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雠通义》与章学诚的义例观
章学诚史学理论著作《文史通义》内容简介

章学诚史学理论著作《文史通义》内容简介Excerpt《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双璧。
道光十二年(1832年)由作者次子华绂首刊于开封,称为大梁本。
图书目的章学诚撰写《文史通义》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阐发史意或史《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它是清朝有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向被视作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双璧。
道光十二年(1832年)由作者次子华绂首刊于开封,称为大梁本。
图书目标章学诚撰写《文史通义》最主要的目标是为了分析史意或史义。
他在《和州志·志隅自叙》一文中说:“郑樵有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学而不具史法,刘知几得史法而不得史意。
此予《文史通义》所为做也。
”在这里,他经由过程与以上诸家的对照,明确指出本身撰写《文史通义》一书,就是为了分析史意。
别的,章学诚还在《文史通义》的许多篇章中谈到了分析史意的主要性。
比方他在《文史通义·言公》篇中说:“做史贵知其意,非同于掌故,仅求事文之末。
”在《文史通义·史德》篇中说:“史所贵者义也。
”在《中郑》篇中说:“史家著作之道,岂可不求义意所归乎?”等等。
《文史通义》定名泉源。
章学诚为什么云云强调史意的主要性呢?他认为史学主要包孕史事、史文、史义三个局部,个中史义是魂魄,因而最为主要。
他在《文史通义·申郑》篇中说:“孔子做《年龄》,盖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孔子自谓有取乎尔。
”据此,章学诚把本身的著作定名为《文史通义》,注解他愿望经由过程对史乘和史文的研讨到达知晓史义的目标。
头脑显示起首,搀扶世教,改正民气。
他在《上尹楚珍阁学书》一文中说:“学诚念书着文,耻为无实空言,所述《通义》,虽以文史题目,而于世教民彝,民气习俗,何尝不三请安,每每推演古今,窃附墨客之义焉。
”学诚在这里说的“世教”,当然是指儒家的仁义道德学说,这正是他的汗青局限地点,不外我们照样应该辩证对待这个题目。
史学概论名词简答

名词修昔底德——(约前460—前396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出身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
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被誉为政治史学之父。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作者修昔底德,主要内容严格的按照年代顺序加以叙述。
在求真求实方面达到古典史学的最高水平,体现了西方古典史学的最高成就。
详尽又脉络清晰的叙述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经过,其写作原则标志着西方政治军事史的确立和西方史学编纂范式的成型。
李维——(前59—公元17年)古罗马学家,早年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
著述丰富,流传下来仅《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历史》并残缺不齐。
全书按年代顺序写成的罗马通史,共174卷,创立了通史体例,略古详今,并重视历史垂训,且文笔优美。
但其陷入了历史循环论,对某些史料缺乏分析批判,影响史实可靠性。
尽管如此还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失为研究罗马早期及共和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被人称为“兼具史学家与文学家之长”。
塔西佗——(约55—120年)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出身望族,向往共和主义。
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
主要著作有《历史》和《编年史》,采用史料广泛,治史态度客观,强调信史实录以及道德教化作用。
对罗马帝国初期的社会状况作了深刻的揭露,反对暴政,怀念歌颂共和,因而透露出浓厚悲观主义情绪。
其作品被誉为“惩罚暴君的鞭子”。
但其作品至今是研究古代罗马历史的权威史料,影响深远。
《上帝之城》——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奥古斯丁著,全书共二十二卷,历十四年才完成。
该书发展并确立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反对异端学说,维护基督教神学体系,构建了神学体系的基础。
确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为以后的中世纪史学定下基调。
上帝之城是西方研究历史哲学的重要资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哲学思想对整个中世纪史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文史通义·书教》看章学诚的史意

882021年第1期总第379期VIEW ON PUBLISHING从《文史通义·书教》看章学诚的史意文/黄聿龙【摘 要】 《书教》篇指出史学的宗旨是“以史明道”,《春秋》与《尚书》本一家之学,《周官》法亡,《尚书》的撰述方式失去了基础,所以后世祖述《春秋》。
从《尚书》到《春秋》再到《左传》《史记》《汉书》,都是史意在不同时势下的流变。
史识、史才、史学须统合于史意,才能恢复史学“以史明道”的精神。
章学诚的史家述作之道,强调史意与别识心裁,而史意又是关键。
心术为著书之本,须以六经为根柢来凝练史意,以史德温养史识。
【关 键 词】尚书;春秋;史意;因事命篇;别识心裁【作者单位】 黄聿龙,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45-1216/g2.2021.01.026《文史通义·书教》篇,反映了章学诚晚年的史学见解,认为《尚书》是史撰的最高典范,《春秋》则是其流变。
《书教》篇通过阐发《尚书》精义,为其史学宗旨与书写范式寻求经学依据。
另,《与邵二云论修〈宋史〉书》《方志立三书议》于《书教》篇旨意亦多有阐发,可合而观之。
一、史意相承:《尚书》《春秋》本一家之学“史家之书,非徒纪事,亦以明道”,在这个前提下,章学诚认为“《书》与《春秋》本一家之学”,后人以记言、记事强分为二家,乃“不能究六艺之深耳”。
第一,就书写范式而言,《春秋》“比事属辞有成例”与《尚书》“因事命篇无成法”一脉相承,都是史意在不同时势下的体现。
《尚书》之所以能够因事命篇、不拘成法,是以周代史官记注完备为前提的。
章学诚认为“《周官》三百六十,具天下之纤析”,上至邦国大事,下至地方事务,皆为史官所记载保存。
“盖官礼制密,而后记注有成法;记注有成法,而后撰述可以无定名。
以谓纤悉委备,有司具有成书,而吾特举其重且大者,笔而著之,以示帝王经世之大略;而典谟训诰贡范官刑之属,详略去取,惟意所命,不必著为一定之例焉。
章学诚《文史通义》

章学诚《文史通义》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清朝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
章学诚出身于读书人家庭,其父章镳,是乾隆七年进士。
章镳举进士时,章学诚只4岁。
一般情况下,读书人进士及第后即可为官,而章镳却在家乡以教书为生,整整10年。
因此,章学诚从小在其父的精心教养下,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章学诚14岁时,其父才到湖北应城任知县,由此他亦随父到应城,并拜柯绍庚为师。
章学诚幼时并不聪明,且身体多病,14岁时《四书》尚未卒业。
至十五六岁时,读书绝呆滞,日不可三二百言,犹不能久识。
为文则虚字多不当理。
21岁以后,学识见长,纵览群书,尤好史部。
23岁始出游学,赴北京应顺天乡试,没有考中。
第三年又应顺天乡试落选,遂入国子监读书。
乾隆三十年(1765)三上京师应顺天乡试,又落第。
但他被同考官沈业富看重,被聘到家中当塾师,开始他的教学生涯。
自从他为沈家塾师,始有机会结识京师名流,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翰林院编修朱筠。
章学诚拜朱筠为师,学习古文,并与邵晋涵、周永年、任大椿、洪亮吉、汪辉祖、黄景仁等学者交游。
乾隆三十三年,他又应顺天乡试落榜。
是年因其父卒,他必须分出精力来养家糊口。
34岁时,朱筠为安徽学政,章学诚与邵晋涵、洪亮吉、黄景仁等人皆从之游。
是年他开始撰写《文史通义》。
章学诚39岁时任国子监典籍。
40岁时才中顺天乡试举人,次年成进士。
然而,他以为与时俗不合,不愿做官,故此依然寄食官宦之家做塾师,一边教学,一边著述。
乾隆四十六年他离开户部尚书梁国治家到河南谋事。
事未谋成,却中途遇盗,行李及平生著作尽失。
由此生活无着,只得暂回直隶肥乡县主讲清漳书院。
后来又移家至永平县(今河北卢龙县)主讲敬胜书院,继续撰写《文史通义》。
自此以后,他或受聘编写县志,或主讲书院,以讲学著述为业。
他先后主讲于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文正书院,后来经友人推荐入毕沅幕府。
时毕沅以湖广总督暂留任河南巡抚,对章学诚很器重。
章学诚《文史通义》

章学诚《文史通义》导读: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清朝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
章学诚出身于读书人家庭,其父章镳,是乾隆七年进士。
章镳举进士时,章学诚只4岁。
一般情况下,读书人进士及第后即可为官,而章镳却在家乡以教书为生,整整10年。
因此,章学诚从小在其父的精心教养下,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章学诚14岁时,其父才到湖北应城任知县,由此他亦随父到应城,并拜柯绍庚为师。
章学诚幼时并不聪明,且身体多病,14岁时《四书》尚未卒业。
至十五六岁时,读书绝呆滞,日不可三二百言,犹不能久识。
为文则虚字多不当理。
21岁以后,学识见长,纵览群书,尤好史部。
23岁始出游学,赴北京应顺天乡试,没有考中。
第三年又应顺天乡试落选,遂入国子监读书。
乾隆三十年(1765)三上京师应顺天乡试,又落第。
但他被同考官沈业富看重,被聘到家中当塾师,开始他的教学生涯。
自从他为沈家塾师,始有机会结识京师名流,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翰林院编修朱筠。
章学诚拜朱筠为师,学习古文,并与邵晋涵、周永年、任大椿、洪亮吉、汪辉祖、黄景仁等学者交游。
乾隆三十三年,他又应顺天乡试落榜。
是年因其父卒,他必须分出精力来养家糊口。
34岁时,朱筠为安徽学政,章学诚与邵晋涵、洪亮吉、黄景仁等人皆从之游。
是年他开始撰写《文史通义》。
章学诚39岁时任国子监典籍。
40岁时才中顺天乡试举人,次年成进士。
然而,他以为与时俗不合,不愿做官,故此依然寄食官宦之家做塾师,一边教学,一边著述。
乾隆四十六年他离开户部尚书梁国治家到河南谋事。
事未谋成,却中途遇盗,行李及平生著作尽失。
由此生活无着,只得暂回直隶肥乡县主讲清漳书院。
后来又移家至永平县(今河北卢龙县)主讲敬胜书院,继续撰写《文史通义》。
自此以后,他或受聘编写县志,或主讲书院,以讲学著述为业。
他先后主讲于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文正书院,后来经友人推荐入毕沅幕府。
时毕沅以湖广总督暂留任河南巡抚,对章学诚很器重。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1)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正诂摘要:分析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语源本意。
在此基础上认为,前人对目录文化职能之思考主要聚焦于如何通过类例别白学术。
类例是工具,别白学术是目的。
章学诚提出“辨考”命题,强调书目在别白学术之外,还有揭示源流的用意。
而作为手段,解题、序言和类例同等重要。
并且,前人措意的类例尚不全面,尤其没有看到互著和别裁作为变通手段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下简称辨考)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定论久孚的核心命题,但章学诚本人笃于自信,未遑定义。
后学沿波,每为章氏卓识而低徊、感佩,然亦无人对辨考概念作深度剖析。
事实上,后人之理解和辨考的真正内涵有一定区别,值得仔细辨明。
1 辨考的语源本意1.1 释“辨章”《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史记·五帝本纪》:“九族既睦,便章百姓。
”《后汉书·刘恺传》“职在辩章百姓,宣美风俗”,注云:“《尚书》曰‘九族既睦,辩章百姓’,郑玄注云‘辩,别也。
章,明也’。
”清人王引之《经义述闻》三《平章百姓》认为平章、便章、辩章中的平、便、辩三字互为通假,义为辨别。
而首用辨章一词者,以班固《典引》“躬逢天经,惇睦辨章之化洽”为最早。
《典引》收入《文选》卷四十八,李善注云:“《尚书·尧典》曰‘惇叙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
辨与便古字通也。
”今按:平、便、辩、辨四字在上古皆为并母元部字,既为双声,又是叠韵。
在反映中古声韵面貌的《广韵》中,平、便是并母仙韵,辩、辨是并母狝韵,四字双声。
而仙、狝二韵皆为山摄开口三等韵,区别只在仙韵为平声,狝韵为上声。
所以,平、便、辩、辨四字语音近同而互为通假。
总上,辨章一词可以上溯到《尚书》,意为“辨别之,使之彰明”,语法上有动补性质。
辨章用于文献整理,似亦以班固为最早。
班氏《答宾戏》云:“刘向司籍,辨章旧闻。
”《答宾戏》收入《文选》卷四十五,注曰:“项岱曰:司,主也;籍,书籍也。
目录学重要知识点

目录学重要知识点:书目控制:微观控制是指从具体的文献出发,通过编目系统或检索系统对每一篇文献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控制。
包括著录控制,规范控制,标引控制。
宏观控制是对文献流的数量和质量的控制,包括书目情报流控制和书目情报源控制文献报导:将有关各种情报源的信息,及时地、准确地通报给学者、专家或读者,以便文献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
一、功能和社会作用1、书目的社会作用:⑴书目的学术价值:登记作用;史料价值;文学价值;“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反映学术渊源。
⑵书目的情报价值:检索作用;辅助作用(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基础)。
⑶书目的教育职能:推荐作用,导读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科普教育。
2、书目的三大功能:揭示:通过著录揭示文献的外形和内容特征;报导:通过书目情报服务传递信息;检索:通过编排系统和索引系统提供线索;3、书目的性质:文献信息交流的工具:信息交流的中介;二次文献: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4、书目的社会职能:科学地揭示和有效地报导文献的基本外形特征和文献中所蕴藏的知识、情报、信息。
二、文献揭示和组织编排的主要方法文献揭示:运用各种方法将文献的外部特征信息和内容信息提出出来,报导给用户,以便用户能够迅速地获取有关文献的信息,为他们准确地选择所需的情报提供条件。
1.文献揭示的主要方法⑴文献著录法:也称为目录著录、书目著录、文献编目、信息描述,是按照一定的著录规则,通过对文献的内容特征和外形特征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目的在于准确地揭示和反映文献。
也指对文献的外形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选择、分析、记录的全过程。
⑵文献提要法:概念:在我国古代称为解题、叙录、志、考等,现在也称内容提要、内容简介等;是一种简要地解释文献题意、介绍作者生平与学术思想以揭示文献内容和评价学术得失的方法。
类型:古代提要(叙录体;传录体;辑录体);现代提要(推荐性提要;叙述性提要;考证性提要)⑶文献摘要法/文摘法:概念:是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摘述文献的主要内容和原始数据、向读者报导最新研究成果、传递文献信息和查寻文献线索的一种工具。
清代史学——精选推荐

清朝时期,社会矛盾空前激烈,特别是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使得史家们的眼界大开,思想活跃起来,对历史、对史学都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看法。
先是李贽提出“经史相为表里”。
嗣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明确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治史方针。
在他们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读通鉴论》、《日知录》等著作中,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国家、民族的观点,抨击了君主专制,主张对君权严加限制。
他们的进步历史思想,在清初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产生了一定的历史影响。
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和巩固封建统治,十分注意在史学领域强化封建专制。
其控制史学的办法是:大兴文字狱,对反对和触犯清朝的历史家进行镇压;大量禁毁有碍清朝统治的史书;利用“宏博”、开设各种史馆等手段,引诱和笼络广大知识分子;诏修大量史书,并由史馆垄断近现代史的修撰,借以压制私史;提倡“博古”,在“稽古右文” 的幌子下,把广大知识分子挤进考据、训诂的狭小圈子里去。
清代的官修史书,无论在数量上卷帙上以及种类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封建皇朝。
但官修诸史,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编撰方法,都要绝对服从清朝统治者的政治需要,都要绝对符合传统的封建礼教。
史官每修一史,都要奉旨,修撰过程中要随时接受皇帝的审查,撰写完毕必须经皇帝“圣裁”、“钦定”之后,方才可以定稿。
清朝统治者对史学的控制之严,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封建皇朝。
比较著名的几部史著略作一是《清实录》,全称《大清历朝实录》,是清代官修编年体史料长编。
包括太祖至德宗十一朝共十二部,合计四千四百零六卷。
修成之实录,分别以汉、满、蒙三种文字缮写正本四部、副本一部。
《清实录》对皇帝一律歌功颂德,对许多史事曲加隐讳,质量远不如《明实录》。
二是《大清会典》,一百卷,记述清朝典章制度的官修史书,通称《清会典》。
体例仿照《明会典》,但具体类目颇有增损。
内容有宗人府、内阁、军机处、六部、理藩院、督察院、寺监、八旗都统、内务府等。
是清代典章制度的资料总集。
全书除汉文本外,又有满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 5卷 第 2期 2 0 1 4年 3月
考释 例 》 、 《 文史 通 义 》 外篇中的《 ( 和州 志 ・ 艺文书 ) 序例 》 《 和州文 征序 例》 等等 ; 或者虽 不 以“ 例” 命名 ,
却在 文章 内容 中 反 复予 以强调 . 如《 与 陈 观 民工 部
论史 学 》 一文 中 , 章学 诚说 : “ 今著《 辨 例》 一卷 , 特 存 大略, 取 明义 例 而 已。” ④ 其他 如《 论修 史籍 考 要 略》
勉 力为 之 的事业 。
书, 他 曾说 : “ 生 平 著有 《 校雠 通 义 》 《 文 史通 义》 , 尚
未卒 业 , 然颇 有文 理 , 可备 采择 。 ” ① 虽然 该 书重点 在 于论 校勘 之学 , 但 章学 诚 在这 部 书 中 申述 的诸 多史
学 方 面 的观 点 , 与《 文 史通 义 》 一 书有 着 接 续 的 、 潜 在 的关 系② 。 可 以与之 对 照 、 参考 , 因此 . 在研 究 章学
所谓“ 义例 ” , 一 般认 为 其意 旨起 源 于《 春秋 》 中
的“ 义 例法 ” , 强 调史 书 中寓 含 的褒 贬大 义 与相 应 的
笔 法 ,实 际上 指 涉 了从宗 旨到 体 式 方 面 的 多 重 含 义 。《 文史 通 义 ・ 传记 》 中说 : “ 文章 宗 旨, 著 述体 裁 ,
部 关 于书籍 校雠 、 目录学 方 面的著 作 。 现行 《 校 雠
通义》 虽 然 多 附在 《 文 史通 义 》 书后 , 但 它 是 章 学 诚 单 独 写成 , 也 曾经 与《 文史 通 义 》 分开刊行 , 足 见 其
是 自成一 体 的 著 作 。章 学 诚 本人 也 十 分 看 重 r n al o f Yu nmen g
Vo 1 . 3 5.No . 2 Ma v . 2 0 1 4
《 校雠通义》 与章学诚的义例观
管 琴
( 北 京 大 学 学 报 编 辑 部 ,北 京 1 O 0 8 7 1 )
摘
要: 章学诚《 校 雠 通 义》 一书的重点在于论校雠 、 目录 之 学 , 其 中申述的关于义例学的观念与《 文史通义》 一 书 有 着 整
中图分类号 : C0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6 3 6 5 ( 2 0 1 4 ) 0 2 . 0 01 8 . 0 5
《 校雠 通 义》 是 清代 学 者章 学诚 ( 1 7 3 8 — 1 8 0 1 ) 的
一
等重 要 文章 , 也 均从 不 同角度 反 复点 明了 义例 的重 要性 。 不 惟 论史 , 在论 文或 文 集 的时候 , 章学 诚 也 时 时 强调 目录学 中注释 义例 的重要 性 。⑥ 他说 : “ 鄙 著
称 为 例义 。” 中“ 义” 重 在论 其宗 旨 , 而“ 例” 则关 系到 著 述 体裁 。重 “ 义例 ” 的 观念 , 不仅 在 《 校雠 通 义》 一 书 中得 到 充 分 体 现 , 同 时 也贯 穿 于 章 学 诚 的 大部 分 文章之 中 。 它们 或者 直接 以“ 例” 命名 , 如《 史
《 文 史通 义》 , 有《 繁称 》 《 匡谬》 《 文集》 《 文 选》 《 韩柳》
诸篇 , 专 论 编 次 文集 目录 之事 , 深 慨 昔 人 编次 集 部 目录 , 不达古 人 立言 宗 旨 。” @ 通 过 义例 辨析 上 的 透 彻分明 , 达 到 上窥 古 人 立 言宗 旨的 目的 , 是 章 学 诚
诚 的史 学观 念 时 , 应将 它 们作 为一 个整 体看 待 。
章 学 诚 的史 学 研 究 建 立 在 校 雠 学 的基 础 上 .
“ 文史 ” 与“ 校雠 ” 在 他 的思想 里 是一 体 的 , 校雠 的重 要 性 不言 而喻 。 自郑 樵 《 通 志》 列有 《 校雠 略》 之后 ,
体 的 关 系。《 校 雠 通 义》 的 义 例 观 包含 两 层含 义 : 第 一 层在 于《 校雠通义》 的相 关评 说 体 现 的 关 于 史 著 的 义例 观 , 第 二 层 在 于 这
种 义 例 观投 射在 本 书 的 写作 上 , 以 其 书 的 自成 一 体 体 现 出 来 。章 学诚 的 义例 观 始 终 围 绕 着 史 书 编 撰 的 宗 旨与 体 例 展 开 . 《 校 雠 通 义》 一 书 充分 体 现 了他 “ 辨 章 源流 ” 的思想 , 在论 史学、 史传 、 史述 、 史意的各个环节 中, 他 都 强调 对 源 流 的 清 晰 把 握 , 并 采 取 了会 通 贯 穿 、 由博 返 约 的 学术 方 法 。作 为一 部 旨在 于 接 续 古代 校 雠 学 经 典 的 专 著 , 《 校 雠 通 义》 寓 含 着“ 本末 兼该 , 部 次 相 从” 的 义例 观 , 力 图在 “ 洞析幽渺” 的基 础 上 摧 陷廓 清 . 充分 体 现 了 史 家的 眼 光 与识 断 。 关键词 : 《 校雠 通 义》 ; 章 学诚 ; 义例 观 ; 《 文 史通 义》
以“ 校雠” 直接标 目 接 续郑 氏的便 是 章学 诚 的这 部 《 校雠 通义 》 。 他一 方 面看到 校雠 之学 的 难度 : “ 校 雠 著录 , 自古 为难 ” ⑦ , 另一 方 面 又愿 意迎 难 而上 , 致 力 于文 史 校雠 之 业 ,并 在这 方 面 有 所 发 明 : “ 学 诚 从 事 于文 史 校雠 , 盖 将 有 所发 明。” ‘ 发明” 之处 何 在 呢 ?我 们 知 道 , 以史 学评 论 者 自居 的 章 学诚 , 一 直 与乾 、 嘉 时 期盛 行 的考 据 之 风较 为 疏 远 , 他 的校 雠 学 的 著 作 与 当 时 的 汉 学 家 的 著 作 有 着 相 当 的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