无奈)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说说这句话起什么作用?(引起下文的作用)
2《匆匆》上课用

的时候,日子
的时候,日子 的时候,日子
;
; ;
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 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 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同学们这是我们一天溜逝的日子
22% 39% 6% 8%
睡觉: 上课: 自学: 吃饭: 玩耍:
1 2 3 4 5
25%
伶伶俐俐
对比
我们的日子一 去不复返
引出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读第二段,你怎样理解段中的句子?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 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中溜 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 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 泪潸潸了。
涔涔 汗水不断地流下
读课文第一段: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色?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 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 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 呢?
运用了排比的 修辞手法
燕子可再来 杨柳可再青 花儿可再开
潸潸 流泪不止的样子
读第三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 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 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 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 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 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 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 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 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 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 闪过了。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2匆匆 人教新课标(共46张PPT)

一连串追问。表 达了作者对日子一去 不复返的无奈。
2 匆匆
小练笔
这一自然段作者运用排比、对比的修 辞手法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无奈和留恋。 想一想,仿照课文写一写。
2 匆匆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2 匆匆
课堂演练
一、辨一辨,选一选。
年华 光阴 日子 1.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 日子 )为什么一 去不复返呢? 2. (岁月 )如歌,催人奋进。 3.这些孩子正值豆蔻( 年华 ),充满朝气。 4.(光阴 )似箭,日月如梭。
2 匆匆
二、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 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排比 ) 2.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去, 从我脚边飞去了。( 拟人 )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比喻 ) 4.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反问 )
2 匆匆
句子品析:
于 是 —— 洗 手 的 时 候 ,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 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 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 的双眼前过去。 排比
日常生活细节
时间在不经意之 间悄然流逝。
2 匆匆
句子品析:
机灵、灵活。 本课指时间流逝非常快。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 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 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 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 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 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 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 匆匆
③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④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
2 《匆匆》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美文赏析,师生品味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 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 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 游丝样的痕迹呢?
思考: 1.找出段中的比喻句。 2.“轻烟”、“薄雾”说明了什么?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文章中心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
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
的无奈和惋惜。也流露出为前途不明、无所作
为而感到抑郁、彷徨、伤感的低沉情绪,提醒
我们:时光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溜走,要珍惜分
分秒秒,不要虚度光阴。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美文赏析,师生品味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 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 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 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思考: 1.这段话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2.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 谢了再开表明了什么? 3.段中的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对时间流逝的哀叹与无奈。 2.比喻,把时间比 作轻烟、薄雾,说明时间流逝的必然。 3.第一个 “赤裸裸”写人来到世界上的一种自然的、显示的 状态;第二个“赤裸裸”写时间无情的流逝,以至 人生命的终结,是无法左右的。4.生命短暂,需要 珍惜。
总 结
作者一开始就向我们提出 问题,但并没有直接作出回答, 而是通过具体例子向我们描述 了日子来去匆匆。最后照应开 头,发出时光匆匆的感慨。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八千多日子
像针尖上一滴水
2.匆匆

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运用了排比的 修辞手法
用形象化的对 比有什么作用?
燕子可再来 杨柳可再青 花儿可再开
对比
逝去的日子不 再回
引出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2.匆 匆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 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 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 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 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 涔而泪潸潸了。
背景资料:
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当时朱自清24岁。“五四”
运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欢呼。“五四”高潮 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摧垮,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 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 于是陷入了思想苦闷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 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流逝,于是作者写下了 这篇感人的散文。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 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 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 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 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
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
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匆 匆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 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 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匆匆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
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本课是首次学习朱自清的文章,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其作品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语言。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
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2)对词语的理解。
确乎:的确。
涔涔:汗流不止的样子。
潸潸:流泪不止的样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游丝: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
二、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动、伶伶俐俐、赤裸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三、教学建议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抓住课题“匆匆”,了解课文写了“时间匆匆,一去不返”的意思;再读课文,弄清各自然段大意;细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获得对文本的体验和感受。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读重点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讨论交流自己的体验感受是从课文中哪些语句获得的。
重点品读第2、3自然段中的句子。
指导学生理解“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等句子的意思,感悟这些语句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的,又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体会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的句式,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2.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采用设问的句式,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
作者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问而不答,而答案隐含其中,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
文章还采用了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突出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3.在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第3题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写几句话。
可用“……的时候,日子……”的句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
如,“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体现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学习过程。
4.本文运用了排比、设问、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教师在教学时,不要单纯把修辞手法作为语文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判别各种修辞手法,而应该把重点放在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此句话用这种修辞好在哪里。
5.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了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也流露出为前途不明、无所作为而感到抑郁、彷徨、伤感的低沉情绪。
在教学中对此时代背景不宜过多讲解,重在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6.“阅读链接”的《明日歌》是清代钱鹤滩著名的作品。
这首诗短小精悍,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寓意深长,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
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明白“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道理,进一步增强珍惜时间的意识。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熟读成诵。
四、教学案例片段:体会优美语句的表达效果师: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很美:“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作者用这些句子写出了燕子会再来,杨柳会再青,桃花会再开,描写出了一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读了这句话不仅感到很美,而且觉得作者写燕子去了会再来,杨柳枯了会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
读后引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觉得有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来。
师:体会得好。
的确如此,借美好的事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一大特点。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书,看看还有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吗?生:我认为这一句也写得美:“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这句用了比喻的句式,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使无形的时间有了鲜明的形象,我们好像看到了时间的烟雾缥缈在眼前,可摸可触,而瞬间又被微风吹散了,被初阳蒸融了。
生:我读了这句,感受到时间瞬息消逝,来去匆匆。
生:我还体会到用比喻的方法写句子,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有动感。
师:对,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用心体会,感悟到比喻句的表达效果,非常好!生:老师,我还觉得这句话也写得很美:“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给时间以人的灵性、动作的快速。
读后时间之快、不可挽留的感觉非常深刻。
师: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些词语作者用得最好?生:“伶伶俐俐”“跨”和“飞”这几个词语用得好。
本来时间的流过是看不见的,而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时间如天真的孩子,既可爱又顽皮。
生:我发现,用拟人的方法,会使文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能打动读者。
师:对,作者正是运用了设问、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唤起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使我们受到感染,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一种对时间的来去匆匆感到惋惜的情感油然而生。
时光宝贵,珍惜时光,有所作为,切莫万事成蹉跎。
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自己勾画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五、相关链接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31年至1932年,曾到英国留学。
回国后,先后在江苏、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
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
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
朱自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其作品笔致简约,亲切自然,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
朱自清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他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
《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
代表作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你我》等。
解放后出版有《朱自清散文集》《朱自清诗文集》等。
2.《匆匆》赏析朱自清是个擅于从客观事物中捕捉形象,以抒发自己主观情愫的诗人。
燕子来而复去,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再开,这本是人所习见的自然现象,但诗人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年青的生命,默算着二十四年八千多个日子的行踪,追索着生命的价值,发出了惋惜的喟叹。
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年青人必须珍惜光阴,万勿使其错过,《匆匆》的主旨,便在于倾吐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息间的感受。
但从中不难发现,作者在抒发这一感受时,并不是去作枯燥无味的大道理讲述,也不是去发空洞的呼喊,而是把自己在特定处境里的感兴,依托于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之中,使抽象转为具体,思绪化为形象,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产生动人的效果,使人不由得不随着作者的思路去对人生问题作深入的思考。
《匆匆》的艺术特点,首先便体现在作者这种对感情、形象的奇妙构思之中。
应该说,作品开端寄兴于燕子、杨柳、桃花的抒写,还只是点题。
为了使内心情意表现得更集中、更丰富、更强烈,在《匆匆》里,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去捕捉那“匆匆”的影子,以拟人手法,把光阴的象征──太阳,写得活灵活现。
那太阳简直就像是一个性格活泼、步履轻捷的青春少年,他来去是这样地轻悄匆忙,在你稍一转动之间就过去了,他从你“手边过去”“身上跨过”“脚边飞去”“叹息里闪过”,真是挽不住,留不得呵!日出日落,来去匆匆,光阴本是无情无踪的。
但“太阳他有脚”,诗人正是扣住这“脚”,把时间这个空灵对象写得新鲜活脱,使无情之物显得充满人情。
那人格化了的太阳,实际上是直接沟通诗人心灵深处的动人形象,诗人借助它抒发了自己在特定环境里特殊的思想感受,将篇端开拓的意境予以深化。
在《匆匆》里,鲜明的比喻和对照,起了有力烘托内在潜思的作用。
作品开头便以花木新陈代谢和人类生命对照。
冬去春来,花木有谢而再开的时候,而人的青春呢?却是一去而不复返,作者写道:“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相对于万古长存的宇宙,人的生命是十分渺小的,“针尖上一滴水”和“大海”,这两个鲜明的喻语,确是把两者的差距形容透了。
但唯其渺小更应珍惜,因为稍一轻忽,便要消失在无垠的时间长流里渺无踪影,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者,正由于此。
接着作者又劈面提出:“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进一步把自己生命的流和大自然时间的流作更具体的对比,他以“被微风吹散了”的“轻烟”和“被初阳蒸融了”的“薄雾”,来譬喻自己“过去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