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即理”与“心即理”本义辨析
“性即理”与“心即理”本义辨析

“性即理”与“心即理”本义辨析“性即理”与“心即理”本义辨析蒋国保【专题名称】中国哲学【专题号】B5【复印期号】2012年01期【原文出处】《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无锡)2011年5期第23,30,35页【英文标题】A Brief Analysis of "Nature as Truth" and "Herat as Truth" 【作者简介】蒋保国(1951-),男,安徽无为人,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哲学系,江苏苏州 215000【内容提要】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本质分歧,历来被归结为“性即理”与“心即理”的分歧。
但对“性即理”与“心即理”在程朱陆王的论述里,究竟是什么含义,历来又缺乏清晰地论说。
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程朱陆王有关“性即理”与“心即理”论述的分疏,以说明:程颐讲“性即理”是为了以“理”善定“性”善,而朱熹讲“性即理(性即天理)”则是为了以“天”的客观性来定“理”的客观性,以便否定“性”的主观性,将“性”说成“天理”命于人心。
至于陆象山讲“心即理”,本意并不是为了反对程朱的“性即理”,而是旨在论证“良心”即是“正理”,借以反对当时士人借口《论》《孟》以博科举功名的不良风习。
王阳明则不然,他再提“心即理”,的确是为了反对程朱的“性即理”,目的在于将“理”说成就是人的“心之本体”,为的是“于虚灵知觉中辨出天理”,把“天理”说成就是“虚灵知觉之自然恰好处”,否定“天理”独立于人“心”的客观绝对性。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eng-Zhu's Li theory (理学) and Lu-Wang's Xin theory(心学)can always be conclud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ature and Heart. But we are still unclear about so-called Nature and Heart. Here are the views of this article: Cheng Yi's "Nature as Truth" is that the good of Nature comes from the good of Li (理); Zhu Xi's "Nature as Truth" is to emphasize the objectivity of Li(理), so as to deny the subjectivity of Nature, as Nature becomes Heart carried heavenly by Li; Lu Xiangshan's "Heart as Truth" is not to violate the dogma "Nature as Truth", but to prove that the right Li(理) is just the good Heart, as to oppose the abuse of Confucian text for fame; Wang Yangming's "Heart as Truth" is just to be against" Nature as Truth", in order to view Li(理) as the body of Heart and to discern Li(理) out of obscure awareness, as he suggests that Li(理) is the proper point of obscure awareness, and thus denies the objectivity of Li(理).【日期】2011-06-28【关键词】性即理/心即性/心即理/性即天理Nature as Truth/Heart as Nature/Heart as Truth/Nature as Heavenly TruthEE611UU1928439[中图分类号]B 244;B 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73(2011)05- 0023-09研究宋明道学?的学者,凡论及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哲学路线上的差异,都归结为“性即理”与“心即理”的互异。
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

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对于高中历史中的易混易错知识点和容易做错的试题,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纠正和解决,任其长期存在,就会影响我们成绩的提升。
因此,考生应该建立错题集,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强化薄弱环节、弥补知识缺陷、规避试题陷阱。
下面我们针对中国历史中的一些易混易错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辨析汇总,以帮助考生少走弯路,有效提高成绩。
一、古代中国历史部分1.知识点:“封建”的概念具有双重性。
易混点:把实行分封制的西周和欧洲的中世纪及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阶段混为一谈。
易混点辨析:分封制在古代中国典籍中常被称为“封邦建国”,简称“封建”;而今天人们说的“封建”的主要含义是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近代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史学家们开始运用唯物史观研读中国历史,一般把从战国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的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的封建社会。
例1 历史转型是一个非常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政治社会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
在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社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C.“家国同构”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解析】材料中的“封建”阶段并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紧密,“家国同构”,C项正确;A项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始于秦朝,排除;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汉武帝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的“焚书坑儒”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D项错误。
【答案】C2.知识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易混点: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概念混淆。
易混点辨析: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比较。
宋代理学的“性即理”与“心即理”

宋代理学的“性即理”与“心即理”【作者简介】向世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自程颐提出“性即理”的命题始,在理本论的框架下,“性即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性即天理,善的普遍天理通过人性的确立而具体实现。
从而,理本论与人性论得以打通,儒家性善论长期以来缺乏本体论基础而说服力不强的问题,也第一次拥有了相当有效的解决方案。
所以,朱熹称赞说:“程先生论性,只云‘性即理也’,岂不是见得明?是真有功于圣门!”(朱熹,1986年,第2427页)孔孟的圣门,也就是程朱的道统。
朱熹哲学以理为本,但他的理本论体系的建立与如何规定和“安顿”性的范畴密不可分,“性即理”的观点成为朱熹哲学、也是整个程朱道学最突出的标识。
一、“性即理”的构架从程学到朱学,“性即理”的命题得到了继承和推进,不过,二程、主要是程颐的“性即理”自身当如何理解,还需要斟酌。
当学生问程颐“性如何”时,程颐的回答是:性即理也。
所谓理,性是也。
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
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则无往而不善。
(《二程集》,第292页)①性就是理,之所以如此关联,在于理固然可以是普天下无不在的普遍必然、万物生成之因和形而上的宇宙本体,但它最重要的意义,还是由性范畴来承载的为人世提供至善根据的价值。
这一思维导向在朱熹可以说得到了继续,如称:“天命之性,万理完具;总其大目,则仁义礼智,其中遂分别成许多万善”。
(朱熹,1986年,第2816页)“性即理”的蕴含是性完具理,其大目为仁义礼智,其细目则具体落实为不同的善德条目。
这样的德目界定,不仅对朱学,对理学其他各家也是普遍有效的。
在朱熹,性理所具的普遍性价值,是确立于气化流行的世界之中的,形而上的理本体对形而下的气化世界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是讨论问题的前提。
但是,由于“理上”、“气下”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性上”、“气下”的关系,所以双方的规定性其实是同一的。
朱熹说:性是形而上者,气是形而下者。
形而上者全是天理,形而下者只是那渣滓。
朱熹的“心即理”及其与“性即理”的关系——兼论朱陆之异同

“ 性 即理 ” 、 陆九渊 讲 “ 心 即理” 看 作 朱 陆 的最 根 本 的
差 异 。冯友 兰于 1 9 3 2年 发 表 的《 宋 明 道 学 中 理 学 心 学 二 派之不 同》 也 明确 指 出 : “ 朱 陆之不 同 , 实 非 只 其
为 学或 修养 方法之 不 同 ; 二人 之哲 学 , 根本上 实有 差 异 之处 。……若 以一 、 二语 以表示 此种 差异 之所 在 ,
出: “ 朱子 有 时 认 心 与 理 一 , 有 时又析心与理为二 。
则 可谓 朱子 一派 之学 为理学 , 而 象 山一 派之 学 , 则心
学也 。 ” “ 朱 子言 ‘ 眭即理 ’ , 象山言‘ 心 即理 ’ 。此 二言
虽 只一 字 之 不 同 , 而 实 代 表 二 人 哲 学 之 重 要 的 差
多有 研 究 , 从 而表 明朱熹 讲“ 性 即理” 不仅 与讲“ 心 即理” 可 以并 行 不 悖 , 而且 与陆九 渊讲“ 心 即理 ” 也
属 大 同小异 。 因此 , 朱 陆的差 异不在 于朱 熹讲“ 性 即理 ” 、 陆九 渊讲 “ 心 即理” , 而在 于朱 熹所 谓 陆九
渊“ 不 知 有 气 禀 之 杂” , 从 而造 成工 夫论上 的差 异 。
往 朱子 学研 究所 忽略 的 。
一
即理 ’ , 朱 子谓 ‘ ‘ 眭即理 ’ 而 已 。惟其 谓 ‘ ‘ I 生即 理 ’ , 而
‘ 心 统性情 ’ 也, 故所 谓 性 者 , 虽 纯 粹 至善 , 而所 谓 心
者, 则 已不 能离 乎 气 质 之 累 , 而 不 免 杂 有人 欲 之 私 。 惟其 谓 ‘ 心 即理 ’ 也, 故 万事 皆具 于 吾 心 , 吾心之外 , 更无 所谓 理 , 理之外 , 更无 所谓 事 , 一 切 工夫 , 只在一
王阳明-心学思想

王阳明-⼼学思想1.⼼即理程朱理学认为“性即理”,否认“⼼即理”。
他们认为⼼只不过是⼈⼼的⼀种知觉意识,是变化和不稳定的,容易陷⼊误区⽽偏于⾃私。
⼼的作⽤有正邪之区别,⾃古以来,辨别⼼之正邪的词汇有:道⼼、⼈⼼、本⼼、私⼼、天理、⼈欲、良知、私欲、物欲等。
程朱认为理在外,⼼在内,这就造成了⼀个问题,如何让⼼与理合⼀?王阳明在这个问题上纠结了好多年。
他⼗多岁时遍读朱熹的书籍,相信他的即物穷理之说。
为了验证即物穷理,他选择了⾃家庭院外⾯的⽵林,决⼼要⽤即物穷理、格物致知的⽅法,企图去悟出⽵⼦背后的理,他⾯对⽵林静坐了七天,结果劳思成疾,但是还没得到⾃⼰想要的结果,从此他怀疑起了朱熹的即物穷理之说。
直到王阳明三⼗七岁的龙场悟道,他悟到了“圣⼈之道,吾性⾃⾜,向之求理于外者误也。
”根据王阳明的说法,性就是⼼,就是理。
如此“吾性⾃⾜”,也可以说成是“吾⼼⾃⾜”,或者“吾理⾃⾜”,⼜或者说“⼼即理”,理在⼼上,“⼼外⽆理”。
这样,“⼼即理”的意思就是“吾性⾃⾜”,“吾⼼⾃⾜”,“吾理⾃⾜”,理在⼼上,“⼼外⽆理”。
⼼与理合⼀,不再是⼼与理为⼆。
理不在⼼外,这样就⽆须即物穷理,⽽是理在⼼上求。
为学功夫不再⽀离破碎,⽽是简易直截。
良知与邪⼼,⼀个是⾼尚纯洁,⼀个是卑劣污浊。
良知之⼼则成就天理,邪⼼成就歪理、邪理。
这就需要致良知,为善去恶地格物。
追求良知的本⼼,能成为各种⾏为的标准、原则、法则,⽽邪⼼、私⼼则不能。
2.知⾏合⼀王阳明在解释知⾏合⼀时说:“知是⾏的主意,⾏是知的功夫”。
阳明说:“知是⼼之本体,⼼⾃然会知:见⽗⾃然知孝,见兄⾃然知弟,见孺⼦⼊井⾃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见⽗时的孝,见兄时的梯,见孺⼦⼊井时的恻隐,就是良知的主意。
良知的主意,就是良知的命令。
我们当遵照良知的命令⾏事。
良知有主宰义和觉知义。
我们遵照良知的命令去⾏事,良知的主⼈地位就得到了增强,良知的灵明觉知也会更加精明,所以说“⾏是知的功夫”。
从心、性、理三者的关系看朱陆心性思想的异同

从心、性、理三者的关系看朱陆心性思想的异同王洁【摘要】朱陆心性思想的分歧,主要表现为二儒对心、性、理这三个概念的理解不同.在朱子看来,心是知觉之灵,统主性情,而性只是天理,心体与性体、理体是不同的.而在象山看来,心体、理体和性体都是一般物事,只不过是相对于不同的对象名称不同罢了.但是,二儒又都主张心性与天理的贯通,通过心性对天理的上达,儒家的“仁学”获得了形上学支撑,而通过天理对心性的下贯,儒家的“仁学”又显示出了强烈的内在主体性格.【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4)009【总页数】5页(P45-49)【关键词】心体;性体;天理;朱子;象山【作者】王洁【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44.7吕思勉先生在《理学纲要》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朱陆二儒的思想分歧:“朱陆之异,象山谓‘心即理’,朱子谓‘性即理’而已。
惟其谓性即理,而心统性情也,故所谓性者,虽纯粹至善,而所谓心者,则已不能离乎气质之累,而不免杂有人欲之私。
惟其所谓心即理也,故万事具于吾心;吾心之外,更无所谓理;理之外,更无所谓事。
一切工夫,只在一心之上。
二家异同,后来虽枝叶繁多,而溯厥根源,则惟此一语而已。
”[1]100吕思勉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积累与敏锐的哲学思考,一语点破朱陆思想分歧的切要之处。
而朱子与象山同属宋明新儒学系统,在主张心性与天理的贯通层面上,二儒的立场又是一致的。
通过心性对天理的上达,儒家的“仁学”获得了形上学支撑,而通过天理对心性的下贯,儒家的“仁学”又显示出了强烈的内在主体性格。
一朱陆心性之学的不同架构(一)心之义涵:知觉之心与德性之心在朱子与象山的心性形上学建构中,二者对于“心”这一概念的理解有着较大的差异。
在朱熹看来,“心者,人之知觉,主于身而应事物者也”。
[2]3180所谓知觉,“知是知此一事,觉是忽然自理会得”。
[3]1363依朱子之意,心之义涵主要落在知觉之能上,心作为人的知觉之灵,是人身的主宰,是应接事物的主体。
什么是“心即理”?——王阳明心学入门(7)

什么是“心即理”?——王阳明心学入门(7)在讲到“心即理”这个话题时,首先要明白宋学与明学的不同之处。
正如日本冈田武彦所说:“宋学以性(理)为归宿,而明学则以心为归宿。
宋学是宗性之学,即性(理)学,而明学则是宗心之学,即心学。
”这段话的意义,不仅揭示了宋、明之学的理论大分界所在,更揭示了阳明心学的核心主张“心即理”的思想变化的前世、今生。
在谈到“心即理”以前,我们先要讲一个重要的宋代理学的哲学主张,即是由二程先生所提出而为朱子所丰满的“性即理”学说。
何谓“性即理”?即是“本性即是天理”之意,按照小程先生程颐程伊川的说法“自理言之谓之天,自禀受言之谓之性,自存诸人言之谓之心”,而因于性禀受于理,所以说“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
”而“心即理”的提出者并非是王阳明,而是南宋的陆九渊,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有理,心即理也”。
那么这里就牵扯到两个问题,一是性与心的区别:二是“性即理”与“心即理”的差异与融通。
我们先来看南宋朱熹的看法,他据北宋大儒气学派一代宗师张载张衡渠的“心统性情说”而提出“性者心之理也,情者心之用也,心者性情之主也”。
我们再来看王阳明的说法,他说“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王阳明先生关于“心即理”提出的历史话题。
按照《传习录》的记载,王阳明提出的“心即理”说是正德7年(1512年),是距王阳明龙场悟道约两年的时间,也就是在“知行合一”说提出之后两年开始正式提出“心即理”学说的。
那么,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同样是“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与陆九渊的“心即理”有何不同呢?我们来看《传习录》的记载:王阳明的首席弟子,也就是他的妹夫徐爱,向王阳明求教“至善只求诸心,恐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王阳明答道:“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请注意,王阳明在“心即理”的背后又有一个哲学命题“心外无理”。
后来他又说:“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这里,王阳明对朱熹的一个说法提出了异议,这个说法源于《大学或问》一书,朱子讲“人之所以为学,心于理而已。
论二程之“性即理”与“心即理”

On Che ng Ha o a nd Che ng Yi s" na t u r e i s r e a s on" a nd ” He a r t i s Re a s on”
CH EN De —y i
( N o r t h we s t N o r ma I U n i v e r s i t y , L a n z h o u Ga n s u 7 3 0 0 7 0 。 C h i n a )
他们认 为“ 性 即理 ” 、 “ 心即理” , 不仅使性 、 心获得 了本体的意义 , 更使它们成为 了理 的实质性 内涵 。 这也 体现 出了他们对于天人 关 系( 以及体用关 系) 的 贞定。
关键词 : 程; 理; 性体 ; 道 心
中图分类号 : B 2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3 9 5 8 ( 2 0 1 4) 0 5 — 0 0 9 1 — 0 3
理还不 因时代 的变化与地点的转 移而发生变化 。 时空是相对 的、 暂时的 , 而理则是绝对的、 永恒的。 因此 , 理是独一无 二的 永恒存在 。 这种存在与西学和佛学 中的存在是有差别 的。 西
学认 为存 在是唯一真实 的 , 是独立 而静态 的, 因而表现为永
千差万别来 , 然均 以理统 一之 , 从 而使其 的差别 变化有 自身
Ab s t r a c t : C h e n g Ha o a n d C h e n g Yi e x p l o r e t h e u n i v e r s e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t r u t h ”a s p e o p l e r e l y o n t h e e x i s t e n c e o f a s o l i d . t h e r e b y b r e a k i n g t h e o l d r e l e a s e d e f e c t t h e o r y . T h e y t h i n k t h a t ” n a t u r e i s r e a s o n , ’ ’ ” He a r t i s Re a s o n ” , n o t o n l y o f t h e h e a r t t o g e t t h e s e n s e o f t h e b o dy , ma ki n g t h e m mo r e s u b s t a n t i a l c o n n o t a t i o n r e so a n a b l e . I t ls a o r e l f e c t s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h e m i s d e t e r m i n e d t o He a v e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0 . O No 5 11 .
De . c 2 1 O1
“ 即理 ’ “6U 理 ” 义 辨 析 性 ’ , P 本 苏州 2 5 0 ) 苏J i 1 江 1 0 0
[ 摘 要 ]程 朱“ 学 ” 陆 王“ 学” 本 质 分 歧 , 来被 归 结 为 “ 即 理 ” “ 即 理 ” 分 歧 。但 对 “ 即 理 ” “ 理 与 心 的 历 性 与 心 的 性 与 心 即 理 ” 程 朱 陆 王 的 论 述 里 , 竟是 什 么 含 义 , 来 又缺 乏 清 晰 地 论 说 。有 鉴 于此 , 文 通 过 对 程 朱 陆 王 有 关“ 即 在 究 历 本 性
理” 心即理” 述的分疏 , 与“ 论 以说 明 : 颐 讲 “ 即 理 ” 为 了 以 “ ” 定 “ ” , 朱熹 讲 “ 即 理 ( 即 天 理 ) 则 程 性 是 理 善 性 善 而 性 性 ” 是 为 了 以“ ” 客 观 性 来 定“ ” 客观 性 , 天 的 理 的 以便 否 定 “ ” 主 观 性 , “ ” 成 “ 理 ” 于 人 心 。 至 于 陆 象 山讲 性 的 将 性 说 天 命
第 1 O卷 第 5期 21 0 1年 1 月 0
江 南大 学学报 ( 文社会 科 学版 ) 人
J u n lo i n n n Un v r i ( ma i e o r a fJ a g a ie st Hu n t s& S ca c e c s y i o i l in e ) S
Ab ta t sr c :Th ifr n eb t e e g Z uSLi h o y( 学 )a dLu W a g n t e r 心 学 ) edfe e c ewe n Ch n — h e r 理 t n — n ' Xi h o y( s
c n a wa s b o l a l y e c ncude s he if r n e be we n Na ur nd d a t d fe e c t e t e a H e r . Bu e r s il nc e r at t w a e tl u la
b c m e e r a re he v nl b :I u Xi ng h n S ”H e r s Tr t eo sH a tc rid a e y y Li a s a a t a u h” i no o i l t he s t t v o a e t
定“ 理” 立于人“ ” 客观绝对性 。 天 独 心 的
[ 键 词 ]性 即 理 ;心 即性 ;心 即理 ;性 即 天 理 关 [ 中图 分 类 号 ] 4 ; 4 B 2 4 B2 8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 6 16 7 {0 10 —0 30 文 1 7 9 3 2 1 )50 2 —9
a ou S — a l d a u e n H e r . H e e a e h v e s of t s r i l Che g b t O c le N t r a d at r r t e iw hi a tc e: n Y iS ”N a ur a t e s
A i f Ana y i f” Br e l ss o Na u e a u h”a d ” e r s Tr t t r s Tr t n H a ta u h
J ANG O b o I GU — a
( Phio o l s phy D e r m e t Su ho ni r iy,Suz pa t n , z u U ve st hou 21 00, Chia) 50 n
Tr t ”i h tt eg o fNa u ec m e r m h o do i( ) h Na u ea u h s u h st a h o do t r o sfo t eg o fL 理 ;Z u Xi S” t r sTr t ”i
t mp a ie t e o j ciiy o ( ) S a o d n h s be t iy o t r , a t r o e h sz h b e tvt f Li 理 , O s t e y t e u jci t f Na u e s Na u e v
dg o ma” t r sTr t ” u o p o et a h i h ( )i j s h o d He r ,a oo p s Na u ea u h ,b tt r v h tt erg tIi理 s u tt eg o a t st p o e
t ea u eo n u in t x o a ;W a g Ya g n ' H e r sTr t ”i u tt e a an t” h b s fCo f ca e tf rf me n n mi gs” a ta u h sj s o b g is Na u ea u h ,i r e o ve L ( ) a h o y o e r a d t ic r ( ) o to t r sTr t ” n o d rt iw i 理 s t e b d fH a t n o ds e n Li 理 u f o s u ea r n s ,a es g e t h tI 理 )i h r p rp i t f b c r wa e e s n h s b c r wa e e s sh u g sst a st ep o e on s u ea r n s ,a dt u o o
“ 即理 ”, 意 并 不是 为 了反 对 程 朱 的 “ 即 理 ” 而 是 旨在 论 证 “良心 ” 是 “ 理 ” 藉 以 反 对 当 时 士 人 借 口《 》 心 本 性 , 即 正 , 论 《孟 》 博 科 举 功 名 的 不 良风 习 。 王 阳 明 则 不 然 , 再 提 “ 即 理 ” 的 确 是 为 了 反 对 程 朱 的 “ 即 理 ” 以 他 心 , 性 ,目的 在 于将 “ ” 成就是人的“ 理 说 心之 本 体 ” 为 的 是 “ 虚 灵 知 觉 中辨 出天 理 ”, “ 理 ” 成 就 是 “ 灵 知 觉 之 自然恰 好 处 ”, , 于 把 天 说 虚 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