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20 蝉 教案

合集下载

法布尔《蝉》教案 (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

法布尔《蝉》教案 (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

《蝉》教案名言导入“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

”——法布尔板书课题:《蝉》。

作品简介《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

作者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课本节选自第二、四部分。

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重点)2、掌握科学小品文的写作特点;(难点)3、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写作手法;(重点)4、感悟文中渗透的人文主义情怀。

(难点)题目解说蝉也叫“知了”,居昆虫纲,同翅目,蝉科。

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

雌的不发声,但在腹部有听器。

本文以《蝉》为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简单明了。

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又叫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

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写法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多采用文学笔调。

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

作者简介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维吉尔”。

他从小迷恋花草虫鸟,在长达20余年的中学教师生涯中,他边教书边自学,立志为昆虫书写历史,坚持做动植物观察记录。

著有《昆虫记》、》《自然科学编年史》等。

读准字音金蜣qiāng窠kē隧suì道塌tā黏nián 涂墁màn抵dǐ御yù刹chà那纤xiān弱臃yōng肿罅xià隙xì徘pái徊huái 蚋ruì轧yà扁掠lüè夺孵fū化鳍qí跳蚤zǎo 车辙zhé坚韧rèn 喧嚣xiāo 钹bó声多音字刹轧学习词语轧yà碾碎。

鳍qí指鱼类和某些其他水生动物的类似翅或桨的附肢,起着推进、平衡及导向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备课教案-20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备课教案-20蝉

20蝉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品味、批注等方式,弄清蝉的习性和成长规律,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新学期开学之前,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炎热烦闷的夏天。

每到夏天,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我们可以若隐若现地听到窗外知了的鸣叫,它仿佛在提醒着我们夏天的炎热,增加我们的烦闷感。

那么有谁知道知了,也就是蝉的生长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蝉的课文。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

法布尔童年时代就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

他在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

他一生不知疲倦地从事着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昆虫记》不仅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的生活折射出人类世界。

法国剧作家罗斯丹评价法布尔说:“这个大学者像哲学家一般的去思考,像艺术家一般的去观察,像诗人一般的去感受和表达。

”2.背景资料法布尔买下了塞里尼昂的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

这是一块不毛之地,但却是昆虫钟爱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儿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能让他安静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去,可以说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地。

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

3.知识链接蝉,古称蜩(tiáo)、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20 蝉【名师教案+集体备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20 蝉【名师教案+集体备课】

20 蝉【教学目标】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3.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蝉[唐]虞世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导入语: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古诗,再欣赏这两幅图片。

蝉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一种昆虫。

同学们对它有多少了解呢?千百年来,蝉入诗入画,寓意深远。

它不食人间烟火、性情高洁、饮露而生;它出土蜕变获得重生、精神永存、羽化传承。

今天,让我们走近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看看他笔下的“蝉”是怎样的吧。

(板书:蝉法布尔)【设计意图】利用古诗和图片导入,既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直观感受,也能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课文中寻求答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1)辨析生字词。

(2)作者简介。

2.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学生自己阅读概括,然后小组内交流)预设《蝉的地穴》:幼虫的洞口——幼虫的穴道——幼虫出穴后《蝉的卵》:蝉的产卵过程——蝉卵的敌人——蝉卵的孵化——幼虫的活动小结:《蝉的地穴》: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蝉的卵》:从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从课文中获取蝉的相关知识。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的文学性1.比读,发现“有趣”蝉的简介:蝉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蝉科的一类生物。

蝉的一生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进入夏天,早年产下的受精卵会孵化成幼虫,它们会钻入土壤中,以植物根茎的汁液为食。

幼虫成熟后,爬到地面,脱去外骨骼,羽化为我们常见的长有双翼的成虫。

虽然成年的蝉仅能存活几个月,但是幼虫阶段能够在土壤中存活好多年,例如6年寿命的蝉,其幼虫阶段就占了一生中的5年。

——摘自“百度文库”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

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

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初中语文《蝉》教案

初中语文《蝉》教案

初中语文《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蝉的生活习性,理解蝉的外形、发育过程和生存方式的描述,掌握一些昆虫学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蝉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发育过程和生存方式。

2. 教学难点:蝉的外形特征和发育过程的描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蝉的生活习性,提取关键信息。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蝉的外形特征、发育过程和生存方式,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蝉的生活习性中,体会自然界的神奇和生命的顽强。

6. 总结拓展:总结蝉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昆虫。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蝉的生活习性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蝉》2. 蝉的图片:展示蝉的不同发育阶段和外形特征。

3. 昆虫学知识资料:辅助学生了解昆虫的基本知识。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分享精神。

4.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蝉》是一篇富有知识和趣味性的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蝉的生活习性,还能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及原文《蝉》课文原文蝉的地穴: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

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

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

有了它的统治,无论怎样总是不很安静的。

每年蝉的初次出现是在夏至。

在阳光暴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于地面相平。

蝉的幼虫就从这些圆孔爬出,在地面上变成完全的蝉。

蝉喜欢顶干燥、阳光顶多的地方。

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透晒干的泥土和沙石。

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

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这种区别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

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

蝉在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

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

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谁都以为幼虫用有爪的腿爬上爬下,会将泥土弄塌了,把自己的房子塞住。

其实,它的动作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

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转墙使地道坚固。

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

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

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为的可以从根须取得汁液。

能够很随便地在穴道内爬上爬下,这是很重要的。

它必须先知道外面的气侯是怎样的,才能决定可以出去晒太阳的日子来到没有。

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

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外面的恶劣气侯,直到最后一刹那。

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消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去考察气侯的情况。

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纤弱的幼虫脱皮的时候,这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

如果气侯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蝉》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蝉》教案(教学设计)
2.作者简介:法布尔,法国人,生于1823年,死于1915年,活到92岁,是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没有上过像样的小学,为了补贴家用,还得给人打短工。在农村里,他被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昆虫迷住了,爱上了研究昆虫这一行。有时候他会一连十几个小时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地对一种昆虫进行精细的观察,以致有人以为他发疯了。他读过师范学校,当过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他没有专门学过昆虫学,但是依靠他专心致志的自学和长期耐心而细致的观察研究,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根据观察所得的详细记录,写成了10大卷《昆虫的故事》(又译作《昆虫记》)。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散文集,它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昆虫的故事》问世以后,法布尔就成为蜚声世界的科普读物作家,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和热爱。他的故居和实验室现已建成法布尔纪念馆。
幼虫钻土(23-24):四处寻找软土,挥着镐向下挖掘,将土抛出地面,挖开土穴,钻进去,隐藏自己。
2.关于成语“金蝉脱壳”:
金蝉:金黄色的知了;壳:坚硬的外皮。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从地底下爬出来,通体土黄透亮,雅称“金蝉”。金蝉爬上树干或树枝,静静地歇着,开始蜕变。金壳背部裂开一条缝,新生蝉从缝里爬出,蝉翼丰满后飞走;金壳依然在枝头摇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这就是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用来指人,是一个比喻,指在危急关头,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脱身时,留下种种伪装,制造没走的假象,其实,人早已走了,因为有伪装和假象,他人还以为没有走。这实际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
3.再读课文7-9节,这篇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蝉脱壳的呢?
先找支撑点——接着写背部变化——再依次写头部、吸管、前爪、翅膀和后爪的露出——最后写尾部。
第一层次(第1自然段),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蝉》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蝉》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蝉》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蝉》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蝉的地穴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

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

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

有了它的统治,无论怎样总是不很安静的。

每年蝉的初次出现是在夏至。

在阳光曝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于地面相平。

蝉的幼虫就从这些圆孔爬出,在地面上变成完全的蝉。

蝉喜欢顶干燥、阳光顶多的地方。

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透晒干的泥土和沙石。

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

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这种区别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

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

蝉在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

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

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谁都以为幼虫用有爪的腿爬上爬下,会将泥土弄塌了,把自己的房子塞住。

其实,它的动作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

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转墙使地道坚固。

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

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

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为的可以从根须取得汁液。

能够很随便地在穴道内爬上爬下,这是很重要的。

它必须先知道外面的气侯是怎样的,才能决定可以出去晒太阳的日子来到没有。

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

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外面的恶劣气侯,直到最后一刹那。

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消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去考察气侯的情况。

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纤弱的幼虫脱皮的时候,这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蝉》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蝉》教学设计

20《蝉》【导入门】请同学们猜一下: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水。

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

自吹啥都懂,其实全不晓。

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

(打一昆虫)蝉,古称蜩(tiáo)、蚱(zhà)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

是昆虫纲同翅目半翅亚目的其中一科。

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

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

蝉具有透明且有脉纹的翅膀和分得很开的小眼睛。

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

雌的不发声,但在腹部有听器。

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的根,成虫吃植物的汁。

那么,面对大自然中小小的蝉,我们会有怎样的感悟?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蝉》。

【目标牌】1.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写法,体会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重点)2.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难点)3.感情文中渗透的人文主义情怀。

诗意篇疏通文意理思路(为啥写)(趣味性)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自学径】一、记文常[辨文体]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

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科学小品的特点是: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

[知作者]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的昆虫学巨著《昆虫记》。

法布尔为了研究昆虫,一生如痴如醉地观察昆虫习性。

一天,他趴在地上,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死苍蝇,一连看了三四个小时,以致四周围满了人,还骂他是“怪人”,可是他全然不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蝉
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3.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作家出生于法国南部的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块荒芜但却是植物和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他就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在之后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他被世人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蝉》这篇课文就选自《昆虫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蝉,了解蝉.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
1.法布尔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这一层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蝉建穴,第5—7段写蝉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这一层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目标导学二:默读课文,品味说明语言
思考: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做母亲的”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蚋残害蝉卵的可恨.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多么不易啊!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再比如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脱壳过程.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
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目标导学三:感知内容,了解作品精髓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从文中看,比如蝉四年一个生命周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五星期,都说明作者对蝉的观察是长期而细致的.有时,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正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必要时,还要借助观察工具,“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正是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推荐阅读:《昆虫记》
三、板书设计
蝉蝉的洞穴洞穴特点
出穴脱壳
蝉的卵树枝产卵
孵化幼虫
钻入土里
变为成虫生动形象的文学笔法
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
可取之处注重分析文学性语言,引导学生认识文学性语言在说明文
中的融合应用.
不足之处尽管课上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文学色彩,但要学生学会运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的生动性仍然有一定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