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领军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穿透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训练:筛选并整合信息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材料二:新时代文学迄今为止已近十年,新时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精准地反映该时期的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真实、立体、全面地构建中国形象的同时,还通过历史回顾、现实关怀和未来构想,建构既属于中国本土也具有世界影响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十年来,中国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文化、文艺和社科的系列重要讲话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工作的学者,在研究和探讨文艺理论的重大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标识性概念、开辟学术新领域等方面,取得不少突破性成绩,同时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是方法路径的创新性提升。
2020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论述类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教案)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论述类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教案)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程攻略(17)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程攻略(17)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侠的存在及其文学表现是中国古代一个独具特色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
先秦两汉咏侠歌谣时谚是咏侠诗的源头,对咏侠诗产生发展具有先导影响和奠基作用。
后世文人咏侠诗创作提供了主题性素材;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为后世文人咏侠诗提供了侠义形象、灌注了人格精神;形成了古代咏侠诗的文化基质,尤其是“利他”的侠客之义和“士为知己者死”的恩报观念,丰富了侠意识内涵,为在诗歌中塑造游侠形象、展现人格精神奠定了价值基础;四是孕育了后世文人咏侠诗最初的艺术体制,形成了咏侠诗最常见的基本母题和艺术形式,孕育了后世文人咏侠诗最初的艺术体制,带来了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
如咏侠歌谣《长安为尹赏歌》对乐府咏侠诗《结客少年场行》《游侠篇》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咏侠诗主题题材的确立和创作发展期。
曹植《白马篇》首开风气,开启了文人咏侠诗创作。
其塑造的边塞游侠儿形象,立体展现了游侠的人格魅力与精神风貌,是诗歌中游侠第一次以正义英雄形象进入文学殿堂。
咏侠诗作为新的抒情言志题材,融入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进程中。
这一时期文人咏侠诗出史入文、创新立意,展现了新的时代侠意识,文人咏侠诗《白马篇》《结客少年场行》《刘生》等对游侠的集中歌咏,形成了咏侠诗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为后世咏侠诗创立了乐府模式,形成了诗歌传统。
唐代侠风炽盛,是咏侠诗创作的高潮期,侠的现实存在、形象寄托和精神张扬成为丰富、提升文人人格精神的重要因素。
唐人咏侠诗内涵深邃,创新层面丰厚:一是通过挖掘不同类型侠者的人格精神和生命情调,提升了咏侠诗的思想境界,闪耀着时代光芒和诗人理想。
二是通过对边塞游侠、市井游侠少年、文人任侠者、禁军侠少、剑侠等的歌咏,大大拓展了游侠的类型形象。
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总复习 ·语文
【考纲解读】 《考试说明》对论述类文本阅读这一考点的要求是:1.理解。(1)理解文中重 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 情感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 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 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综合”是对阅读材料的分解剖析和整理归 纳,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级的阅读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高考总复习 ·语文
[试题分析]C.“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无中生有,由原文第2段“至于哪 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可知,文章只是简单 阐述了用综合甄选的方式保留乡村记忆,并未举例具体说明甄选的标准。
[参考答案]C
高考总复习 ·语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 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 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 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 变的。
高考总复习 ·语文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 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 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 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 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 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 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 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 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2020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三板块 专题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讲 选择题速解技巧一、题目何处来——8大陷阱要警惕论述类文本选择题的选项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表述。
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时,常采用“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关系混乱”等8种设误方式进行考查,考生要准确定位信息区间并仔细比对、分析、理解来判定选项对错。
设误方式(一) 混淆时态(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混淆)原文: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
选项:(2018·天津高考T6-A)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
[比对分析] 选项混淆时态。
原文“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说明了信息化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并未说已经“实现了”;而选项“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说“已经实现了”,将未然当成了已然。
设误方式(二) 以偏概全(扩大缩小)原文: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选项:(2017·全国卷ⅡT1—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比对分析]选项以偏概全。
将原文中的“明初”说成了“明代社会”,扩大了范围,属于以整体代部分。
设误方式(三)混淆是非原文: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全国百强名校2020届高三下领军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百强名校2020届高三下领军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国百强名校2020届高三下领军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前几天我在网上买了一款大屏幕电视,还有一套自己喜欢的手办玩具,很快就到货了。
”家住山东省某县级市的“小镇青年”说,现在工作稳定,收入也在逐渐增长,“买买买"变得更频繁、更有底气了。
他身边有很多朋友都喜欢在网上购买电动牙刷、体脂秤、车载小冰箱等产品。
如今,“小镇青年”中的“剁手党”越来越多了。
支付宝数据显示,今年“十一”黄金周,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三线以下城市消费频次同比增长50%以上,县城消费频次同比猛增近90%。
爱买、能买的“小镇青年剁手党",甚至让不少品牌专门根据他们的需求定制商品。
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线上消费渠道向乡村市场下沉以及农村消费市场环境改善等因素的带动下,农村市场消费潜力也在持续释放。
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消费正呈现出从一二线城市向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下沉的趋势。
天猫、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在下沉市场“圈粉”无数,抖音、快手等新晋互联网公司迅速崛起,“拼团"消费模式日渐火爆,来自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消费者们正在以其强大购买力,为消费增添新活力。
材料二:如今,移动支付、智慧物流、社交电商、网约车等新业态迅速发展,网络消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为市场下沉创造了更多机遇和条件,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巨大消费潜力正在快速释放。
然而,也有消费者反映,下沉市场火热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乱象,比如市场监管不到位,各种“山寨”货充斥其中,让人防不胜防、头痛不已。
甚至有人认为,下沉市场就是低质低价商品市场。
下沉市场是一个市场细分的概念,不等于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的降低,有人认为下沉市场是低层次、低质量的,这显然是一种肤浅认识。
2020年领军高考语文考点穿透实用类文本阅读理解解析点拨版(24页)

2020年领军高考语文考点穿透实用类文本阅读理解【考点穿透】高考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理解”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有时直接出题考查,有时与考查其他内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大部分试题均离不开理解。
这个考点包含两方面内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B级。
北京卷已经多年考查非连续文本。
全国新课标高考卷2016年以前实用类文本主要考查人物传记,2017年以后直至2019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卷全部考查新闻速递非连续文本。
其他省市高考试题,有的考查人物传记,有的考查新闻速递非连续文本。
预测2020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材依然是新闻速递非连续文本。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
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内涵。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
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或对象。
例如:“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这就是从外延角度说明“森林”的概念。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比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反之亦然。
比较通俗易懂的解释: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都有必要条件即客观事物(客观对象),其中必要条件唯独只有一个,充分条件有N个。
条件越多,概念外延越小。
条件都是带有功能性质的。
比如:杯子要有空间,才能承载。
而且是用来盛水、酒等液体。
而且是器皿类(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所以杯子概念的含义是:用来盛水、酒等液体的器皿。
三年(2020-2022)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新高考地区)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 解析版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2年】(2022·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食客说起中华美食之道,往往喜欢引用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个字。
其实,孔子所言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更侧重于祭祀时饮食的态度而非对味道的追求。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烹饪、碓舂、切肉工艺均相对原始,将“食”做“精”、“脍”做“细”,体现了厨人与食者严肃真诚的态度。
孔子的饮食观背后,是其心怀的礼制。
《礼记》所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大意即是“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
古代中国对食物的“淡漠”不仅出于食材的积累、交融的缓慢,更在于儒家对口腹之欲的“打压”。
一方面,孔子“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教诲让士大夫阶层往往远离庖厨而以修齐治平为己任;另一方面,自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士大夫阶层仕途通畅,“学而优则仕”也有着丰厚的现实回报。
至晚在唐代之前,文人对于饮食之事是少有重视的。
隋唐时期饮食文化尤其是宴席之风虽有较大发展,但在盛世文治武功的影响下,士大夫阶层的追求依然在“提笔安天下、马上定乾坤”之中,“烹羊宰牛”式的盛筵并没有孕育出与之相当的饮食文化。
唐代盛极一时的烧尾宴,也只是公卿士大夫的盛宴,远非平民百姓所能享受。
转折来自于两宋:从个体角度来看,两宋文化昌盛导致读书人与日俱增以至于仕途门槛抬高,同时武功疲弱又令多少人壮志难酬;从朝廷角度来看,宋室有鉴于唐朝藩镇割据之痛,自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始便鼓励朝臣“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用舍行藏之下,也不由得士大夫们不将视线转向饮食了。
元朝统一后,汉族士人愈加边缘化。
明清易代,朝廷中枢又多为满族垄断,“学而优则仕”的路途不再畅通无阻,文人的兴趣自然而然愈加转向声色犬马。
如以“小品圣手”名世的张岱,便在《陶庵梦忆》中洋洋自得地夸口“越中清馋,无过余者”,从北京的苹婆果到台州的江瑶柱,从山西的天花菜到临海的枕头瓜,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美食竟尝了个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