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人力资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人力资本原理第一章:人力资本概论第二节: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了解)1、第一个将人力视为资本的经济学家是亚当斯密P72、亚当斯密:《国富论》最早把人力与资本联系在一起。
(1)强调后天的学习与工作经历是影响劳动者能力水平的主要因素.通过学习与工作经历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资本。
(2)他认为这种资本和其他资本一样都将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3)“从事消耗许多工夫和时间学会的特殊技巧”得到的知识和能力是一种资本“外,还指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人的劳动和收入能力的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萌芽思想.3、马歇尔:对人本身的投资是具有价值的投资,认为对人的教育和训练投资对于经济增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实际已经意识到了人力资本的存在.4、第一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费雪.5、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之父抽象出人力资本概念,并被直接使用于对多个经济现象之谜。
他认为:拖动美国农业生产产量迅猛增加和农业生产率快速提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土地、劳动力的数量增加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技能、经验等的提高。
舒尔茨在1960年九任美国经济学学会会长的就职演讲中,以人力资本投资为议题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认为,人力资本远比土地等物质资本重要得多。
P13第三节:人力资本概念及其含义(重点)1、人力资本的含义:是行为者通过教育、培训、干中学等途径获得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2、人力资本的特征:(1)外部性:是指某个变量的变化不仅影响到其自身,而且还同时影响到其他变量。
(2)时限性:人力资本不能及时有效地被理由和开发,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或丧失其作用。
(3)动态性:人力资本的价值量永远处于动态的变化中。
(4)资本性:(资本的特性主要体现在生产性、稀缺性、流动性和可投资性)人力资本的生产性是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性质。
(5)产权特征: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有别于其他物质资本,只能依附于活生生的人而存在,且以具有劳动呢你的年龄为条件。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四章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C d 0 t x
e I1 C2 C1 C3 d b I2
I4 I3
b'
C
生育的微观经济分析
发达国家出生率低是由于这些国家养育子女的成本很大。首先,发达国家的 高度竞争的环境迫使父母亲为了子女找到一个好工作而不惜对他们进行智力投 资。其次,在发达国家中,妇女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很高,这就增加了在家里 抚养子女的机会成本。第三,发达国家的父母亲年老后一般不需要子女赡养, 同时子女一般在上学年龄是没有为家庭挣钱的机会的。这就增加了养育子女的 净成本。除了成本大之外,发达国家的生育观也随经济进步而发生了变化。发 达国家医疗卫生技术发达,儿童死亡率很低,这就免去了为保证得到一定数目 的子女而多生一些孩子的忧虑。结果,家庭对孩子数量的偏好和需求就减少了。 此外,在发达图家中,“多子多福”,“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已不存在, “及时行乐”的观念越来越强,父母亲不愿为哺养孩子而劳神费时,从而减少 了对孩子的偏好。 与此相反,在发展中国家,出生率很高的原因是养育子女的成本低廉。由于 教育落后,对子女的智力投资很少,妇女受教育和参加工作的机会很少,子女 从小就可以帮助家庭创造收入,父母年老后因无养老金不得不依靠成年子女赡 养。此外,由于死亡率下降是近二、三十年的事,人们的传统生育观念还没有 发生明显的改变。“多子多福”、“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地存在 于贫苦的人民的心里。 上述分析同样适用于具有鲜明二元结构特征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和乡村。在 现代化的城市地区,生育率较低,是因为城市居民养育子女成本较大,对子女 的偏好较小;在落后的乡村地区,生育率较高,是因为农民养育子女的成本较 低,对子女的偏好较大。这一点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焦点何以在农村。
第四章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早期西方经济发展理论十分强调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了人 力资源的重要性。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经济学家转而注意 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甚至有人把它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断言:“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 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 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 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英国经济 学家哈比森(F.H.Harbison)则说:“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 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 人力资源 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 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 经济和政治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量。显而易见,一个国家如果不 一个国家如果不 能发展人民的技能和知识,就不能发展任何别的东西。” 能发展人民的技能和知识,就不能发展任何别的东西 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从数量上说,大量的人力 资源处于不得其用(underutilization)的状况,从质量上说,大量的劳动者素贡 很差。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融发展与区域效应差异_基于动态⾯板数据模型的经验分析基本概念资本形成发展经济学中资本形成理论的早期开拓者之⼀纳克斯(Ragnar Nurkse)曾经给资本形成下过⼀个全⾯的定义。
他说:“资本形成的意义,是指社会不把它的全部现⾏⽣产活动,⽤之于满⾜当前消费的需要和愿望,⽽是以其⼀部分⽤之于⽣产资本品:⼯具和仪器、机器和交通设施、⼯⼚和设备⼀各式各样可以⽤来⼤⼤增加⽣产效能的真实资本(Real Capital)。
资本形成⼀词有时被⽤于包括…物质资本?(Material Capital),也包括…⼈⼒资本?(HLtman Capital),即在技能、教育及健康等⽅⾯的投资—这是⼀种⾮常重要的投资形式。
”他还补充指出:“资本形成过程的实质,是将社会现有的部分资源抽调出来增加资本品存量,以便使将来可消费产品的扩张成为可能”。
⾦融发展是指⾦融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包括短期的变化也包括长期内的变化、既是各个连续时期内的⾦融交易流量也是对不同时点上的⾦融结构的⽐较变化。
⽽⾦融结构则是指各种⾦融⼯具和⾦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其相对规模,也就是说⾦融结构是由⾦融⼯具与⾦融机构共同决定的。
SYS-GMM⽅法⾯板数据模型最常⽤的估计⽅法是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当解释变量具有内⽣性时,这两种模型均不能保证得出⽆偏的参数估计,此时,⼯具变量法是更为合适的估计⽅法。
本⽂的实证模型中由于出现了滞后被解释变量,模型的内⽣性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融资本现代”资本主义的最典型特征就是集中过程,这⼀过程⼀⽅⾯表现为,由于卡特尔和托拉斯的出现使得“⾃由竞争被扬弃”,另⼀⽅⾯则造成银⾏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益紧密的联系。
正如我在后⾯将要阐述的那样,这种联系使得资本采取了其最⾼级也最抽象的表现形式——⾦融资本。
分⼯指个⼈、公司、国家或地区都负责⾃⼰所擅长的⼯作。
由于⼯⼈的⼯作效率提⾼,产量及产品质素也相继提⾼,⼈们的⽣活⽔平也因⽽得以改善,分⼯的发展是⼈类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程碑。
发展经济学 姚洋 ch2

第二章、人口和经济发展在社会科学中,人口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概念。
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
关于人口数量的最初、也是最悲观的学说是马尔萨斯在十九世纪初提出来的。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数量的增长总是要超过产出的增长,其结果是导致对产出的争夺,最终,战争和瘟疫将不可避免地发生,以消灭多余的人口。
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较温和的现代翻版认为,人口越多,则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越慢。
这种想法符合人们的直觉:既然人口是分母,人口越多,则摊到每个人头上的产出就越少。
但是,仔细考虑一下,人口数量不一定和人均经济增长呈直线的负相关关系。
人口数量在两方面可能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一方面,人口越多,则对产出的需求越大;另一方面,人口越多,劳动力就越便宜,产出供给就会增加。
但是,我们在讨论这种正面作用时,可能忽视了人口数量增加对人口质量的负面影响。
以加里·贝克尔为代表的新人口理论学家认为,人口的决定是在数量和质量之间的权衡,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这也是符合人们直觉的。
我们常听说,不发达地区农村多养一个孩子不过是在锅里多加一瓢水的事情,而在大城市里,许多年轻夫妇即使是养一个孩子还抱怨养不起。
这个对比的结果是,大城市孩子所得到的教育远远好于不发达农村地区孩子所得到的教育。
1最后,我们还要考虑人口结构的作用。
人口结构指的是人口的年龄结构。
与此相关的是著名的“人口红利”假说。
这个假说认为,和一个老化的人口――即老年人比例较大的人口――相比,一个年轻的人口更可能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年轻的人口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储蓄,同时需要较低的养老和医疗花费。
发达国家的一个历史事实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也是这个国家的人口比较年轻的时期;而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减速的时期,也是这个国家人口开始老化的时期。
尽管这个事实还不足以建立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它足以引起我们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关注。
第2讲-资本ppt课件

• 肖认为,推行金融深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为在 金融深化的经济中,随着金融资产存量的品种、范围 和规模的扩大,金融资产与物质资产之比不断上升; 金融资产的积累将主要来自国内储蓄,从而减少了对 财政收入和国际资本的依赖;金融市场的扩展和多样 化将增强投资者之间的竞争,为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优化投资结构创造条件。金融深化的结果将进一步有 力地促进经济发展。
•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资本严重稀缺的条件下,加强资 本积累与形成固然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合理地配置 资本,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 片面强调物质资本投资,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忽视人力 资本投资。使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比例失衡,成为长期制 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29
第六节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
23
•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家要突破“贫 困恶性循环”,跳出“低水平均衡陷阱”,就应首先 使经济发展的投资率大到足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 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摆 脱困境。
• 莱宾斯坦列举要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第一, 需要克服由于生产要素不可分性而产生的规模的内在 不经济。第二,需要克服由于不具备外在的相互依存 关系而产生的外在不经济。第三,必须通过大量投资, 使收入增长冲破这个障碍。第四,为了在经济体系中 形成一种机制,促使发展的因素能持续发挥作用,形 成持久的发展,则初期的投资努力就必须达到或超过 某一最低限度。
20
第四节 资本与经济发展理论
21
一、“大推进”理论
大推进理论是由发展经济学的十大先驱人物之一, 罗森斯坦—罗丹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
基本思想: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 率和收入水平低下,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 业。由于发展中国家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要 实现工业化,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如果仅 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 因此,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于各个工业部门, 特别投资于基础设施,以实现工业化。
第二讲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和发展

总结起来,人力资本理论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创立阶段。主要表现为舒尔茨、贝 克尔、明瑟等对教育人力资本理论概念的提出及成 本-收益分析方法的运用。
20世纪70年代: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明瑟、萨卡 罗普洛斯等经济学家对教育收益率的估算。
20世纪80年代:成熟阶段。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 代表人物——卢卡斯和罗默。内生增长理论成功解 释知识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
明瑟(Jacob Mincer)的论述更为全面:人力资 本投资的各种范畴可以按照生命周期年表来加 以描述。用于孩子抚养和儿童开发上的资源代 表学前投资;这些投资将与随后而来的正规教 育投资相重叠;在有关职业培训与学习、寻找 工作与劳动流动和工作努力等方面的投资将发 生在整个就业年龄段;而保健投资和其他维护 健康的活动则要伴随人的终生。
身体素质是人的生物属性,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包括劳 动者的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及劳动者智力机能的完好 状况等。
智力素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劳动者的智力素质一般包 括劳动者掌握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生产经验和劳 动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在西方经济学中,凡是用于生产、扩大生产能 力以及提高生产效率的投资均称为资本。他不 仅包括设备、厂房,而且包括知识、技能。一 般视前者为物质资本,后者为人力资本。人力 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是通过人 力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一般含义:凝结在个 人身上的、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体力、 健康、知识、技能和能力。
“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 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 进”。
贝克尔(Gary S.Becker)指出:“本书(指《人力 资本》一书)所研究的是关于通过增加人的资源影响 未来货币与心理收入的活动。这些活动被称之为人 力资本投资。这些投资包括正规学校教育、在职培 训、医疗保健、迁移以及收集价格与收入的信息等 多种形式。”
资本形成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资本投资的数量对经济发展是重要的,但 资本投资的效率却更为重要。
举例
路漫漫其悠远
二、资本投资效率与资本边际报酬
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投资效率高于发达国家 ,存在资本边际报酬递减。——后发优势 。
表5-5,107页
路漫漫其悠远
对中国1952—1982年间工业总产值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是,资本增长的作用为50%—57%,劳动增长的 作用约为27%—31%,技术进步的作用是16%—19%。
路漫漫其悠远
第二节 投资要求与投资效率
一.投资要求与资本-产出比 二.资本投资效率与资本边际报酬
路漫漫其悠远
二、资本投资效率与资本边际报酬
以上的人均收入,必须使人均 收入有一个大幅度的增加。
增长率
国民收入 人口
A
B
人均收入
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
路漫漫其悠远
2.2 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麦迪逊(Maddisom,A.)在1950—1965年的15年间,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5.55%,其中劳动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5%,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是10%,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
第三节 资本形成的过程与来源
一.资本形成的过程 第一,增加储蓄数量,为投资者积蓄资 金。 第二,通过金融与信用机制聚集可投资 的资金,并使投资者容易利用这些资金 。 第三,投资行为本身。
路漫漫其悠远
二、 资本形成的来源
1 资本形成来源于储蓄 储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国民收入中
扣除消费后的剩余。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储蓄可以来
自于国内,也可以来自于国外。
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章人力资本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完整地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早在1935年2月,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发表了《人力资本观》。
他首次采用“费用—效益”的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教育程度学生个人的教育费用和毕业后因能力提高而使收入增加的情况,进而计算教育的收益率。
他的这篇论文被视为西方研究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正式论文。
1960年发表了《人力资本的投资》一文,1963年发表了《教育的经济价值》等论著,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舒尔兹、丹尼森、贝克尔等人。
第一节人力资本理论概述一、人力资本的概念资本的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金、厂房、设备、土地等,只要能带来剩余价值就是资本。
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舒尔茨等人首次将资本区分为物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1.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也是人们在自己身上投资所获得的、能够增加个人未来的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知识和能力。
2.物力资本是体现在一定数量与质量的物上的资本,如土地、厂房、设备等。
3.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对物质生产起着生产性的作用;都能使个人收入增加和国民收入增加;都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并且这种投资均能带来利润。
不同点:物力资本可以转让和继承,而人力资本不行;耐用物力资本可以储存,而人力资本不能长期储存不用。
二、人力资本的特点1.人力资本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上的劳动能力,与劳动者不可分离,不能转让和买卖;2.人力资本的形成与效能的发挥受人的年龄、精力、偏好等因素影响;3.人力资本既是一种经济资源,又是一种社会资源。
三、人力资本的内容人力资本除了表现为劳动者的数量外,还表现为劳动者的质量,即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等。
劳动者身上所具有的质的方面的特征通过以下途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一)中国的人口资源状况
1979年,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在控制人 口增长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目前中国人口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 题。 一是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多。2005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万人,出生率为 12.40‰;死亡人口849万人,死亡率为6.51‰;自然增长率为 5.89‰。 尽管人口增长的势头基本得到了控制,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太 大,即使增长率不高,每年的净增人口仍然很多。 2006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14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全年 出生人口1584万人,出生率为12.09‰;死亡人口892万人,死亡率 为6.81‰;自然增长率为5.28‰。来自(三)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按这一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当人均收入增加后,由于生活条件改善,人口 增长速度也必然随之提高,结果人均收入水平又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上。他
们认为,只有当投资规模足够大到超过人口增长的水平,人均收入才能超过
人口增长率上升,在没有达到这一点之前,人均收入的增长都将被人口增长 所抵消。在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到与人口增长率相等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
二是人口素质普遍不高;
三是人口城市化速度快。
(四)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状况及对策
2、对策
(1)大力宣传和推广计划生育政策; (2)将经济激励和政府强制结合,以使计划生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3)提供相关的医疗服务和卫生器材,为节育、绝育、人工流产提供 医疗条件; (4)提高妇女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第二节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二、教育与人力资本
(二)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形成
各国的投资教育收益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收益率一般高于发达国家。 (2)不同教育程度的收益是不同的。 (3)从收益率上来看,个人的教育收益率要高于社会的收益 率。
第二节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1、中国的医疗保健事业
1、中国的医疗保健事业
1、中国的医疗保健事业
第二节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1、医疗保健事业
2006年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机构30万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9万个, 妇幼保健院(所、站)3006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404个,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3587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2256个。卫 生技术人员452.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97万人,注册 护士138.6万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321.6万张。乡镇卫生院4万个, 床位6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85.7万人。全国1451个县(市、区)开 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50.7%; 4.1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0.5%。
第二节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一、人口增长及其变动规律
(二)人口转变理论
汤普逊于1929年提出的人口转变理论,试图解释19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人
口变动情况。人口转变理论认为,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于出生率与死亡率都保持比较高的水平,人口数量 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第二阶段:死亡率迅速下降,但出生率依然很高,结果导致人口增长率 迅速上升。 第三阶段:出生率开始下降,并逐步趋近死亡率,人口增长速度十分缓 慢。
商品市场萧条,厂商通过解雇工人来对付产品的滞销。因此,凯恩斯认为,
解决失业最好的办法就是政府干预经济,通过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 大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 一些发展经济学家用“二元经济”,即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大城市的现代工 业部门与广大农村传统农业部门生产和组织的各种不对称,来解释劳动力大 量过剩现象。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其中最著名的。
第二节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一、人口增长及其变动规律
(三)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会对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反过来,人口变化也会影响 到经济发展。 一方面,人口对经济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人口增长会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 劳动力,同时,人口增长产生了总需求增加的可能性,会激励厂商扩大生产 规模。
(5)非生产性劳动,指由于缺少其他补充性物质材料,致使劳动效率低下。
第二节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三、就业与劳动力充分利用
(二)关于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的理论探讨
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就业数量是由劳动市场的供求力量所决定的。 凯恩斯的解释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非自愿性失业的原因,因为需求不足,
(2)在职培训,包括由企业组织的传统的学徒式教育; (3)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 (4)非企业组织的成人在职教育,包括农村的一些推广项目; (5)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个人和家庭的迁移。
第二节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二、教育与人力资本
(二)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形成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体力上的投资,即对营养 与健康的投资;另一个是智力上的投资,即广义上的教育。 按照投资主体的不同,教育投资可以分为个人教育投资和社会教育投资。 就个人教育投资来说,成本主要包括个人教育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间接成本是指如果不受教育而去工作所能获得的收入。收益主要指受过 教育之后未来的收入。
(一)中国的人口资源状况
二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在国际上,一般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 口的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超过7%的国家,叫做老 龄化国家。目前,全世界约有60多个老龄化国家,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节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二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doc
(三)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战略
发展中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途径: (1)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这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问题。
(2)实行城乡平衡发展战略,即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这是解决
农村非公开失业的重要措施。
(3)消除要素价格扭曲现象。 (4)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技术。 (5)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
第二节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二、教育与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本的含义及形成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它是人类自身 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
人力资本的概念在古典经济学中早已出现。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 就明确把劳动者的才能看作是资本存量的一部分。
1、医疗保健事业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医疗保健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的营养健康水平有 了很大的提高。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 属于世界上平均预期寿命最低的国家之一。2002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 期寿命为71.4岁(男69.6岁,女73.3岁)。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婴儿 死亡率超过20%,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婴儿死亡 率迅速下降。到2000年,中国婴儿死亡率仅为3.2%,低于世界5.83 %的平均水平。
(3)教育与实际需要严重背离;
(4)智力外流现象严重。
第二节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二、教育与人力资本
(四)发展中国家的人力投资战略选择 1、全方位改善营养和医疗等服务,提高劳动力的身体素质。 2、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 3、减少智力外流。
第二节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三、就业与劳动力充分利用
二、教育与人力资本
(三)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投资的情况
1、医疗保健状况 2000年高收入国家人口预期寿命为77.4岁,而低收入国家的人口预期 寿命仅为52.9岁;高收入国家的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仅为6%,而低 收入国家的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高达12.6%。在营养健康这方面,发 展中国家任重而道远。
(一)人口增长与就业压力 发展经济学家爱德华兹把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的不充分利用归纳成以下 5种形式: (1)公开失业,包括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2)就业不足,指劳动者实际工作的时间少于其愿意且能够工作的时间。 (3)形式上有工作,但未充分利用。 (4)健康受损,指因营养不良和缺乏保健措施使劳动者不能进行全日制工 作。
(一)中国的人口资源状况
三是城市人口比重偏低。2002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6.2%, 2005年是42%,2006年43.9%,是而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平均值为 47%,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发展中国家在38%左右。
第二节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四、中国的人口、人力资本投资与就业
(二)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状况
在一个所谓“人口陷阱”,冲破陷阱的最好方法是大规模投资。
可见,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人口陷阱只有两种方法,一是抑制人口增长,二 是通过大规模投资。
第二节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一、人口增长及其变动规律
(四)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状况及对策
1、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状况 一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十分迅速;
斯密之后,对人力资本理论做出较大理论贡献的是著名英国经济学家马 歇尔,他着重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长远意义和家庭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特 殊作用,以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差异。
第二节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一)人力资本的含义及形成
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舒尔茨提出来的,
他在《人力资本投资》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经
第二节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一、人口增长及其变动规律 (一)人口变动趋势 在1750年以前,人口增长率基本不超过0.05%,但到20世纪60年代, 世界人口增长率达到高峰,超过2%。 20世纪末,世界人口已经超过了60亿。在这60亿人中,其中只有约9亿人 生活在发达国家,其人口增长率约为0.4%-0.7%;有24.6亿人生活在不发达 国家,其人口增长率接近2%。 按照这种速度增长下去,预计到2025年地球人口将增加到80亿,到2040 年,继续增加到100亿。这些新增加的人口,有90%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其中 一半以上集中在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