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人口性别结构
中国经济地理

绪言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答: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对象: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整个国土及各个区域为范围,研究各经济部门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组合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与规律。
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对条件的分析与评价;第二、对产业结构的研究;第三,对经济区域的研究;第四、对存在问题及潜力的剖析;第五、对经济发展方向的研究。
2、怎样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学科特性?答:中国经济地理具有三大学科特性:第一,区域性。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主题——经济—产业布局,总是与具体的地区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是影响各个产业部门和经济区布局的多种条件或因素,都有它特定的区域性;三是影响产业部门和经济区布局的条件之间、各个产业部门布局之间,以及诸条件与经济—产业部门布局之间,其地域组合状况是复杂多样的,地区差异明显。
第二。
综合性。
中国经济地理的综合性是在区域基础上的综合,与它的区域学科特性是紧密相联的。
区域综合的基本内容,乃是揭示各个经济区域的结构、特点、成因、区内差异以及区际的联系。
借助综合,可以将同区域外部有着广泛联系的各个要素和部门在区域内部组成一个整体。
第三,统一性。
统一性又称人地相关性。
中经济地理属于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经济地理学范畴,其研究必须突出人地关系这个中心;另外,在研究中需要强调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的相互结合。
二、论述题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和劳动地域分工论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基础理论?建议这个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第一,分别说明人地关系论和劳动地域分工论的基本原理。
第二,结合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指出人地关系论和劳动地域分工论在中国经济地理研究中的指导意义。
中国经济地理第一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中国矿产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大矿集中、小矿分散、地区分布不均的明显特点。
2、从气候带来说,我国土地的大部分位于最适宜人类活动的温带和亚热带。
高考地理知识点:人口结构

高考地理知识点:人口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单位:岁)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统计图,图形似金字塔而得名。
一般表示方法是将总人口按性别分成两栏,再按一定的年龄段分组,以图中的纵轴表示各年龄组,横轴分别表示各年龄组中男、女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人口学家常常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此种图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见上面的示意图和实例图。
迅速判读金字塔图的技巧
金字塔图以各种事物所占面积大小来表示地理数据,当横坐标单位、尺度一致时,可将要读年龄段所占的面积涂黑,直接比较面积大小。
判读时特别注意0~14岁、15~64岁、65岁以上各年龄段面积大小,因为其分别代表少儿、劳动力、老人。
人口社会学重点[资料]
![人口社会学重点[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7ce957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9.png)
人口社会学重点注:以下资料是老师划的重点,由于没有相应的PPT做参考且划的内容比较广泛,所以没有对重点内容做详细的说明,需要大家以重点为方向,具体内容参考书本,全面而仔细的复习,由于老师说过复习这些内容最多只有70多分,所以请同学们也要看看其他老师没有划的内容。
另外,14号考试的时候请带好计算器。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1.论述人口的双重性P4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生长,繁衍,死亡和衰老的生命历程受到生物规律的支配。
社会属性:人是社会行动者,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社区,家庭等一系列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他人,这表明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2)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产生的(3)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中产生的2.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P6(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内容较多较杂,具体需要大家到书中寻找了解3.简述中国的五次人口普查P21 (是五次都要,不是只要第五次)本重点需要同学们结合书本理解第二章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1.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P29 注意其背景,内容,以及正反面的评价背景:马尔萨斯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的时期,人口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日益贫困,阶级冲突越来越激烈。
内容:(1)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必须的。
二是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2)两个级数的理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值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是不平衡的。
(3)较少人口的途径,一是积极性抑制,二是预防性抑制(4)人口波动理论与三个命题评价:积极方面:(1)首次揭示了稀缺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首次建立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模型(3)提出人口增长制约与生活资料的增长(4)人口增长与生存资料的关系的调节机制(5)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极限(6)首次区分了人口增长抑制因素的不同作用机制和环境,最早将现代西方社会与非西方社会进行比较并将富余程度的差距与特定人口过程联系起来负面评价:(1)完全从生物学角度看待生育行为而现代社会的性爱,婚姻与生育不存在必然联系(2)没有看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关系复杂性具体阐述见书本2.马寅初的《新人口论》P37基本思想:中国人口繁殖太快,人口多、资金少,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控制人口。
人口地理学-8 第八章 人口结构

人口构成状况,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
一方面,人口结构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任何时 点的人口结构都是过去人口过程——生育、死亡 和迁移——的结果,又是未来人口过程的基础。
另一方面,人口结构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或制约的作用。
人口结构是区域规划的重要基础资料,通过分析 区域人口结构,探讨其发展趋势与规律,为区域 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分析区域人口年龄结构,是制定各种发展规划和 社会服务设施规划与布局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
1 人口年龄组的划分 人口年龄组的划分,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的 可获得性,采取等距分组和不等距分组等不同的 分组方法。
一般是根据研究目的,结合人口从事经济社会活 动的特征进行人口年龄分组,这是应用更为广泛、 灵活的分组。
一典型的人口特征,如少儿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
40%以上的为年轻型社会,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
达10%以上的为老年型社会。
表 8-1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的国际标准
类型 少儿系数 老年系数 老少比 年龄中位数
0~14岁(%) ≥65岁(%) (%) (岁)
年轻型
>40
<5
<15
≤ 20
成年型 30~40
5~10
第八章 人口结构
第一节 人口年龄结构特征与区域差异 第二节 人口性别结构特征与区域差异 第三节 人口结构差异的区域规划调控
人口结构、或称人口构成,是按照人口的不同特 征研究一定区域、一定时点人口的内部结构及其 比例关系。
人口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可以从生物、社 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地理的视角,分析人口 结构,例如年龄、性别、人种、民族、语言、宗 教信仰、婚姻状况、居住地、文化程度、阶层、 行业和职业等等。
人口性别结构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及成因分析人口性别结构的含义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它是人口结构中的最基本的结构之一,是影响人口的婚姻、家庭和生育状况的一个基本因素,与人口再生产、人口的分布和人口迁移以及包括劳动就业结构在内的其他人口结构也均有直接的关系。
人口性别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
性别比为平均每100个女性所相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如果性别比大于100,表明男性人数多于女性;小于100,则说明男性人数少于女性。
用计算公式表示为:性别比=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100。
人口性别比过高或过低都属于不正常的,由此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般认为,总人口性别比平衡区为96——106之间,如果一个区域总人口性别比小于96或大于106,即表示此地区总人口性别比出现失调。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各省份性别比从表中可以看出:(1)中国大部分地区总人口性别比都偏高,普遍在100以上,海南、广西、湖南、云南、贵州、安徽等16个省份甚至超出了区,总人口性别比严重出现失调。
(2)仅有澳门人口性别比地域人口性别比平衡比。
(3)各地区总人口性别比差异比较大。
为什么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如此之大呢?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人口过程因素(出生婴儿性别比、生育率状况、死亡率状况、人口迁移)、文化因素(性别价值观、生育观念)、社会经济因素(卫生条件、医疗供应、社会保障制度等)、政治因素(两性平等权、战争)。
在此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人口性别结构区域差异的原因(1)出生婴儿性别比出生婴儿性别比是指出生人口中的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比,是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一个原因,正常范围为103——107。
人口结构问题

人口结构问题一.人口性别结构1.定义: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各自所占的比重,通常用性别比衡量。
人口性别结构中最主要最常用的内容包括总人口性别结构、出生婴儿性别结构、婚龄人口性别结构。
2.数值范围:出生性别比一般在103-107(:100)范围内,整体人口的性别比在106-96(:100)之间,性别比随年龄增大而减少,最后低于100。
越高龄、环境越好的国家性别比越低。
3.影响变化因素:(1)生物学因素:(a)新生婴儿的两性差异:由于生物原因,男性胚胎的形成率女性胚胎的形成率高。
(b)死亡率:由于女性的预期寿命高于男性,所以性别比会先逐渐趋于平衡,再出现女性高于男性的情况。
(2)人口学因素:(a)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人口结构性别比高,老年型人口结构性别比低。
(b)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性别比高;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性别比低。
(3)社会因素:(a)战争:战争会使男性死亡率上升,性别比下降(b)人口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使性别比上升(c)移民:国民党败退台湾时抓壮丁使台湾性别比上升(d)医疗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在中国b超技术应用使性别比上升(e)社会制度(f)意识形态:“重男轻女”观念的存在使性别比上升(g)经济布局:重工业地区性别比高二.总人口性别比1.定义:统计对象为总人口2.我国现状:(1)城镇人口性别比低于乡村人口性别比。
(2)不同地区性别比差异:(a)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等省,私营企业的家族化特征对男性的偏好形成生育刺激,从而性别比上升。
(b)人口越稠密,人口政策执行的越严的省份,出生性别比高;土地辽阔,人口越稀疏,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出生性别比低。
三.出生性别比1.定义:某一时期出生男婴与女婴的数量之比的反映,其数值为每100名女婴相对应的男婴数。
2.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变动特点:p102-103(1)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持续偏高第三次人口普查给出的1981年出生性别比为107,略高于上限;之后,出生性别比一直上升。
第八章人口性别结构

(三)性别分层的表现形态
1、观念领域的性别分层 在观念领域里,性别的社会差异表 现为社会已经建构并不断再生产着一系 列的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以及女性 应当从属于男性的两性关系的价值观念 和意识形态,形成了一整套表达性别差 异的象征和符号。(三纲、三从四德、 女为悦己者荣)
案例:美女经济
三、人口性别结构状况
人口金字塔:是以条形图的形式直观地 表现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的组合 图形。
年龄 年龄 年龄
男 人口增长型
女
男 人口静止型
女
男 人口减少型
女
(一)世界人口性别状况
1、世界人口性别,发达地区为94.7,欠发达 地区103.2,最不发达地区为100.4。 2、世界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具有趋于平稳 3、在一些国家性别比失调状况较为严重,主要 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状况。
后现代女权主义开始于上个世纪60-80年代,她的 产生大概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由于60年代的 “性解放”和将男女对立起来的女权思想,带来了 无数的家庭破裂,单亲母亲,问题儿童和艾滋病流 行,于是人们反思:社会值不值得为性解放和女权 主义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另一个因素是,80年代以 后,越来越多的女人占据了政府企业学校传媒的领 导地位,当了老板,男人们惊呼:母鸡打鸣了!女 人也开始怀疑:还会不会生蛋?于是,后现代的女 权应运而生。
(二)女性生存优势 1、女性生存优势是指女性比男 性有更长的预期寿命。 2、女性生存优势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14岁,男性人口 略多于女性人口 第二阶段:15—65岁,男性人口 大致等于女性人口 第三阶段:65岁以上,女性人口 多于男性人口
二、分析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理论
反方:
所谓美女经济, 并非一个经济名词,它主要是利用美女来增加公众对其 产品的注意力,刺激消费,获取一连串的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对女 性外在美和性感的过度关注和渲染,使人们的“爱美之心”变质,也使 正常的经济活动低俗化。 一些人关注的“美女经济”,是将女性特征物化和商品化,造成性别不 公平和对女性的不尊重。通过女性的身体和容貌来吸引注意力、刺激 消费,使女性的容貌和身体也变成了商品交换和消费的一部分,其背后 是一种“男权眼光”。这对于追求两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分工的 女性来说,显然是一种“另类”的歧视。这就是说,哪里的“美女经 济”越泛滥,哪里的男女就越不平等。 “美女经济”的泛滥,还反 映出男人世界的堕落和疯狂。在如今这个父系社会里,男人披红戴花, 男人的需求就是世界的需求,男人的时尚,就是世界的时尚,男人的 主流,就是世界的主流。因此,商家们都会随意用男人们的爱好、需 求来炒作,制造商机,比如选美比赛,比如美女图片,比如车展美人, 比如女人体彩绘,比如人体艺等等,来消费美女,满足男人们、取悦 男人们。 “美女经济”对社会主义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侵蚀是明显的。 “美女经济”的“繁盛”,势必诱导社会公众重美貌而轻能力,重走捷 径而轻脚踏实地的奋斗,势必诱导企业重大张旗鼓的宣传推广而轻产 品质量的精益求精,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这种浮躁而浅薄的风
第八章,人口性别结构

世界范围内人口性别比正常值为
(二)女性生存优势 1,女性生存优势是指女性比男性有更长的预期寿命. 2,女性生存优势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14岁,男性人口略多于女性人口 第二阶段:15—65岁,男性人口大致等于女性人口 第三阶段:65岁以上,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
二,分析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理论
(一)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 ①人口过程因素 ②文化因素 ③社会经济因素 ④政治因素
2,人口性别比的城乡分化 总人口性别比是城市高于农村
1982,1990和2000年全国城市和农村的总人口性别比 , 和 年全国城市和农村的总人口性别比 年份 城市 1982 1990 2000 109.90 108.60 105.26 性别比 农村 104.33 105.14 106.91
3,少数民族性别比相对正常 少数民族性别比要低于全国人口性别比. ①1982年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性别比为 105.45,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为103.61 ② 1990年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性别比为 106.04,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为105.13 ③ 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性别比为 106.30,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为105.85
第八章 人口性别结构
性别是人的自然标志, 性别是人的自然标志,它们是由人的生 理过程决定的.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 理过程决定的.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 其人中的性别结构既有生理因素的影响,也 其人中的性别结构既有生理因素的影响, 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同时, 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同时,人口的性 别结构,又反过来影响到人口再生产和社会 别结构, 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
(四)女权主义的观点
1,女权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女性从属于男性的地位是源于 私有财产制,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具有不同的男性支配类型. 性别的不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最初的诸多对立中的一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世界人口性别状况
1、世界人口性别结构基本平衡。2000年全世界人口性别比为101.4, 发达地区为94.7,欠发达地区103.2,最不发达地区为100.4。
2、世界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具有趋于平稳
3、在一些国家性别比失调状况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 状况。
1950 98.9 1970 100.2
世界人口性别比的 变化具有趋于平稳
1980 100.6
1960 99.8
谢谢观赏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八章 人口性别结构
目 录
Contents
1 2
第一节
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状况
01
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part一、人口性别结 构的基概念人口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 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一)人口性别结构的测量
性别比:也叫性比例或男性比,是同一年龄组内每100名女性所 对应的男性数。
重男轻女指数(1983年) 国 家 巴基斯坦 尼泊尔 韩 国 泰 国 指 数 4.9 4.0 3.3 1.4 国 家 肯尼亚 哥伦比亚 菲律宾 委内瑞拉 指 数 1.1 1.0 0.9 0.9
(二)社会性别和性别分层
性别差异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分化,两性在生理上的差 别,经由各种制度力量形成不同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分层。 价。 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
(三)性别分层的表现形态
1、观念领域的性别分层 在观念领域里,性别的社会差异表现为社会已经建构 并不断再生产着一系列的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以及女性应 当从属于男性的两性关系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形成了一整 套表达性别差异的象征和符号。(三纲、三从四德、女为悦己 者荣) 2、公共领域的性别分层 (1)社会意识形态把男性规划为公共领域 (2)社会劳动领域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第一,性别分层是性别规范和社会角色为基础的文化建构。 第二,性别分层表现为社会存在着普遍的等级性别关系秩序。
第三,性别分层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这种差异在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地被生产和再生产着。
第四,性别分层有时表现为有形的性别不平等,有时表现为 无形的性别差异,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第五,性别分层是可以改变的,这需要女性主体意识和全社 会平等意识的觉醒。
分年龄性别比= 该年该地总人口中的男性人口数 X100% 该年该地总人口中的女性人口数 出生性别比= 该年该地出生的男婴数 该年该地出生的女婴数 X100%
(二)女性生存优势
1、女性生存优势是指女性比男性有更长的预期寿命。 2、女性生存优势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0—14岁,男性人口略多于女性人口
[第二阶段]
15—65岁,男性人口大致等于女性人口
[第三阶段]
65岁以上,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
二、分析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理论
(一)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 1、人口过程因素 (出生婴儿性别比、生育率状况、死亡率状况、人口迁移) 2、文化因素(性别价值观、生育观念) 3、社会经济因素 (卫生条件、医疗供应、社会保障制度等) 4、政治因素(两性平等权、战争)
(3)公共领域的两性社会差异表现为政治参与和权力关 系中的差异
3、私人领域性别的社会差异 表现为家庭内部的两性分工 女人从属于家庭,承担养育子女、照顾丈夫、料理家务等 家务劳动。
(四)女权主义的观点
1、女权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女性从属于男性的地位是源于私有 财产制,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具有不同的男性支配类型。 性别的不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最初的诸多对立中的一种。 2、结构化理论 从性别制度理论来看,社会性别差异的历史演变过程虽然千差万 别,但都是那个社会所具有的行为规范的反映。女权主义的结构化理 论进一步从宏观制度和微观两性关系之间结构关系和互动过程来分析 两性社会差异的根源。 3、二元结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二元结构,这些结构共同作用产 生了女性的从属地位。社会中至少存在三种对两性关系有意义的二元 结构。一是自然与文化,二是家庭内部领域与公共社会领域,三是生 产领域与生育领域。 4、多元化的理论 现代女性主义分享着各种观点,表现为两大特点:一是理论本身 多样化;二是研究角度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