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合集下载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读《论语》有感(10篇)读《论语》有感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学瑰宝似满天繁星,数不胜数。

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自从进入六年级下学期,我们也开始了对国学经典――《论语》的理解与诵读。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对学生的淳淳教诲,每一句都饱含哲理。

我们学的第一句《论语》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一句告诉我们: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们老师的人。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是最经典的一句。

随后我们又学了“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明白了世上没有天才,只有肯吸收古人的知识,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才会有学问。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告诫我们要有坦荡的胸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不能空想,要付诸学习,而学过的东西必须经过思考,细细咀嚼,才能真正吸收。

我最喜欢这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这才是明智的表现。

这一句在千年后的今天,同样适用,它是一句至理名言。

就像老师上完一堂课,假如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就做一些习题巩固;如果我们并没有完全掌握,还有不明白的地方,那我们就不能浑水摸鱼了,应该立刻去请教老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全掌握老师所讲的知识。

当没有人理解自己时,“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给你以安慰;当自己排斥别人时,“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给你敲响警钟;当自己失信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给你教训;当你想要抓住过去的事不放手时,“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给予你提醒《论语》是孔子的智慧结晶,他将一生的感悟都传给了学生。

他的学生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将他的格言收录下来,编成《论语》流传后世,孔子的思想从而传承下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对后人起着醒世的作用。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读《论语》有感【荐】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论语》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论语》有感1中国古代,有很多很好的书籍,这个寒假,我读了《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他的弟子的一些言论,被他的弟子写了下来,里面有很多有着大道理的名句,我给大家讲一讲吧。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告诉我们,学习后温习、珍惜友谊、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不生气,都是很好的。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说明君子讲道义而小人只顾私利。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好学。

这本书对我们帮助很大,几乎每一句都有用处。

我在每一天的放学后总要把今天语数英科的学习内容、课堂笔记都看一遍,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时在玩的时候,我不愿去干一件事情,比如重活,其他人都可能会推给别人,而我则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自己想办法做出来。

有时我不小心做错事了,别人批评我,我不会去顶嘴,因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是一本很有用的书,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变得更文雅、更君子一些,还能让我们有一个好成绩,我们值得读。

读《论语》有感2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朴素的语言中无不透露着孔子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蕴含深刻智慧与哲理,是世界公认的人类文明的伟大财富。

“仁”是本书核心,也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他认为“仁”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好仁者,“无以尚之”。

《论语》于此讲了两点:一,“仁”的内涵;二,如何致仁,由此引出“德行”二字。

一句话,“克己复礼为仁:要约束自身并使言行合乎礼。

孔子还提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即有正确的爱憎观念,仁者“爱人”、“知人”等观点。

主张爱护、了解、尊敬他人,并把孝悌作为“爱人”的一个根本立足点,“爱人”必须孝敬父母,“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读论语有感350字5篇

读论语有感350字5篇

读论语有感350字5篇《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读论语有感350字,希望大家喜欢。

读论语有感350字1 读>,我学会了:讲仁爱,讲理论,讲修己,讲道义,讲理性,讲中和,讲学习,重教育在此之中,最重要的是讲道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敬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怨而友其人”对呀!人没有了道义,还会有朋友吗?孔子最看中精神价值。

他说:”见利思义”把”义”放在”利”上,把精神放在物欲之上。

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把对道的追求,看成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他以救世为己任,网,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人能弘道”,为了行道,他坚韧不拔。

”知其不可而为之”,甚至不惜”杀身以成仁”人不但要讲道义还要讲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仁”.他对”仁”的解释是”爱人”,这是”仁”的重要内涵之一.他认为一个人的爱心应当从小就开始培养,年少时在家中救应该爱父母兄弟;长大了进入社会要爱他人,”仁”的最高境界则是爱广大人民”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一本教会我做人的书,它将伴随我走向人生的每一步读论语有感350字2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论语流传至今,这位清廉的圣人教给了我们知识和各种礼节、学习方法、交友之道、处世之道等,他从7个方面将这些写得淋漓尽致、由浅而深,而且适用现代社会,会给我们以启发。

例如学而篇是给我最大启发和教育的。

学习并不是死记硬背,要经常去温习功课,每次都要用心去学。

每天提醒自己为他人办事是否尽心,同人相守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用于实践,学习不仅仅是读书写字而是如何在学习中领悟深处的真谛,所以孔子提倡实践,将所学到的东西反复揣摩真正掌握才能体会到喜悦。

真正好学的人,应该多与他人切磋,与远道而来的朋友一起讨论、交流,我认为这样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读《论语》有感15篇

读《论语》有感15篇

读《论语》有感15篇读《论语》有感1常言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是《论语》中经常出现的词,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君子呢?其实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经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子不忧不惧。

他又追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所愧疚,你又有什么可忧惧的呢?君子的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做到。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仁义的人,由于内心的富足使得他不会担忧,所以仁厚的人能够坦然的面对一切。

有智慧的人,在面对多种选择的时候能不迷惑。

我们当下的选择太多,所以我们只有努力让自己更强大成为一个智者,才能从容面对。

勇敢的人由于内心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就会足够自信。

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当自己足够勇敢时,面对任何困难都不会害怕了。

孔子认为君子能够做到仁、智、勇,所以就少了很多的忧、惑、惧。

正是因为君子内心完满富足,先自我修缮了修养,才能表现的从容不迫。

君子注重自我修养。

君子不去苛责外在的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经历等用来苛责内心,所以,孔子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也就是说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相对会厚道一点,就远离了怨恨。

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身的修养,做最好的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

君子胸怀天下。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和小人每天想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牵挂的是道德,小人惦记的是自己的房子,君子尊重法制,小人关心恩惠。

君子是高尚的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一个人在穷困潦倒之时仍不忘自身修养,不断地磨练自己、完善自己,在他有能力之后才有可能去帮助他人。

读《论语》有感(15篇)

读《论语》有感(15篇)

读《论语》有感(15篇)读《论语》有感1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哪用半部《论语》,几则《论语》就足以让我领悟了做人的道理。

就如这句——————字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这才是真正有内在的智慧!孔子还说过:“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这个字,可以让我终身受益。

就是自己不想不喜欢干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做这件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别人欺骗自己而反过来是不可取的。

就像蛇咬了你,你该不会咬回蛇吧。

所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会进行经典诵读比赛,《论语》也是我们必背的内容。

下个星期比赛就要开始了,随着诵读的深入,《论语》总是让我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论语》不光让我明白了要谦虚谨慎,要学会换位思考的道理,同时它还告诉我们要实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奥妙。

让家庭和睦就要做到“孝悌”的本分。

正如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在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也要顺从长兄。

不应该与兄长姐姐斗嘴,更不应该与父母亲作对。

孝敬父母,顺从长兄,这是一个人做人的本分,这是一个人拥有“仁”德的根本。

如果人人都能守住这个做人的本分,那么社会上就不会有孩子因父母批评赌气出走的新闻,也不会有某地“逃儿村”的怪相,更不会有日本留学生汪某机场刺母恶劣事件的发生!因此,让我们将孝悌铭记于心,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

而《论语》中的“克己复礼”,我认为也是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的准则。

礼,就是礼让别人,大家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没有坏心眼,世界不就变得很美好的吗?而礼的另一个层面是“诚信”,这也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也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做人、做事要诚信,做生意也要诚信。

《论语》是儒家著作之一,这些语言闪耀着非同一般的光芒,使我参悟了其中读书与做人的重要性,以后我们依然会继续诵读,也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读《论语》有感2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并对我说:“孩子,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告诉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希望你有时间多读一读。

《论语》读书笔记摘录及感悟八篇范文参考

《论语》读书笔记摘录及感悟八篇范文参考

《论语》读书笔记摘录及感悟八篇范文参考《论语》读后感读了《论语》这篇著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他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

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著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论语》读后感暑假里,我和妈妈一起读了《论语》。

《论语》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

它主要讲述了人与人如何相处、如何勤奋学习、如何在社会上努力奋斗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书。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学而第一"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光凭自己单薄渺小的力量是远远不可能创造出大事业的。

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小时候是一对好朋友。

管仲小时候家里很穷,所以常常偷鲍叔牙的钱,但鲍叔牙不但不记恨他,反倒对管仲更加友好。

几十年过去了,管仲在为公子纠争夺王位时差点杀死公子小白。

在公子小白继承王位时,鲍叔牙也成了宰相。

鲍叔牙不计前嫌还推荐管仲,可见鲍叔牙的心胸是多么宽广呀!还有一个是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故事,当琴师伯牙在荒山中弹琴时,樵夫钟子期竟然能够听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论语》读书心得14篇

《论语》读书心得14篇

《论语》读书心得14篇《论语》读书心得篇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论语有感于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句,我们真正能理解能做到的有多少呢?很多时候我们会思考,疑惑甚至苦闷,会用各种方式去排解这些苦恼烦闷,但往往适得其反,却不知学才是真正解决各种问题的正确方法。

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学习他方的经验,了解人世间不同人的经历,慢慢的你就会感到你突破了一层层迷雾,发现一个新自我的诞生,人们总是在不断突破自我中成长的!而学习就是我们从此岸渡到彼岸的桥梁。

《论语》读书心得篇2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

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对照这些,尊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经常是长辈给我提议后仍我行我素。

比如家长让我别玩了,可是我还偏玩。

我应当听从长辈的要求,按长辈的要求去做。

论语里还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我,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教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每时每刻反省自我,反省的资料不光有这些,也能够有其他资料。

比如反省自我虚度光阴了吗?做坏事了吗?长辈要让自我办的事做到了吗?我就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妈妈出去办事,让我完成作业。

我在做作业时写一会儿就干干别的,浪费了自我许多时间,就没有做到珍惜时间这一点。

我应当认识到我浪费的是自我的时间,在人生中我就虚度了这些时间。

读完《论语》,我发现我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论语里讲的,我必须要化为行动,以论语的资料为目标,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论语》读书心得篇3《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读《论语》有感600字(精选10篇)

读《论语》有感600字(精选10篇)

读《论语》有感600字(精选10篇)读《论语》有感600字(精选10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论语》有感600字(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论语》有感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什么声音?是谁?在干什么?哈哈!这是我在背《论语》。

《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与他和弟子们的对话。

它的核心概念是“仁”,“仁”就是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生,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它的意思是,孔子教育弟子,在家就得孝敬父母,出门对待朋友,就像对待自已的兄长一样尊重。

友爱,说话谨慎,说了就守信。

对众人有广泛的爱,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去做了之后,若还有余力,就再学文献知识。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把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放在首位。

不管是谁,在父母面前,都要尽孝。

拿汉文帝来说,他可是皇帝,每天需处理的事务不记其数,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向母亲问候请安。

他母亲生病了三年,他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甚至母亲喝的药,他都要先尝一尝。

难道我们不该向汉文帝学习吗?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大意是,人如果没有信用,根本不可以,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一样,怎么能走呢?春秋时期,季札出使晋国,路经徐国,徐君想要季札之剑,可又不便说,季札看出来了,在心里把剑送给了徐君。

季札出使完晋国回来时徐君已死,他把剑送给了徐君的儿子,他儿子不敢接受,季札便把剑挂在徐君之墓上。

如果我是季札,我就做不到这些,我认为徐君死了,我的约定就没了。

像季札这么讲诚信之人真是太少见了。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人讲诚信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如果你没有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就不会有朋友,最终被淘汰。

《论语》是一本好书,希望大家都来读,受教育,有所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感
谈到孔子,就我个人而言,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到现在的大学,对孔老夫子的学习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

姑且说孔老夫子的“学习”吧,只是每个阶段都有孔老夫子的文章或者是讲述他的故事,亦或是他的生活片段及生平事迹,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

其中,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看介绍孔子的影片、电视剧、故事来了解孔老夫子的思想的,感受这位先哲超凡的智慧。

然而,既然说到孔子,又怎么能不说论语呢?俗语云:“一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作为不少代君王治世的宝典,定有其魅力所在。

但是我再次拿起《论语》来读的原因是想通过这部圣贤之作来了解孔子及其门中弟子的思想,静下心来与这位至圣先师进行交流。

当然,这个想法或许听起来有点荒谬,因为仅凭一部《论语》就像全面了解孔夫子的思想显然是不够的,但是《论语》作为贯穿时下中小学甚至大学的教育,定然有其现实意义,蕴含了孔老夫子的大乘思想。

老实说,大学以前,我是不觉得孔子有什么了不起的,就连高中物理老师在讲牛顿运动定律时也说道:“牛顿对世界的贡献是那个孔子远不能比的。

”的确,不就是说了些貌似很有哲理的然而却众人皆知的话么。

就比如说与我们学生
切实相关的学习吧,孔老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不是废话吗?一般的学生也知道只学习不思考会感到迷惑,只思考不学习有害啊。

又比如说那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不是一个很平常的自然现象吗?......所以即便高中硬是把大部分论语看完了也是为了应付那道古代文学题,换全国卷之后,原本就薄得可怜的《论语》又压缩成了“全国卷《论语》常考50句,连死记硬背的数量也大大减少了。

到了大学,自由时间多了,图书馆的气氛也非常适合静静看书。

《论语》,上至君王,下至黎明百姓都被捧为宝典,究竟有何魅力?终于可以深入解读孔老夫子的思想,领略这位先哲的大智了。

读完,才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肤浅与错误。

正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因为我们从小就被老师传授这样的学习方法,殊不知老师所教本身就已经是孔子文化影响下的了,这说明孔老夫子的箴言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从接受教育起就已经受到了孔子思想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了。

又如那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我竟然仅仅以为孔老夫子只是发现了个自然现象就写在了书上,简直不能忍受自己的愚蠢,更不能忍受自己对孔老夫子的亵渎,没有明白这句话背后的象征意义,又或者是孔老夫子想要阐述“修道之人须有坚韧的毅力,可以耐得住
困苦,受得住折磨”这样一个道理而拿松柏作比喻。

通过尽人皆知的自然现象来告诉大家道理本身就已经能够增强语言的说服力,这本身就是一种说话的大智慧。

《论语》仅一万两千余字,共二十篇,上下论各十篇。

从各个方面体现了孔老夫子的大智。

而且,孔老夫子选择依靠道德思想约束世人本身就是很超越时代的做法,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原因,其治国理想未得到实行。

读完之后对各个篇章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第一篇《学而》讲研究学问的方法及内在修养;第二篇《为政》可以说是学问用处的一种体现;第三篇《八佾》谈文化精神;第四篇《里仁》谈做人是学问的中心第五篇《公冶长》通过对话、拿实例证明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学问;第六篇《雍也》亦是用事实来讨论说明研究学问的方法;第七篇《述而》讲学问之道,个人觉得算是《学而》的延伸和注解;第八篇《泰伯》也算是第二篇《为政》的解释与拓展;第九篇《子罕》讲孔子的思想和阐述历史思想观念;第十篇《乡党》感觉在说孔子的日常生活,但是老夫子的弟子应该是想借此来说为人处世的态度吧.....
总的来说就是讲了:学习的方法及态度、思想道德修养、为人处世之道。

里面我比较喜欢的一句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即便物质生活贫乏,但也要有君子之风。

做一个君子,做一个有大格局的人。

毛泽东曾经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救小人”何谓慈悲,如果我们救了这个小
人,岂不是相当于让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小人?这就是你怎么救的问题了。

要做一个有智慧的君子,仅凭君子之风是完全不够的,而这所谓的智慧则要从不断地学习中累积。

其实,在高中我一直以为自己很聪明,因为我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却能取得比别人更高的分数,也能在一些游戏上疯狂地虐他们,一直是一说名字就大多数高中生听说过的角色。

然而,我错了,聪明是不能等于智慧的,而且,我应该是连聪明也算不上,因为太过声张不是明智的表现,要知道,低调是处世的大智慧,作为大学生,在大学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更要有一颗去浮名的心,做事恰到好处,在大学课堂中、课堂外、日常生活中提升智慧。

《论语》及孔子的一些其他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大多数是经世致用,当然,由于时代因素,无法避免的要在其思想中加入一些现实元素,然而,即便如此,他的主张也依旧没有得到推广。

这是统治者的愚蠢还是时代的悲哀?历史既然已经成为了历史,我们也没有必要再去追究当时各国不采纳孔子的主张了。

因为孔老夫子的思想高度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放眼整个中国历史,还未发现思想有如此高度的人,我们只能去遥望,但却很难达到。

即便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当然;这本身就是个在某种程度上不能进行比较的问题?比较也没有意思,因为我们要做到是深入汲取这些高深的思想,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境界与修为。

能做到这个,也该算是一种大智了吧。

——2015年11月31日中山大学移动信息工程学院张铁山
学号:153524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