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 第八课 探问生命 敬畏生命》优课导学案_10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八课探问生命:敬畏生命》公开课教案_1

《敬畏生命》教学设计由于本课内容涉及生命的思考方面的知识,生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也是与学生直接相关的知识,因此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思想主要体现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充分体现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充分体现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以情感体验和感悟为主要目标,充分体现本节教学目标与该学科教材得重要教育目标相一致。
完成“互学”环节,在教师设疑和学生解疑中,教师和学生完成“互讲”环节,在教师不断设置的情境教学和案例分析中,学生完成“检测”环节。
本课的上课流程为“视频导入——自主学习——解疑答惑——回顾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及时总结、表扬、鼓励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实现师生之间思维互动激发的课堂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思维氛围中不断掌握新知识,体现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教学目标,我主要侧重于让学生自己发现、分析、总结归纳学习点和知识点,让他们在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中逐渐掌握本节课的重要知识内容,去突破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二框“敬畏生命”的内容,由“生命至上”、“休戚与共”两目组成。
本框主要让学生认识理解敬畏生命的原因以及怎样敬畏生命。
在教师参考书中,本课设为1课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到“生命至上”和“休戚与共”中所蕴含的情感教学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的正确行为和道德选择,我将第一目“生命至上”作为本节的理解部分,也是本课重点,第二目“休戚与共”作为本课难点,涉及感悟和拓展的部分,在这部分知识中,我将引入古典文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修养,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精神,对今天生活的影响。
本课教学内容,从“敬畏”二字入手,以“理解生命”→“生命至上的内涵”→“休戚与共”为线索。
设计的逻辑思路为: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生命至上,难点是理解休戚与共,关爱生命,树立正确的敬畏生命观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作业课件 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 第八课 探问生命 第2课时 敬畏生命

第八课 探问生命
第2课时 敬畏生命
1.(北京中考)应急车道,是专门供工程救险、消防救援、医A疗救护或民警执行 紧急公务等处理应急事务车辆使用的车道,也被称为“生命通道”。我们要保持 “生命通道”畅通,是因为( C)
A.生命是脆弱的,要自立自强 B.要保障其他车道的行车速度 C.生命至上,要保障及时救援 D.生命是独特的,道路是不同的
【镜头一】七年级各班举办观影活动,致敬“最美逆行者”。某部影片中,消 防员江立伟再次面对严峻火情时,毅然选择了重返“战场”,最终保护了人民群 众的利益。
(1)请你为本次观影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横幅。 示例:“烈火英雄冲在前,敬畏生命走更远”。
(2)看完电影,小明同学问:“不顾自身危险冲入烈火中救援,岂不是不爱惜自 己的生命?”请你为他解答。
2.(宁夏中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从孕妇到婴儿,从孤寡老人到残障人员, 党中央始终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为挽救生命筑就坚不可摧的长城。这是因为(A )
①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 ②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 ③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 ④每个人只珍爱自己的生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0年夏季,洪水席卷南方大地,官兵们在抗洪大堤上庄严宣誓:“洪水 不退,我们誓死不退!”老兵序守文曾在1998年抗洪抢险中被洪水冲走8公里,险 些牺牲,荣获“抗洪先进个人”称号。时隔22年,他再次请战,奋力抗洪。看到 抗洪官兵的事迹,我们应提醒他们A(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9.下列行为属于敬畏生命的有(B ) 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超市购物时不戴口罩 ②听到哀悼警报时,脱帽肃 立,低头默哀 ③参加消防演习时,用力推着前面的同学快速逃离 ④发生森林火 灾时,消防员无畏危险,冲锋在前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八课探问生命知识点及辨析题汇总人教版

探问生命生命可以永恒吗1.生命有时尽(1)我们为什么要珍惜生命?①生命来之不易。
②生命是独特的。
③生命是不可逆的。
④生命是短暂的。
(2)如何正确看待死亡?我们每个人都难以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
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
向死而生,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
2.生命有接续(生命的接续有什么意义?)①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
②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
③在生命的接续中,人类生命不断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也不断积累和丰富。
敬畏生命1.生命至上(1)怎样认识生命至上?(为什么要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①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生命是坚强的、有力的、崇高的、神圣的。
②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
在这些外在的东西面前,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③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2)我们为什么要珍爱他人的生命?①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②“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具备这样的情怀,理解这样的道理,才会让我们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2.休戚与共(我们应如何敬畏生命?)①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
②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③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是,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易错点拨1.我们要珍惜生命,不可轻生或自残。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个体的生命是在无数的偶然性中产生的。
每个人的生命都来之不易,生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幸运。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 第八课 探问生命 敬畏生命》_46

《敬畏生命》《敬畏生命》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
教材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对应部分是“理解自我”中的“自尊自强”。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准确选择”“体会生命的价值,知道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
本框通过“全力搜救失联马航客机”“陶行知的困惑”等多样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懂得生命至上的内在含义,理解为什么要敬畏生命。
通过“我是一个生命”的“阅读感悟”和“善的力量”等探究活动,引领学生理解个人生命与他人、社会休戚与共的关系,进而深化对怎样敬畏生命的理解:敬畏生命既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还要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对生命的敬畏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知识与水平目标】1、懂得生命至上的内涵;2、了解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3、理解对生命的敬畏,既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还要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社会热点观察、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现与意义,初步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形作出合理判断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生命的坚强与力量,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2、树立自己的生命与周围其他人的生命休戚与共的意识,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知道生命是脆弱的,也是顽强的,要敬畏生命。
【教学难点】懂得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休戚与共,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材料:林森浩与黄洋均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分属不同的医学专业。
林森浩因日常琐事对被害人黄洋不满,决意采用投放毒物的方式加害黄洋。
2013、3、31日中午,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
4月1日早上,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并于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去世。
同年4月19日,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林森浩。
2014、2、18,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林森浩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八课《探问生命——敬畏生命》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八课《探问生命——敬畏生命》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八课《探问生命——敬畏生命》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理解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教材从生命的多样性、生命的独特性、生命的联系和敬畏生命四个方面展开,旨在让学生理解生命是无价之宝,要珍惜和敬畏生命。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生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他们对生命的敬畏意识还不强烈。
在生活学习中,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对生命产生疑惑。
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增强敬畏生命的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联系性,掌握敬畏生命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是无价之宝,要珍惜和敬畏生命。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联系性,掌握敬畏生命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增强敬畏生命的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讨论题等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命的独特性和联系性。
3.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生命的理解和敬畏之情。
4.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明确敬畏生命的意义。
6.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敬畏生命的感悟文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探问生命——敬畏生命1.生命的多样性2.生命的独特性3.生命的联系4.敬畏生命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生命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发言、讨论参与度来评价。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八课探问生命第2框敬敬畏生命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2《敬畏生命》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本节课《敬畏生命》是新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中第八课“探问生命”第二框的内容,“生命的思考”这单元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对初中生开展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价值。
(2)、本节课《敬畏生命》是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对生命的敬畏,珍爱自己的生命,关心他人生命,自觉走上道德的生活。
可以说是承担着开展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务,应作为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来重视。
只有学生明白生命宝贵的时候,才会慎重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也可以为后面第九、第十课做好铺垫。
二、【学生分析】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生命问题的熟悉和理解还不够全面,乃至会产生误差,若是学生这些思维的矛盾和困惑得不到及时指导,就可能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窘,行为失控等问题,致使其不知道尊重、敬畏、珍爱生命,甚至漠视生命,引发一场场人世悲剧,给家人和朋友造成庞大的痛苦,给社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本节课是对学生进行生命观、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它将有助于初中生正确审视个人生命和他人、社会和人类的关系,培育他们感激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
3、【设计思想】(1)先引导学生理解生命至上的内涵,成立敬畏生命意识,然后再强化,后深切,最后抵达自觉遵守的水平。
(2)正面引导,层层紧扣,结合材料、图片、故事,通过探讨、讨论、情景模拟,循循善诱,以抵达通俗易懂的效果。
4、【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敬畏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理解人对生命的敬畏心。
(2)能力目标:能谨慎地处置生命关系、处置生命问题,提高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问题的能力,培育合作探讨和辨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敬畏生命的意识,尽己所能追求生命的美好。
五、【教学重点】:培育对生命的敬畏心。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 第八课 探问生命 8.2 敬畏生命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

8.2 敬畏生命知识目标:了解敬畏生命的原因,知道生命价值高于一切,敬畏生命也要关怀他人的生命;知道如何敬畏生命。
能力目标:坚守对待生命的道德底线,学会珍爱自我生命,关怀和善待身边其他人的生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生命的敬畏情怀。
重点:敬畏生命的原因、为什么要珍爱他人的生命难点:如何做到敬畏生命导入:出示清明祭祖、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公祭日向某某大屠杀死难者敬献花圈的图片:每年4月份清明节,人们扫墓祭祖;每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人们庄重地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每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人们沉重地向某某大屠杀死难者敬献花圈。
请问: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敬畏生命。
一起走进第八课第二框《敬畏生命》。
环节一:1、敬畏生命的原因出示学习目标:1、敬畏生命的原因2、为什么要珍爱他人的生命?3、如何做到敬畏生命?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某某汶川,八级强震猝然来袭,连我们这里都有震感。
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
有太多人家园被毁、亲人离去。
据统计:汶川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
说一说:看了这些图片,你对生命有了什么感悟?生答: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
救援活动在一片废墟上,迅速展开:人民解放军、消防队员、搜救队员为挽救生命而努力;温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慰问灾民,全国各族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献血的队伍一眼望不到边,人们为守护生命而拼搏;在哀悼日期间,全国下半旗致哀,全国各地,虔诚祈祷,人们以各种方式悼念生命。
灾区人民也在努力,这是永不放弃的吊瓶男孩。
这是震后72小时的生还者。
72小时是黄金救援期。
过了72小时,被埋灾民并没有放弃生的希望,而是在顽强的以立下,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这是震后102小时,汶川县映秀镇,36岁董凤强被成功救出。
这是震后108小时,什邡市红白镇,49岁李克成被成功营救。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 知识点总结及习题课件(8,9,10课)

光
一去不复返
。
(4)生命也是短暂的。在 时间
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很 短暂
。
2. 感激生命,热爱生命: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 生命发展 的自然规
律。 死亡 容面对生命的
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我们要从 不可预知 ,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
到无限的
奋斗和奉献 之中。
①家谱体现了生命的传承和接续 ②家谱说明了人类生命不断发展 ③家谱说明每个人的生命仅仅是“我”的生命 ④家谱体现了生命的血脉传承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生命接续性的理解。家谱既反映了生命本身的传承,一定程 度上也反映了精神上的传承,①②④正确;每个人的生命,不仅是“我”的生命, 也是社会的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社会生命的一部分,③错误。
3.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找不出没有任何差异的两个人。”这 句话表明( B )
A.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 B. 生命具有独特性 C. 人的生命源于自然 D. 事物之间难区分
4. 我 们 每 个 人 都 难 以 抗 拒 生 命 发 展 的 自 然 规 律 。 面 对 这 个 规 律 , 我 们 应该( D )
12. 中国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然而,研究表明,有的家族却能传承三百 年长盛不衰,其中,家族文化、家族信仰的传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缺少家 族文化,家业就很难传承下去,家族就难以长久兴旺。所以,在生命的接 续中( A )
的生命,还包
括 社会关系 中的生命、 精神信念
上的生命;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
在
身体
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
精神
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探问生命
第二框《敬畏生命》
【课标依据】
课程标准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中“自尊自强”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课程标准第二部分,“在集体中成长”中的“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
本课以“探问生命”为题,表明生命的脆弱与坚强,既然生命是不可预知的,所以要正确对待生命,不仅要善待自己的生命,同时也不能漠视他人的生命,要谨慎对待生命问题,处理生命关系。
使学生懂得生命价值高于一切,要珍爱他人生命,推己及人。
【学情分析】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都源于对于生命的敬畏。
在人的一生当中,生命都是值得思考的命题,在初中这个阶段,学生会面临很多新问题。
我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生命?我应该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我的生命与他人生命的关系?
这些成长中的学生发展过程中常见的新问题,是人生成长赐予的礼物,是一个人从儿童阶段向成年人角色做准备的重要机遇。
“敬畏生命”,通过生命坚强与脆弱的对比,开启敬畏生命的主题,引领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性,以及对待他人生命甚至是大自然生物的生命的关爱。
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推己及人,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以恰当的方式珍爱他人的生命,学会善待身边的人。
知识目标:懂得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生命至上。
教学难点:正确处理生命问题,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设计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参与能力。
情境分析法:利用情境材料和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体验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自己对生命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生命初体验
师:穿梭在匆匆的街头,有谁会守望你的健康?总有人关心你飞得高不高,但却有谁会在乎你飞得累不累?在忙也不要忘了自己的健康,毕竟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呢只有一次,那是自然赋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所以,请关爱生命吧,这节课就让我们从敬畏生命开始。
【设计意图】老师用读白的方式,唤起学生对生命的重要性的关注,使学生初步有敬畏生命的体验。
二、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生命至上
1、看视频,谈感受
多媒体播放樊丽君的视频。
引导学生思考,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多媒体显示:
◆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
◆我们对生命要与一种敬畏的情怀。
【设计意图】基于对于樊丽君坚强人生的认识,学生深刻体会到生命是崇高的,是神圣的。
是值得敬畏的。
不仅敬畏人类的生命,同时还应该敬畏动物的生命,生物的生命,敬畏大自然的一切生命!
2、警言启示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4页探究与分享,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
(1)你如何回答陶行知的困惑?
(2)陶行知的警言告诉我们什么?
全班交流,展示时言简意赅,引导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多媒体显示:
◆我们的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更重要。
在这些外在的东西面前,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设计意图】通过陶行知先生的警句,引导学生理解生命至上的道理,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
第二部分:休戚与共
1、故事欣赏
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生命价值高于一切,那么你们知不知道生命的最高道德境界是什么呢?你们有没有听过“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这句话呢?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欣赏小故事《辛格的故事》。
多媒体显示:
有一天,辛格和一个旅伴穿越高高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某个山口,他们看到一个躺在雪地上的人。
辛格想停下来帮助那个人,但他的同伴却说:“如果带上他这个累赘,我们就会丢掉自己的命。
”但辛格不愿丢下这个人,让他死在冰天雪地之中。
当他的旅伴跟他告别时,辛格把那个人抱起来,放在自己背上。
他使尽力气背着这个人往前走。
渐渐地,辛格的体温使这个冻僵的身躯温暖起来,那人活过来了。
过了不久,两个人并肩前进。
当他们赶上那个旅伴时,却发现他死了—是冻死的。
辛格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给予了另一个人,自己却因此保存了生命。
而他那无情的旅伴只顾自己,最后却丢了性命。
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多媒体显示:
◆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救助他人也是救助自己。
◆生命至上,不能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要珍爱他人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主动去爱别人,去帮助别人,体恤别人。
◆把对生命的珍爱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设计意图】:该活动提供了关于帮助他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的例子。
说明推己及人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付出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交互交往的过程。
要把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之中。
2、案例分析
多媒体播放大连十五中车祸案例的视频。
教师提问:你是如何看待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的关系?引导学生回答。
多媒体显示:
◆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我们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表达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
◆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敬畏他人的生命
【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一个视频,一个看了让人心痛的视频,让人气愤的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有一个升华,珍爱自己的生命,不伤害他人的生命。
教师设计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意愿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
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
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
【设计意图】教师寄语带着浓浓的期盼,情感升华的同时使学生坚定信心,更为主动地敬畏生命。
【板书设计】
敬
畏
生
命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脉络清晰,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展开教学,精心搭建学生情感体验的平台,设计与学生贴近并感动的活动。
教学中以近期的大连十五中素材为资源制作的微视频也为本课增亮。
本课围绕“生命”,以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为线,层层深入,设计导入活动“教师读白”、主题活动“警言启示”、“故事欣赏”、“案例分析”四个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同时能够正确处理生命问题,学会关爱他人。
能较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最终达成共识,深化思想认识,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