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螳螂拳动作名称
螳螂拳基本功八式

1预备式
动作:两脚并拢站立,两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百汇上顶,全身放松,目视正前方
2双手抱拳
动作:双手内旋15度,两肘向后顿肘,两手握拳,拳心向上置于腰间两侧,转头两眼左侧平视
要求:两拳面不可突出腹前,两肘在体后相合,两小臂平行
技击:无论彼方单手或双手抓我单手或双手时,此法可破解彼方抓握,并使对方失去重心,我可利用此时用其他招法攻击之。
如:提膝顶打,锁颈别摔,双峰贯耳,双捶前顶等1)提膝顶打:彼方双手抓我两腕,我突然旋臂握拳向后顿肘,同时提膝上顶
2)锁颈别摔:彼方抓我双腕,我旋臂握拳向后顿肘,左脚向彼左侧出脚,同时我左手臂直接搂住彼颈部向右下方压下,右式相反。
3)双峰贯耳:彼方抓我双腕,我旋臂握拳向后顿肘,破解彼方抓握后我以两手直接攻击彼方颈部两侧或双耳。
4)双捶前顶:彼方抓我双腕,我旋臂握拳向后顿肘,破解彼方抓握后我以双拳相合,快速向前上方顶击彼方下颚
5)上步顶肘:彼方用右手抓我左腕,我向后退左脚,同时旋左臂握拳向后顿肘,右臂以肘部向前上方击打对方胸部及下颚,右式相反。
3吞式螳螂双封手。
六合螳螂拳实用技法:采手、钩手

六合螳螂拳实用技法:采手、钩手3、采手:采手较之刁手、搂手用处更为广泛,除里外门皆可用以外,处处是采,只要我手接触到对方某一部位时,皆可用采。
由其它手法进入到采手时居多,如展手后变采手,抓手后变采手,挂手后变采手,刁手后变采手,搂手后变采手等等。
亦有直接用采手者。
采手有单采手,双采手。
采住后要往斜下采,或旁牵采等,可度势使用。
螳螂拳对于采手有一个要求,叫作“采衣入扣”,即采上以后就如同衣服纽扣,扣入钮扣眼之中。
虽然有这样的要求,但不完全如此。
4、钩手:有单钩,有双钩。
单钩是一只手用钩,双钩是两只手用钩。
一手用钩时居多,而两手同时用钩时较少。
单钩有里钩、外钩(即右手钩尖向左为里钩,向右为外钩,左手与此相反)、上钩、下钩(即钩尖向上为上钩,钩尖向下为下钩,即阳钩、阴钩,也就是仰钩、俯钩)。
双钩大部分用于下钩。
钩的用法概括分为三种:①、用掌心小指一侧根部的力或里、外钩,或上、下钩。
这种钩手大都适合用于对方直冲拳,有时用于封,或缠而后封,或展而后封等。
但钩时必须配合必要的身法。
单手钩用法:例如对方右直拳击我胸部时,我右手由右外门单手向外侧下钩对方右手腕部外侧。
为单手外门下钩,必须向左闪身,或含胸提步(即前足往回稍收,足跟提起,足尖着地)(图5)。
若由里门(即中门,以下皆同)钩时,为单手里门下钩,须含胸提步。
双手钩用法:例如对方用右直拳击我胸部时,我用双手由右外门双手下钩对方小臂和腕部(图6)。
若由里门用双手钩时为里门双手钩。
这是同时用双手钩,有时双钩分先后连用。
要领:要借力顺势,不可用顶迎之力,要感觉灵敏而轻松,不必钩之不放。
劲法:明柔劲、顺劲.②、用钩顶腕部之上端,即小臂之最前端处击打或用于挂。
可俯钩(提钩往上打或往上挂),可仰钩(往下打或往前打),里外钩(往左右侧横打)。
例如对方用右直拳击我胸部时,我用连环手劈掌击其面部,对方若以左手接我击其面部之右手时,我左手由我右肘下前伸用展手,刁住对方左手腕部,我右手漏下,用外横钩击其头部左侧。
六合螳螂的技击特点

六合螳螂的技击特点六合螳螂拳以“内外三合”为精髓,以螳螂拳及诸家拳中克敌制胜之佳手为基本动作,以缠丝旋转为灵魂。
其拳理、功法、练法、用法非经明师示范、指点、批解和长期刻苦演练、潜心体悟,难得其真谛,仅靠笔墨更是难以书明点透其全部奥妙。
本文的目的只是力图揭示出六合螳螂拳的内在的基本规律,为学练和研究六合螳螂拳者提供一些理性的东西,即六合螳螂击技之基本原理。
中华拳术,门派繁多,而其击技基本原理却大致相通,即要达到有效的攻防目的,就必须讲究技击动作的速度、劲力和技巧。
六合螳螂在速度、劲力和技击三个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1.速度:快如闪电,以快制快;彼快我更快六合螳螂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以招代打,以打代招,后发先至。
为何后发而能先至?除了技法、手法、身法、步法等科学合理外,其主要因素便是技击动作奇快无比。
在激烈的对搏实战中,要使有意识的攻防动作快如闪电,必须同时做到“三快”,即判断反应快、积蓄能量快、和偕爆发快。
而六合螳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眼与手合,手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六合”功法,则是这“三快”的物质基础和“催化剂”,能使具有一百多亿神经细胞的大脑,在刹那间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分析、综合、加工、下达指令,实现对人体的自动控制,使连续复杂的精神活动和形体运动,在一瞬间同步完成。
故以六合螳螂拳与人交手,不待思索,可辨虚实,以静待动,以招代打,连打带招,手脚齐出,凌厉果断,势若霹雳,后发先至,常常制对手于千钧一发之际。
2.劲力:多为缠丝动作,以柔见长。
柔中寓刚,极度发挥沾、粘、连、随之威力所谓缠丝,就是作技击动作的肢体,以动作的起点和终点间的直线为轴,或者以动作的肢体本身为轴,做快速的旋转运动,或出或入,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且一招旋转动作结束,即为另一旋转动作的开始,如蚕吐丝,招招相连。
六合螳螂的缠丝动作从旋转部位和旋转方向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类:全身缠丝:是腰与四肢同时转动。
部分缠丝:是一手缠一手打,或左缠右打,或右缠左打,或腰身缠而手足打。
中国武术螳螂拳

中国武术螳螂拳螳螂拳是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象形拳的一种。
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武术螳螂拳。
欢迎阅读!中国武术螳螂拳简介明末清初时,山东有王郎者(有称王朗者)到少林寺学艺,艺成后与韩通斗,斗败及于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
见一螳螂缘树而下,乃以划草戏之。
螳螂则以一刀勾一刀打,转变有度,闪转灵活,乃携螳螂回寺,终日试之,而研究出勾搂刁采等螳螂手法。
一日在树下练习时,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弃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迹,变换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
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
不久,即有人写出拳谱。
第一篇为"十八罗汉短打序",其中说:短打者,少林福居禅师所著也,注释详确,义理精通…。
并有"短打要论","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条"、"长拳即短打,短打要长拳"等等。
练螳螂拳者"以此为总谱,或称为老谱"。
可见当时螳螂拳只有一种。
以后一传再传,逐渐演变,遂分为三大派了。
中国武术螳螂拳主要流派梅花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为山东威海都莲茹所传,以后传至东北及南方和全国各地,其拳偏刚,故有人称为"硬螳螂"。
身法要求:拧腰坐胯,意形并重,内外兼修。
步型有马步,弓步、虚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环步。
歌诀:"骑马登山吞托式,御敌跨虎姿"称为螳螂八势,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拦截、梅花糖储翻车、勾法、螳螂扑蝉、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
枪、剑、棍等、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五种。
手法概括有十二个字,即提拿封闭、粘黏帮贴、来叫顺送,动作灵活多变,非常机警,进退自如,神形具备。
中国武术螳螂拳

中国武术螳螂拳中国武术螳螂拳简介明末清初时,山东有王郎者(有称王朗者)到少林寺学艺,艺成后与韩通斗,斗败及于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
见一螳螂缘树而下,乃以划草戏之。
螳螂则以一刀勾一刀打,转变有度,闪转灵活,乃携螳螂回寺,终日试之,而研究出勾搂刁采等螳螂手法。
一日在树下练习时,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弃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迹,变换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
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
不久,即有人写出拳谱。
第一篇为"十八罗汉短打序",其中说:短打者,少林福居禅师所著也,注释详确,义理精通…。
并有"短打要论","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条"、"长拳即短打,短打要长拳"等等。
练螳螂拳者"以此为总谱,或称为老谱"。
可见当时螳螂拳只有一种。
以后一传再传,逐渐演变,遂分为三大派了。
中国武术螳螂拳主要流派梅花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为山东威海都莲茹所传,以后传至东北及南方和全国各地,其拳偏刚,故有人称为"硬螳螂"。
身法要求:拧腰坐胯,意形并重,内外兼修。
步型有马步,弓步、虚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环步。
歌诀:"骑马登山吞托式,御敌跨虎姿"称为螳螂八势,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拦截、梅花糖储翻车、勾法、螳螂扑蝉、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
枪、剑、棍等、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五种。
手法概括有十二个字,即提拿封闭、粘黏帮贴、来叫顺送,动作灵活多变,非常机警,进退自如,神形具备。
暴发力及寸劲最多。
各种劲法齐全,腿法与脚法有弹蹬扫挂、抄踹摆踢。
以及反尖脚、斧刃脚和撩脚、杵脚。
扣心脚等。
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黏肘、叠肘、墩肘、拐肘。
顶肘、转肘、扑肘、朝天肘、掀肘等等何止八肘、只不过叫八肘而已。
六合螳螂拳的简介

六合螳螂拳的简介六合螳螂拳是晚清山东拳术。
螳螂拳一支,由魏三开始。
魏三传于林世春。
一种快速凌厉,打法多变,实用价值高,技击性极强的汉族拳术。
是在六合拳的基础上,融合了螳螂拳技法,吸收了众多拳种的优点,经两个世纪数代人的历练,以其独特的技击风格,成为中华武林中的一朵奇葩。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六合螳螂拳的简介。
六合螳螂拳的简介六合螳螂拳是在螳螂拳发展传承中,汲取中国民间武术家众多拳法之长,以六合(内外三合)为精髓、以缠丝旋转为灵魂、以鸡步坐山和大猿式为根基、以斧刃和展拍为主要腿法、以勾搂(螳螂勾搂连环手)磨盘(磨盘手)为母手、以三捶为母捶、而派生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螳螂拳法。
自明末清初王郎创螳螂拳至今,三百多年来,历经历代宗师、拳师发展完善,已形成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诸多流派。
六合螳螂拳之“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和“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的外三合。
与其他螳螂拳流派相比,六合螳螂拳自创始以来流传并不十分广泛,主要因其习练者素以强身自卫为目的,以不轻易示人、不炫耀武技为美德。
六合螳螂拳现今主要流传于招远、龙口等地民间,在日本、美国等国家也有为数不多的习练者,但惟招远一脉拳法和器械最为全面(拳法包括全部“金不换”绝技十套,器械涵盖刀、枪、棍),技法也更为实战,而实战则是六合螳螂的核心和精髓。
六合螳螂拳的内容六合螳螂拳其桩法以练弓马步、前提后拖步为基础,以练三捶基本功为入门拳。
六合螳螂拳的主要套路1、左右圈2、接手圈3、撩阴掌4、铁叉手(铁刺)5、插花手6、镜里藏花7、照面灯8、闪手奔9、双封 10、短捶六合螳螂拳的对练螳螂对三捶、磨盘手对三捶六合螳螂拳的器械六合大枪、六合刀、六合棍六合螳螂拳技要六合螳螂拳的技法总起来讲十二个字:勾、挂、锯、挫、弹、刨、蹬、跷、肘、角、顶、横。
六合螳螂门器械六合大枪以勾、扎、崩、拦为主;六合单刀以劈、撩、抡、扎为主;六合棍(五虎擒羊棍)以点、扫、劈、撩、崩、带为主六合螳螂拳拳理六合螳螂拳除技术内容和其他拳种不同外,在风格上也更有特色:拳势稳健扎实、迅猛凌厉、劲力精巧合一,具有闪、展、腾、挪之妙处。
【武术博览】螳螂拳小传

【武术博览】螳螂拳小传
螳螂拳始于明末清初,由反清志士王郎(王文成)所创,螳螂拳之流派有三:一是“七星螳螂拳”,二是“六合螳螂拳”,三是“梅花太极螳螂拳”,也称“梅花螳螂拳”。
其技术理论与技击手法具有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双重特点,内用太极混元一贯之气,外走太极圆形;不动如泰山,动如惊雷;快似闪电,声、气、力三者合而为一,动作起来则急、迭、连、密,乘机而入,进机为之一振,必有勇往直前之心态,故有浑打浑在之说。
常见“梅花螳螂拳”演练起来,几个动作如暴风骤雨、霹雳闪电,一力齐发,连贯紧凑,无懈可击,实在是四面八方皆是拳。
“七星螳螂拳”为螳螂拳派中最古老之拳种,七星者,肩、肘、腕、手、胯、膝、足等部位而言,刚多于柔,长驱大进,以十字步、跳步法为多,是一种迅猛而又大封大进之拳种。
“六合螳螂拳”简而言之,即上下、左右、前后几个方面,螳螂拳主张“八刚十二柔”,而“六合螳螂拳”则偏于十二柔,暗刚多于明刚,沾、粘、滚、卷之劲多于直冲之劲,而其劲如螺旋,其状虽刚而近于末梢,寸劲一点,则触手而伤。
后来经过许多名拳师,在长期的揣摩实践中,从原始拳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这两派的精华合而为一,并使其在技术理论和技击手法上更具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与老派区别而定现名“梅花太极螳螂拳”。
“梅花太极螳螂拳”郝氏第三代传人曹德坤,于1915年创立了“哈尔滨德坤国术馆”,曹老师开馆40余载,教弟子数千,继承曹老师之衣钵者为杜锡宝(开门大弟子)、张炳煦、刘长功等。
后来,在黑龙江省体育局、黑龙江省武术协会的大力支持下,于2004年3月30日成立了黑龙江武术协会螳螂拳委员会,刘长功任该会会长。
随岁月流逝,螳螂拳也在不断地成长、发展和壮大,必将为更多的人带来更大的身心收益。
失传百年中华武术传统武术《螳螂拳》完整拳谱

失传百年中华武术传统武术《螳螂拳》完整拳谱《螳螂拳》是中华武术中的一门传统拳术,源远流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以螳螂捕食时的动作为基础,结合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医理论和武术技巧,被誉为中国国粹之一。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这门武术在一段时间内陷入了失传的境地。
本文将详细介绍《螳螂拳》的完整拳谱,让读者了解这门传统武术的起源、基本原理和技术应用。
螳螂是一种独特的昆虫,其捕食的方式鬼斧神工,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早在中国古代,有人观察螳螂的捕食方式,并将其技巧运用到武术中,形成了螳螂拳。
螳螂捕食时凭借敏捷的身手、灵活的脚法和精准的攻击,击败比它大的猎物。
拳谱中所记录的动作技巧,皆源自螳螂的捕食行为。
《螳螂拳》的基本原理是充分利用人体的力量和技巧,以达到最高的战斗效果。
它的拳法主要分为四大类:进步、静步、横步和侧步。
进步是指以攻击为主,利用手部动作向前进攻,在进攻过程中保持身体的平衡。
静步是指以防守为主,保持身体的平稳,通过灵活的身法和准确的拳技,将对方的攻势化解。
横步是指以旋转为主,利用身体的旋转力量来增强拳法的威力。
侧步是指以躲避为主,通过迅速的侧移动作来躲避对方的攻击。
螳螂拳的拳谱共分为十二个招式,每个招式都有独特的特点和用法。
首先是“抱头捉鹅”,这个动作模拟螳螂抓住猎物的瞬间,通过双手的抓取和收缩,形成强大的攻击力量。
接下来是“横蹿进击”,这个动作以迅猛的进攻为主,通过身体的旋转和顺势力,将力量集中到拳头上,形成横向的强力打击。
然后是“反击点桥”,这个动作以对方的攻击为基础,利用身体的敏捷度和高速反应,将对方的攻势转化为自己的攻击。
除了以上三个招式,螳螂拳的拳谱还包括“虎头撞门”、“叩齿吐舌”、“拦雀尾”、“推山倒海”、“怀中抱月”、“挡苍龙”、“龙戏珠”、“跪地摇头”和“翻身撞”等动作。
每个动作都有明确的技术要求和应用场景,灵活运用这些动作可以有效地应对不同的战斗情境。
《螳螂拳》的完整拳谱需要通过刻苦的训练和不断的实践来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合螳螂拳动作名称
一.截手圈
第一段:
1. 起势
2. 外磨盘
3. 撑抹掌
4. 斧刃脚
5.
左右拦砍采 6. 截手圈7. 十字锤8. 左右扫边
手9. 勾搂锤
第二段:
1. 回身返撩撑抹
2. 斧刃脚
3. 左右拦砍采
4. 截手圈
5. 十字锤
6. 左右扫边手
7. 勾
搂锤
第三段:
1. 转身拗顺十字锤
2. 单封手
3. 大封手
4.
拧身绞叉綑封手 5. 闭手二蹬踩 6. 圈锤帮手7.
勾手避贴单劈掌8. 撕棉掌9. 连环搂手10.
螳螂点睛11. 螳螂双封12. 收势
二. 贴刺
第一段:
1. 起势
2. 翻粘搂穿锤
3. 勾搂倒打
4. 带进避贴手
5. 拗步里藏花
6. 拨机手
7.左右螳螂勾砍
8. 勾腾挂穿
锤
第二段:
1. 左右连环手
2. 左右大封手
3. 带进避贴手
4. 拗步里藏
花 5. 拨机手 6. 左右螳螂勾砍7. 勾腾挂穿锤
第三段:
1. 左右单封连环手
2. 大封手
3. 綑封手
4. 闭手二蹬踩
5. 圈锤帮手
6. 勾手避贴单劈掌
7. 撕棉掌
8. 采封手
9.
螳螂点睛10. 螳螂双封11. 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