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中国的城市商业和旅游业(成品)

合集下载

新旅游法全文和解读

新旅游法全文和解读

新旅游法全文及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3年4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旅游者第三章旅游规划和促进第四章旅游经营第五章旅游服务合同第六章旅游安全第七章旅游监督管理第八章旅游纠纷处理第九章法律责任第十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组织到境外的游览、度假、休闲等形式的旅游活动以及为旅游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经营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国家发展旅游事业,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依法保护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权利。

第四条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国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游览场所应当体现公益性质。

第五条国家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方式,支持和鼓励各类社会机构开展旅游公益宣传,对促进旅游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六条国家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标准和市场规则,禁止行业垄断和地区垄断。

旅游经营者应当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承担社会责任,为旅游者提供安全、健康、卫生、方便的旅游服务。

第七条国务院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对旅游业发展进行综合协调。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明确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对本行政区域的旅游业发展和监督管理进行统筹协调。

第八条依法成立的旅游行业组织,实行自律管理。

第二章旅游者第九条旅游者有权自主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有权拒绝旅游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旅游者有权知悉其购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

旅游者有权要求旅游经营者按照约定提供产品和服务。

【解读】:明确旅游者有权知悉、或旅行社有义务告知旅游活动的详细内容,如路线、景点、住宿地点等。

第十条旅游者的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当得到尊重。

《旅游政策与法规》精讲:第10章第2节旅游促进制度

《旅游政策与法规》精讲:第10章第2节旅游促进制度

《旅游政策与法规》精讲蔡正敏主讲乐清市雁荡山旅游学校副校长(《旅游政策与法规》,浙江省旅游局编,2014年5月第4版,中国旅游出版社。

)第十章旅游规划和促进第二节旅游促进制度一、旅游促进政策(一)旅游促进政策的含义与意义1.旅游促进政策的含义旅游促进政策,是指政府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措施总和。

2.旅游促进政策的意义(1)促进旅游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2)促进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就业(3)促进旅游业发展有利于提升人民生活质量(4)促进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对外交往(二)旅游促进政策的具体内容根据《旅游法》的规定,旅游促进政策主要有:1.常态旅游发展协调机制旅游发展协调机制,是指各地协调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及地方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机制。

具体形式为旅游领导小组、旅游发展联席会议、旅游发展大会等。

《旅游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对旅游业发展进行综合协调。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明确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对本行政区域的旅游业发展和监督管理进行统筹协调。

2.旅游项目用地政策旅游企业的发展需要落地,需要有一定的土地空间。

《旅游法》第二十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

3.旅游金融政策旅游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

金融机构的支持是旅游企业健康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保障与基础。

4.旅游税费优惠政策《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相关规定。

5.财政资金政策《旅游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形象推广。

6.旅游消费促进政策《旅游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

二、旅游形象推广(一)旅游形象概述1.旅游形象的概念旅游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相关主体宣传与传播的成果,它是旅游目的地各旅游产品及其他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效果总和,是人们对旅游目的地各种感知、印象、看法、感情和认识的综合体现,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旅游学概论》课程笔记

《旅游学概论》课程笔记

《旅游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旅游学基本认知1.1 旅游学的发展历程- 旅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主要是对旅游活动的描述和记录。

-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旅游学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得到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旅游学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

- 70年代和80年代,旅游学开始关注旅游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旅游影响研究的热潮。

- 90年代以来,旅游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包括了旅游规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政策等多个方面。

1.2 旅游学的核心问题- 旅游学的核心问题包括旅游的定义和本质、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旅游业的管理与组织、旅游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等。

1.3 旅游学的理论基础- 旅游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

- 经济学理论可以解释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和旅游对经济的影响。

- 社会学理论可以解释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旅游组织的社会功能。

- 地理学理论可以解释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旅游地域的特点以及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

- 环境科学理论可以解释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章旅游的本源与发展2.1 旅游的定义与本质- 旅游是一种短暂离开日常生活环境,前往其他地方进行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等活动的行为。

- 旅游的本质在于寻求新的体验、放松身心、丰富生活、拓宽视野等。

2.2 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旅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主要是宗教朝圣和贸易活动。

-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旅游开始成为一种文化和教育的方式,人们通过旅游来追求知识和艺术的熏陶。

- 19世纪以来,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活动。

- 20世纪以来,旅游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旅游业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 旅游者概述-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各个阶段的特征

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各个阶段的特征

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各个阶段的特征第一章绪论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物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换言之,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就是在闲暇时间所专门从事的休憩活动的一部分,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就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须返回定居或工作的地方,较长时间地抵达某个目的地展开活动。

同时,旅游目的地必须提供更多各种旅游招待设施以满足用户其须要。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史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国外:1.各国学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区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2.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还有其他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和区域规划,交通等;3.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4.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5.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

国内:1.必须著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领域;2.在研究内容上,必须从目前对资源,旅游研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研究居多,扩展到从相互联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3.在研究方法上,必须秉持理论研究与新颖研究结合的宗旨;4.在研究方式上,必须倡导跨学科性的合作研究,旅游地理学者应当主动稀释相连学科(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

第三章旅游者行为游客:指因为消闲、娱乐、观光、探亲访友、购物、专门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等活动返回居住地地至其他地(国),已连续停留时间不少于12个月,并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专门从事活动赢得报酬的人。

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

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

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大连等。香港的转口贸易在我国 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4、边境贸易发达的省区 黑、吉、内蒙古、新、云、桂
第二节
中国的旅游业
一、旅游三要素 1、主体——旅游者 2、客体——旅游资源 3、媒介——旅游业 二、旅游业特点 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被称为“无烟工业” 三、旅游活动的作用(意义) 1、满足人类需要 2、促进经济发展 增加外汇收入 回笼货币,稳定市场 扩大就业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交通便利
京广铁路纵贯南北,方便了南北的客货的 流通 江汉平原
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4、我国主要的商业中心 (1)全国性的重要的商业中心有(15个)。
(2)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北京次之。
(3)各省级行政中心同时是各省区的商业中心。
三、集市贸易 1、集市贸易是农村比较普遍的商业活动
2、一个县内的商业活动,大多在县城进行
六、旅游活动中的环境 1、环境污染 2、对动植物资源破坏 3、对背景环境破坏 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七、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1、游览价值 2、市场距离 3、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4、地区接待能力 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哈尔滨 沈阳 北京
天津
西安 南京
大连
成都
重庆 武汉
上海
台北
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
第一节
一、商品和贸易
中国的商业
( NO ) ( YES )
下列行为是否属于商业活动?
A、农民种了供自己家食用的蔬菜 B、农民种了运到市场去卖的蔬菜
1、商品 :用来交换、进行买卖的劳动物品。 2、商业: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活动(贸易、做生意、 做买卖) 3、对外贸易:我国同国外做生意,叫做对外贸易。

高三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之城市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共65张PPT)

高三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之城市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共65张PPT)
中国地理高考复习之
城市、交通运输业、商业 和旅游业
爱生活,爱教育,爱地理!(老胡)
一、城市
(一)城市化的含义
人口 向城市地区集聚 乡村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标志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概况(P164-165)
走出去 就是指一般加工业,如果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一定要向
周边地区辐射。
请进来 主要是请进来一些适合上海环境、特别是能承受上
海本地成本的一些企业,主要是服务业,也包括一些 加工工业的高精尖生产制造业。
放下去 一般的制造业就转移出去。一般的、低层次的加
工制造业,上海要主动放弃,这是加强长三角合作 的一种好的手段。
提上来 指上海整个城市功能要提上来,真正增强它的服务
功能、市场配置功能,一种内联外引的市场平台的功 能。
大北京城市群: 北 京、天津、唐山、保定
环渤海城市群
、廊坊、承德、秦皇岛 、张家口、沧州、石家
115°
120°
125°
庄。
辽中南城市群: 沈阳 、抚顺、鞍山、大连、锦州 、朝阳。
鲁东、鲁北城市群: 济 南、淄博、潍坊、东营、烟 台、青岛、日照。
怀化、贵阳、六盘水、昆明)
主要铁路枢纽 北京
哈尔滨
京包线
包头
北北京京
京哈线
上海
京沪线 京九线 京广线
广州 九龙
主要铁路枢纽 郑州
北京
兰州
郑州
陇海线
连云港
京广线
广州
主要铁路枢纽 徐州
京沪线
北京
兰州

中考地理复习 第十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2)

中考地理复习 第十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2)
3.影响竹子生长的主导因素是( D ) A.地形 B.交通 C.技术 D.气候
真题 命题点2 中国的气候
4.竹子分布面积最广的温度带是( A )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中丁温度带是( A ) A.中温带 B.暖温带 C.亚热带 D.高原气候区
真题 命题点2 中国的气候
情境迁移
问题1:指出甲温度带主要粮食作物和作物熟制。 试答: 水稻;一年两熟到三熟。 问题2:分析甲温度带种植竹子的有利自然条件。 试答: 甲温度带多丘陵和山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 提示:可以从地形、气候、降水等方面进行分析。
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区别 降水丰富,集中在夏季
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少,全年干旱
真题 命题点1 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
[2021辽宁中考]下图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 A.甲是华北平原 B.乙是准噶尔盆地 C.①为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D.②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真题 命题点1 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 2.某校地理老师在上课时,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假设丙地区没有高大的高 原和山地,而是低缓的丘陵和平原。那么,这种地形变化会对我国西北地区 的气候产生影响。”你认为可能的是( C ) A.年温差变大 B.降水减少 C.降水增多 D.大陆性增强
真题 命题点1 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
考点 考点2 气候(重点)
2.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干湿区 (1)降水的时空分布
空间分布规律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变 季节变化 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化 年际变化 降水年际变化大 我国年降水量最大的地区:台湾火烧寮(处于山地迎风坡

第十章旅游效应.

第十章旅游效应.
旅游发展对国际收支平衡的贡献:旅游发展对 平衡国际收支有很大贡献,在赚取外汇方面也 有明显优势;
旅游发展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旅游发展会解决 大量就业人口,同时也改变就业结构。
三、积极的经济效应
增加经济收入和政府税收; 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 有助于货币回笼; 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 增加就业机会。
◆根据世界许多地区的经验,整个旅游业的直接就业人 数与当地饭店客房数的比例为4.5:1,而根据我国近 年来实践经验,高档饭店增加一个房间,可以直接和 间接为5-7人提供就业机会,中低档饭店每增加一个房 间可以为4-5人提供就业机会。
旅游业的直接就业:由于游客的直接消费产生 的,即各种旅游企业中的就业人数。
影响)。
四、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贡献 及其威胁
贡献
环境美化 经济支持 旅游环保活动
威胁
植被破坏 水质污染 空气污染 噪音污染 垃圾污染 危机野生动物 破坏生态系统
成为自然资源保护的推动力
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漓江
五、旅游环境效益评估(EIA)
理论基础:物质平衡模型 基本程序:提出建议、初步环境
要得到的是一种“经历”和“体验”
旅游业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
(1)旅游需求的季节波动大(2)受外部不可预测的
因素影响大
二、旅游经济效应的内涵
旅游的经济效应:指旅游发展对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所产生 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的总和。
三、旅游经济效应的表现
旅游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旅游发展会影响 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并改变地区的经济结 构;
对人文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城 市环境、影响视觉效果、影响基础设施 的建设、改变城市的特征、影响古迹的 修复并导致各种竞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 122°
扬州 ●泰州 南京 ● 南通 ● ● ● 镇江 ● 无锡 常州 ● 苏州 ● ● 上海
● 湖州 ● 嘉兴 ● ● 宁波 舟山
32°
杭州● ●绍兴
30°




经济:基础深厚,长江流域腹地深广。 科技: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达。 城市:龙头市上海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 中心,带动作用强 交通:便捷的高速公路和杭州湾跨海大桥把江浙 的城市群与上海衔接起来,使之起到长三角核心 驱动作用。
四、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游览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
市场距离
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地区接待能力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发 展 目 标
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最终形成以广州、深圳两特大城市为龙头, 以一大批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小城 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 的城镇体系,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 “大都市圈”包 括上海市,江苏 省的南京、苏州、 无锡、常州、扬 120° 州、镇江、南通、 泰州(即苏南地 区),以及浙江省 的杭州、宁波、 湖州、嘉兴、绍 兴、舟山(即浙东 地区),共计15个 城市。
最基层的商业活动是集镇的农贸市场
主要的商业中心
①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位于农业发 达地区、本身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 上海: ②人口众多、有广阔而发达的经济腹地,有 充足的原料供应和广阔的消费市场
③海运、河运、铁路等交通都很发达
四大米市:长沙、九江、芜 湖、 无锡 历史上的商业中心: 马匹换茶叶的地方:甘肃天水
建卫星城、开发新区 措施: 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概况 (一)我国的城市发展(P105)
1.城市数量增加,城市发展的质量不断提高。 2.城市数量增加的同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 加大,整体功能逐步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 善,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
中国地理 之
中国城市
一、基础知识回顾
农业技术创新(物质基础)
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集市---城市 管理中心
(一)城乡差别:产业、规模、人口密度、交通……
(二)形成条件:
(三)主要作用: 服务中心
经济增长中心
(四)城市:等级、规模、职能、服务范围、数目、距离
区位条件:有利、不利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 (五)城市区位: 区位因素:
台湾日月潭
人文景观: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秦
始皇陵兵马俑、苏州园林
长江三峡
桂林山水
安 徽 黄 山
杭 州 西 湖
台湾日月潭
北 京 故 宫
八 达 岭 长 城
承 德 避 暑 山 庄
秦 始 皇 陵 兵 马 俑
苏 州 园 林
三、旅游业中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115° 120° 沈阳 125°
承德
张家口

朝阳
锦州
● ●
●●抚顺

● 北京 唐山 ● ● ● 秦皇岛 廊坊● ● ● 大连 天津 保定● ● ● 烟台 ● 沧州 石家庄 东营● ● ● ● ● 青岛 济南 淄博 ●
鞍山
40°
潍坊
35°
日照
优 势 条 件
§ 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有资源和 市场的比较优势。
我国出口商品构成的变化
4、对外贸易的变化发展 ⑴历史:出口丝绸、瓷器、茶叶等
汉代:丝绸之路(西安——地中海,亚欧大陆的贸易通道) 明朝:郑和下西洋,船队多次到达东南亚、印度、和非洲, 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清代:对外贸易处于被剥削地位
⑵现在: 出口的商品:纺织品、服装 Nhomakorabea日用工业品、机械、
化工产品、机电产品、茶叶、大米等 进口的商品:钢材、交通工具、化肥、木材 、 羊毛、铁矿石、小麦
阅读以下内容作为了解
中国城市化战略
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核 心,构筑开放、流动、有序、互补的中国城市体 系,是解决中国“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活、小 城市不强、小城镇不优”的根本战略举措。 建成具有容纳11至12亿人口的城市容量,形 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大、 中、小“城市体系”;
宫、颐和园、 秦始皇兵马俑、苏州园林、承德避暑山庄、 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 窟等
革命纪念地:南昌、武汉、南京、井冈山、延安、遵义、西
柏坡、百色…… 民族风情:汉族---端午节---赛龙舟 元宵节:舞龙灯 傣族:泼水节
蒙古族:那达慕
苗族、侗族:芦笙节 彝族:火把节
3、中国十大旅游胜地 自然风光: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安徽黄山、杭州西湖、
(六)城市化 含义:
社会经济:资、交、政、军、宗、 科、旅、历、人、经、农、工
人口 向城市地区集聚 乡村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标志: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环境质量下降
交通拥挤 问题: 居住条件差 就业困难 社会治安……
1、自然风光: 五岳:东岳泰山(鲁)、西岳华山(陕西)、北岳恒山
(山西)南岳衡山(湖南)、中岳嵩山(河南) 佛教名山:峨眉山(四川)、五台山(山西)、 九华山(安徽)、普陀山(浙江) 道教名山: 青城山(四川)、武当山(湖北)、 龙虎山(江西)、齐云山(安徽)
旅游胜地:西湖、黄山、桂林山水、太湖风光、台湾 日月潭、云南滇池、路南石林、四川九寨沟 2、人文旅游: 古代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京航大运河、北京故
主要的贸易对象:美国、日本、韩国、西欧、东南亚等
中国的旅游业
一、定义:为旅行、观光、游览服务的综合性服务行业
二、特点:投资少,见效快,收入高。 “无烟工业”
1、满足人们的需求 进口旅游:增加外汇收入
三、意义:
2、促进经济发展
国内旅游:回笼货币、稳定市场 扩大就业: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3、扩大交流
四、旅游资源
(三)东部三大城市群的发展问题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包括广州、 深圳为龙头的两 个副省级市和珠 ● 海、佛山、江门、 佛山 ● 东芜、中山五个 地级市以及惠州 江门 的惠城区、惠阳 ● ● 市、博罗市、惠 东县和肇庆的端 州区、鼎湖区、 高要市、四会市。


● 顺德

● ●

优 势 条 件
位置:毗邻港澳东南亚,多侨乡 政策:改革开放起步早,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前沿 阵地 经济:发展速度快 其他:市场化程度高,人才、产业链、外经贸环 境都具优势…… 目前已形成一个比较集中而且发达的大、中、 小城市群
§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 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 员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是中国对外开放口岸最集中的地区。
§是最大的粮食、煤炭、原油等进出口物 资中转基地。
中国的商业
1、概念: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活动 稳定的商品来源及销售区 2、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3、分布: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地区(上海最大)




长三角将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约5000
万人)和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圈”。
环 渤 海 城 市 群
京津唐城市群: 北京、天津、唐山、保 定、廊坊、承德、秦皇 岛、张家口、沧州、石 家庄。 辽中南城市群: 沈阳、抚顺、鞍山、大 连、锦州、朝阳。 鲁东、鲁北城市群: 济南、淄博、潍坊、东 营、烟台、青岛、日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