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第二课时(公开课)

合集下载

《石壕吏》第二课时课件

《石壕吏》第二课时课件
杜 甫
结束语
石 壕 吏
杜 甫
课后作业
在QQ群文件中选一个同学的 作品并用word批注的方式帮 助其修改,最后利用QQ上传 给被帮助的同学。
பைடு நூலகம்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代发生的一场政治叛 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 石 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 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被冠以安 壕 史之名。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 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 吏 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 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 杜 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 甫 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 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石 壕 吏
杜 甫
杜 甫 诗 三 首
妇出门看。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 石 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 吏 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 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 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 杜 甫 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 与老翁别。
《石壕吏》主题
表现了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 的痛苦,以及作者对劳动人 民的深切同情。
羌村三首(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 石 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 壕 有携,倾榼浊复清。 吏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 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 天叹,四座泪纵横。

石壕吏公开课课件

石壕吏公开课课件

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 于答,明暗结合”的写 作手法.
你家的男人哪里去了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你家还有别人吗?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胡说,不是有孩子哭吗?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出来。 石壕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都不管,反正你家总得一个人跟我们走,前线告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石壕吏:你这么大的年纪了,上前线又能干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石壕吏》是其中一篇。石壕,也叫石壕镇,在 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石壕吏》体裁是五言古体诗,从表达方式上讲 是叙事诗
二、听读课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初步感知
给下面字注音:
逾 戍

(yú)
邺 妪
(yè)
(shù)
全文译文
傍晚时分(我)投宿到石壕村,遇到有差役趁着夜色来抓人。 老头(听到声音)便越墙逃跑了,老妇走出屋去应门。 差役叫得多么凶狠,老妇啼哭得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说:我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 活着的不过是苟且活着,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是)出出进进没有一件完 整的衣服。

《石壕吏》课件(公开课)

《石壕吏》课件(公开课)

妇女地位低下
唐朝时期,妇女地位低下 ,生活困苦,常常被迫嫁 给不爱的人。
个人背景
杜甫的经历
杜甫曾经历过安史之乱的苦难, 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
难。
杜甫的思想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关心民生 疾苦,主张仁政思想。
杜甫的创作动机
杜甫为了反映社会现实,揭露官吏 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创作了《石 壕吏》。
《石壕吏》ppt课件( 公开课)
目 录
• 课程导入 • 《石壕吏》作者介绍 • 《石壕吏》全文解析 • 《石壕吏》的创作背景 • 《石壕吏》的现代意义 • 课程总结
CHAPTER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
历史背景
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动荡不 安,人民生活困苦。石壕吏是当 时的一个小官吏,他的遭遇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CHAPTER 05
《石壕吏》的现代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关注社会不公与贫富差距
通过《石壕吏》揭示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差距,引导 现代人思考如何关注和解决社会不公问题。
反思官民关系
作品反映了官吏的残暴和民众的苦难,促使现代人对政府和 官员的行为进行反思,寻求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
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02
掌握了《石壕吏》的主 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包 括叙事、描写和抒情等 方面的手法。
03
学会了如何从诗歌中提 炼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培养了人文素养和审 美能力。
04
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 提高了语言表达和交流 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 意识。
下节课预告
01
02
03
04
主题
《春望》的背景、作者及诗歌 内容介绍。
作者成就
诗歌创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石壕吏-公开课精品课件(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石壕吏-公开课精品课件(共22张PPT)

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 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 儿子最近战死了。幸存的暂且苟且的活着,死 去的人就永远的完结了。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指男人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孙”,所以“母 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未去”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
跟从
20

题幻灯片 18
这首诗是书写民间 疾苦的叙事诗。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 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 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 来的沉重灾难,揭露 了官吏的横暴;表露 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 情。
写作手法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丧子之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一代诗宗,被尊为“诗 圣”。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 战乱(即安史之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 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 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 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 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 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 女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及情节生动而 流传最广。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喊,叫嚷 多么 哭 悲苦,凄苦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 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
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上前
儿子 防守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石壕吏》ppt课件(公开课)

《石壕吏》ppt课件(公开课)
四个人,四件事。 有吏夜捉人
“有吏夜捉人”中的“夜捉”反映了怎样的 社会现实?
突然袭击、阴险狠毒
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现状,已经到了无 兵可征的地步,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 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齐读第二节)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这两句独立成 段有何作用?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 道不完的灾难, 我们要珍惜和平, 保卫和平, 让白鸽飞遍全球, 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作业
一、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史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 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 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杜甫公元712770杜甫公元712770字字诗中自称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少陵野老后人称他后人称他杜少陵他是唐代伟大的他是唐代伟大的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第二课时
杜甫(公元712-770),

他为什么不站出来阻止差役的行为? 是怯懦还是其他原因?
国事危急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竭,全诗 即在这矛盾中展开了历史画卷。
忧国忧民无 比矛盾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 诗的主题吗?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 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 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作 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的深切同情。
------衣不蔽体 困窘之苦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Βιβλιοθήκη ------自请服役 应征之苦

唐诗三首石壕吏卖炭翁课件优秀公开课PPT

唐诗三首石壕吏卖炭翁课件优秀公开课PPT

精读细研
4、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在官吏的一再威逼下,老妇人怕儿媳被抓,饿死孙 子,为了掩护老翁,她挺身而出,请求去服兵役,实则 不得已而为之。说明老妪是一个善良、机智、凄苦的人
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独”字有怎 样的表达效果?
后脸被,尊所为听“到的诗都圣是”出。征时的哭声。 代表杜作甫有将《这番春经望历》写《成望了著岳名》的《“三三吏吏”》(《《三新别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茅)屋“为三秋别”风(所《破新歌婚》别》等《。垂老别》《无家别》)
整体感知 投宿。
石壕吏
逃跑。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破屋漏雨
痛苦难眠
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
1.读前两句,想象乌云翻滚、大雨即临的情景。 “定”“黑”等字可读得短促有力。 2.读第三到六句,想象布被似铁、屋破雨滴的艰难 处境,“铁”“裂”等韵脚要读得干脆有力。 3.最后两句中,“何由彻”三字的音调可作拖长处 理,读出诗人的凄苦、激愤之情。
精读细研
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本节内容,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
朗读指导
1.读这几句话,整体语调要高,语气要强。“广厦”“千万
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词
句要读得粗犷有力,“死亦足”三字要特别用力。
2.整个诗节要读得连贯,以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
现诗人奔放的激情、殷切的渴望和博大的胸怀。
整体感知
译:过了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 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被 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 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 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 下漏。我自从经历背井离乡、到处流亡的战乱,一 直忧患焦虑,睡眠很少,如今又在漫长的黑夜,到 处浸得湿淋淋的屋中,如何挨到天亮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公开课)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公开课)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公开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石壕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石壕吏在战乱年代中为了生存而欺诈百姓的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课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文学价值,适合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石壕吏》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能力有一定的掌握。

但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理解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石壕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能够欣赏和评价课文的文学价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石壕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欣赏和评价课文的文学价值。

五.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文学鉴赏:通过分析和欣赏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石壕吏》的文本。

2.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教学PPT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战争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民的影响,激发学生对《石壕吏》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或完成练习,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石壕吏》 教学设计(公开课)

《石壕吏》 教学设计(公开课)

《石壕吏》教学设计(公开课)教学目标:1. 理解《石壕吏》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学习欣赏和解读《石壕吏》这首诗歌。

教学重点:1. 诗歌的结构分析。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3. 诗歌的主题和意义解读。

教学准备:1. 课件。

2. 《石壕吏》的诗歌文本。

3. 欣赏和解读《石壕吏》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 (5分钟)1. 让学生们回顾一下他们对《石壕吏》的了解和印象。

提问: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二、诗歌解读 (15分钟)1. 展示《石壕吏》的诗歌文本给学生们,然后请一位学生朗读出来。

2. 分析《石壕吏》的结构:诗歌由五段组成,每段的内容和情感都有所变化。

3. 分析《石壕吏》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让学生们找出诗中的例子,并解释其目的和效果。

4. 引导学生们讨论《石壕吏》的主题和意义。

学生们可以参考诗中的表达方式、情感和意象等进行分析。

三、欣赏和解读 (15分钟)1. 展示一些与《石壕吏》相关的图片,让学生们通过视觉去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2. 播放一段关于《石壕吏》的音乐或视频,让学生们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感受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义。

3. 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重新解读诗歌,并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练习与拓展 (15分钟)1. 小组合作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对《石壕吏》进行深入讨论和解读,重点是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和主题。

然后请各组派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解读。

2. 请学生们在家自主阅读和解读其他相关的诗歌作品,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五、课堂总结与评价 (5分钟)1. 请学生们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2. 教师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拓展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和解读其他与战争和抗争有关的诗歌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解读,并与《石壕吏》进行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 得出 战争破坏严重 。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年老体弱,却被迫 服役,可见百姓受害之重 。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三男二死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丧子之苦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衣不蔽体 困窘之苦
一“呼”一“啼”,一“怒” 一“苦”,对比鲜明,两个“一 何”,加强了感情色彩,一方如 狼似虎,一方悲愤凄苦,体现了 诗人强烈憎恶差役、深刻同情老 妇的感情。
这两句诗独立成段,意在强 调吏呼之怒、妇啼之苦,并起到 统领后文的作用。
(默读第三节)
老妇有哪些苦呢?试具体分析
“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 源枯竭兵役苛酷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三男已死其二,可战见争之惨烈 。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 道不完的灾难, 我们要珍惜和平, 保卫和平, 让白鸽飞遍全球, 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 幸福之中
作业
一、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史和老作、语言和神 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 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杜甫(公元712-770),

,子诗美中自称少陵野老,
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 诗 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 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 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 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 歌被公认诗为史“ ”,他本 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 称诗为圣“ ”。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 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 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和家 破人亡的老翁。还有家家户户被抓走遗留的 可怜百姓。还有杜甫。
“夜深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 个“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诗人 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 忧民之心吗?
四个人,四件事。 有吏夜捉人
“有吏夜捉人”中的“夜捉”反映 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突然袭击、阴险狠毒
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现状, 已经到了无兵可征的地步,揭示了战争给人民 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齐读第二节)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这两句 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石壕吏: 你家男人都到哪去了?快交出来!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难道你家再没别人了?快交出来!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快交出来!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交出来!快交出来!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
存室者中幽前走且更咽致上偷无:词前生人形:去,,容(死惟对低者有差微长 乳役、已 下)断矣 孙续! 。的哭声 有孙说母话未去,出入无完裙。 偷生:老苟妪且力活虽着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齐读第一节)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 了几个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 场灾难降临?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自请服役 应征之苦
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 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
捉、呼、怒
夜、夜久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 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手 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写吏 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 中暗示出来。试补出吏的逼问
阳役,犹得备晨炊。
对比鲜明 明暗结合
吏: 如狼似虎 蛮横凶暴 暗 妇: 悲愤凄苦 哀婉可怜 明
文中的官吏大发慈悲,动了恻隐之心了吗? 请从诗中找到依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有 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假 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吏: lì 邺: yè 咽: yè 泣: qì
逾: yú 戍: shù 妪 : yù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投:投宿无完老吏裙翁呼: 逾一没这墙何有里走怒完已引,,整:申停老妇的为止妇啼衣完出 一新结门 何:最看 苦近。 ! 一何:多应么: 逾应裙:听一越征,妇男这过前附里服致书泛词至指:,衣犹三二服得男男:邺 新还城 战能戍 死够。。
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做了些什么?

他为什么不站出来阻止差役 的行为?是怯懦还是其他原因?
国事危急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 竭,全诗即在这矛盾中展开了历史画卷。
忧国忧民 无比矛盾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 概括本诗的主题吗?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 申诉,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 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赞扬老妇自请应役 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 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的深切同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