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论文 浅谈开平碉的楼建筑与文化
解读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信息

观。
开平地处岭南,其建筑和内部陈设也无不体现着岭南特色
和文化精神。其一,开平碉楼的建筑材料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其黄泥是岭南地区丘陵地带常见的土壤;其沙子和石灰则得益
于该地区河网的密布;青砖楼用青砖砌成,或者是用青砖贴外墙
体,更是适应岭南地区雨水充沛的气候特点的表现;在碉楼建筑
!月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千姿百态,让人叹为观
止。在碉楼的总体造型、建筑构件和表现手法上,中国传统的建
筑艺术与西方建筑风格熔为一体;而西方建筑风格又有多种类
型,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券拱和柱式、伊斯兰的叶形券拱和
铁雕、哥特时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筑的山花、新文艺运动的装饰
手法以及工业派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等等,都融进了开平的乡
海,雨热同期,雨量充沛,每年
$、#月到
)、%"月常受灾害性台风
侵袭。同时,开平的地理特点是南、北、西部多低山丘陵,中部和
东部属丘陵平原,潭江穿越开平中部与其各支流构成河网交错的
地貌。开平腹地处于潭江中下游,地势低洼,且河网密布,《开平
县志》记载:
“数百年前之开平东南半部皆海坦
”、
“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
”,是当时华侨和广大乡村民众对西方
建筑文化的主动学习、吸收的结果,是中国建筑史中一个难得的
样板和一个新的典型。因此,开平碉楼遗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
息,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
一、开平碉楼的历史渊源
%(开平碉楼始建的目的是防洪防涝
开平地处广东省西南部,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濒临南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碉楼”是一种具有岭南建筑特色的历史性建筑,同时也是粤西地区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开平碉楼又称为“华侨碉楼”,其风格独特、雕刻细致、色彩鲜艳,是岭南民居建筑的一大代表。
开平碉楼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设计与建造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开平碉楼的外观特征及其设计哲学入手,探析开平碉楼设计中的特色和价值。
开平碉楼的外观特征开平碉楼高约3至5层,有的达到9层,宽大而高大,以较庞大的面积符合其使用功能。
碉楼通常由八角、四角或圆形的建筑形体组成,同时具有高大建筑之间的过道、过厅、夹层和内处外廊等。
其外部给人以极为宏伟壮观的视觉效果,充分展现其建筑设计风格的独特之处。
碉楼中部层的上层设计有天井,以利于借助采光,越到上层,外廊越窄,内厅越多,墙壁雕刻越细致。
此外,开平碉楼外部还配有彩色玻璃、狮子、花鸟、人物浮雕等精美的雕刻作品,丰富了碉楼的外观特征。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不同于汉族文化,合理利用了地形地貌和社会发展环境,开发出了具有独特岭南特色的建筑文化。
而开平碉楼即为这一文化的集大成者,其设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
开平碉楼具有高度的防御功能,可以抗御自然灾害和外来侵略,同时也成为华侨用来展示自身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
在其设计中,充分体现出了“均衡对称,朴素风雅;粗犷对峙,雅致相济”的美学观念,以及岭南人“家有九祠,祖宅楼堂”的家族尊严,所以说开平碉楼的设计亦是岭南文化的精髓所在。
作为代表岭南文化的重要建筑之一,开平碉楼的价值不仅是建筑艺术方面的,同时还反映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多重意义。
开平碉楼反映了岭南居民的生产、生活、宗教、习俗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岭南文化的特征。
其设计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体现了岭南移民极强的其他化与适应能力,在岭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建筑艺术方面,既具备防御性的功能,同时制作精美、雕刻精确,成为当时建筑技术和雕刻艺术的代表之一。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开平碉楼是我国南方地区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是具有浓郁岭南民居特色的建筑形式,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
开平碉楼以其壮观的建筑风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而备受世人瞩目。
本文将对开平碉楼的设计进行探析,以期能够更好的了解其独特魅力。
首先,开平碉楼的设计体现了南方建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它们坐拥山脉、俯瞰水乡,依山傍水,就地取材,将环境和建筑融合在一起。
开平碉楼是通过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技艺、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来实现的。
比如,开平碉楼的建筑结构非常独特,它的底部一般是砖石而不是木头,这是由于南方地区环境湿润,木材易腐烂,采用砖石材质可以防潮防腐,更具耐久性。
而上层则采用木结构,以藻井为顶,顶部张贴青瓦,这样的结构设计不仅可以减轻楼房的重量,还有利于室内通风、照明和保温。
其次,开平碉楼的设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每个开平碉楼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和象征意义,比如“鸣鹫楼”是表示宏伟,威严的。
开平碉楼建筑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住宅的功能,更是在表达传承民族文化、炫耀家族强大实力的同时,亦是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开平碉楼的“强”独特,”美”温婉。
它们既展现出岭南文化的多姿多彩,又呈现出了胡姬花园文化的富丽堂皇,经行世代传承、历尽千年沧桑的开平彩陶,也恰恰说明了开平碉楼的建筑与装饰艺术在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上的丰富和深厚。
最后,开平碉楼的设计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的结晶。
开平碉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的结晶,因为它体现了南方地区传统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风水、家族文化、商业交流等等。
开平碉楼形成了一个小社会,有宗族、宗亲、朋友的交往,阶级的界限极为模糊,而这一切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和性和整体性。
总而言之,开平碉楼设计不仅仅是一些建筑造型和构造的设计,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它是中国建筑史的瑰宝和民族文化的丰富体现。
开平碉楼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它的造型美和建筑技术,更在于它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开平碉楼是中国风土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探讨开平碉楼的设计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开平碉楼是中国南方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等地。
它以独特的外观设计和巧妙的建筑结构而闻名。
开平碉楼的外观呈四方形状,高层多为三至五层,有的甚至达到七层以上。
楼顶上还设有观景台,供人们观赏风景。
整个楼体由红砖和木材构成,外墙常常涂上白色石灰,使得楼体更加醒目。
开平碉楼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建筑结构的巧妙设计。
开平碉楼的楼梯不设直达,而是通过旋转式楼梯进行连接。
这种设计使得居民可以轻松地上下楼,同时也提高了防御能力。
楼体底层为厅堂式结构,兼具起居和商业功能。
中层是卧室和休息区,而顶层则用于储存粮食和防御。
整个楼体结构紧凑,层层叠加,使得开平碉楼既能够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又能够提供有效的防御措施。
除了建筑结构的独特设计之外,开平碉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开平碉楼的建造经验是一代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建筑的聪明才智,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开平碉楼还是一个人文景观,记录了过去时代的历史变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开平碉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的家庭观念、尊师重教的教育观念以及宗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文化。
尽管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高楼大厦的时代,但开平碉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是建筑的艺术品,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见证。
保护和传承开平碉楼的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开平碉楼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一个瑰宝,具有独特的设计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建筑结构巧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而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和社会进步。
开平碉楼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也是一座珍贵的文化瑰宝。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开平碉楼是中国广东省开平市的一种特色建筑,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作为中国民间建筑的代表之一,开平碉楼在建筑设计上有着独特的特点,体现了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的特色。
本文将从开平碉楼的设计理念、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
一、开平碉楼的设计理念开平碉楼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重防御功能、融合中西建筑元素、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强调家族集体精神。
开平碉楼是作为防御建筑而存在的,其设计理念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地频繁的盗匪袭击和战乱。
在建筑结构和布局上,开平碉楼注重防御功能,采用了厚实的墙体、高耸的楼层以及多层的防护措施,为居民提供了安全的居住环境。
开平碉楼的设计融合了中西建筑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外观上,开平碉楼采用了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屋檐和雕花,而在内部装饰上,则添加了一些西方式的装饰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开平碉楼在设计中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主要体现在选址上的考量和建筑布局上的安排。
由于当地多山丘陇,开平碉楼的选址通常选在山顶或山腰,从而具有利于防御的优势。
建筑布局上通过采用多层楼层和错落有致的风格,增加了居民的居住面积和生活空间。
开平碉楼在设计上强调了家族集体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重要价值。
在开平碉楼建造中,往往是由一个家族共同出资共同建造。
在设计理念上充分考虑了家庭的需要和群体的利益,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独特特色。
二、开平碉楼的建筑特点开平碉楼的建筑特点主要包括:独特的外观风格、多样的结构形式、丰富的装饰艺术、完善的功能布局。
开平碉楼具有独特的外观风格,主要体现在楼层高度的巨大差异、屋顶形状的多样性以及墙体的厚实坚固。
在立面上,开平碉楼采用了多层次的结构,形成了高低错落的外观特色。
屋顶方面,开平碉楼的屋顶呈多边形或圆形,形成了独特的外观风格。
在墙体上,则使用了大块的青砖和花岗石,使得建筑更加坚固牢固。
开平碉楼 建筑研究 地域文化

从材料上四种碉楼的分类、特点
类别
钢筋水泥楼 青砖楼
建筑特点
这种楼多建亍二十世纨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收世界各国建筑丌同特点设计建造的。 整座碉楼的用料全部用水泥、砂、石子和钢筋建成,建成之后,极为坚固耐用,但 由亍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迚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也有的在内面的楼层用 木阁组成。 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3种。内泥外青砖:这种碉楼, 实际上就是上面说的泥砖楼,丌过,它在泥墙外表镶上一层青砖,这样,丌但美观, 而且可以延长碉楼的使用寿命。内水泥外青:。这种碉楼的墙,表面看上去是青砖 建筑,其实是里、外青砖包皮,中间用少量钢筋和水泥,使楼较为坚固,但又比全 部用钢筋水泥省钱,且保持美观的特点。青砖楼:全部用青砖砌成,比较经济、美 观、耐用,适应南方雨水多的特点。 包括泥砖楼和黄泥夯筑楼两种。泥砖楼:将泥做成一个个泥砖晒干后用作建筑材料。 为了延长泥砖的使用寿命,工匠们在建筑泥楼时,往往在泥砖墙外面,抹上一层灰 沙戒水泥,用以防御雨水冲刷,从而起到保护和加固的作用。黄泥夯筑楼:用黄泥、 石灰、砂、红糖按比例混合拌成作为原料,然后用两块大木板夯筑成墙。这样夯筑 而成的黄泥墙,一般有1尺多厚,其坚固程度可不钢筋水泥墙相比。 即用山石戒鹅卵石作建筑材料,外形粗糙,矮小,却坚固耐用,这种碉楼数量极少, 主要分布在大沙等山区。
• • • • 所属地区:广东省-江门市(地级市)-开平市(县级市) 面积:总面积约1659平方公里 人口数量:约68万(2004年统计数字) 语言:开平人的主要语言是开平语(属四邑话的类别),多数人能胜地。
名侨乡。东北连新会,正北靠鹤山,东南近台山,西南接恩平,西北邻新兴。
• 气候:属亍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年均气温21.5度,年陈水量1700• 景点名胜:开平碉楼、立园、赤坎欧陆风情街、南楼纨念公园、梁金山风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
开平碉楼是中国南方独特的建筑风格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区,被誉为
中国碉楼之乡。
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开平碉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独具特色,更
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开平碉楼的设计进行探析,
从历史背景、建筑特点、设计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开平碉楼的独特魅力。
二、建筑特点
1. 结构稳固:开平碉楼建筑采用木质或石灰石结构,采用砌砖、木构架等建筑技术,具有较高的抗震抗风能力,能在恶劣天气下保持稳固。
2. 多层建筑:开平碉楼多为多层建筑,一般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用于居住,下
层用于贮藏物品和防御,内部还设有旋转楼梯等构造,方便居民防御和逃生。
3. 精美雕刻:开平碉楼建筑外观精美,常常在门楼、窗栏、栋梁等处进行精致的雕
刻工艺,反映了传统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
4. 独特造型:开平碉楼造型多样,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外观线条简洁利落,
整体设计美观大方。
5. 中西融合:开平碉楼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在传统中国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吸收
了葡萄牙和荷兰的建筑艺术风格,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三、设计理念
开平碉楼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过人勇气,既满足了生活居住
的需要,也保护了家园的安全。
在建筑设计上,开平碉楼充分考虑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
和社会需求,采取了科学的建筑布局和精细的装饰技法,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设计师们将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创造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建筑奇迹。
开平碉楼文化

一、开平碉楼的历史背景
开平碉楼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广东开平碉楼 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市地势低洼, 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 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 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图2.1-立园
自力村碉楼群
自力村碉楼群位于开平市塘口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该村自 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稻田、草地散落其间,与众多的碉楼、居庐 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形成一幅阳春烟景田园诗意般的农耕水墨画,独 具岭南乡村气息的洋式城堡村落。
图3.2-自力村碉楼 图3.1-铭石楼
赤坎古镇
赤坎古镇位于江门市辖 下的开平市中部,距开平中心 城区12公里,有350多年历史, 是一座具有浓郁岭南特色和深 厚文化底蕴的古镇。潭江横贯 全镇,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 是乡村,北岸是市镇,清一色 的骑楼,庞大的洋楼群。赤坎 的玩法便是闲游浪荡,在老街 上体验似乎尚停留于上个世纪 80年代的生活。古镇上也有碉 楼,而远近闻名的关族和司徒 氏图书馆、堤西路的骑楼建筑 群更是侨乡一绝,已被省政府 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二、开平碉楼建筑艺术特点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 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 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 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 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 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这建筑特点跟当时开平地区的历史背景 有关。民国时期,开平地区战乱频繁而且土匪众多,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 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碉楼随之诞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大学
毕业论文浅谈开平碉的楼建筑与文化
系别:艺术系
专业名称:艺术设计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完成日期 2011 年 4 月 18 日
吉林大学XX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选题浅谈开平碉的楼建筑与文化
院系艺术系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本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状况:
随着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申遗成功,开平碉楼慢慢地得到全世界的关注与重视,开平碉楼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开平也开始向国家旅游城市转型,虽然至今为止,交通、宣传力度等各方面仍然不足,但是也因为这样,使得碉楼也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其原始性质。
在未来的日子里,碉楼将会勇于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不断的寻求发展。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碉楼背后的文化背景与建筑特点,包括碉楼的建筑风格与工艺、内部的摆设及其意义。
研究方法、手段及步骤:
通过实地考察、参考文献等各种手段收集资料,根据自己的论文要求进行选材。
在导师指导下整理和丰富提纲,根据所收集资料,综合自己的观点扩展论述,最后成文。
参考文献:
[1] 李羡堂.南楼七壮士[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04
[2] 张健人,黄继烨.开平立园[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1
[3] 张国雄.赤坎古镇[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02
[4] 余沛连.心像•影像•开平碉楼[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09
[5] 黄继烨,谭伟强.申遗之路[M].XX:XX出版社,2003.02
[6] 武旭峰.开平碉楼与村落[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7.06
摘要
开平碉楼作为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它的历史使命本应完结,但随着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使它再次从田野间的沉睡中苏醒过来。
开平碉楼充分地体现出华侨之乡对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主动吸纳不同文明的特点。
它的基础施工、墙体建造、表面装饰、顶部结构等,都结合着东西方文化的精髓,体现着开平人民的建筑创新精神。
这是中外文化交流与人类文明交融的结果。
塘口镇是开平碉楼数量最多的一个镇,拥有着疑幻似仙的云幻楼、神秘诡异的鬼楼,华侨园林一绝的立园等众多蜚声国际的碉楼。
真所谓一座碉楼一个故事,身临其中,你会被它特定的文化气场所吸引,就好像穿越了时光隧道一样。
开平碉楼所表现出的并不单单是物质上的观赏性,更表达出华侨在外辛劳创业、思念家园,勇于创新的一种精神。
它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它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
关键词:开平;碉楼;华侨
Abstract
kaiping castle as a product of the historical times, its historical mission should be end. But as kaiping castle and village declare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 make it awaken from sleepping field
again. Kaiping castle fully embody the overseas Chinese township of opening inclusiveness, inclusive of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active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It will often successful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appearance,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ure element and decorative parts, and sports a variety of materials and different building technologies. It fully reflects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 result of human civilization blend of peace. Human cultures and create mutual exchange, promote and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long history and charming achievement. Kaiping castle showed what is material is not only the view, the more express overseas Chinese toil entrepreneurship and miss home abroa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a kind of spirit. He broke the regional restriction, his influence is immeasurable.
KEY WORDS:Kaiping;Diaolou ;overseas Chinese
前言 (5)
1 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背景 (5)
2 开平碉楼的建造 (7)
2.1 开平碉楼的基础施工 (7)
2.1.1 “排木桩” (7)
2.1.2“三星锤” (7)
2.1.3“睡桩” (7)
2.2开平碉楼的墙体类型 (7)
2.2.1“夯土”墙 (7)
2.2.2砖墙 (8)
2.2.3钢筋混泥土墙 (9)
2.2.4混合墙体 (10)
2.3碉楼的表面装饰 (11)
2.4碉楼顶部的精雕细琢 (12)
2.4.1柱子 (12)
2.4.2拱券 (12)
2.4.3穹隆顶 (13)
3 碉楼王国-塘口镇 (14)
3.1疑幻似仙云幻楼 (14)
3.2“鬼楼”“鬼屋” (16)
3.3中国华侨园林一绝——立园 (17)
3.3.1别墅区 (18)
3.3.2园林区 (19)
3.3.3小花园区 (20)
结论 (22)
参考文献 (23)
致谢 (24)
开平碉楼,顾名思义就是有碉堡的楼。
它是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筑群体,它的分布范围很广,整个开平地区的每个乡镇、村落几乎都有,现存1833座,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筑文艺长廊”。
从现在开始,通过对碉楼的建筑构造、历史文化背景的研究,将为你呈现出华侨用血汗所建成的无坚不摧的城堡。
图1 开平碉楼分布图
1 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背景
最早建造的开平碉楼,据说有四百多年历史。
但是那个时候碉楼并不普遍,建筑工艺和技术还没有成熟,建筑风格也都没有明确,而大量地表现了西洋建筑风格、使用水泥建筑的碉楼,是在20世纪的初叶到30年代。
这个时期是开平碉楼建造的鼎盛时期。
当年清朝政府日益腐败,加上客家人同土著人的械斗,使开平社会动荡不安。
那时正值美国西部发现金矿,华人便涌向那里当劳工。
那时候从美国回来的南方侨乡都被称作“金山伯”或者是“花旗客”。
这些人就是现在所说的“华侨”。
“华侨”的英文翻译为:OVER SEAS CHINESE,中文直译为“越过海洋的中国人”。
以前的人,把前往美国叫作“去金山”或者“去花旗”,出过洋的人被称作“金山伯”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比较富有。
但是,其中人生道路的坎坷和苦楚就只有这些归来的“金山伯”才知道,为了这份血汗钱,他们所付出的代价是旁人无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