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franc损伤
Lisfranc损伤

损伤可以是相当隐匿,无移位或脱位后自行 复位者易漏诊。
另外足部骨块多,X线重叠,表现不熟悉难于 诊断。
要点:足背中部肿胀或有瘀斑,触诊跖跗关节压 痛,就应当给予足够重视,需要借助物理检查及X线甚 至CT。
物理检查
医生握住跖骨头部位, 向背侧推前足,同时另 一手触诊跗跖关节。
切口长约4-6cm,一直切到骨, 软组织瓣要仔细保护,以免发生 切口愈合不良。内侧切口中腓深 神经,足背动脉 于踇长伸肌腱及踇短伸肌腱之间 显露关节
如果存在跗骨不稳定,应 当先固定跗骨,因为固定 跖骨于不稳定跗骨存在难 度。 内侧楔骨背部1/3中部,置 入螺钉,因中间楔骨小于 内侧楔骨。这样保证跖跗 关节螺钉不受妨碍。
跖骨底向背侧或外侧移 位提示关节不稳,如果 第一或第二跖骨还可以 向内侧或外侧移位,则 存在整个关节不稳,需 要手术治疗
影像检查
正位X线
可见第二跖骨内缘和中间楔骨内缘连续成一条直线,第1 、2跖骨基底间隙和内、中楔骨间隙相等
30度斜位片
可见第4跖骨内缘和骰骨内缘连续一直线。第3跖骨内缘 和外侧楔骨内缘成一直线。2、3跖骨基底间隙和内、中 楔骨间隙相等
侧位片
跖骨不能超过相应楔骨背侧
影像检查
保守治疗:石膏或者支具固定,时间约2-4月之久,患肢 避免负重活动,可扶拐保护性行走,在舒适的原则下逐 步负重,最终会恢复。
手术治疗:对于不稳定的骨折脱位,闭合复位加石膏制 动时不可行的治疗已从闭合整复、经皮克氏针固定或石 膏制动,演变到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
A型
包括全部5块跖骨的移位,伴有或 不伴有第 2 跖骨基底骨折 常见移位是外侧或背外侧移位, 跖骨作为一个整体移位。这类损 伤常称为同侧型
B型 一个或多个关节仍然保持完整。
lisfrac损伤

• Lisfranc关节特指第2跖骨基底内侧关节面和内侧 楔骨外侧关节面之间的关节,该关节有Lisfranc韧 带跨过,但是广义的 Lisfranc关节通常指所有的 跖跗关节。第2跖骨基底被其周围的骨严格限制, 类似踝关节的踝穴。该部位损伤称为 Lisfranc损 伤。Lisfranc损伤的机制:1 直接损伤:重物砸伤, 坠落伤足部着地,车祸伤等。 2 间接损伤:足部扭伤(前足强力外展或者跖 屈)。 临床表现为足部疼痛和肿胀,但畸形不明显(因 为伤后常自然复位到近乎正常解剖位置) 。
Hale Waihona Puke •Lisfranc损伤命名来自法国医生Jacques Lisfranc,属于跖跗关节复合体的损 伤。 Lisfranc关节相关解剖:Lisfranc关节复合体 包括跖跗关节、跖骨间关节和前 跗骨间关节。而Lisfranc关节特指第1、2跖骨和内侧及中间楔骨的连接。跖跗 关节的关节面呈“S”形,Myeson等提出三柱理论:内侧柱由内侧楔状骨和第 1跖骨构成;中柱由中间和外侧楔状骨及第2、3跖骨构成,它的活动性最小, 中柱的不稳定对于步态的影响最大;外侧柱由骰骨和第4、5跖骨构成,由于 其活动性相对较大,对于创伤后的不稳定的耐受性较强。其中第2跖骨基底与 周围楔骨构成榫卯样结构,是跖跗关节稳定的关键点。第2—5跖骨基底之间 互相有韧带连接,第1、2跖骨基底间没有韧带连接,而第2跖骨和内侧楔状骨 之间有3条韧带:背侧韧带、骨间韧带(即Lisfranc韧带)和跖侧韧带,其中 Lisfranc韧带对于维持第2跖骨和内侧楔状骨之间的稳定至关重要 ,而中足的 扭伤常常导致这些韧带的断裂。 Lisfranc损伤有高能量伤和低能量伤两种损伤形式,高能量损伤骨折脱位程度 较重,因此相对比较容易诊断,但治疗比较困难,引起的后果比较严重,致 残率较高。低能量损伤一般为运动性损伤,这种损伤引起的骨折脱位比较轻 微,常规x线片特别容易漏诊。
lisfranc韧带的名词解释

lisfranc韧带的名词解释Lisfranc韧带是指位于脚掌部位的一组重要韧带,得名于法国外科医生Jacques Lisfranc de St. Martin。
它们连接着脚掌中足骨与脚腕骨之间的关节,包括第一跖骨(大脚趾骨)和中足骨之间的关节。
Lisfranc韧带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脚掌的稳定性,支撑脚弓,并传递来自足部的力量。
Lisfranc韧带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中足骨基底部的背侧韧带、跖骨与中足骨之间的背侧韧带、跖骨与中足骨之间的椎侧韧带以及跖骨与中足骨之间的横韧带。
这些韧带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有助于维持脚掌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
Lisfranc韧带损伤通常是由于足部扭伤、高能量的外力作用或运动中的意外事故引起的。
这种损伤可能包括韧带拉伤、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
严重的Lisfranc韧带损伤还可能伴随着中足骨骨折。
这种损伤可能导致脚掌的不稳定性、疼痛、肿胀和步态异常。
诊断Lisfranc韧带损伤通常需要进行临床检查和影像学评估,如X射线、MRI或CT扫描。
治疗方法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而定,轻度损伤可能需要保守治疗,如休息、冰敷、短期石膏固定和物理治疗。
严重的损伤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包括韧带修复或重建以及骨折的固定。
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以恢复足部的力量、灵活性和功能。
预后因损伤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的及时性而异,一般来说,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提高预后和功能恢复的机会。
总之,Lisfranc韧带是脚掌部位的一组重要韧带,维持了脚掌的稳定性和功能。
损伤可能导致脚掌不稳定和疼痛,而治疗则需要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来决定。
Lisfranc损伤-Lisfranc关节狭义上指跖跗关节,广义上是包括跖跗关节、跖骨间关节和跗骨间关节

Lisfranc损伤-Lisfranc关节狭义上指跖跗关节,广义上是包括跖跗关节、跖骨间关节和跗骨间关节Lisfranc损伤-Lisfranc关节狭义上指跖跗关节,广义上是包括跖跗关节、跖骨间关节和跗骨间关节。
Lisfranc关节广义上又称为Lisfranc复合体。
Lisfranc损伤目前多指Lisfranc复合体的骨折和脱位,为一种广义上的的关节内损伤。
学术术语来源——金属植入物内固定修复跖跗关节损伤:18例生物力学评价文章亮点:1 对于Lisfranc损伤现多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但是由于该病较低的发病率,有关术后足部运动功能却鲜有报道。
2 文章通过使用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和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的中足评分标准对金属植入物置入内固定后1年的患足进行评估,得出Lisfranc损伤内固定后患足在力学和功能方面的变化,可为今后该类型骨折的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锻炼提供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依据,以期为提高Lisfranc损伤的治疗水平做出贡献。
3 随着样本数量的增加,Lisfranc损伤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将更加具有针对性。
关键词:植入物;骨植入物;跖跗关节;Lisfranc损伤;内固定;稳定性主题词:内固定器;生物力学;假体和植入物摘要背景:跖跗关节(Lisfranc关节)损伤为临床较为少见的疾病,发病率较低,误诊率也较高。
目前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但是该类型损伤术后长期随访观察较少,对于术后足部运动功能也没有深入的研究。
目的:评价Lisfranc损伤金属植入物内固定后患者足部功能的变化。
方法:对18例Lisfranc损伤的患者采取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物包括克氏针、螺钉及钢板,术后6-8周开始拄拐杖下地锻炼。
术后1年进行随访,采用比利时Footscan系统测定患足足底压力分布,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系统对患足术后的功能进行评价,以期评估术后1年患足的稳定性和运动功能。
Lisfranc损伤

1、直接暴力:如重物砸伤、车轮碾轧等。 2、间接暴力:如前足外展损伤、足跖屈损伤(芭蕾舞演员、高处坠落足 尖先着地、运动损伤等)。 注:据文献报道,Lisfranc关节的骨折损伤约占全身骨折的0.25%,约20% 的病例在初诊时漏诊,尤其是多发损伤病人。
A型:完全分离:5个跖骨 完全向外侧或背跖侧移位, 同向性损伤。 B型:部分分离: B1:涉及内柱的骨折移位 B2:涉及1个或多个外侧 Lisfranc关节骨折移位。 C型:离散分离: C1:第1跖骨内侧移位并部 分外侧跖骨移位; C2:第1跖骨与全部外侧跖 骨分离移位。
跖跗关节包括: 第1-5跖骨、楔骨、骰骨及其间 关节。其中第2跖骨基底紧密嵌 入内侧、外侧楔骨间组成马蹄形 凹槽样结构,形成水平弓,即第 二跖骨基底与插入第一、三楔骨 之间的长度,对于跖跗关节的稳 定起着主要作用,因此称为关键 点。
1986年,Myerson提出lisfranc关 节损伤三柱理论: 外柱:第4、5跖骨、骰骨及其间 关节组成。(活动性大,创伤不 稳定耐受性强)。 中柱:第2、3跖骨、中、外侧楔 骨及其间关节组成。(活动性最 小,其不稳定对步态影响大。) 内柱:第1跖骨、内侧楔骨(活 动性介于外、中柱之间)。
术后处理:
术后厚敷料包扎,后侧石膏夹板固定,7-10d后改非负重石膏固定, 6-8周允许部分负重,8周拔除外侧克氏针,术后第4月拆除内固定 螺钉。
赖某,女性,35岁,因“车祸致左足肿痛3小时”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2010-1-13左足不慎被汽车车轮压伤(时速约5km/h), 即觉左足疼痛,活动明显受限,入院治疗。行X线片:左足第3跖骨远端 骨折,拟左足第1-3跖骨基底部、第1-2楔骨骨折,合并第2-3跖间关 节、第2-4跗跖关节脱位,拟第1-3楔骨小关节脱位,建议CT检查。 查体:左足肿胀,前足背压痛明显,可见皮下瘀斑,活动受限,足背动 脉可扪及,前足旋前外展、背伸跖屈应力试验阳性。
Lisfranc损伤知识讲解

解剖结构特点2
软组织稳定性: 1、跖骨颈部及跖骨基
底部(除1、2跖骨)都 有骨间横韧带连接
2、侧副韧带和关节囊
3、腓骨长肌腱、胫前 肌腱和胫后肌腱----动力 稳定
4.Lisfranc韧带 :第二跖骨基 底和内侧楔 骨间跖侧的 强壮韧带
解剖结构特点3
骨骼稳定性:
1.第二跖骨基底深入到三 个楔骨形成的马蹄形凹槽 中
早期内服活血祛瘀、行气消 肿的中药,
中后期采用补肝肾、强筋骨, 内服虎潜丸等
解除外固定后,积极做大小 腿肌肉锻炼同时,用祛风通 络散煎水熏洗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平片 应力位或负重位片显示较正 常位置移位大于2mm——Lisfranc关节不稳定
足横弓就像一个拱桥,其中任何一块移开后,拱桥 都会塌陷,不能解剖复位的跖跗关节脱位和骨折脱 位在负重时出现疼痛的原理与此类似
Myerson分型(1986)
A型
同向型脱位:即5 个跖骨向一个方向脱 位
Myerson分型(1986)
B型:单纯型脱位
B1单纯第一跖骨脱 位
B2外侧数个跖骨脱 位,常向背外侧脱位
Myerson分型(1986)
C型:分离型脱位
C1: 波及部分跖骨
全部跖骨
C2:波及
目前的分类系统对决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意 义不大。
手术的一般步骤
操作要点:做切迹以容纳螺帽
术后管理
石膏固定8~12周 如果固定稳定,术后两周可开始功能
锻炼,4~6周部分负重,六周后完全 负重 术后6~8周可拔去克氏针,术后3~4 月可取出螺钉
内固定去除
如果固定稳定,术后6-8周可拔除克氏症状的情况下,可以无限 期的带着内固定
闭合手法即难做到解剖复位,即使复位满意,石膏 难以长时间维持位置
Lisfranc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73% C1-M2 C1:140mm2 M2:135mm2 27% C1-M2-M3 C1:64mm2 M2:63mm2 M2:26mm2
双束
附着点面积
• C1、C2、C3代表内、中、外楔骨 • M1、M2、M3代表第1、2、3跖骨
Lisfranc 损伤机制
外展暴力损伤(“胡桃夹子”损伤)
轴向暴力损伤
损伤机制
低能量损失与高能量损伤
分型
Lisfranc 损伤分型的效度及其意义
Quenü-Küss 骨折-脱位分型(1909) Hardcastle 骨折-脱位分型(1982)
同侧分离
单独分离
多向分离
Myerson 骨折-脱位分型 (1986)
在Hardcastle 分型基础
上C型模式细分2个亚型
历史
• 18世纪:Lisfranc 是治疗前足损伤而广泛采取的一个截肢平面(跖 跗关节平面)。 • 1909年:对跖跗关节损伤进行专题研究。
• 1951年:命名 Lisfranc 关节复合体。
• 1960年:对解剖复位与良好的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存在分歧。 • 1970年:“解剖复位是良好预后的前提”的观点得到广泛认同。 • 1980年:决定 Lisfranc 关节预后的关键因素是有效的维持精确的 关节对位。
急诊手术指征
• 开放性骨折 • 血管神经损伤(足背动脉、腓深神经) • 足的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手术治疗原则
• 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是金标准 • 早期复位程度与预后成正相关 • 内侧和中间柱坚强内固定 • 外出柱弹性固定
Lisfranc 损伤没有一种是相似的,没有一种单一的治疗方式可以针对所有损失
手术评估
图C:斜位片显示第3-5跖跗关节的跖骨与相应楔骨边缘不在同一直线上
Lisfranc损伤

解剖结构特点4
相关结构:
1. 足背动脉 – 走行 于第一、第二跖骨 之间 2. 腓深神经: 与动 脉伴行
第2跖骨的基底部嵌插于由三块楔骨远端关节 面组成的凹陷中,是关节稳定的主要结构,因 此称第2跖骨是关键点(key-stone)。
损伤机制
损伤机制
轻微损伤
严重程度 严重损伤
高处坠落伤 交通事故 直接损伤
受力方式
间接损伤 前足跖屈时遭受暴力 足背侧韧带易断裂
损伤机制 – 直接外力
•直接外力: 重 物坠落砸伤及车 轮碾扎
损伤机制 – 间接外力
1、前足外展损伤 2、足跖屈损伤
前足外展损伤:
足跖屈损伤:
Myerson分型
目前的分类系统对决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意 义不大。
诊断
诊断要点
手术时机:
急性脱位4~6小时内复位 肿胀不明显立刻手术 明显肿胀应待肿胀消退后 开放性骨折 开放性血管损伤 骨筋膜 室综合症应行急症手术
手术入路
背侧双切口:
1 第一切口:第1、2跖骨
基底间纵行切口,识别 和保护 神经血管束 . 辅助切口: 背侧第4、 5跖骨基底 另做一纵行 切口 2 或切口位于第一 第四跖 骨及其跖跗关节的正上 方
1.明确的外伤史 2.伤后足部可有明显肿胀,疼痛剧烈,脱位部位压痛、 异常活动 3.足部正侧位、斜位X线片可明确骨折或脱位的类型 及程度
影像学诊断
正位 30°斜位 侧位
第二 四跖骨的位置
正常X片
影像学评价1
正位片: 第2跖骨 內缘和中间楔骨 內缘连成一条直 线
影像学评价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内固定去除
如果固定稳定,术后6-8周可拔除克氏针,术 后3~4个月可取出螺钉
有的学者主张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可以无限 期的带着内固定
.
案例1:女,30岁,间接暴力
.
.
案例2:男,48岁,跖屈暴力
解除外固定后,积极做大小 腿肌肉锻炼同时,用祛风通 络散煎水熏洗
.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平片 应力位或负重位片显示较正 常位置移位大于2mm——Lisfranc关节不稳定
足横弓就像一个拱桥,其中任何一块移开后,拱桥 都会塌陷,不能解剖复位的跖跗关节脱位和骨折脱 位在负重时出现疼痛的原理与此类似
闭合手法即难做到解剖复位,即使复位满意,石膏 难以长时间维持位置
.
损伤机制
.
损伤机制 – 直接外力
•直接外力: 重 物坠落砸伤及车 轮碾扎
.
损伤机制 – 间接外力
1、前足外展损伤 2、足跖屈损伤
.
前足外展损伤:
.
足跖屈损伤:
.
分型
跖跗关节脱位类型(教科书)
同向性脱位(1-5跖骨向外侧脱位) 单纯性脱位(单独的某1-2个跖骨脱位,多见于1
、2跖骨间) 分离性脱位(第1跖骨和其他4个跖骨向相反方向脱
.
.
.
谢谢!
.
.
目标
1·熟悉结构 2·了解损伤机制 3·能够明确诊断 4·掌握手术适应症,明确手术要点
.
主要内容
一、 Lisfranc关节? 二、损伤机制 三、分型 四、诊断 五、治疗
.
.
解剖结构特点1
三柱理论: 1.内侧柱:第一跖骨+内侧楔骨 2.中柱:第2、3跖骨+中外楔 骨 3.外侧柱:第4、5跖骨+ 骰骨
跖跗关节脱位和骨折脱位时韧带稳定性的重建需要 稳定的骨性环境
.
手术时机:
急性脱位4~6小时内复位 肿胀不明显立刻手术 明显肿胀应待肿胀消退后 开放性骨折 开放性血管损
伤 骨筋膜室综合症应行急 症手术
.
手术入路
背侧双切口:
1 第一切口:第1、2跖骨
基底间纵行切口,识别 和保护 神经血管束 . 辅助切口: 背侧第4、 5跖骨基底 另做一纵行 切口 2 或切口位于第一 第四跖 骨及其跖跗关节的正上 方
异常活动 3.足部正侧位、斜位X线片可明确骨折或脱位的类型
及程度
.
影像学诊断
正位 30°斜位 侧位
第二 四跖骨的位置
.
正常X片
.
影像学评价1
正位片: 第2跖骨 內缘和中间楔骨 內缘连成一条直 线
.
影像学评价2
斜位片: 第四跖 骨內缘和骰骨內 缘连成一条直线
.影像学评价3侧位: 跖骨不 超过相应楔骨背 侧
Lisfranc损伤
跖跗关节脱位和骨折脱位 李越 2011.1
.
重要性
跖跗关节脱位和骨折脱位是足部的严重损伤, 其发生率仅次于跟骨骨折
早期处理的治疗效果较好,但据统计,在急诊 部门漏诊在20%~40%之间,这些早期治疗 不当或未及时确诊者远期会遗留严重的负重或 行走时的疼痛,而且处理起来很困难
两柱理论 1·内 侧柱:123跖骨+三个楔 骨——稳定性 2·外侧柱:45跖骨+骰骨——活 动性
.
解剖结构特点2
软组织稳定性: 1、跖骨颈部及跖骨基
底部(除1、2跖骨)都 有骨间横韧带连接
2、侧副韧带和关节囊
3、腓骨长肌腱、胫前 肌腱和胫后肌腱----动力 稳定
.
4.Lisfranc韧带 :第二跖骨基 底和内侧楔 骨间跖侧的 强壮韧带
位)
.
跖跗关节脱位常见类型: 同向性脱位(1-5跖骨向外侧脱位) 单纯性脱位(单独的某1-2个跖骨脱位,多见于1、2跖骨间) 分离性脱位(第1跖骨和其他4个跖骨向相反方向脱位)
.
Myerson分型(1986)
A型
同向型脱位:即5 个跖骨向一个方向脱 位
.
Myerson分型(1986)
.
解剖结构特点3
骨骼稳定性:
1.第二跖骨基底深入到三 个楔骨形成的马蹄形凹槽 中
2.跖骨基底及楔骨、骰骨 形成一拱形结构
.
Lisfranc韧带 第二跖骨基底部
Lisfranc关 节稳定性 的关键
.
解剖结构特点4
相关结构:
1. 足背动脉 – 走行 于第一、第二跖骨 之间 2. 腓深神经: 与动 脉伴行
.
.
内固定选择
克氏针 3.5mm皮质骨螺钉 4.0mm松质骨螺钉 空心钉
内侧柱可用螺钉固定
外侧柱因活动性较大 ,用克氏针固定
.
手术关键:
1,第二跖骨基底部复位及固定 2,Lisfranc韧带功能替代
.
手术的一般步骤
.
.
操作要点:做切迹以容纳螺帽
.
.
术后管理
石膏固定8~12周 如果固定稳定,术后两周可开始功能
B型:单纯型脱位
B1单纯第一跖骨脱 位
B2外侧数个跖骨脱 位,常向背外侧脱位
.
Myerson分型(1986)
C型:分离型脱位
C1: 波及部分跖骨
全部跖骨
C2:波及
.
目前的分类系统对决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意 义不大。
.
诊断
诊断要点
1.明确的外伤史 2.伤后足部可有明显肿胀,疼痛剧烈,脱位部位压痛、
.
.
.
.
治疗
目标:获得或维持解剖复位 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症 :
正常的负重 和应力X片无移 位
4 ~ 6 周不负重
定期检查排除肿胀和移位
治疗 2-3个月
内服中药参照中医三期辨 证用药的原则
早期内服活血祛瘀、行气消 肿的中药,
中后期采用补肝肾、强筋骨, 内服虎潜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